清明二首之二全诗赏析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这两句是说,诗人虽已垂老,伏枕左书,愁杀白头,仍念念不忘烟花里的长安楼阁,锦绣如画的唐廷山河。思而不见,悲发于中,情实可悯。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①秦城:指长安。 ②汉主:指当朝皇帝。
《清明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第一首,作者由清明景事兴感,叙写自己的悲惨遭遇,最后以高洁自守的志向收束;第二首,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感挚切深痛而饱满。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变化之貌,回环错落之美。
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的不幸命运,并启二三两联。偏枯病名,《黄帝素问》说“风疾或为偏枯”。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第三联在上联具写的基础上概写,远承首联。蹴鞠即打球,与荡秋千等都是清明时节游戏,诗人选取它们入诗既照顾诗题,更含有深意。《杜臆》认为蹴鞠乃军中击球之戏,此代指兵乱,战乱频仍中的飘泊就更为艰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旧俗,不止军中,宫中犹耽此戏,王建《宫词》描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诗人用此,寓有想望京华之意,此其二;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从诗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诗人在这十四个字中熔铸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它们依次叠现出来,既富有层次感,又极见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内在情感张力,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其后仅于寒食后一日为之,成为沿袭故俗遗迹。春季当用榆柳,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与诗人当时心绪是极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悉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在情感的千回百折、跌宕渲泄中,结束全诗,只留下茫然、哀痛、无言的回声。结联素来为人称道,刘禹锡《嘉语》言此联人不可及,尤以叠字见妙,位云亭《秋窗随笔》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从艺术技巧和审美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拓展阅读
1、朱应登《闻顾华玉谪全州二首》即事感怀诗词赏析
(2)除日:阴曆十二月最末一日。 遥遥:远貌。 陕:陕西省的简称。
(3)忽忽:失意貌。
(4)邹阳:临淄人,有文名。西汉景帝时在吴国*,吴王*,邹阳谏之不听,去吴从梁孝王。爲羊胜等所谮下狱。上书自白,乃得出狱。
(5)顾况:唐代苏州人,字逋翁。至德进士,长歌诗,工书画。爲韩滉节度判官;德宗时徵爲着作郎。性诙谐,好狎侮人,坐事贬饶州司户。结庐茅山,而号华阳真逸,隐居以终。有《画评》、《华阳集》。
(6)“粤俗”句:意爲粤俗将因顾璘之来而得开化。 粤俗:广东广西的习俗。 揖让;宾主相见之礼。
(7)塞翁:边疆的老者。这裏指顾华玉。也有“塞翁失马”之意。
(8)郁怀:心中蕴结不舒。 末两句有邹衍冤屈,六月飞霜之意,即爲顾华玉鸣不平。
(9)南中:泛指南部地区。 檄:檄文。古代用于徵召或声讨等的文书。谴:责备。
(10)白下:今南京。莱衣:老莱子至孝,奉二亲,行年七十还穿五綵斑斓衣以娱亲。
(11)柳侯:指唐代的柳宗元。
(12)陶令:指晋代的陶渊明。 知几:是预知事之几微。指陶渊明及早辞官归田。
(13)絶塞:指极远的边疆。
(14)湖田:有湖蓄水,灌溉便利的田。 秫:粘高粱。
朱应登(公元一四七七——一五二六年),字升之,号凌溪,明代寳应(今江苏寳应县)人。弘治进士,官至云南参政。诗宗盛唐,与李梦阳、何景明等称十才子,又爲弘治七子之一。有《凌溪集》。
朝代:明代
籍贯:江苏宝应
2、爱国诗词《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①
【注释】 ①龙城:一作 “卢城”,指卢龙,即汉郡右北平治。飞将:汉右北平太守李广善战,匈奴称其为 “汉之飞将军”,不敢来犯。阴山: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境内,与兴安岭连接,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屏障。
【鉴赏】 这是一首反思战争的诗。在王昌龄生活的盛唐时期,战事频繁、烽火不断,诗人有感于心,挥动如椽之笔,写下这首千古名作。开端两句,画出一幅自秦汉到唐朝几百年间无数征人远赴边塞、有家不还的悲凉历史长卷。此画卷真不知包含多少愁苦情事,令人掩卷沉思。秦月、汉关,用语独特精警。中天明月下的边关之景,已能在读者心中引起特定感受; 而当诗人呼为秦月、汉关时,便将眼前景物与心中无限感慨融为一体,并把读者带到一个更为深沉广远的境界。月亮与边关从秦汉以来,一直默默注视着这里的拼杀、血泪、悲叹、相思,注视那源源不断的征战人流,它们是古代征人苦难的见证。诗人不直言古月、古边关,而以 “秦”、“汉”代之,正是以具体、真切的感受避免了抽象空洞的字眼。诗人虽言秦汉至唐的战争,却绝妙地概括了比秦汉至唐更渺远的战争史,抒发着人类自有战争以来陷于其间而难于自拔的共同感受。战争不绝的状况谁使为之?爱好和平的人们该如何对待之?作者未作直接回答,却转而提起一位人物——李广,一个地方——阴山,使主题更加深邃。汉代将军李广曾为龙城太守,匈奴称为 “汉之飞将军”,不敢来犯。在此诗中,李广已成为正义、强大的力量的象征。诗人深信,只要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骁勇善战的良将,足以使任何欲犯之敌不敢轻举妄动。阴山,在今内蒙境内,是古代中国北方的边界。作者的愿望是保卫阴山 (而不是越过阴山去开边),这是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战争观。杜甫《前出塞》诗云: “*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龙标与杜诗同意,不过出以慓悍之李广和耸立之阴山的鲜明形象,更为含蓄蕴藉。诗人在结尾本是感叹“不见”龙城飞将在、“空教”胡马度阴山的现实,但若真如此写,便意味转浅,全不是盛唐气象了。作者以 “但使” 的转折和 “不教”的坚定语气,把炽热的爱国激情、明智的战争观和伟大的使命感抒发得淋漓尽致,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和发端之高远境界遥相呼应,呼唤着一个全无“万里长征人未还”之景象的光明世界。《出塞》是乐府《横吹曲辞》旧题。王昌龄以旧题写新篇,将他对战争的思索和对现实的批评熔铸在只有四句的一首小诗中,情景交融、博大精深,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明人李攀龙曾赞美此诗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还是很有眼光的。
文章作者:黎烈南
3、黄庭坚《寺斋睡起二首》宋诗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馀不足夔怜蚿。①
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鱼船。②
桃李无言一再风,黄鹂唯见绿匆匆。③
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④
【注释】 ①夔(kui葵):传说中的兽名。只有一只脚。蚿(xian弦):虫名。即马蚿。又名马陆、百足。《庄子·秋水》:“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 ②退食:退朝回来进食。③黄鹂(li梨):鸟名。即黄莺。
④九事八为律:《汉书·主父偃传》:“所言人事,其八为律。”主父偃上奏疏,所说九件事中有八件是有关律令的事。
【译文】 螳螂捕蝉,那小聪明实在是大傻角。夔可怜蚿,也只不过是脚多笑脚少。退朝归来吃饱饭,在北窗下作个梦:驾着渔船饱览一江风月好。
桃李花默默无言,几番风吹雨淋,黄莺飞来,只见很快又绿叶成阴。人们所说的事情中,九件中有八件有关律令,唉,如果有江船的话,我也想飘然东行。
【集评】 宋·任渊:“诗意谓巧诈之相倾,智愚之相角,与此数虫何异,得失竟安在哉?”“谓世途狭隘,动触法令,宁自放于江海也。”《山谷诗注》内集卷十一)
宋·王楙:“《步里客谈》云:‘古人作诗,断句辄旁入他意,最为警策。’……如《书酺池寺》诗:‘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渔船。”(《野客丛书》卷二十五)
现·潘伯鹰:“山谷作此诗时,朝廷*派小圈子的报复*已又起来了。苏东坡和山谷这时都不容于时。东坡尤其被台谏官们攻击,自请外任,以远离*权要之地。山谷此二诗后面特别指明不满于像主父偃那样专门拿‘律’来毛举细故、而忘却*大原则的人们,因此想退隐出去。”(《黄庭坚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版)
今·钱钟书:“天社注引《汉书·主父偃传》:‘所言九事,其八为律。’按《容斋随笔》卷十二云:‘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谓八事为律令而言,则‘为’字当作去声。鲁直以为平声,误矣。’(《谈艺录》第13页)
【总案】 元祐四年(1089),苏轼在试馆受到政敌的攻击,自请外任,出知杭州。黄庭坚深感*派*的无情,这时也有求去之意。第一首用典设喻,以“螳捕蝉”和“夔怜蚿”喻政坛上的相倾相角,第二首强调点出人言之可畏。两诗均在末句点出正意,想远离**的漩涡,放浪于江湖之上。黄庭坚的七绝风格近于杜甫,古拗奇崛,往往“寡情少恩”,了无余味。而这两诗前三句亦颇费气力,全赖末句将意思拓开,便有言外之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10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