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典故:赵普夜读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4

《三字经》典故:赵普夜读

《三字经》: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宰相,一生喜爱读书。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前去看他,一进门,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赵匡胤见他读的是《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在这本书中。我只用半部《论语》为你打天下,现在,还要用半部《论语》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死后,用一部《论语》为自己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可以说他对《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并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赵普,字则平,北宋*家。后梁龙德二年(92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省洛阳)。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善吏道,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显德七年(960)正月,普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禁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夺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普入相后,坚于职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有当用者,普荐其*,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开宝六年(973),普接受吴越王钱镠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宋太祖大怒。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计,不再传位于皇弟赵廷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普再次免相职,出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雍熙四年(987),普移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普建议,对*项人采取糜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春,普又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俸禄。是年七月,普卒。太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赠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拓展阅读

1、与同行书征文1200

中华民族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之所以今天又能走向伟大复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书、善于书、善于思考的国度。中国人历来就有“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而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时代更是要求我们积极地行动起来!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们、学生们多书,让好书来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情操,促进我们的成长,提升我们的境界,努力营造书香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书的好处很多。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途径。每一次细细地品,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书把我们引向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的远方,去共赴一场精神的盛宴。书的世界是精彩的,这里面有引人入胜、一波折的事情节;有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深刻道理;有晶莹剔透、真诚感人的事……

说起书,很多人都能想到它的好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在浩瀚无边的书的海洋里,鱼龙混杂,良莠难辩,这样便要求我们擦亮双眼,“取起精髓,取起糟粕”,即好书,益书。在书的社会里,居住着贵族,也居住着庶民,即有善者,也有恶棍。然而,一本好书总是把真善美之人放在最高的席位上,并以此端正者的人生态度,使人价值纯粹;一本好书得起时间的推敲,得起岁月的打磨;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本好书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一本好的书籍,不但使同学们享受到了勤奋好学,善于积累的结果,也享受到了积极参与,勇于展示自我的过程。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建立了自信、自尊和民族自豪感,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书香已在朝二飘溢,书的热潮必将为朝二的校园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日前,许多学校的书节活动都在校园热烈开展,通过落实书时间、建立班级书角、开展书讲座、推荐必书目等方法,引导学生潜心书,帮助学生学会选择书籍、掌握书一定方法,养成良好的书习惯。

2、小学生后感

【篇一】

这个暑假,我了《》这本书.

》把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事、知识,以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学习的等等.

这些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就是孟母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了这个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里还有很多哲学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篇二】

》里都是在讲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人一出生心地是善良的,通过书、学习,就能出人头地。《》里也教导我们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如“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里也教导我们一些为人处世的事情等,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探索知识来提高自身修养。

每当我着《》时,总会联想到,那是的儿女十分孝顺,并不是像现在的子女一样,长大后出国留学,在国外定居,对家乡的亲人不理不睬。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好好书,成天泡在网吧里,还有些人因为不想去上学,而逃课去玩。让我们来比一比现在的人和古代的人有什么区别,现在的人做什么事都要占些便宜,而古代的人——比如《孔融让梨》的事,孔融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四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的诗赋,并懂得礼节,父母都很喜欢他。有一天,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让孔融选一个,孔融选了一个最小的一个梨,父亲问他为什么要小梨子?他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就让给哥哥吧!连孔融都可以把梨让给哥哥,而现在的人不管是谁都要占些便宜,可见现在的人和古人真是一个对比。

》是我们成长中的一本文学瑰宝。《》影响着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本《》,我可开心了。

书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而我理解是,人小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只是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不同,长大了就会有好,有坏。所以,我们平时交朋友,要交善良,爱学习的朋友,不能交行为不好,不爱学习的朋友,否则你学了他会走上歧途的。在我们周围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同学他原本学习很好,品质也不错。可是他一不小心交了一个爱打游戏的朋友,结果他每个星期都泡在网吧里,没钱用还到家里偷拿,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真是不应该啊!

书中还写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是: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不通过学习,就无法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我的理解是,即使你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不历磨练,长大了只会一事无成。我曾过《伤仲永》的事,仲永小时候是那么聪明,被称为神童。但后来稍大一点后就不再发奋努力,他的父亲只是带着他四处参加宴会,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最后成了一个平平常常的人。真是让人心痛啊!

虽然,《》到我手上才几天,虽然,我只了其中的一两句,但我已喜欢上了这本书,相信它会让我明白许多道理,我一定好好完它。

3、与同行书征文1200

小时候,爸爸妈妈要我、背。幼儿园里,老师教我积累,上了小学,学校也要求我学习、掌握、运用像我的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一直不断地让我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让我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办事;让我知道要珍惜时间;热爱祖国。总是不停地提醒我、教育我,也一直陪伴着我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

有时,是一幅变幻莫测的山水画,带着我游览着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面对着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我对祖国肃然起敬。《饮湖上初晴后雨》带我来到杭州西湖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隐约我能看见,西湖平静的水面在金灿灿的太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丝丝细雨中的西湖旁边云雾迷蒙,群山连绵不断、高低起伏、若隐若现。《望庐山瀑布》立刻带我来到了庐山之上。“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顿时,我眼前闪现出了这样的场景:远处一条白色的瀑布垂挂在山上,走近一看,水流冲击在石头上,溅起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那声响仿佛大自然在豪放地歌唱。

有时,是一本不停翻动着的历史书,让我从语句中去感受祖国的沧桑坎坷;去体会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陆游的《示儿》让我为之震撼。“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已年迈的陆游就是死去,也盼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这样强烈的爱国热情,那时几人能有?我暗下决心,将来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要想为祖国做出贡献,就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还有时,是一面镜子,告诉我做人的所有纯洁美好的品质。岳飞《满江红》里,“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懂得珍惜时间,少年年轻力壮时不用功,等到头发都白了只能悔一辈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要以尊敬自己的长辈的心去尊敬别人的长辈,要以爱护自己的儿女的心去爱护别人的儿女。

我们为什么要?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话里能找到做好的答案:“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人、人生、智慧、社会。于己于国,大有裨益!”让我们亲近书籍,与为友,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吧!




更多1200征文推荐参考:

1.感谢我的好老师征文1200

3.2015学与思为话题的作文1200

4.远离危险健康成长征文1200

5.助学金筑梦铸人征文1200

7.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征文1200

4、里的事解析

夕孟母,则伶楚。子不学,断机楚。斗宴山,有义方。教五子,名惧扬。

这是一个小事。里面说了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知识,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编织东西来挣钱让孩子书。但是,有一天,孩子说不再书,母亲听了,马上把编织机拿剪刀把绳子都剪断了,说孩子不学习,自己那么辛苦也没用。孩子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学习。后来,母亲听邻居说:在宴斗山上有一位隐居的老学者。他才华出众,教孩子很有一套。曾教了五个孩子,到最后个个都成了朝廷命官。只要把孩子送到去老学者那里教,将来必成大器。有时母亲把孩子送到了老学者那里,孩子真的一天天聪明起来,母亲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了。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的感人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所谓“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难孔夫子”的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难”则纯属传说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难孔子的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中令,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这段话讲的是半部《伦语》治天下的事。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过书,

以后跟随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历任宋太祖匡胤和宋太宗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匡义治理天下。

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晚则《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论语》呢?

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吗”?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为宰相,有人说的坏话,说他只能《论语》。太宗如实以告,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论语》。我辅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辅助陛下致太平”。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了。

路温舒放羊时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苏秦下了狠心,日姜太公的《阴符》,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至更深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如此苦,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囊荧”的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没有因为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唐朝李渤有诗说:“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说的就是此二人的。曾国藩也说过:“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异也”。

车胤,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市)人,他的祖父车浚,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以继日地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迹清楚,比昏*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以继日地苦,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点击查看更多《三字经》典故:赵普夜读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1096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