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
杜甫 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①飘飘:不定的样子。
②何所似:所像的是什么。
③危樯:船上的高桅杆。
④独夜:孤独的不眠之夜。
⑤文章著:因文章而著名。
⑥老病休:因年老衰病而离职。
⑦星垂:星辰低垂。
⑧平野:天空和原野。
岸边微风低拂细草,旅夜孤舟桅杆高耸。广阔的原野上空星辰低垂,翻滚的江潮里月轮奔涌。名声难道要凭文章流播,*只该因为年老多病断送。我漂泊一生,究竟象什么?就如同那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孤飞的沙鸥!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段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抱负,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读来虽觉凄苦,却不感颓废,所以清代纪昀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在天地间飘零。“名岂文章著”是反语,也许在诗人的内心,自认为还有宏大的*抱负未能施展。
拓展阅读
1、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舟夜书所见·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五言绝句的题目叫“舟夜书所见”,意思是,诗人在船上过夜,记下见到的景物。
他见到了什么呢?先是沉沉黑夜,然后在夜幕上亮起了一盏渔灯。这是他见到的第一个画面。“月黑”与“见渔灯”,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如果是朗月高照,渔灯就无从见出了。同时,“月黑”不仅衬出渔灯,而且也为下文的描写涂上了底色。
次句是补笔,是为首句中的“渔灯”所作的特写,说明渔灯只有一盏,而且暗得很,像是一点萤火。这一句以“一点萤”作比,极写灯光的幽暗。同时,“孤光”与“一点萤”在句中形成自对。传统上把这种对偶称做“当句对”。“当句对”借助形式上的对称,使诗歌形象得以鲜明地呈现出来,较之平铺直叙,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
第三句作忽然荡开之笔。诗人的视线从灯亮处移开,转写微风吹起的细浪。“簇”是堆起的意思。为什么突然掉转笔锋呢?读了最后一句就会明白,原来是为了进一步为灯光绘形绘色。在行文变化上,第三句属于“开”,是为了开出新格局,然后在末句中“合”,使诗以崭新的面貌收拢来。第三句在绝句中是转折,最难写好。怎样把握住转化的契机,要由诗人的思想水平、生活体验、艺术素养等多方面的总汇来决定。这一句的转折,由于诗人体察入微,写得是十分成功的:为了写出水中灯影的变化,必得写浪。无风不起浪,所以在第三句中不忘先写风。风太大,即使不会吹灭渔灯,起码在掀起的风浪中是看不到灯影的变化的,所以诗人又细致地揭出吹起的是微风。微风像是画家高明的调色笔,在“月黑”的底色上,在灯光的倒影处,抹上了无数粼粼的细浪,从而展现出了一幅极为动人的新的画面。
这就是末句所描写的情景:“散作满河星。”不难想见,灯影由静止而晃动,由一点散作千万时,诗人是何等地兴奋。诗作也就在此最精彩处戛然作结。这一句的妙处,不在于“满河星”的比喻——这是人们所习见的,而在于散作满河星时的动态变化,从一点化为成千上万的那种流动的美。
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十分鲜明:黑夜——渔灯——风浪中灯影的变化。诗人是顺着时间的先后来加以表现的,但又并非毫无取舍地铺叙。可以看出,他的侧重点在于捕捉住最有包孕的片刻,最富于诗意的刹那,即由静而动、由一化多的那一瞬间。其余无关的笔墨,一律都被舍弃,因而诗作在满盈诗情的同时,又显出了极为凝炼的特色。
2、苏轼《答谢民师书》原文 注释 赏析
轼启: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 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
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不宣。
答《谢民师书》写于宋元符三年(1100)。翌年,一代文宗苏轼便逝世于毗陵(今江苏常州)。因此,书简内所阐发的有关“辞达”的论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作者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何谓“辞达”呢?作者首先借用对谢民师“书教及诗赋杂文”的赞赏,提出了一个正面的例证。即文章要象行云一样轻盈多变,象流水一样依据客观时势“随物赋形”,顺其自然。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正是作者文论的极致。
以盛赞谢文为前导,开渠引流。议论的闸门一经打开,作者便文思如潮,纵横捭阖,雄辩滔滔,从几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有关“辞达”的论点。如何才能做到“辞达”呢?首先,作者认为要做到“能使是物了然于心”,也就是说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准确、细微的观察,真正做到洞观事物的特征和内涵,不为表象、外观所障目,使之达到“胸有成竹”的境地。其次,作者认为,要有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把事物形象地描摹出来,把事理明白透彻地表达出来,此即所谓“了然于口与手者乎”。能够做到以上两点,便“谓之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辞达”说是苏轼文论的代表性论点。作者在阐释这一论点的时候,十分辩证地论述了文采与达意的关系。他在强调“辞达而已矣”的同时,又指出遣词用句和写作技巧的重要。并引用孔夫子的话告诫说,你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语言干瘪、枯燥、没有文采,那么即使你写作前的构思再好,所写出的文章仍是没有生命力的。“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反之,如果不注意深入地调查研究,不从根本上探究“求物之妙”、“了然于心”,而象扬雄一样故意用艰涩深奥的文辞,“以文浅易之说”,同样是毫无价值的。他的那些不顾客观内容,一味地在形式上进行雕琢的所谓著述,只能算是蜀中学童的“雕虫篆刻”。为了阐述自已的论点,作者在这里又用辛辣的笔锋剖析了一个反面的例证。接下来,作者又一连用了三个反诘句式,指出扬雄自命为经的《太玄》、《法言》都是这类袭蹈别人作品的“雕虫篆刻”。而屈原的《离**经》,那是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杨雄的那些故意雕琢的浅陋之作怎么敢与像《诗经》一样伟大的作品“盖风、雅之再变者”的《离**经》同日而语呢?
通过作者的纵论横议,我们不难看出有这样一条主线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即要做到“辞达”,为文必须走“求物之妙”——“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的道路。“求物之妙”,强调了作品内容的客观性。这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思想基础与精神准备。从“了然于心”到“能使了然于口与手”,强调了写作者主观的艺术表现技巧。只有二者的妙合默契,相辅相承,方能谓之为“辞达”。
在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使“辞达”说臻于完善的时候,作者又撷采欧阳修的一句话来作结语:“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这句信手拈来的妙语楔塞于此,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丝毫不见缀接拼联的痕迹,此亦为东坡遣词谋章之妙矣!
《答谢民师书》是作者被放逐南疆六年之久,遇赦北归途经广州时写与推官谢民师的。
苏轼一生写有许多书信,往往因处境、对象的不同,其情调、用语各有殊异。元丰三年所写的《答李端叔书》,充满颓废厌倦的情绪,把自己三十年来所为,看成是一种病态现象,意在使醉心*的李端叔迷途知返。同年写与秦少游的《答秦太虚书》中云:“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告之既要写适用文章,又要注重功名。由此可见苏轼的思想情感是复杂的,其处世应物的态度也是左右摇摆的。他忽而厌弃功名,有随遇而安的思想;忽而又对自己被贬谪表示委屈,实际上是在力争重返士大夫之列,《答谢民师书》就流露出这样的情调。“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实际上是一句牢**话,并非作者感情的真正流露。当他遇赦北归的时候,昔日的亲朋故旧“惘然如隔世人”,对其分外的疏远冷淡。也正是因为这样,谢民师这位与他“无一日之雅”的推官,“数赐见临,倾盖如故”,才使他大为感动,才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写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晓喻对方。《答李端叔》中,作者对李端叔对自己的称颂无动于衷,毫不动情,并讥讽其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世人对其诗文的推重,他亦看作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偏爱,“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而在《答谢民师书》中,作者却集一生的创作经验侃侃而谈,认真庄重地探究为文的学问。这种心理状态,显然与前者是迥然不同的。盖因处境有变,情理有变,乃使作者的心绪有变也。故而许多文论,在评说东坡后半生的思想状态时,总是陷于一种固有的窠臼,把其描摹为一个任性的、一成不变的迂阔文人,便未免失之偏颇。东坡著文“初无定质”,讲究“随物赋形”,其思想情感何尝就不是如此呢!
3、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首风流千古、扬名中外的绝妙小令。《渔父》又名《渔歌子》。此小令作者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长期放浪江湖间。这首《渔歌子》,乃是他借渔家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也。
开头两句,纯是写景,轻快自然地道出渔家生活环境之优美可爱,超然尘俗之外。“西塞山”,即湖州慈湖镇道山矶(徐釚《词苑丛谈》卷一《体制》注引《西吴记》),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据《词林纪事》卷一引《乐府纪闻》谓:颜真卿守湖州时,志和来谒,“愿为浮家泛宅……作《渔歌子》云云。”西塞山,乃是取之当前景。“鳜鱼”,俗作桂鱼,色青黄,间以黑斑,为江南名产之一。我们看词人只用白描手法,似乎毫不着意地画出了一幅多么恬淡美好而又生机勃勃的图画:青山前面,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儿有红色的桃花,碧绿的流水,肥美的鳜鱼还在水中闪着黑斑。“西塞山”是个大背景,托出“白鹭”。二者之间,着一“前”字,则把广袤的青山,点点的白鹭和寥廓的蓝天交织起来,动静结合,大小相衬,色彩鲜明,生气盎然。白鹭是依水而生的捕鱼能手,飞翔不已,意在水中之鱼,下句也就由此水到渠成。“桃花”是争春之花,“流水”是春山流来之水,“鳜鱼”是江南春天最肥美之鱼。水滨一片盛开的桃花,水中游着肥美的鳜鱼,加以天上飞着的白鹭,地上横着的青山,红的红,绿的绿,黑的黑,白的白,蓝的蓝,青的青,辉映成一幅最美的春景,点染出江南最美的春色。这种超尘脱俗、天造地设的境界,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景象,全由词人用语天成地表现出来,使人不禁想到陶渊明描写的那个桃花源理想世界。俞陛云《唐词选释》云:“‘桃花流水’句,尤世所传诵。”道理也许就在这里。
如果说,前两句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捕鱼环境,那么,后三句就在描绘理想化的渔父形象了。
“青箬笠,绿蓑衣”,是借物以写渔父之形;“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借景以写渔父之神。“箬(rstrongò)笠”,是用箬竹叶或篾编成、用来防雨的宽边帽;“蓑(sstrongō)衣,”,是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这里不写渔父的面貌、形体,而写其所戴的箬笠、所披的蓑衣,不仅显示其渔父身份之装扮,而且暗示其背面捕鱼之外形。至于其具体形貌和捕鱼情景,全部留给读者去想象,这可谓不写之写,逗起读者不尽之遐想。其中一个“青”字,一个“绿”字,又与所写环境之各种色彩相映成辉,融为一体,构成十分和谐的人物画面。特别是这两个三字句式插在七言长句之间,使得节奏突然跳荡明快起来,造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趣,自然轻捷地引出渔人沐雨捕鱼的结句。“斜风细雨”,承上而来,点明戴笠披蓑的缘由,进层渲染整个捕鱼的环境;不仅如此,它更为“不须归”着力铺垫,反衬出渔人在这和风细雨之中自在捕鱼的快活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神态。这正是词人浮家泛宅、乐在其中的精神写照,摒弃了*尘世的一切风波和忧虑,从而成为全词画龙点睛之结笔。黄蓼园云:“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已者。隐跃言外,蕴藏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蓼园词选》)的确道出了此小令精妙的要处。
4、《刘方平·月夜》唐诗赏析《月夜》原文与注释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①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②
【注释】 ①更深:夜深。半人家:指斜月照亮了半个庭院。阑干:纵横的样子。古乐府《善哉行》: “月落参横,北斗阑干。” ②偏知:出乎意料地感知。新:刚,初。
【鉴赏】 诗人撇开春的标志,摄取静谧又散发着寒意的月夜景象,体物入微,表达了春临人间之欣喜和宽慰。
一二两句从仰观的角度写月夜的静穆幽丽。夜半更深,月亮斜悬天空,映照着家家户户,一半庭院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另一半则被夜的暗影笼罩着。通过明暗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月夜的静谧和庭院的空寂。接着,诗人由近及远,把视线由 “人家” 引向无垠的天宇,让读者感到那一望无际的苍天也被夜的静寂笼罩着,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星南斗星在无言地暗示时间的流逝。
三四两句通过虫声写月夜中透露的春意。此诗最传神的诗句是末句 “虫声新透绿窗纱”,而此句之妙全在一 “新” 字。夜半更深,夜寒袭人、万籁俱静之时,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气中所散发的春的信息,从而清脆地、欢快地鸣叫; 而虫声又“新透绿窗纱”,让诗人感觉到春天的来临。诗人被虫儿欢快的鸣叫所*,不禁联想到春回大地的美好画卷。“偏知” 的主语应该是试鸣新声的虫儿。“新” 不仅表达了期盼冬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的新鲜感、欢愉感,而且与 “偏知” 相呼应。
诗人构思新颖,独辟蹊径,选取很少为人写的月夜来写春天的来临,从虫声中感受春的信息,从寒气袭人中写出春的暖意。诗人还具有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一二两句是静态描写,三四两句是动态描写,“虫声” 打破了万籁俱静,“偏知”、“透”、“绿” 让读者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感受到诗人的欣喜。
5、高适《除夜作》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旅馆孤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即除夕,也就是中国农历腊月三十日之夜,第二天就是新的一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新年了。唐太宗李世民就写有《除夜》诗:“冬尽去冬促,年开明日长。”初唐诗人杜审言也有诗云:“季冬除夜接新年。”(《守岁侍宴应制》)总之,关于除夜之作甚多。新年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新年的名称直到1911年才改为“春节”。不过积习难返,现在仍有不少人把春节称为新年。中国的传统习俗,除夕、新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除夕,一家人欢聚一堂,围炉团坐,通宵达旦,谓之“守岁”。如果除夕、新年家中有人在外,就格外惦念,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解了以上习俗,我们再来阅读高适这首七绝《除夜作》,就容易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诗的首句“旅馆孤灯独不眠”,所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启人联想。这句诗,点明了作者在除夕仍羁旅天涯,与家人天各一方,只身呆在一家旅馆里,面对孤灯,难以成眠。可以想见,此时此刻的旅馆之外,正是万家灯火,万家团聚,爆竹声声,共度良霄之时,这与作者的“旅馆孤灯独不眠”形成强烈鲜明的对照。诗的首句可以说道出了作者的孤独感、寂寞感、凄凉感。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是设问句,也是一个转折句,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客”是作者自指。
诗的第三、四两句对一、二两句作了回答:“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作者何以“独不眠”和“转凄然”呢?原来原因有二:一是怀乡心切,他不仅思念家人,家人也必定在思念着千里之外的他啊;二是慨叹过了今夜,明朝又长了一岁,老大无成,岁月无情啊。如果说这首诗的一、二句还是写的表面现象,那么这诗的三、四句,就是作者心境的深刻自我揭示了,这里边包含着多少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啊,阅历浅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从艺术上讲,这两句诗是一副对仗工稳、用词精警的流水对,两句诗的意思互相连贯,互为补充,上句思乡,下句叹老,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绪。第三句“故乡今夜思千里”在手法上是运用了“对应法”,不直说他在思念故乡人,而是说故乡人在思念他,这就主中有客,客中有主,主客融而为一了,读来倍感意味悠长。“对应法”的好处,就在于增大了诗的内涵,留给读者咀嚼回味的余地。明代的钟惺、谭元春称赞这句诗道:“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霜鬓,其味无穷。”(《唐诗归》卷十二)这种“对应法”在唐诗中多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最后两句,用的也是“对应法”。
高适向以边塞诗人著称,诗风浑厚雄放。但这首《除夜作》,诗风极其平易自然。全诗没用一个艰涩生僻的字眼,全都是浅近晓达的口头语,却把除夜时的所思所感抒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它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也在于它写出了羁旅他乡游子的共同的思想感情。可见一切好诗并不在于用语艰深,而在于是不是写出了真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qlj.top/articles/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