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成语与历史故事成语的区别
有一个读书人,本来没有大学问,可不论见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论。
一天,这个读书人到艾子那儿去,好像是请教艾子而实则是刁难人。他问艾子说:“凡是大车的车身下面和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这是为什么呢?”
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而车和骆驼又经常在夜间赶路,如果它们一旦狭路相逢,就难以回避而相撞。因此,给它们挂上铃铛正是为了在离得还较远时就互相给对方送个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说完,那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着铃铛,佛塔永远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难道佛塔也需要挂上铃铛以便夜间行走避免相撞吗?佛塔为什么也要挂上铃铛呢?”
艾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真是死板。你没看到那些雀鸟总喜欢在高处筑巢吗?它们筑巢的地方总会撒下污秽不堪的粪便,在塔上挂着铃铛,雀鸟飞来时,铃铛便摇晃作响,这样,雀鸟就不敢来筑巢了。这和大车、骆驼挂铃铛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这个读书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问:“猎鹰、鹞子的尾巴上也都带着小铃,这也是为了防止雀鸟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一听,“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说:“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是故意装傻呢还是真不开窍呢?猎鹰、鹞子捕捉鸟兽常常进入树林或灌木丛中,束脚的绳子有时被树枝挂住,挣拖不开,于是它们在振动翅膀时铃声就会响起来,猎人听到铃声,就可以知道它们在哪里从而找到它们。猎鹰、鹞子脚上系铃铛当然跟雀鸟筑巢没什么关系啦。”
读书人还不罢休,继续纠缠着问艾子:“我见过那送葬的队伍,前面有个人总是摇着铃铛唱挽歌。我原先还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了,原来是怕树枝缠住他的脚,以便让人们循着铃声好找到他呀。只是我还想问您,那个人脚上的带子是用皮条做的呢,还是用丝线编成的呢?”
艾子实在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答读书人说:“那个摇铃铛的人是死者的向导,因为这死者生前好狡辩、刁难人,实在难缠,所以才摇着铃铛让他的死尸感到快乐呀!”
读书人至此终于无话可说了。
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片面地抓住某些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把偶然的巧合当作必然的联系,因而犯了偷换概念、混淆是非的逻辑错误。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 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寓意: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东汉时期,有个叫作陈寔(shi)的人,是个饱学之士,品行端正、道德高洁,远乡近邻的人因此都非常敬重他。陈寔不仅自己自觉自律,对儿孙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常常抓住各种场合和机会教育他们,而且很注意方法,所以总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村庄和良田,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到处逃荒。为此盗贼四处横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里,有个小偷溜进了陈寔家里。他刚准备动手偷东西,忽然听得几声咳嗽,不好,有人来了。慌乱间,小偷一时找不到妥善的藏身之处,急中生智,顺着屋内的柱子爬到大梁上伏下身子,大气也不敢喘。
陈寔提着灯从里屋出来拿点东西,偶然间一抬头,瞥见了梁上的一片衣襟,他马上心知家里进了贼了。他一点都不惊慌,也不赶紧抓小偷,而是从容不迫地把晚辈们全都叫起来,将他们召集到外屋,然后十分严肃地说道:
“孩子们啊,品德高尚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够因为任何借口而放纵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坏人,并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坏人,而是因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来想改都改不过来了,这才沦为了坏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丢掉志气、自甘堕落啊!”
听了陈寔的一番教诲,梁上的小偷吃了一惊:原来自己早就被发现了。同时他又很为陈寔的话所感动:他不但没抓自己反而耐心教育自己。小偷羞愧难当,就翻身爬下梁来,向陈寔磕头请罪说:“您说得太好了,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干这种活了,求您宽恕我吧。”陈寔和蔼地回答道:“看你的样子,也并不像个坏人,也是被贫穷所逼的吧。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还来得及。”说完,他又吩咐家人取来几匹白绢送给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走了。
从这以后,这一带就几乎再没有偷盗之类的事情发生了。
陈寔不失时机地给小偷和晚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也启发了我们,做工作时方法不要太简单粗暴,要分析事物的本质,对犯了错误的人立足于挽救,往往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yang)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拓展阅读
1、寓言故事蕴含大道理
我喜欢读故事,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却深含大道理。就像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里面的故事借物喻人,借古喻今,对某种现象进行评判、讽刺和警示。
《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的一个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哲思,将动物为主角的拟人手法,走遍世界各地,将寓言故事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在《伊索寓言》中,《蚊子和狮子》是我印象最深的故事,这则寓言讲的是有一只蚊子认为自己比狮子强,蚊子吹着喇叭冲到狮子那里,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战胜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这故事是说,骄傲是没有好*的,有些人虽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打败。
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才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如果一旦骄傲自满,那么迟早会吃大亏的。我学习成绩一直不稳定,有时能考全班第一名,有时单科又只能考80多分的一般成绩,过去我没有认识到这是什么原因,读了这则寓言后,我豁然开朗,就是我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原因。一旦考了第一名的时候,我就开始沾沾自喜,觉得下次考试必然还是名列前茅,可到了下一次考试成绩总是一落千丈。以后我一定吸取这个教训,不骄不躁,认真对待学习和作业。
《伊索寓言》里面还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狼来了》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不然最终害了自己;《龟兔赛跑》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半途而废;《狐狸与葡萄》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能力小办不成事情,借口说时机不成熟。
读了《伊索寓言》的故事,我感受颇深。在这本书中,我读出了生活真谛,我读出了人生哲理,我读出了什么是真善美,它将使我受益终生。
2、狗与狼的区别 狗与狼的故事分享
狼是狗的祖先,狗是狼的后代。人们宠爱狗而厌恶狼。在狼的眼里,狗是久远进化中那块抹不掉的污点,当狗在主人怀里撒娇献媚时,狼正在暴雪冰原中苦苦寻找麋鹿。虽然生活很苦,但狼并不抱怨,它们就算饿死荒野,也不会向人类摇起他那高傲的尾巴,去乞求那点儿救命的食物。
世间万物,谁不惧怕死亡?狼也是,狗也是。只是他们对死亡的态度截然不同。如果把狗和狼饿上一天,把它们放在铁笼子里,然后再笼外放相同的食物,那它们对生的渴望就会表现出来:狗会吐出舌头,拼命的摇着尾巴,眼睛里满是对人类的讨好,为的是人类能看到他的可怜和祈求,给他们一点食物。在狗讨好人的空挡,狼在四处寻找突破口,尽管已经饿的两眼冒金星,但狼不会看人类一眼,不厌其烦的寻找着。这样的结局只有一个:狗得到了人的可怜,狗得到了食物,但失去了尊严;
狼使人恐惧,狼死在了笼子里,得到了高贵不灭的灵魂。我有时候甚至会天真的幻想着:我是一只狼那生活会是怎样的?会挨饿,会冷,会被排挤、会受伤,会被猎人杀害……不管怎样,我是狼,我不会向人类屈服,我没有令人向往的神力,但我拥有坚韧不拔的思想和不羁的灵魂。这是我骄傲的,也是仗人事的狗惧怕的。
3、鲲鹏与蓬雀的故事经典寓言故事
传说古代在很远很远的北方,大地以草木为毛发,而那个地方气候异常的寒冷,草木不生,于是人们把那个地方叫“穷发”。
在那个草木不生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是大自然造就的一片辽阔的水域。在这片水域中,生活着一条硕大无比的鱼,这条鱼的身体有几千里宽,而它的身体有多长呢,谁也说不清楚,这条大鱼的名字就叫做鲲。有一天,这条大鱼变作了一只鸟,也同样是大得不可思议。这只鸟的脊背有泰山那样高大,双翅一展,就像是挂在天空的云彩遮住了半个天空,这只鸟名叫鹏。
这只大鹏鸟打算从北海飞到南海一游,它扇动起两个巨大的翅膀,盘旋直冲天空而形成一股狂飚,大鹏鸟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那是一个连云气都达不到的地方。大鹏的脊背几乎是紧靠着青天了,然后它再准备朝南海的方向飞去。
有一群小蓬雀活动在一片灌木丛中,整天聚集在蓬刺矮树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倒也自得其乐十分满足。当它们听说了大鹏鸟上飞高空九万里的事情后,十分惊讶与困惑,它们嚷嚷道:“简直是发了疯了,发了疯了。它干嘛要飞那么高呢?它到底想干什么呢?”其中一只蓬雀以一种批评家的口气说:“我跳跃着向上一飞,也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我在灌木丛中飞来飞去,悠然自得,我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飞翔了,那只奇怪的大鹏干嘛要飞那么高呢?飞那高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这些胸无大志的蓬雀不但不能理解壮志凌云的鲲鹏,反而还讥笑它,这真是小和大的鸿沟,愚蠢和智慧的区别啊。
4、如何理解成语四面楚歌?背后有何历史典故?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词,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而求助于别人时,别人又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2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