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6 10:27:51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二、教学要求。

1、素质思想品质教育。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基础知识教学点。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3、能力训练要求。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四、课前准备。

幻灯,投影,录相。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2、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

扑朔迷离、倘徉、涟漪、震慑、伫立、繁衍、眸子、粗犷。

2、理解词语。

(1)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2)倘徉: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3)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4)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5)涟漪:小波纹。

(6)伫立:站立。

(7)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3、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概括段意。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从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2)全文应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3)学生汇报:

①学生甲:课文重点描写了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再加上开头和结尾共五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自然段):青海湖像一幅巨大的画卷,湖水蓝得可爱。

第三段(4自然段):青海湖草滩有一种粗犷、自然、质朴的美。

第四段(5自然段):青海湖是鸟的世界、绝妙的世外桃源。

②学生乙:我把课文的3、4、5自然段合并,因为它们都是介绍青海湖的内容,因此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清晨,我们冒雨乘车来到青海湖

第二段(3——5自然段):青海湖的湖水蓝、草滩美、水鸟多,像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③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思路活跃,两种分段方法都可以。

(4)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指名读第二段。

(1)画出人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2)学生汇报:

学生A: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比作是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卷一样美。

学生B: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这句话体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学生C: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表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这一段话把青海湖的水写绝了。海洋、天空的蓝比不上它的净、深湛、温柔、恬静。接着又把湖水比做蓝锦缎,小女孩的眸子。那是多么生动、闪亮而有生机呀!青海湖的水蓝得太可爱了。

学生D: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睛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渴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这段话写出了草滩的美。草滩是碧绿的,山峦是深褐色的,银色公路像哈达。在这优美的景致中,几头牦牛在漫步,为宁静的草滩增添了活力。

学生E:我认为这句好。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这里用衬托对比的方法,突出了青海湖的美与众不同,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学生F: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这些天上飞的各种美丽的鸟,水中游的五彩鱼为青海湖增添了美的色彩和活力。

老师小结:同学们书读得好,各抒已见,理由说和简明,棒极了。

2、投影:联系课文说说。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句子。

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这些就是现象。

(2)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3)理解全句。

学生汇报:因为青海湖太美了。水蓝得可爱,草滩美得粗犷、自然、质朴。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栖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色。这一切美得不敢让人相信,让人觉得只有梦幻中才能有此美景。

(四)重点句子解析。

1、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是作者欣赏美丽的青海湖后发出的感叹。青海湖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使人看后犹如在梦幻中,所以作者感叹欣赏青海湖后竞不相信是大自然的现实。

2、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

作者将美丽的青海湖比作一幅画卷,十分生动。青海湖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它具有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表明作者喜爱青海湖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由衷地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观看有关介绍青海湖的录相。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不正确的拼音划去。

扑朔迷离、倘徉、朝前一倾、眸子。

2、扩句。

(1)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2)我们欣赏美景。

3、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 这堂课 令人 真

高老师 三十年 工作了 在教育战线

(八)课堂作业设计答案。

2、一望无边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们尽情地欣赏着森林公园的美景。

拓展阅读

1、饮上初晴后雨语文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西。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增添了西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

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2、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滨小城》语文

学要求: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学难点:

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时间:

1课时

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20滨小城)

2、分析审题: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1—3)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沙滩)

2、自由读1—2节,用“()”标出体现大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棕银白白灰金黄)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景色的迷人)

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船队)

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2、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标出。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

庭院——树多花园——树茂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公园( )。这里栽着( )。一棵棵榕树就像( )撑开的( ),树叶( ),可以( ),( )。树下( ),每逢( ),( )总是( )。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板书设计:

沙滩

花园

街道美丽

整洁

滨小城》这篇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先写滨,再写小城。写滨由远到近,先写大,然后写上的船舰和渔民、战士,再写滩。写小城,先写家家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再写公园里的大榕树,然后写干净的街道。每介绍一处地方的景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地描述出来,突出了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谆谆善诱

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同时,在学过程中,师只起诱导作用,学生做到“多思”、 “多读”、“多讲”,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强化语言训练,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欣赏文章的能力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抓住重点,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在这节课里,师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师在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诱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五、六自然段,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

在狠抓素质育和目标育的今天,师的精讲巧练符合时代的特点,如学第四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后,再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内含的形象美和色彩美。当小结第四自然段后,紧接着让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样不但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体现了学目标的落实。是符合大纲中的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的要求。又如:总结全文后还设计了内容相似,结构相同,要求一致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有话可写。进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优越性。

1、新课导入不够新颖,可以做得更精致一些。这节课我的导入方法是直接导入,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滨小城这篇课文。其实滨小城这篇课文的课题暗藏玄机,可以叫学生多读几遍课题,再提问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最后叫学生利用课题找答。师傅的建议是我豁然开朗,果然有名师风格。

2、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太平和了,激情可以再多一些,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候没有发出声音。这一点我也尝试训练过的,平时的课堂他们有发声音的,可能来听课的人多了,都不好意思发音了。特别高年级的同学,这点以后要抓出来重点训练一下。

4、课堂上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师生互动少了。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开始我担心讲不完可能我自己讲得比较多了,忽略了学生,互动少了点。以后的课堂要多注重学生说,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们。

3、三年级上册科学4《洋》设计

材分析】

本课重在让学生认识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水是咸水,并意识到洋也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本课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世界陆分布示意图”,认识地球表面陆分布情况,发现洋约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第二部分,指向水特点,紧扣水含有大量盐类这个重要特征,通过观察实验,对比自来水和“模拟水”蒸发后的残留物,得出水含有更多杂质的结论,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推理;通过制作简易水淡化装置,体验水被转化为淡水的过程,既能认识到水的用途,也为高年段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埋下伏笔。第三部分,通过阅读和交流,认识洋中除了丰富的生物资源,还蕴藏着其他资源。初步意识到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学情分析】

本课围绕“水为什么不能直接引用”和“洋资源”两个主题展开,重点是通过盐水蒸发和盐水淡化两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水又苦又涩的原因,并简单介绍“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同时让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并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

2.知道水苦、咸是因为流入大的江、河、地下水溶解的盐类物质。

3.认识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地球平面图或地球仪,能初步描述地球表面陆分布情况。

2.乐于探究水与淡水的不同,学会搜集证据推理出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3.通过制作简易水淡化装置,体验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4.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资源。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水苦咸的原因。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设计淡水净化装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要保护好洋环境。

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水的组成及成因。

难点:设计淡化水的装置。

师准备: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模拟水、蜡烛、勺子、木夹,打火机、石块、保鲜膜等。

一、导入新课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河流与泊、地下水,有没有同学知道黄河和长江最终流到哪里去了呢?

生:大

2.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水资源——洋。

3.师:说说你对洋的了解。

猜一猜洋占地球表面积的多少?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张地图,用格子纸附在上面数一数,洋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多少?

二、水的组成

1.师: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资源,为什么我们还总说要节约用水呢?我们直接用水不可以吗?

2.师:水可以直接饮用吗?水是什么味道的呀?关于水你有没有想问的?

3.生:水为什么又苦又咸呢?水里面有什么呢?

4.学生猜测:水中含有盐……

5.师:我们如何来验证呢?对啦,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来蒸干水分。接下来让我们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吧。

6.实验一:蒸干水和淡水,对比剩余物质。

7.师:留在勺子上的白白的物质是什么?可以尝一点。没错,剩下来的就是盐类物质,水中含有很多种不同的盐类物质,我们平时吃的食用盐就是其中之一,平均每1000克水中约含35克盐类物质。正是这些盐类物质使水又苦又咸。

水中盐的浓度是人体体内的四倍,约为4%,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专家指出,如果喝下200毫升的'水,要排掉所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350毫升体内的水,不仅没有起到解渴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

8.师:流入大的河水是淡水,为什么水却是咸的呢?是的,江河流入大时夹杂了陆地上的可溶性物质(大部分是各种盐类),每年大约有30亿吨的盐分被带进洋,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发,收入的盐类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留在洋之内,洋就变得又苦又咸了。

三、淡化

1.师:水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97.2%,而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1%,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

2.生:淡化水资源。怎样才能使水变成可以饮用的淡水呢?

3.师:我们刚刚的实验把淡水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是不是可以借鉴这个方法来淡化水呢?

同学们来开动脑筋设计一个淡化水的装置。

4.实验二:淡化水。

5.师:我们利用水分吸收热量蒸发再遇冷凝结来从水中收集淡水,这是一个很好的利用水获取淡水的方法。同学们除了这个装置,你还能设计出别的水淡化装置吗?

四、丰富的洋资源

1.师:洋里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有哪些生存的本领?

2.师:洋中除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还有哪些资源?

3.观看影片。

4.师:地球上的洋面积约为3.62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水约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97.2%。洋里生活着余万种生物,其中90%以上的洋生物生活在浅,还有许多生物生活在岸边。除了生物资源,洋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所以它被称为“人类的资源宝库”。

5.师: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洋资源,与洋和谐发展。

云雨水分蒸发、凝结

江河

盐类物质

制作简易水淡化装置

人类资源宝库——

4、三年级《大树下的小学》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树上钟声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3.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3.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学《大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点击查看更多《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28995.html

热门阅读

  1. 《杰罗尼摩的欢乐假期》读后感范文
  2. 劳动节给领导的祝福语
  3. 201年给老师拜年短信祝福语
  4. 关于老年体育协会工作计划
  5. 201年给弟弟结婚祝福语
  6. 送客户的周末祝福语短信精选
  7. 太集活动兴衰记的童话故事
  8. 开学第一课三年级学生观后感
  9.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教师节手抄报
  10. 不成熟地长大美文摘抄
  11. 走基层送温暧主题活动总结范文
  12. 促销广告词汇总
  13. 教学工作会议发言稿
  14. 经典七夕情人节祝福短信汇总
  15. 妇产医院工作计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