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花》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丰富词汇:爱护。
2、借助教师的体态及画面中小花与大熊大小的对比,初步学习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3、体验动物们爱护小花的情感,产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朵小花,引出主题
1、师:这是什么?你喜欢它吗?我们把它插在花瓶里吧!你们知道吗,在草地上呀也开出了一朵美丽的小花,小花这么小,谁能看见它呢?谁会爱护它呢?
2、师引导幼儿看图,变听故事边思考问题。
师:小小的蟋蟀看见了,设疑:它说了什么?
小小的蜜蜂看见了,设疑:它说了什么?
小小的青蛙看见了,设疑:它说了什么?(一起学说“小花,小花,我爱你!”)
哇!一只巨大的脚板正向小花踩过来。问:这是谁的脚,怎么办呢?大狗熊是怎么说的?
二、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小花被小动物踩掉了吗?小动物都爱这朵美丽的小花,你们爱吗?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听完了,谁能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呢?
三、采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丰富故事的情节
田野里的小花,还有谁会看见呢?他们会爱护她、关心她吗?请你象故事的小动物一样说一说,谁看见了,她说了什么?
如果你看见了一朵小花,你想怎样做?你想对她说什么?
四、故事表演“一朵小花”
这个故事这么好听,我们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好吗?(请幼儿扮演蜜蜂、蟋蟀、青蛙、大狗熊)在表演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讲述对话。
草地上开出了一朵美丽的小花。小花小花这么小,谁能看见它?谁会爱护它?
哦,小小的蜜蜂看见了。
小小的蟋蟀看见了。
小小的青蛙看见了。
他们说:“小花,小花,我爱你!”
哇!一只巨大的脚板正向小花踩来。
“嗡嗡翁!”“啾啾啾!”“呱呱呱!”蜜蜂、蟋蟀和青蛙一齐惊叫起来。
“这儿出了什么事啦?”大狗熊听见叫声,停下脚步仔细瞧。
“啊,这儿有美丽的小花!还好,还好,我没踩着它。”
大狗熊绕开小花走远了,小花还是那么美丽,朋友们还是那么爱它。
拓展阅读
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课目:数学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及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搓、切、搭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这样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对数学知识日益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资源
1、多媒体动画:故事内容为机器人(带音乐)叮当来到了小朋友们的中间,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跟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人都说说。
2、各种物品的演示。
3、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
4、生活中的物品形状、举实例。
(1)冰箱、洗衣机、彩电、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笔筒、乒乓球、皮球。
三、学习实施方案
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32、33页。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创设情景—讨论探究—巩固拓展—实际应用。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讨论评议。
教学重点: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说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说名称。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这些用品的用具,遮盖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纸)。
(2)学生每人准备一盒橡皮泥、积木一盒。
1、创设情景:
目标:从儿童喜爱的机器人叮当如上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与课本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过程:电脑出示动画(见学习资源)
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
2、探究释疑:
目标:让学生 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
过程:
(1)教师用电脑出示讨论题:
a、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b、把你分的“形状相同的”每一类物品告诉大家,你觉得它们分别长的是什么样子?
c、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2)让学生按以上步骤在小组中讨论,教师**。
(3)交流:
探索的途径:指几生上台演示他们是怎样感知的,电脑再显其过程(学习资源)。
(4)讨论与小结:
a、说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b、电脑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几何图形、名称。
3、巩固与拓展:
目标:利用电脑展示各种动态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认识所学几何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过程:
(1)课本中的题改编:看图形,说名称。
(2)数数制造叮当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数,也可以自由组合数。
(3)搭学具:
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并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积木,分工合作完成。
汇报:城堡、动物园、飞机、世贸大楼、航空的母舰……
(4)转化: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的见到一些组合图形。比如说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圆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这样的例子?
2、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知目标
1、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样多”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用规范的语言口述比较的结果,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样多”等比较性短语。
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互动一(背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书放桌角,人坐正,认真上课我最棒。快快乐乐学数学,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
师:国庆节要到了,小伙伴们准备用鲜花来布置校园。
出示:花与花盆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师:花与花盆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小巧和小亚进行比较呢?
板书:比较
学生可能的方法:数数、将一朵花种进一个花盆再比较(即两两配对)
媒体演示:一一对应
师:这种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对应
师:比较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从不同方面来说比较的结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阶段:创设情景,参与操作,学会表达
师:张老师还准备了水笔作为国庆节活动的奖品,不过被粗心的小胖给弄乱了。张老师想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在你手中,笔与笔套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结果,进行汇报)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描述比较的结果,对于同一种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话说一说】
形式
1、个别汇报——规范表达
2、补充表达——从不同角度描述比较结果
3、同桌互说——强化表达,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阶段:在情境中练习,应用方法,熟练表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
学生边翻边说:翻翻翻,20页
【用口令的形式让学生重复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完成要求】
师:小巧和小*也在为国庆节做着准备。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每幅图的内容比一比,说一说,练习用不同的话规范表达比较的结果)
形式:同桌互说,再个别汇报。
师:说的真棒!
【教师总结性的表扬,给与学生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互动二:轻松一下(放)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互动三:一问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安静听),(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四阶段:游戏活动
1、抢椅子
出示三幅图(椅子数与人数比较,三种情况)
师:小朋友们想玩抢椅子的游戏,哪幅图适合来玩呢?为什么?
2、考考你的记忆力
出示四幅图,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忆。打乱次序提问,在某幅图中,谁多谁少。
【此游戏的设置既将记忆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下结束教学,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对应比较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思维中】
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6加几的题目,理解6加几的计算过程并会口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掌握6加几的计算方法.
熟练进行6加几的计算.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你们还记得怎么算吗?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说口算过程.(想:把8凑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猜一猜今天我们该学习什么了?(6加几)
板书课题:6加几
二、指导探索.
(1)板书: □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着完成.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口述的过程,教师演示课件6加几.
师: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说明你们很会学习,谁愿意再用凑十法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问: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书: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学生很快说出结果,要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学生可能是由上一题 推算出来的,在此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如果没有上一题的结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学生分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板书: □, □, □
师:这几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会出现几种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较:哪种方法能很快说出得数?(用交换加数的位置, 来推算 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1.
指名叙述图意:左边的叶子上有6只七星瓢虫,右边的叶子上有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学生自己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口算.
4.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游戏:投篮【详见探究活动】.
4、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一)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一、谈话引入: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投影出示“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 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 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看谁摸得准(做一做2)。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
3)数图形。(练习五2)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
五、小结。
5、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利用折纸来学习知识。 你能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吗?那么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三份呢?五份呢?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二、自主探究 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提示
1、 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 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5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三、交流释疑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 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板书)
初探算法 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 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 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
观察3和1/3 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1/3÷5 4/5÷3 1/3÷5
指生演板 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四、实践应用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第56页填一填,想一想。 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卫生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 卫生区的卫生,老师想卫生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卫生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一练第3、5、6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qlj.top/articles/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