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1 00:04:20

桃花心木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记述了在作者的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模仿老天下雨”给树苗浇水,促使树苗“拼命扎根”,以长成大树。作者由种树联系到做人,借树的成长喻人的成长,说明了只有在不确定的生活中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成才的道理。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明理,在举例中体验,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领悟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3.认识本课“侥、租、秧、汲”4个生字;会写“旱、萎”等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感悟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

2.小黑板。

3.布置学生查阅桃花心木这一树种的有关资料,适当了解种树和树木生长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交流释题巧导入

1.师生谈话,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2.(出示课文挂图)老师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利用工具书、小组内互助或者请教老师解决。

2.指名读一读,初读时遇到的难懂的语句,并初步说说读懂了什么?

3.交流汇报读书收获,主要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理清文章层次。

4.教师小结。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读懂句子,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层次。]

三、品读感受晓内容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2.带着疑惑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常规思维下我们怎样浇水育苗?(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4.创设情境,引导读书。

看到育苗人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心中有许多疑惑,你心里有哪些猜想呢?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老师什么?

5贝着你此时的疑惑,再读一读描写育苗人举动的语句。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不解与疑惑,在反复读书中加深体会,在指导朗读中加深感悟。]

四、研读感悟明道理

1.默读种树人的话,仔细品味。

2.小组内以小记者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在全班交流。

3.重点研读,交流汇报。

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

(1)“种树不像种菜或种稻子……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在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后试着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一语言形式回答小记者的提问。

(我之所以不确定地给树苗浇水,是因为我在模仿天上下雨,锻炼树苗的根系在不确定供水的环境中寻找水源、扎根生长的能力。)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也是一吹就倒了。”弄懂种树人这种说法的作用。试着仿说一段话,体会一下从相反的角度来说明问题。

(3)文中哪句话是作者由种树人的话产生的联想,他由什么想到了什么?

(4)你怎样理解“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禁得住生命的考验”这句话的意思?请举一例来说服大家。

(5)试用一组关联词将这句话联起来说说。

(6)“我听了种树人关于种树的话之后,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圃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带点的词?

(7)文中哪句话验证了“种树人种树理论”的正确性?“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人)试用此法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从育苗人的话中明白的道理。读出“我”的感悟。

[本环节在引导学生交流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加深对文中种树人话语所揭示道理的理解。]

五、美读拓展升情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2.假如你就是这些“桃花心木”中的一棵,请把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

来。

第2课时

一、背诵种树人说的话

1毖生自由背一背。

2彼狄凰当乘械那厦拧@鲜可以作适当的引导。

(1)这两段话是从正、反的角度说明了种树人浇水育苗的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记忆两段话的内容。

(2)抓住两段话中的关联词语背诵。

如第1段话中的“不像、所以、只是、如果、但是”;第2段话中的“如果、就会、一旦、也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种树人说的每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背诵得更快。

3毕奘北乘校看谁背得快。(没有背熟的可以课下再完成)

二、学习本课生字

1.多种形式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并用“租、萎、规、汲”组词。理解字义,为正确用字做准备。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按结构分类。

3.对难字、易错的字进行指导。

“汲”共6笔,第5笔是“及”;“圃”里面的点画不要丢掉。

4.学生练写。

三、积累词语

自选词语写下来。

四、拓展阅读

指导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意想不到的灾害》《丑石》两篇文章。围绕文前提示谈认识。

五、推荐作业(任选其一)

1.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事喻理的写作特点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借事喻理或借物喻人合理。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树苗)——→(人)

无规律地浇水不确定中谋生

联想

种树——→育人环境造就人

拓展阅读

1、课源记》

源记》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下面是课源记》,一起来看一下吧。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言常用词,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优美、 精炼的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认识评价课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世外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源记》。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源记》这篇课中去寻找答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源记》(原名《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ì)

2、朗读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同学齐读课

(3)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解释重点的言词和句式。

(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2)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4)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5)理解意动句“渔人甚异之”和省略句“林尽(于)水源”“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的特点。

4、章以渔人进出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源,到访问源,再到离开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林的?

(2)在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概括情节为:

发现源(第1段);进访源(第2、3段):寻找源(第4、5段)。

5、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章内容。可以适当加上自己的想像。(结合课后练习一)

四、突破性阅读

1、齐读第1段,思考: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渔人是怎样发现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林的,而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弦。为下写渔人进访源作了铺垫。

2、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齐读1、2两段。

五、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的意思。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世外源 无人问津

2.熟读并背诵课

板书设计:

陶渊明(东晋)

进 景奇 林:鲜美缤纷

源:平旷 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 叹惋

出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的意思,并造句。

二、突破性阅读

1、集体背诵1、2两段。

2、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③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符合村中人的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无法找到源理下了伏笔。

4、默读课最后两段,思考:

①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源?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使人觉得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源世界。

2、人版八年级第五单元《源记》学设计

1、把握章的整体思路。

2、感受源美好社会生活,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一、回顾所学,检查字词积累

(1)基本实词

(2)常用虚词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二、再读课,概述课

1、以渔人的口吻讲述本故事

2、以村人的口吻讲述本故事

3、以读者的口吻讲述本故事

4、师生交流,理清思路

三、析读本,感受美好

1、感受源的美丽

2、感受源的神秘

4、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向我们呈现出的源怎样的社会图景?

四、联系背景,体悟表达

1、补充作者创作背景,结合本,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2、局部探究,体会表达之妙

(1)体会下列句子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渔人甚异之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E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作者为什么要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为何不将主人公设计成“猎人”或其他什么人呢?

五、总结课堂,个性评价

1、总结本课

2、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小学六年级优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小鸟和驯鹿之间的友谊,同时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一、直接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

1、播放音乐和动画,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2、理解“好奇”,什么事让小鸟这么好奇?知道朗读小鸟和小树的对话。

3、课中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小树对小鸟很友好?学生自读课第2——3自然段,找出中的句子读一读。

重点指导朗读:

(1)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

(2)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4、想象:小鸟跟着小树去了哪些地方,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东西?

5、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小鸟与小树依依不舍的感情。

6、学生按要求自学课第5——9自然段。

要求:

(1)自己读读课5——9自然段,思考: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了,她看见了谁?他们说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上的问题。

(3)小组分角色练读6——9自然段。

7、学生交流,并指导分角色朗读课

三、激发想象,续编故事。

小鸟来到了小驯鹿的家……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去搜集一些有关驯鹿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点击查看更多桃花心木语文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qlj.top/articles/293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