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卫兵》教学设计范文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 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3、 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二、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沙尘暴的图片新闻,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谁在保护着我们的环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课《绿色的卫兵》
2。 读准字音“卫兵”,什么是卫兵,换词说。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 这群卫兵其实是谁呢?听范读。
2。 自己尝试读,回答问题。
(三) 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1。 轻轻地读课文,圈生字,划词语,想意思,标段落。
2。 读通课文,读正确长句子。
3。 分段接读课文,纠正错字。
(四) 集体讨论,检查自学
1。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集体正音。尤其注意:兵吼浓刺噪
2。 出示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3。 讨论识记生字。
4。 分小组读课文,重点读准字音。
(五) 学习第一段
1。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有几句话?
2。 “一排排卫兵”是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3。 齐读第一段。
(六) 巩固练习
1。 齐读生字,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2。 抄写生字,范写“噪、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阅读理解第2、3、4段,理解“手臂、长城、明朗、宁静”等词的意思。
2、 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3、 知道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减噪声,给城市带来整洁与安宁。
4、 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具有爱护花草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出示词语:卫兵、货车、烟雾、轰隆隆、挽起、整洁、浓烟、强弱,边开火车,边随机问问题,说意思、造句。
2、 出示图片,齐背第一自然段。
(二) 学习第2自然段
1、 看与第2段有关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规范回答的语言,鼓励用自己的话说。
2、 那我们看看课文怎么写的,读一读,数数有几句。
3、 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指名分句朗读。
4、 比较“叫”和“吼叫”有什么不一样。还有哪里看出沙尘很猖狂?“我要进城!”
5、 你们觉得绿色的卫兵怎么样?哪里看出的?读一读。
6、 感情朗读,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7、 尝试背诵,指名背诵,看录象背诵,齐背。
(三) 学习第3自然段
1、 出示第三段,齐读。
2、 讨论与第二段的相同与不同点。
3、 比较“美丽又干净”和“明朗又宁静”,能不能换个位置呢,为什么?
4、 看录象,感受后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评价。
5、 同桌分角色朗读,齐读。
6、 背诵练习。自由准备,指名看录象或看板书背诵,齐背。
(四) 学习第4段
1、 女生齐读。
2、 出示第一段,比较不同点。
3、 齐背。
(五) 巩固总结
1、 看板书回忆全文,背诵全文,充分利用板书的关键词。
2、 完成课堂作业6
3、 我们知道了绿色的卫兵为我们的城市带来的一切,那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城市做些什么呢?
4、 总结:我们要争当绿色小卫士,保护环境从爱护校园环境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拓展阅读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范文
漂亮的圣诞袜
1、了解圣诞节的吉祥物,明白圣诞节是外国人的节日。
2、经过制作圣诞礼物,感受圣诞节欢乐的气氛。
【活动准备】材料:幼儿用各色银笔,橡皮泥,棉花等。
一、导入
1、谈话:你们喜欢过圣诞节吗?为什么?
2、教师: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爷爷会来给小朋友送圣诞礼物,你们开心吗?
3、你们猜猜圣诞老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放在哪里的?
4、看看这样的圣诞袜能放礼物吗?怎样办?
二、观察圣诞袜
1、教师:看看漂亮的圣诞袜是什么样貌的?引导幼儿观察,花纹,颜色。
2、花纹:黑笔宝宝画了什么花纹啊?
3、教师演示(1)撕去袜统上的双面胶,粘上棉花(小块粘)
(2)用黑笔宝宝画上袜统下的花纹、周围的花纹、中心花纹
(3)用银笔宝宝点缀,画上闪闪发亮的银光灯
(4)用颜色排队的方法粘上橡皮泥
(5)用颜色排队的方法在橡皮泥上粘上雪花片和豆豆
(6)撕去袜子后面的双面胶
(7)找到另一半的朋友粘起来
三、创作表现
1、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漂亮的圣诞袜?
2、教师重点指导(1)粘棉花时,要一小块一小块粘(2)画花纹时,要画得大些,鼓励幼儿创造想象不一样的花纹(3)先画花纹再装扮(4)颜色和材料的运用要用排序的方法
3、你们仅有圣诞袜的一面,里面不能放礼物,怎样办?
四、作品展示幼儿带着自我做的一面圣诞袜去找好朋友“圣诞老爷爷”给小朋友送礼物,体验制作圣诞袜的欢乐。
2、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范文
树叶分类
有幸参加了平湖市地十一届双高课的教学比武活动,在去之前准备了一些零散的经验,除了业务上的一些外,更重要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力争在比赛的24个小时里,调整好自我的状态,与那里的孩子共享欢乐课堂.设计的教案如下: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秋天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幼儿供给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幼儿园教师经常带小朋友开展着捡落叶的活动,这些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落叶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好奇,“教师这是黄树叶,教师你看这是片树叶真大呀!”,当小班的孩子们高举这些落叶向教师诉说的时候,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激动。设计树叶分类的科学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尽情畅游在树叶多彩的世界里。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取参与活动,体验树妈妈和树叶宝宝的浓浓亲情。
2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一颗大树(树干为主),树叶(大小不等,合计60多片,黄色多些,绿色略少)
幼儿每人一个盒子,里面放3片树叶,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重点:在教师引导下进取参与活动。
活动难点:能排除大小的干扰,按黄、绿颜色对树叶进行分类。
一、树叶宝宝问个好——区别颜色
1、秋天到,秋风吹,小树叶一片一片落下来。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黑板上拿起一片绿色树叶)——提问几名幼儿(绿树叶宝宝)
2、那和绿树叶宝宝问个好吧。
3、这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宝宝?(黄树叶宝宝,方法同上)
二、树叶妈妈找宝宝——巩固颜色,初步感知分类。
1、你们喜欢树叶宝宝吗?那请你们去捡树叶,听清楚,每个小朋友轻轻地到那里(教师指着黑板)捡一片树叶。(捡好树叶的小朋友轻轻地回到座位)
2、教师拿一片黄树叶,问:黄树叶宝宝在哪里?黄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黄树叶宝宝举起来。
3、教师拿一片绿树叶,问:绿树叶宝宝在哪里?绿树叶宝宝在哪里?请把绿树叶宝宝举起来。
重复几次。
三、送树叶宝宝回家——颜色对应,操作中学习分类。
1、大树妈妈想念树叶宝宝了,我们送树叶宝宝回家吧。(出示颜色标记——绿房子和黄房子,放在大树的两边)
2、请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分批摆放树叶)
3、小结:树叶宝宝又回到了妈妈身边,真开心。绿树叶宝宝住绿房子,黄树叶宝宝住黄房子,真好。
四、帮忙大树妈妈——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分类。
1、秋风吹,又有许多树叶飘落下来,帮忙大树妈妈,给树叶宝宝按绿色、黄色分一分。(出示塑料篮子4个,2个黄色,2个绿色。)
2、每个幼儿椅子底下放一个小盒子,里面放2—4片树叶。
3、操作后简单讲评幼儿操作情景。
五、延伸活动,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1、请幼儿按黄、绿两种颜色排排队。
2、我们到外面去捡树叶,找一找还有哪些颜色的树叶宝宝。
和树叶宝宝问个好,使幼儿很快进入主角,并认知绿、黄树叶宝宝,为下环节做铺垫。
主角扮演,使幼儿感受浓浓的亲情,并初步感知了分类的意义。
经过送回家的游戏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分类,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颜色的分类。
延伸环节让幼儿继续坚持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和激发研究愿望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实验设计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探究任务,通过让学生预习教材→提出质疑(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合作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来学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
另外,此实验是高中生物课本中经典实验之一,设计合理、方法经典,但是,如果课堂中只是让学生进行对经典的照搬,禁锢于经典,这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设计将教学组织方式调整为活跃学生思维为主,学生实验操作为辅,如: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材料做实验、让学生改进滤液细线的画法、析色素的方法,以及用圆形滤纸对实验进行变式练习等等,相信这样定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各种能力。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承接前面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理论内容,接着进行实验操作,既突出了生物实验及其实验基本技能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又很好地加深了学生对上节知识的理解和升华,也能为接下来光反应和暗反应及环境因素影响光合速率的学习作一个很好的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解光合作用,但对于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光合色素的作用缺乏认识。通过对第五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实验已有了初步了解,明白了对照实验、以及等量、单一变量原则等在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但对解决实验操作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另外,因为我所带的班级学生程度比较好,因此,设计更注重了实验的拓展延伸.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对经典实验的改进及变式练习。 四、实验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组成、颜色。
能力目标:掌握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推出结论。形成善于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品质。 五、实验准备
1、学生自己准备植物叶片(绿色和非绿色、同种植物幼嫩和成熟叶片)
2、圆形滤纸、研钵、漏斗、单层尼龙布、脱脂棉、毛细管、剪刀、试管、量筒、小*、97#汽油、无水乙醇、氯化钠、石英砂、碳酸钙、集气瓶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课前准备 1、 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任务 2、 准备、下发学案 学生活动 1、预习课本实验 2、完成学案 设计意图 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件展示绿叶及细胞的显微结构图)答:细胞含有叶绿体,叶绿结合已有知自然界中的植物叶片多为绿色,是因为体中有绿色的色素 识,引发学生探究叶绿体中色素种类的兴趣。 创设情景叶肉细胞中含有哪一结构呢?“叶绿导入新课 体为什么是绿色的?”叶绿体中到底含有哪些色素呢?怎样来提取和分离它们呢? 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课本实验,现在问题1答:磨碎叶片,再过通过问答,学我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回答滤,色素在滤液中) 以下问题: 习实验原理,问题2答:用能溶解色素的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预问题1:我们已经推测色素在叶绿体溶剂,也就是有机溶剂 中,而叶绿体又在叶片中,那怎么把色问题3答:无水乙醇,还有习的情况,也素提取出来呢? 其他有机溶剂也可以,例如可以激发学提出问题 问题2:怎么能保证色素一定存在于滤丙酮、石油醚、苯、汽油等生的兴趣。 解释原理 液中? 问题3: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什么? 都可以。我们今天是用无水乙醇。 问题4:得到色素的滤液后,如何让各问题4答:因为色素在层析种色素分离开来呢? 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且由于溶解度不同而导致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 不同,这样,一段时间后,色素就会在滤纸上分离开 学生质疑 对于实验操作与步骤,你还有什么疑问色素的提取 让学生通过吗?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并适当引导学1、叶片中含有的色素都是一仔细阅读教生得出结论,必要时学生进行讨论。 样的吗?2、石英砂、碳酸钙材,提出问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3、为题,这样学生什么要迅速、充分研磨?4、的思维能力、为什么必须及时用棉塞塞紧想象力和创试管口? 造力才能发细化实验 色素的分离 展;学生自主1、为什么必须用干燥的滤学习的意识纸?2、为什么将滤纸条的一才能增强,自端剪去二个角?3、为什么滤主学习的习液细线越细、越直越好?4、惯才能养成。为什么画滤液细线需要重复同时让学生2-3次?5、为什么滤液细线对实验原理不能触及层析液?(以上只和操作有了是部分) 更进一步的认识 分组讨论 完成拓展 刚才大家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同时也小组一: 让学生改变看到经典实验确实有很多精妙之处,那材料:学生带来的有绿色叶教材提供的我们能不能发挥我们的智慧,让实验更片------菠菜、韭菜、小油菜、实材料是唯加精彩呢?课前将大家分成了四个组,小叶黄杨;还有非绿色叶片一的、也是最并给各个小组布置了任务,现在请大家------紫鸭趾草、苋菜 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小组一任务: 1、叶片中含有的色素都一样吗? 好的定论,形过程:1、其中六个人,每人成敢设想、多分别用一种材料,按照课本尝试的思维方法进行实验 2、两个人用同一种材料,但习惯。 2、课本中的实验材料菠菜,是不是效取幼叶和老叶进行实验 果最好的呢? 结果:小组成果共享,各组3、不同叶龄的叶片色素含量一样吗?结果进行比对,得出结论。请自带实验材料进行验证。 小组一同学探究结果: 1.非绿色叶片和绿色叶片中所含色素不同,非绿色叶片中还含有较多的花青素物质,在叶片的某些部位其颜色甚至掩盖了叶绿素的颜色. 2.除了菠菜外,很多植物的叶片均可作为实验材料,但叶片必须是鲜绿的,但不宜是革质或蜡质的 3.壮年叶色素含量比幼年叶色素含量高 小组二任务: 小组二: 培养学生设分组探究1、检验无水乙醇的提取作1、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任计简单实验用; 2、验证碳酸钙的作用; 3、验证二氧化硅的作用; 务,找出实验中的自变量,的能力,重视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设计表学生之间的格 交流合作 从表格中选取试剂,进行实验,填写结2、分组实验,实验结果进行果 比对后,完成结果中色素颜序号 10ml10ml少许少许色素色的填写 无水蒸馏碳酸二氧颜色 乙醇 水 钙 化硅 1 2 3 4 小组三任务: 小组三: 让学生尝试 + + + 深绿色 1、滤液线要画得细、直、匀,除了毛设计画滤液细线方法,如: 对实验进行细吸管,你还能想到怎样画一条细且直①用盖玻片蘸取滤液画线 的滤液细线? 改进,使学生②有同学受木匠用墨斗画线对知识的应2、实验中要用到丙酮和层析液。而丙的启示,制作出了简易画线用能力和领酮和层析液有很强的挥发性,学生在进器 行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吸入一定的挥发性物质,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悟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