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课》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的一课》(田野)。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解说。
《难忘的一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三篇课文。本组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用心感受和体会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本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作者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文中抓住人物典型事例来进行主题刻画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由于作品时代久远,学生难以理解,我又将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那份爱国情感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讲述法:像学生讲述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播放爱国主义电影,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3、提问法:采用提问的方式更能调动课堂气氛,并逐层深入进行引导,便于学生接受。
三、说学法
1、朗读法:本文叙事生动,感情充沛,适合学生感情朗读。
2、资料搜集法:中国历史悠久,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以加深了解。
3、讨论法: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和情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同学们,老是想问一问在你们的印象中最难忘的一堂课是怎样的呢?(生各抒己见)有一个人他曾经上过的难忘的一堂课是在祖国的宝岛台湾,那是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再说说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环节(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读
1、抓住课题中的“难忘”为分析重点,围绕“难忘”来提问:文中的台湾教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内容呢?作者在他们的课堂上感受到了什么从而让作者难以忘怀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品读课文,并逐层深入的找出相对应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认真严肃的教写中国字和教读中国话,同时作者在他们的课堂上感受到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难以忘怀)
2、文中还记叙了一件事:教师带领作者参观他们的小礼堂。作者在参观了他们的小礼堂之后又生发了什么情感呢?(作者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爱国情意)
通过文中记叙的几件事,从这位台湾教师身上我们体会到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设置的的巧妙性,指导学生注重朗读的情感性。问题可以为:
找出文中重复出现的一句话。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同学们能不能在朗读课文时突出这句话的情感呢?
环节(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爱国情感,我将用多媒体播放爱国主义电影,再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感受。
环节(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已经过去,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不仅要有台湾人民的那种爱国情怀,更要做到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环节(六):作业布置
学习完本篇课文后,让学生课后去搜集一些爱国名人的故事。
五、说板书设计
教写中国字
台湾教师教读中国话热爱祖国
带领参观小礼堂
我采用这种结构的板书:形式简洁,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忆,可以更好的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拓展阅读
1、《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最新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2、《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最新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 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 实
景 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 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 结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融 合
九、拓展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3、《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 说教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
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框架
4、《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
一、 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4、再次朗读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教师纠错。
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此环节在于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通过学生朗读加上自己对诗文提前的预习,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老师不引导而是分组讨论
1、给本词合理划分层次。(学生应该可以从分别前,分别是,分别后来写,老师可以再引导说具体通过什么来把这前中后描写出来的,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前的环境,分别时的情态和分别后的推想)
2、词人围绕"伤离别"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内涵,营造出了
什么样的氛围或意境?
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仔细阅读便可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大量举例古代诗句来讲解意象的内涵,分析意境。如:在讲"寒蝉"这一意象时,我将举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和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寒蝉鸣我侧"来分析"寒蝉"所代表的"凄凉"这一内涵。
这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让学生自由鉴赏句子,并归纳出先找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组合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最后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即:"意象+意境+情感"的句子鉴赏模式,以利于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鉴赏技巧。
4、课件展示明代的《雨霖铃》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说说描绘了哪些景物?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这个问题从词的上片推及词的下片,让学生在虚景中进一步感受词人离愁别苦的极致。然后总结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方法。因为学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比较陌生,所以与此同时拓展一道高考题是很有必要的。2012年安徽卷的实际例子。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难度不大。
【试题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的做题方法:先找出来诗文中实写的内容再找出虚写的内容,然后回答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就行了。
这三个问题一脉相承,勾连上下片,让学生在对词作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在这三个问题的统率下,又对词进行了具体而精微鉴赏。
小结:柳词的魅力除其溢满真情之外,还在于它的语言魅力,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填词的词人,后人对柳词的用语有很高的评价,请同学们下去以后,细细品味《雨霖铃》词文,尝试着自己分析。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作业:试着将《雨霖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六)板书设计:
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 实写
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 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烟波、暮霭、楚天
---- 虚写
杨柳、晓风、残月
—刻画心理: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 虚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