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课的两首诗词,一首《望江南》,一首是《渔家傲 秋思》,大家看课本《望江南》的作者是温庭( ),“筠”这个字字典上有两个词条“一是:yún,义是竹子的青皮;二是:jūn,是地名,同学们看应该读什么?读“yún”。《渔家傲》的作者是范仲淹,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喻户晓。
二、出示目标:(幻灯片)
读这两首词我们要:1.反复朗读,体会悠悠的思绪。
2.熟读成诵。
三、教学过程:
(一)、听读:(出示幻灯片)
我先把课文诵读一下,请同学们听准字音、听清节奏、注意语气。(师范读)
(二)诵读:(出示幻灯片)
(1)请同学们看黑板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学生读音看幻灯读课文)
(2)我们来看两首词,《望江南》是擅长写花前月下,离别相思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写的,他的词柔肠婉转;《渔家傲 秋思》是曾任陕西经略副使镇守边疆的范仲淹写的,他的词悲壮豪放,同学们敢不敢挑战一下自我,男同学来读柔情似水的《望江南》,女同学来读悲壮苍凉的《渔家傲》,请同学们大胆自由读一遍。
谁来挑战一下自我?(可以用“谁说只有女子有柔情,谁说只有男子才阳刚。”来评价)
(三)品读:(出示幻灯片)
1、寻出景物: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唱读《望江南》,用你的大脑作探头,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捕捉词中出现的景和物。(强调“景”和“物”)
你的脑海中搜集到到了哪些景和物?(女子、江楼、千帆、斜晖、江水、白蘋洲)
(2)请同学们把景和物标画出来,你把这些景物试着组合起来,会看到一幅什么景象?
(分小组交流)采用:“我看到了 ”
2、品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你刚才看到的景象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来听《渔家傲 秋思》,也是在听读中捕捉“景和物”。
我们再把这些景物标画出来。(塞下、大雁、边声、千障、长烟、落月、古城、浊酒、将军、白发、征夫、泪)。
再把你捕捉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分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景象?
从你看到的景象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赏读:(出示幻灯片)
古人讲究炼字,“力求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请同学们从这两首词中,选取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拍成一个特写镜头。知道什么是“特写吗”?电视中经常用特写镜头,比如说想表现“妈妈日夜操劳”可以给妈妈的什么来个特写?(小组交流)
(抓住学生的特写镜头,着重体会“独,皆,肠断,寐,泪”等字词的表现的意境。)
(五)说读:(出示幻灯片)
著名语文教师韩军说“诵到极致就是人说话”。现在我们把词人的爱恨情仇诉诸于声音说出来。
现在让我们女同学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我们就是伫依危楼、凭栏翘首的女子,对着你远方思念的人把《望江南》说出来,让他听听你的惆怅,可以用“我梳洗罢 。”最后可加一句自己的话“远方的人啊,你何时归?”
男同学现在你也闭上眼眼睛想像:现在你就是白鬓如霜奋勇杀敌的军人,对着家乡望穿秋水的亲人,通过《渔家傲》把你的衷肠诉说给她听:“我在塞下 。”或着说 “我饮一杯浊酒 。”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说,你现在能把其中的一首背下来吗?能背两首的背两首,不能背两首的背一首。(齐背《望江南》下课)
课终于上完了,我长长的舒了口气,静下心来想想收获颇多。纵观整堂课我认为有两点较为成功:
①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效果很好。以“读”为主线,设计了“听读”“诵读”“品读”“赏读”“说读”五个环节。尤其是“品读”环节,让学生先找景物,再通过景物的串联,再体会情感,由浅入深,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
②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进入创设的情景。开头的“听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内容;“诵读”和“品读”中的“唱和诵”让学生再次走进词中感知内容体会情感,同时训练了学生“听”和“读”的能力;通过“品读”和“赏读”训练了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最后的“说读”,学生自然而然的成为词中人,对词进行再创造,深入领会词的意境。学生受到激发,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而且表现出良好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最后让学生齐声说乃是一大败笔,学生对此的理解深浅不一,加入的话各不相同,故而学生很为难,且浪费了一些时间。
拓展阅读
1、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精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范文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优点: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的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改进措施:
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为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2、小学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精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范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柱、底”等9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学习新课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船”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三、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四、拓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五、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3、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具:自制CAI光盘,课文放大彩图,生字卡片,画有小鱼、荷叶、东南西北图案的头饰。
学具: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一、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
三、学习生字
1、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1)记住字形。
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识记生字。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和熟字来分析记忆字形。
“可”:有五笔。扩词:可爱、可口、可以。
“江”:三点水加“工”。江与水有关,所以有三点水。口头组词: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
“采”:上下结构,采要用手,注意上面是一个爪字头。口头组词:采花……
“鱼”:下边的一横是“鱼”的尾巴,利用课件展示。口头组词:鱼儿、鱼尾巴……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5)生练习写生字后师点评。
四、精读课文
1、学习诗的一、二行。
(1)指名朗读诗的一、二行。
(2)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3)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学习诗的后五行。
(1)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思考: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
(2)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游动的?哪些地方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
指导反复朗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
课件展示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鱼儿的快乐和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理解方位词:东、南、西、北,并让学生动手画出方位图。这里的东南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
展开想象:鱼儿在莲叶间游玩,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描述鱼儿在莲叶间游玩的欢快情景。
教师揭示: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南、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问:小朋友,当你看到鱼儿那样欢快,你心情怎么样呢?
怀着高兴的心情朗读鱼儿戏游的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五、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六、戴上头饰表演鱼儿在荷叶中戏游的欢乐情景
4个同学戴着东、南、西、北的头饰扮演东、南、西、北,3个同学戴着小鱼的头饰扮演小鱼,6个同学戴着荷叶的头饰扮演荷叶,边背诵边表演。
七、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3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