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去的记忆杂文随笔
每个人有一个心脏,装着岁月。两个心房,一个装着快乐,一个装着苦难。
岁月的烟云随着时间的转移变迁,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眼,它似乎像一个妖魔一样,紧随着我度过每一天,熬过每一年,却又像一把二月里的剪刀,把我侵蚀得千沟万壑,它似乎又是一幅美丽的浮雕,镶嵌在我磨难过的心灵深处,矗立着一座用时空塑造起来的丰碑在默默地祈祷着。然而,人的六十岁似乎就是一个驿站,它把记忆沉甸甸地堆积在一起,就像我看到的丹霞地貌一样如此多娇,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都是那样有序地排列着,它的每一层都清晰可见它的质地,正是每一层炫耀的堆积,才使得丹霞地貌五彩斑斓。人世间有许多像似的地方,人生就是这样,不论你幸福也好不幸也罢,都有自己光耀的一面,因为自信,我们才去不懈地努力,因为自强,我们才不停地充实自己,但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走,无怨无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苦难,不懂得什么是泪水,不记得自己父亲的音容笑貌,也就不知道父爱是什么,只到了懂事之后,才知道关爱是什么,后来,读了些书才知道,母亲为什么说鱼头好吃,鸡头也好吃,每次把鱼头鸡头自己啃着吃,而把肉让给了我。文章不长却刻骨铭心,让我久久不能释放。到了腊月,单位上总要屠宰一些牛羊猪之类的牲畜,母亲就托人在十三连自然沟屠宰场买一些牲畜的下水,羊头,牛头之类的东西,拿回来后,自己把火炉烧的旺旺的,用两根铁棍支在上面,烤去毛,大冬天的,房子里烧的一股毛焦臭味,开着门开着窗,一般地要烤三次,先是一股脑地把毛烧焦,刮干净,再烤,再一次烤得皮要发焦,第三次基本上就是用烧红的铁棍烤烙角角落落,等凉却后用刀刮去焦糊的,刮去黄油油的皮面,放在一个大盆里浸泡一个小时后,用刀子把皮刮得白生生的,这样反复几次后,用清水洗净,放在大锅里,加上香料煮,香飘一排房子,就有带孩子到家串门阿姨大妈,手里拿着针线活,围着炕沿嘻嘻哈哈说东道西的,等着肉熟后,就撕一块让小孩吃。猪头肉的做法有所不同,把煮熟的猪头肉分切开,一层一层摞在一起,用纱布包好,再用大石块压上,等到凉透后,刀切用餐,非常好吃。母亲走后,我曾经试图做过压猪头肉,可永远没有那个味。当我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才知道父爱的那样坦荡,那样不易言表,深沉地让我去感受爱的无私,“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绝句时而在耳边咋起,久久萦绕,撵也撵不走。知道每一顿饭来之不易,吃饭时,我不在盘里乱扒菜吃,即使在困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从不挑肥拣瘦,因为没有条件让我挑肥拣瘦,能吃饱就是幸福。
现在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面对早已过世的父母都会有一种内疚感,总觉得自己的父母吃了一辈子的苦,没有享受到一天的福,总因忠孝不能两全,因忠而没有很好的尽孝而惭愧,总觉得欠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当一年的节点时,都有一种藏在心灵深处的怀念,总会在梦里出现她们的音容笑貌,总会有一份沉重的思念在牵挂,总会有一种紧迫感要去看望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总会在这一刻追思我们的哀思,送一束鲜花,盛一盘红透的苹果,斟一杯老酒,捯一块可口的猪头肉,深深地鞠一躬,静静地聆听着随风而去的呼叫声和滴滴答答心跳的颤音,所有的爱就在这一刻凝固了,厚重的情感犹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泪水夺眶而涌,永恒的怀念,血脉相成的渊源,传承着我们内心深处的爱,与你同行。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人有着相同的幸福,然而,不幸的人却有着各自的不幸。我不知道三岁失去家父的痛苦是什么味道,生活却深刻地告诉我:童年就是在挣扎中挺过来的。居住在县城的我,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本应该有良好的教育的,可我不曾享受过,唯独好的一点,家对门就是电影院,每天晚上放电影,乘检票不备溜进去,或是提前溜到影院里藏起来,等到里面有人了再出来,所以,年纪小的我就看了不少的电影,出门走不了百米是新华书店,八岁上的学,就常到哪里熬时间,看了不少的连环画,也有在地摊上花二分钱看一本的,玩性太大,也没有帮助母亲做点事,母亲为了拉扯我们兄弟两人,当过临时工,做过小生意,最拿手的就是做面食,在县城北门哪儿支了一口锅,一张案板,一把刀,真正的手工面,有绿面、有黄面、臊子面,人工擀的筋道,有时也做炒凉粉,但因生意不好,人也太累,就不做了,后来就改成买蒸馍,自己要到市场买麦粒,回到家,用簸箕簸干净,除去里面的瘪粒子和土坷垃,用水淘洗一遍,晾干,再到邻居家,在石磨上去磨成粉,用细箩筛三遍,面粉就成了,在自家的厨房里支了一口大锅,晚上,发上面,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起床,揉面坨馍,馍馍上笼时,放点姜黄,蒸好后点上红色点,早餐前趁热拎个篮子到市场卖,一天可以卖两篮子。即使这样,到我上学时还是让我上学了,而我弟弟就没有我幸运,到了年龄没有入学,那个时候我听话,经常捡一些破烂卖钱,捡来的破铜烂铁、牙膏皮、骨头、废纸凡是能换成钱的东西都捡,得来的钱,都买书看了。又一次阴天,肚子也饿了,在县城北门有一个卖卤牛肉的,卤的特别好吃,买的人也多,我就溜到跟前,看着黄灿灿香喷喷的牛肉动心了,可我没有钱,手却伸了出去,结果被抓了个现行,被狠狠地被踢了几脚,回家趁母亲不在,悄悄地偷了家里面的五角钱,还给了人家。偷钱的事后来被母亲发现了,以为是弟弟偷的,把弟弟打了一顿,吓得我以后再也不敢偷家里的东西了。那个时候不知道母亲的不易和艰辛,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幸福与不幸是相对的,人们的境况不一样,社会背景不一样,结论也就不一样,幸福与不幸都需要人们用心去经营,幸福的人如不与时俱进也会不幸,不幸的人如果坚持不懈,也就有改变自己的机会,有钱人在喊幸福不易,不幸的人也在喊幸福不易,只是层次不一,质地不一,但做人的追求是一样的,有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当婚姻被利益左右时,什么是幸福?真的要找到爱情吗?物欲横流,真为情而献身,似乎就是童话里的吉卜赛姑娘,幸福是明码标价的,人民币才是婚姻的润滑剂。
不论幸福或不幸,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孝敬父母,有谁会忘记初衷呢?人们在改变命运的历程中,都想用自己淘来的第一桶金,为父母买一样父母喜欢的东西,每年春节,几十亿中国人口的大流动,都是本着辛苦一年,回家好好看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如雨思情哭故人,深深一躬释胸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凡是要成大器的,都得经历一番磨练,生活中没有捷径可走的,因为,一切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不是不报,而是时间不到,在苦难中崛起,在不幸中锤炼,练就一身堂堂做人的神手,站在风头浪尖,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拓展阅读
1、请散理记忆美文随笔
据说,人类的史前文明,始于火与照明;距今三千多年,又产生了照明的特定载体——灯。历史长河先后漂逝过石灯、铜灯、陶灯、汽灯……说来你也许不信,如此庞大的“历史时空事件”,竟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演化了“十之八九”:铜制的,窑烧的;玻璃覃的,水里泡的;棉花捻的,蓖麻仁的……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华北农村,县城已经有了电灯,农村“洋油灯”还没有完全普及。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家惯常用的有2盏灯:有钱打油就用“洋油灯”,没钱打油就用那个“棉油蜡碗”。“大跃进”时期,处于中纬地区的华北平原,到“高级社”劳动要4、5点早起,8、9点晚归,总是两头不见太阳,于是对于母亲和全家,灯便重要:一锅窝头蒸熟用灯,儿女穿戴做好用灯,薯片高粱碾碎用灯……记得当时我家那2盏强胜萤火的油灯使用效率极高:从点燃开始,先是放锅台后,母亲就亮贴饼子、蒸窝窝,然后端到水缸旁,把明早熬粥的红薯、干菜洗好,然后端到炕桌全家吃饭,最后再利用大概1个多小时的时间,大家围拢这点光亮,纳鞋底、补衣服的是母亲;写“大仿”、抄拼音的是哥姐;教学的父亲则常看一些线装的老书……
在华北广大农村,煤油灯的普及是上世纪60年代中前期,这要特别感谢我国地质构造理论的奠基人李四光,他“发明”了大庆,于是洋油淡出国人,煤油进入生活。虽如此,当时煤油依然属于统销物资,实行严格的“供给制”,一个5口之家大概每月半斤的样子。可想,让这点燃料支撑一家人30天的照明,没有一个缜密的使用规划是不可能的。母亲极会过日子:她首先让哥哥用白铁叶把灯芯卷得极细极细,这就根本上限制了燃料的恣意挥耗;其次要求全家严格控制点灯时间,“对面可视”的能见度不能点灯;再次是带头科学利用月光——自己常半夜半夜地就月光纺棉花、纳鞋底,让我们这些孩子们在月光下背课文、练珠算、写毛笔字……
覃灯的使用已经属于现代文明,那时我正念文革时期的小学和初中。当时全家外出的外出、“出门”的“出门”,家里只有大队副业做活的母亲和上学的我。母亲不认字,但深知“字”的重要,为让我读好书,节衣缩食添置了一盏玻璃覃灯。每天晚上,母亲就和一位堂姑在那盏通明瓦亮的覃灯旁边缝皮子、做针线,我则趴在桌上写字、看书、打哈欠……记得当时堂姑极有学问,时常帮我辨认“点戍不点戊,出戎不出戌”,还反复强调“植树问题,关键在于那个‘1’”,等等。那盏覃灯大概伴我度过了67、68两年小学,69、70两年初中。在那盏覃灯下,我除按要求完成简单的文革课程,还借阅了十多部古典、抗战小说,学习了繁分比例、多元方程、几何定理等等,为以后逃脱“锄杆把”、端上“铁饭碗”打下好的基础。
印象是1967年的秋后季节,我们家忽然入住了一群胸挂**像、臂戴红袖章的男女“绿军装”。那时我不是很大,并不关心这些“绿军装”究竟是从韶山来还是往韶山去,好奇的是他们用于晚上照明的那2盏“白铁灯”。那种灯不用电线不用油,只往封闭的铁制灯座中装进石灰块状物,然后泡*里,这时水会冒泡,灯嘴冒气,一点就着,亮得出奇!记得一个漆黑的晚上,“绿军装”联合村里的“红袖章”,聚会街上的“**堂”前召开“批斗会”,用以照明的,正是那2盏“白铁灯”。当“批斗会”即将进入**,忽然2盏灯相继熄灭,什么也看不到了,批斗会只得结束——原来那“白铁灯”的燃料只能连续照明2个小时,当灯座中的石灰块状物全部溶解成粉沫,就不能再产生可燃的气体,后来知道那可燃的气体叫“乙炔”。
认识电灯是很早的事了,60年代初跟大人们到镇子上赶会就见过电灯;而其真正进入我的生活是在1975年,那时我19岁,却莫名其妙地当上了我们村的大队支书。十八九的毛孩子,其实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动不动就把5个生产队队长、指导员喊到大队部,在电灯底下“熬鹰”,电一停马上散会。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头一年,听说许多老师和同学通过高考上了大学、中专,78年初我毅然辞去村支书,自荐到一所“联办初中”当民办教师,目的自不用说。记得我们当时那所初*有6个班、12名任课教师,7名适合高考年龄。其中有一陈姓教师77年高考不中,随成为我们这届“高考群”的“大姐大”。那时我们白天应付学生,顺便熟练一下“因式分解”和英语中难记的不规则动词,到了晚上,就边在油灯下“批改作业”边等电,只是当时的“电”如车站广播的晚点列车,“有时早到,有时晚到”——不管什么时候到,“大姐大”就召集“群”中成员悉数“上线”,然后是各自拼命地往脑袋里“填鸭”高考大纲涉及的东西。那时平均每天也就睡5、6小时的觉,且毫无任何“线性”,只以“来电”为转移!如此的耕耘,换来的收获也着实可喜:78年高考,我们中竟有1人考上南开,4人考上中专,我则荣登榜眼——被河大录取!如今,各种电灯已经昼夜通明了,我们的“高考群”却东南西北,已有2人身居国外、1人成为身价超亿的制造业老板……
1984年,我有幸进入市级领导*从事文字工作,时常有些机会外出,于是“灯的世界”也宽广起来:西安大唐城的五光十色,南京秦淮河的流光溢彩,上海大外滩的灯火阑珊……但于我记忆深之又深的,依然是那些浓缩着我们这个民族发展轨迹的老灯们……
2、抹不去的记忆随笔
抹不去的记忆,停留在那一刻的时间到底有多长,无法计算,又或许是世上没这个计算单位。
三月十三到五月二日,一个月十七天,一百六十二页的记录。说没就没,太突然(似玉树的遭遇)心不是纸,铜,泥巴,木头…做的。它有血有肉有感情。今年的“五一”无疑不是发生事最多的,你们是不是都早有预谋共同商定,让我在这身体劳动的节日里,心也劳动。
乐观派的里子说“要努力过生活,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用无所谓的态度去面对;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持自我,好好生活,开开心心的过日子,能得到的要努力去争取,不能得到的莫强求,只要坚信,总有一天就能得到。”
窗外的青蛙们叫得那么欢快,狗儿吠得那么清晰响亮,月亮呢?或许睡了。低落的迈着步子爬个坡,走几道弯,颠簸几下,到窝。拼命的做事拼命的,忘却自己有块伤口。
我的她,曾经有过年轻矛盾的她,一直陪我说话。我们或许真是生活,看法,对人,对事,为人处事的态度太像太像了,以至于我看到她,就如同看到自己。没有多甜美的话语,但一切自然平淡的几句,让你心底犹生感动。不能不佩服,不能不对她打个拱手。
朋友真是充当亲人角色的人,在最需要的时候,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出现。
明明是那平静的心态度来,为什么又无头绪。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心里会埋怨自己,或者是抱怨这个鬼地方的一切。奔波着,什么时候才奔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其实不是和她讲过自己不适合的话了,为什么还为此付出着。
迷迷糊糊,冒冒失失,没思想,没奋斗的忙乎。
拾起记忆的那片化石叶,过去的气息在蔓延,以往的感觉都丢失。即便压迫都难得行动,怪就怪自己没有紧紧抓好时机。
都清楚,拖得越久离这个就越远,可就是不知道反省,是惩罚的必须吧!
该往哪儿跑了呀!给我指示…
3、祝你新婚快乐的杂文随笔
前天,他结婚了,新娘不是我………
昨天晚上推掉了工作,自己一个人喝着咖啡想着这件事,心里不太是滋味。
其实早就删掉他的微信了,眼不见为净,就算加着微信的时候,备注也不过给了一个小草的表情,草与艹谐音嘛!从几个朋友的微信中看到了他的婚礼,感觉婚礼很仓促,新娘也没有我漂亮,但是却很适合他吧……
其实他不是我最忘不了的人,但却是我最恨的人,在脑海中谱写过无数次如果与他再次相遇我将会怎么来报答他当年的欺骗之恩的场景。其实有的时候,我又挺感谢他的,要不是当时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欺骗,我可能也不会有现在如此成熟的心性,我也不会这么快速的成长。但是每当想到发生的那些事,我都会攥紧拳头,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再见到他,并狠狠的回报给他一个一直没有如愿的耳光!
我和他是在大学认识的,比我大一级的师哥,隔壁学院的。处女座。当时的他已经是学生会**了,又以人好和热心著称。当然,在我刚认识他时也是这么认为的,再加上星座的相投和我刚结束一段悲伤的感情,我们渐渐从工作上的熟悉到了生活上的熟悉。他非常的照顾我,帮我分析,陪我谈心,我又是一个大大咧咧很容易与别人成为朋友的人,很快就称兄道弟了起来。
后来,他提出了请求,聘请我去他老家的培训机构代课,同样热心的我义不容辞的答应了。在我去他那里代课时,他见人就说我俩关系不一般,并且各种和我接近并给我各种关怀和帮助,就这样,我俩渐渐暧昧了起来。其实现在的我回想起来,也许那只是我当时的一种悲伤后的依托,而整个事情发展的剧情都是他在带节奏而已!
后来,我哥哥找我帮了个忙,一个小小的有偿工程,碰巧的是与他的专业有关。我找了他,他非常大度的告诉我说让我不用担心,也不用考虑钱的问题,他来安排。我和哥哥一开始都觉得真的不给钱也不好,所以我哥哥在与他商量过后达成了协议,真的不要钱的话哥哥这边就管吃管住,而他又再次装好人的说,来干活的都是自己人,都是他的师弟,等去了住他家就行,家里能住开,出来打拼都不容易,别花钱让他们去外面住了,能省则省!我们听完甚至还有些感动……
就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这个男的便在我渐渐开始对他付出真心后 慢慢的撤出了。管用的伎俩也随之而来,例如他一个人面对未来的压力很大,我俩不是一届,毕业不能马上结婚等等看似严峻的理由,就这样开始渐渐的远离我,并且开始和我说是为了我好。而当时的我,还小,完全不懂的真正的反击只会一味的用强,所以根本没有胜算……
与此同时,哥哥的工程也快要开工了。对于我而言,我认为再怎么样,感情和工作还是要分开的,然而他并没有!从那以后,他之前所谓的去干活不要钱变成了只有他不要钱。这也就算了,毕竟我们也不差那点工资。但是更过分的是,没有按时完工不说,而且做的极差,差到根本无法使用,只能找人弄掉重新做,这样完全耽误了我哥哥原本的时间预期不说,还增加了成本,如果不是因为认识,外人看见了真会以为他们不是来工作的,是来捣乱的!尽管如此,我哥哥还是非常仁慈的管了他们两天的饭和住宿,这样就相当于他之前承诺的事一件也没有做到。就这样,走的时候问我哥哥要了不符合情理的工资,我哥哥不同意,只给了一半的工资,并不是为了我和他的恩怨给我报仇,只是来的人做的工作非常的差,就值一半的工资。之后,他便开始给我打电话和我说我哥哥克扣工资,我哥哥见此状也并没有过多与他计较,不为别的,只是觉得不值得,还脏了自己的手。他最后自己垫付给了那些人工资,还装出一副大无畏的样子和那些帮工们,那个老板克扣了工资,我要不回来了,但是我不会亏待你们,我自己拿钱垫上。还故意截图给我看,以展示多么的大无畏!他的那几个师弟根本不知道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他以前的承诺。说白了他就是个*。我和哥哥事后也没有找那些人解释,没必要,如果他们这么认为就让他们这么认为好了。
从那之后,我便由对他极力挽回变成了恨。其实说实话,如果单单是感情问题我不足以让我恨他,毕竟缘分这个东西难说,而且我的遭遇与很多人相比不足为奇。但是工作上的欺骗和他自己所谓的面子,让他变得比践踏我还要可恶,他那张恶心的面孔我真的不想在见到,见到我就想打他!我时常会想,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热心人,在学校的学生会他每天带着怎样的一个人皮面具穿梭在大家的面前。当然,现在还是有人多的人都认为他是好人,当然有上当受骗的也已经走出了误区,每当碰到对他称赞的人时,我也就是笑笑,不说话。这种人多说一句都觉得要*。
其实自从经历完这件事之后,我自己都感觉变了,人变得狠了,想的变得多了,也变的更理性了!是他让我成长了。其实这么多年我脑补了无数次和他可能相遇的场景,但每一次都是想去狠狠的扇他,并不是全为了我,更多是为我的哥哥!
昨天看到他结婚,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但是自己很清楚,更多的是一种讽刺的开心吧……不知道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能不能体会这种心情。
其实我自己说句自私的话,我很希望这篇文章能大量转发,并且让他看到的,不为别的,只为圆我的那个幻想见到他之后会做什么的梦!
4、这样的特色小镇多么令人期待的杂文随笔
宁波音乐港全产业链生态日臻完善,*音乐专业书店入驻。
我们知道,传统书店最欠缺的就是良好的互动体验,而这家书店不仅藏书丰富,还集合了音像制品、音乐器材、音乐吧等多种业态的融合。
在书店的*位置,专门辟出了一大块空间,提供专业的设备供音乐爱好者即兴发挥,展示交流音乐才能,只要弹奏或者演唱超过三分钟,即可享受书店饮品、书籍七折优惠。
此外,书店还会有音乐沙龙、音乐分享会、发烧友交流会、器材分享会等互动活动,与出版社、唱片公司或者独立音乐人合作,举办图书、唱片签售会和名家分享会等,努力打造一个音乐爱好者的集聚地和精神家园。
据悉,这个音乐港还将会落户一间原创音乐制作空间,集音乐制作、录音制作、后期制作、音频设备等为一体。
我没有去过那里,但我想象得出,一个誓作音乐全产业链生态的港湾,定会让人流连忘返。
就像有那么一个音乐小镇,因音乐器材而萌生,悦耳的电子琴、悠扬的萨克斯随处可听。无论老人还是孩童,演出能够随时开始。乐器生产与销售,音乐书店,音乐制作、音乐教育、演出策划等在小镇全方位布局。
这里的人们人人爱音乐,家家有乐声,随时开始的演出成为这里的特色,悦耳的音乐和爽朗的欢笑成为这里的符号。
这就是国家层面正在战略布局的特色小镇,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它的灵感来自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等,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为地区的发展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方向。
预计,中国到2020年要培育出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如果能够绕开大拆大建、揠苗助长的障碍,走出“房地产+”的开发模式,未来的小镇经济和生活,是多么令人期待啊!
5、有一种幸福叫身边没有讨厌的人杂文随笔
我还是年轻小白时,採访过一位老教授。当时他论文刚获奖,神清气爽。我就问他“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他想了想,说“挺好的,身边没有讨厌的人。”
这答案把我整蒙了。其实我预想的回答是:挺好的,乾著喜欢的事业,又小有成绩,衣食无忧,妻贤子孝……
这不才是一个人对生活满意的根本吗?我觉得老教授没有认真对待我的问题。他在敷衍我。这个误会保持了N年。
直到我年纪渐长,了解了点生活,才终于体悟到老教授的高明。 “身边没有讨厌的人”,这件事的重要性真是远超我们想像,而没点阅历的人,还真get不到。
听过一个故事。
某事业单位,有A、B两个领导,俩人从开始共事起,就各种合不来,二十年来一路明争暗斗,你告我的状,我拆你的台,你给我挖坑,我给你设局,你在会上有意无意挤兑我,我在酒桌上含沙射影贬损你,谁都憋著劲不想让对方好过。
A要做什麽事,最先想到的就是B会不会作乱。 B要有什麽动作,第一个要琢磨的肯定是怎麽化解A的刁难。人生最金贵的二十年,俩人就在这撕扯角力中度过了。揪著心、耗著神,恼恨丛生,不得安生。
现在A快退休了,有次酒后跟司机感慨:自从跟B共事,这二十年,就没一天顺心过。 ——只因身边有个讨厌的人,本来风光无限的人生,风生水起的事业,就这样被空耗了。
说多了都是泪吧。
大学时,我隔壁宿舍有个女生,骄横任性,有点不顺心就发脾气摆臭脸,她可以在宿舍肆意呼号,而别人打个电话都被她当成冒犯。她下舖的女生S起初跟她吵过几次,但段位太低,根本吵不过,后来就只能忍著躲著,整天在外面晃,万不得已回宿舍,进门时都是一副英勇就义的表情。
S有次跟我说:一看到那个身影,心裡就一紧,就一句话都不想说,什麽好心情都没了。哪天要是那人不在,她像过年一样开心。她数次找辅导员调宿舍,都不成。后来又想换专业,更不成。于是她就只能盼著毕业,盼著一辈子也别再见到那张脸。到毕业离校那天,我帮她搬行李下楼,她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出狱了。
类似的情况还挺多的。
跟婆婆住一起,又相处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如芒在背,半分钟都不愿在客厅待,只想躲在卧室求清淨,去个卫生间都要听外面的动静,感觉没人才愿意去,好像家都不是自己的。
身边有个自私又强势的同事,当面对你指手画脚,背后对你说三道四,还总想佔你便宜,什麽好事都是TA的,什麽麻烦都甩给你。隔壁住著不通人情的邻居,三更半夜音乐开得震天响,楼道裡全是他家东西,垃圾随手就丢到你门口,你好言提醒,TA却觉得你找茬,不但不改,还变本加厉。
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人。而与什麽人为伴,常常也由不得我们选择。那麽一旦身边有这麽一个或几个让你讨厌的人,整天在你的生活裡横衝直撞惹是生非,你摆脱不掉又接纳不了,生活质量肯定要大打折扣。
平静的心态,是幸福感生长的土壤,而如果你被身边人烦扰著、侵犯著,内心不得安宁,还能有什麽幸福可言?大家都不是圣贤,一句“别理TA”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与人斗,其乐无穷”那是伟人的感受,我们凡世俗子,多半只会觉得“与人斗,不胜其烦”。
人的烦恼,大概有一半都是因“人”而起。
人烦人,最烦人。如果没有人际交往的困扰负累,生活必然要轻快顺畅得多。人生就像旅行,跟谁同行,往往比去哪裡更重要。
如果身边是个讨厌的人,那麽再美的风景、再有趣的行程,也总是难以尽兴。
而若是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就算去楼下公园散个步,都会心旷神怡。当然,你可以努力去打造一个和美的人际环境,以宽容心,以大智慧,以闪转腾挪的本事,尽量让自己远离人事困扰。而到底能不能如愿,还得看运气。
身边没有讨厌的人,的确是件幸福的事。只是这种幸福,就像健康和自由,虽至关重要,却不易察觉,往往都被我们忽略了。如果你碰巧拥有,那真该好好珍惜这福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