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原文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 母 手 中 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ì kǒng chí chí quī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 言 寸 草 心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报 得 三 春 晖 ?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谁言:一作“难将”。
⑸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拓展阅读
1、《宫词二首其一·何满子》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意思】刚唱出一声《何满子》,双眼的 泪水便夺眶而出,滴落在君王跟前。何满 子:歌曲名,其调哀切。唐朝白居易《听歌 六绝句·何满子》自注云:“开元中,沧州有 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 免。”君:指君王。
【鉴赏】 倾听了一曲 “何满子” 过后,不禁在你面前伤心落泪。原诗本是描写官人的哀怨。一个历尽沧桑、饱受人世折磨的人,当他听到熟悉的歌声或亲切的呼唤时,即使当着别人的面,也会忍不住内心的悲戚而泪流满腮的。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当发出或听 到某种声音(歌声、乐曲、乡音等)后,不 禁伤感落泪。[例1]一曲《松花江上》, 触使那些背乡离井的流亡者,听来涕泪 横流,产生强烈共鸣。“一声何满子,双 泪落君前。”(张平治《美学趣谈》)[例2] 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 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禁不住“一 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了。(袁鹰 《铁丝网上的春天》)
.[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释】
①故国:故乡。②何满子:一作“河满子”。见“解题”。苏鹗《杜阳杂编》记载:“文宗时,宫人沈翠翘为帝舞《何满子》,调辞风态,率皆宛畅。”可见宫中常歌舞此曲于帝前,二句即此意。
这是一首宫怨诗,抒写宫女哀婉感叹之情。
古代帝王,骄奢淫逸,后宫佳丽无数。名义上,这些宫女似乎进了幸福之门,实际上,她们深沉的痛苦有谁能理解呢?诗人描述了宫人长锁深宫的痛苦生活,故乡在三千里之外的地方,可望而不可即。离开故乡、锁进深宫里,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啊,“宿昔红颜今白头”,她们没有爱情,也不能享受人间的温暖,她们是在痛苦的生活中熬过来的,但这种煎熬是一点没有盼头的,她们将一辈子锁在深宫大院中。皇帝是把她们当作玩物来看待的。因此,当她们在皇帝面前唱起声韵婉转哀恻的《何满子》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一首诗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的同情中,人们会自然地厌憎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
诗中句句都用数字,“三千里”表明远离家乡,“二十年” 表明幽闭深宫时间之长,以“一声”写含怨歌唱,以 “双泪”写不禁泣下,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从而深切地反映了宫人生活的痛苦和无限的哀伤。
【赏析】首句落笔空间,言宫人离家之远;次句着眼时间,说宫人进宫之久。这样由 空间到时间,高度概括,集中表现了宫女失去人生自由的不幸与命运的悲惨。这样,用 加一倍进一层法写来,更加突出了宫女的愁恨,增加了诗意的深度和诗情的浓度。后 二句的“一声”悲歌、“两眼”凄泪,是在极写悲惨处境,蓄满怨愤哀情的情况下逼出的, 故哀怨之诗情,如山水突发,一泻为快,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诗有两大特点: 其一,写宫人之怨,不是不得进见的失宠之怨;而是在“君前”歌舞受到赏识迸发出来的 怨,即长期被剥夺了幸福和自由的积怨。其二,诗的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诗 中每句都嵌入一个数字,两两基本对偶,表达清晰准确,凝练有力。这两点,使全诗在 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达到了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效果。结合描写生动的悲剧故事《孟才人叹》来看,可知张祜的《宫词》真正写出了宫人远离故乡、深锁深宫的哀怨,概括 力强,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游子思念故乡的诗句 思念故乡的古代诗句
1、《静夜思》唐朝诗人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朝诗人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朝诗人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朝诗人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朝诗人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朝诗人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3、才子品诗:古代儿童玩什么?散文
作者简介:
徐昌才,笔名偃月公子,祖籍夜郎古国,客居星城长沙,长沙市雅礼中学高级教师、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人才、长沙市作协理事、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香港文汇报》《语文报》专栏作家,已发表文章1000多篇,常规出版专著20部。作品《一眼抵过万千爱》获全国第四届叶圣陶文学奖。系列古典诗词鉴赏作品远销香港、台湾、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现主要致力于语文教学、文艺评论和散文随笔的研究与写作。
徐昌才
古代小孩玩什么呢?我们挑选几首古代描写儿童游戏或生活的诗歌,品味一番,帮助大家走进儿童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骑竹马
李白有诗《长干行》描写一个儿童游戏的场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骑竹马是唐代流行的一种游戏,典型的式样是一根竹竿,一端装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有轮子,小孩跨立其上,假装骑马的模样,口中念念有声,策马奔腾。李白诗中所写,男孩子骑着竹马,绕着庭院井栏跑,不时举手摘下青青的梅子,送给女孩子尝尝,女孩子以为甜美,不曾想到,一口咬去,青涩酸溜,惊讶张嘴,错愕不已。两个人就这样无忧无虑、毫无猜忌地游戏、玩耍,很开心,很快乐。长大以后,他们结为夫妻,过上了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由此诞生,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后人以“青梅竹马”称呼自幼一直陪伴长大的男女,尤其指之后长大后恋爱或结婚的人。
放风筝
放风筝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儿童放风筝的盛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桃红柳绿,风光宜人。儿童放学回家,沐浴拂拂春风,极目晴空浩荡,放飞风筝,奔驰原野。何等欢悦,何等自由。笑声与欢呼回荡,风筝与自由同飞。自然就是孩子的天空,风筝放飞孩子的心愿。清代诗人郑用锡曾咏风筝:“昂藏意气入云烟,喜放风筝到九天。要识扶摇能直上,全凭一线手中牵。”(《小孙放风筝志勖》)勉励孙儿要学风筝胸怀大志,扶摇直上,更要懂得一线在手,收控自如。咏风筝上天,含奋发之志,可谓用心良苦。
荡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即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蹬板,人双手抓住绳索,脚踏蹬板,来回摆动。李清照的词作《点绛唇》就描绘了一位富家少女荡秋千的情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词句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秋千荡出一派迷人的风致。
放爆竹
爆竹、烟花,古已有之。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就描写了新年第一天家家户户燃放爆竹的盛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这首诗喜庆欢乐的气氛不同,宋代诗人方翥的诗歌《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却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无因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一边是诗人客居他乡,远离亲人,孑然一身,一边是儿童欢笑,爆竹声声,欢庆过年,两相对比,突出游子的冷清孤寂之感。这个除夜,诗人的确过得悲凄。
捕蝴蝶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极富童趣诗心,其诗《宿新市徐公店》描写儿童抓捕蝴蝶的动人情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篱笆疏疏落落,小路通向远方。花瓣已然飘零,绿叶尚未成荫。就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有这么几个小孩急急忙忙,追逐只黄色的蝴蝶,忽东忽西,忽快忽慢,小心翼翼,兴奋不已。突然,蝴蝶飞入一片采花从中,消失不见了。小孩站在路边,东瞅西望,怅然若失。是的,他们喜欢美丽的蝴蝶,他们习惯了在这个美好的时节追捕蝴蝶。自由飞扬在春风中,快乐洋溢在他们脸上。
(此文已发表在《中国中学生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