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09 12:06:02

课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优秀教学设计

相关思考

1本诗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

教学目标可定为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至于被诗意象的单纯明净,这种审美意味,恐怕学生一时难以真正体会。所以虽好,但不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2多媒体的使用

本诗抒情意味很浓,用多媒体教容易营造氛围,有关的文字资料,用多媒体也较易引进。可作如下材料准备:诗人肖像一幅;简介诗人生平及创作观念的文字图片;一段舒缓优美可反复拨反的音乐。

一打出结合诗人肖像和文字资料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一位富有才华,沉湎于心灵之旅的理想主义诗人。

文字资料: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学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年仅25岁。死后留下了近两百万字的作品,他作为诗人,其声誉是生前已发表的五十首诗所奠定。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恋歌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

二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师生共同反复吟诵本诗,体验美好诗情。

1音乐背景下,范读一遍,把学生带入诗的抒情意味中去。

2适当指导,让学生在冥想轻声诵读中,体验诗人表达的美好感情。

指导要点: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3组织学生讨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唤起了你哪些美好感觉?

要点: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三在讨论中过渡到本课的难点:理解诗背后隐藏的高贵痛苦的心。

提出几个思考讨论问题:

①。诗人似乎已经找到了“幸福”,却为何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②。“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理解: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联想到几个月后海子的夭折,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惘。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海子,大概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四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教师课外可给他们做些辅导)

附:海子的几首抒情短诗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

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á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

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亚洲铜亚洲铜,

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

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

流一起穿上它吧?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

主要由你构成×

四姐妹

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着所有的风只

她们吹的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

碎?空气中的一棵麦子?高举到我的头

我身在这荒芜的山岗麦怀念

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岗光

芒四射的四姐妹?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想

蓝色远方的四姐妹糊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

妹啊芒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的我的美丽的

伴而行的四姐妹姐比命

女神还要多出一个?赶着美丽苍白的奶

牛走向月亮形的山峰的到了二月走你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滚

春天的雷?你是从哪里来的哪不和陌生人一起来?不和运货马车一起来一不和鸟群一起来起四姐

抱着这一棵抱一棵空气中的麦

子?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

雨水着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水

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

子?永远是这样的风后面是

请天空上面是天空妹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1989。2。23

日记

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德夜色笼罩,姐姐色我今夜

有*,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壁悲

时握不住一颗泪滴泪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我这是雨水中一座

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令哈了那些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

德抒情。哈这。是。唯。一的?最

的是草原。一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

胜利是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

我只有美丽的*空空?姐姐戈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拓展阅读

1、最新

1、会初步鉴赏诗歌的方法。

2、培养生自读诗歌的能力,让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世界。

3、培养生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让生正确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让生懂得珍爱生命,做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1、初读诗歌,让生自读诗歌,让生说说自己读本首诗歌的最初体验。

(1)师问:读了这首诗歌,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请你说说,在诗歌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你写下来。)

(2)让生把自己最初的感悟说出来,然后由生自己来将同们的感悟归纳小结,并板书到黑板上。

(3)根据诗歌来说说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让生说说诗人是一位怎么的人,然后由生自己来将同们的感悟归纳小结,并板书到黑板上。)

(4)让生根据自己给诗歌定的情感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老师也根据生给诗歌定的情感基调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

作品的创作有一条规律,叫“如其人”,就是说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中的子是否和现实中的子一样?

(多媒体展示诗人子的情况,让生根据老师给的材料说说现在中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根据堂实况,如果生在初读诗歌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和材料中一样,那师再根据作者的情况进一步深挖诗歌的主题。)

如果生的预测相反了,师再引导生再读诗歌。

3、再读诗歌。

(1)让生再读诗歌,说说自己最新的感悟。

(为什么我们在第一次读这首诗歌所感悟的情感及诗人的形象不一样呢?难道诗人创作诗歌违背了创作的一般规律“不如其人”,还是我们在读这首诗歌中,我们忽略了什么?我们再读这首诗歌,说说自己最新的感悟。请你写下来。请你们把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用笔记录下来,等一下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2)让生把自己最新的感悟说出来,然后由生自己来将同们的.感悟归纳小结,并板书到黑板上。(主要引导生根据诗人在尘世的幸福和他憧憬的幸福来谈谈。)

(3)再来说说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让生说说诗人是一位怎么的人,然后由生自己来将同们的感悟归纳小结,并板书到黑板上。)

(4)让生根据自己给诗歌定的情感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老师也根据生给诗歌定的情感基调朗读诗歌。

4、让生谈谈鉴赏诗歌应注意哪些问题?

(主要根据生初读、再读出现的反差来小结。)

(1)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时代背景等来鉴赏诗歌。

(2)抓关键字词,鉴赏诗歌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5、让生把这首诗歌改成一首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诗歌。

生改好后,朗读自己改好的诗歌,然后师生进行点评。

6、让生用一句话来小结今天这节的收获(可以从到的知识、对诗歌、诗人的感悟或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来小结)。

一、想:

1、在备过程中,我预了两个方案:一是,生在初读诗歌时对作品主题、诗人形象的感悟与原作品主题、诗人形象的基本一致,那我的是,初读诗歌的感悟---了解作者---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惑。二是,生在初读诗歌时对作品主题、诗人形象的感悟与原作品主题、诗人形象的不一致时,那我的是,初读诗歌的感悟---了解作者---再读诗歌进行感悟--- 师生共同解惑。中,生在初读诗歌的感悟中出现偏差,所以我就按照第二种方案进行

2、我的理念是要体现“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理念,注重习主体,把堂还给生,让生独立思考,去感悟去评析本,达到生在自读诗歌中会赏析诗歌的方法。在备过程中,我只初拟简单的流程,只是简单地了两个问题“初读诗歌,你有什么感悟”、“再读诗歌,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不预师生问答,没有预问题答案,问题答案完全由生去感悟,去讨论后形成基本共识,而不是师规定生怎么回答。

3、以体验性习为主,采用体验性习方法,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二、不足之处。

1、按我的想,应安排两个时进行。但我把两个时压缩为一个时,在过程中显得很仓促,没有把握好时间(前松后紧),原把“再读诗歌”这一环节作为重点来解决,由于时间不够,最后急急忙忙由老师帮生去找问题(问题应由生来找),破坏了原来的想。

2、原来的想是通过生初读诗歌、了解诗人、再读诗歌、找问题、共同解惑、改诗、每个生小结等环节来让会赏析诗歌的方法,但时间把握不好,把这一环节丢弃了。后来我再用了半节的时间来完成以上的任务。

总之,过程没有完成我预目标,所以,我认为整个是失败的。

2、最新

1、有个性地鉴赏诗歌

2、感受诗意,体验诗情,与诗人对话

要点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过程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2、子简介

3、与本鉴赏相关的`

4、初步感知

由语言的作用引入题,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语言内含,反向推导,同向联想,感受“无理而妙”。

生放声诵读,初步感受诗的意象及诗中所体现出的情感。

师引导:本诗意象主要有哪些?有何主要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

备答要点:、房子、幸福,初读阳光,深读撕裂

师适当点拔,请生将话题交予师。

师提出对话话题(供参考):

1、“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子为何要从“明天”起,他今天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2、如何理解子为陌生人祝福的内容?

3、“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4、“我只愿”句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5、子的幸福观到底是什么?诗中传达出了他怎样的生存观念?

六、合作对话(堂程控)

1、分组讨论,分工明确

2、交流对话

七、与子对话

1、简介

2、我为子诉说心语

3、共同为子献上寄往天堂的祝福。

3、《积单位的换算》公案x

内容:北师版三年级下册56-57页内容。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积单位的换算。

2.经历探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能用图示等方式解释相邻积单位的进率,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难点:

重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积单位的换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具准备:直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激趣导入

出示淘气的数日记,让生读一读,发现数日记里使用的积单位不合适,数字过积单位过小。师提问: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合适的积单位换算成合适的积单位呢?引出题:积单位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出示问题1: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要用多少张小正方形纸片?

让生观察这两个正方形,猜一猜需要多少张小正方形纸片?

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测的结果,集体汇报:

:生1画一画。一横行有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10行,10个10是100,所以需要100个小正方形纸片。

生2算一算。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也是10厘米,10×10=100,也就是100平方厘米,所以需要100个小正方形纸片。

师总结:这两种方法验证的结果都是100个,虽然方法不同,但都发现了正方形里有10×10=100个小正方形。

根据这个答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出示问题2: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生观察这两个正方形,猜一猜。

小组讨论你为什么这样想?集体汇报。

:生1根据长度单位的进率,推理出积单位的进率。1分米=10厘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米=10分米,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生2借助上图,把1平方米想象成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生3算一算。1平方米的边长是1米,也是10分米,10×10=100,也就是100平方分米,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总结: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是100。(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引导生观察这3个积单位,发现了什么:这3个单位中,每相邻两个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生猜一猜,并在小组里说一说理由,集体汇报。

出示件演示:1平方分米中有100个1平方厘米,1平方米中有100个1平方分米,100个100是10000,所以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是10000。(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三、巩固拓展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米=( )平方厘米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客厅地约是36( ),也就是3600( )。

我们数书封约是500( ),也就是5( )。

室门高约2( ),约是2( ),也就是200( )。

修改淘气日记里不合适的积单位。

引导生总结: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什么?

(看清单位,牢记进率。)

小游戏:找朋友

游戏规则:一样的是好朋友。

2平方米 200平方分米 20000平方厘米

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00100

100

100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100=10000

4、三年级语下册:《卖木雕的少年》

1、读准本生字,理解“象墩、爱不释手、栩栩如生、语无伦次、遗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我”和少年之间的对话以及少年在暮色中等“我”的片断。

3、通过默读,找到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人特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把握情感

一、小诗导入

小朋友们,在最近的一些里,徐老师总觉得被一种情感深深打动着,于是写了几句诗与家分享一下:

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有朋之远方来的笑脸

朋友是天涯若比邻的心境

朋友是患难见真情的感动

朋友

是阮恒颤抖举起的生命小手

朋友

地无情对地震人人献出的那份爱

朋友他跳出个圈

跨越国界

迈向洋彼岸

架起中非那抹友谊彩虹

于是

一个不知名的少年

用那小小的木雕

诠释礼轻情义重的友谊真谛

二、初读习生字

这节我们就去结识这位卖木雕的少年,去看看他的那只木雕,掂量那份情谊。

1、师板书题,生读题

2、生自由读。要求生字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构思新奇栩栩如生一模一样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论次

(1)火车读

(2)模是多音字

三、看瀑布

1、出示:莫西奥图尼亚瀑布(词)

还有一个词,不好念,得多读几遍。看谁读得顺溜。(生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也称维多利亚瀑布,在世界十奇迹中排名第七。作者此行去非洲之前,朋友就叮嘱她: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瀑布。

2、要不我们也去欣赏一下。

(出示图并解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全貌呈“之”字形,绵延97公里。其中的主瀑布高达122米,宽达1800米。瀑布倾泻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激起阵阵水雾。每当日落或日出时,在太阳光的照耀下,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在瀑布和对的悬崖之间。因此当地人也叫它“彩虹之家”。

3、出示: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理解:名不虚传什么意思?(换词:名副其实)从这段话的哪些词,你还可以感受到这里名不虚传?体会游人如织(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说明游客特别的多。)

4、朗读指导(你能通过朗读让家感受到这里非常有名,游客非常多?评:听出来了,这里真是一个名扬中外的旅游胜地)

1、就在这名不虚传的瀑布附近,作者结识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他们仅仅只有两之缘,却让作者永生难忘。这是为什么?请默读3到9段,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看看第一次相遇,少年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少年印象记)

2、第一次印象(3到9段)

找:孩子们,我和少年第一次相遇,你都找到了少年的哪些言行?

(1)“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2)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3)“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4)少年的眼晴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再读:那你能再读读,揣摩一下,当时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1)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说:“买一个吧!”

(2)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3)当_____________时,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您是中国人吧?”

(4)当_____________时,少年的眼晴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交流:

过渡:你能读明白少年那一丝遗憾的神情吗?(生谈)细细来品味一下10到15段,看看他们第二次相遇。

3、第二次印象记,自由读,找找少年是如何弥补这一丝遗憾?还可以拿起笔在边上写写你从中读明白了什么?

重点句:“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小。

师相机引导生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那位黑人少年可能干什么去了?

(既然只有拳头小的小象墩作者为什么用上“沉甸甸”一词?)

理解:沉甸甸(专程、专雕、两国友谊)

孩子们,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友谊,才会专门为我雕刻,专程为我送来这象墩,让我无憾地离非洲。

4、这木雕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木雕吗?这里饱涵了什么?

(这份情、这份谊,每刻一下都包含着少年对中国人民的那一份情谊。这样的木雕小象墩,怎能不让作者感到沉甸甸呢?)

5、这个可爱的非洲少年,话语不多,却默默地用行动传递着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少年行为真可以用一首小诗来表现

细微之处见真心

枝枝叶叶总关情

人生所贵友情见

天涯角也若邻

你也能写几句话来夸夸黑人少年吗?

六、小结

作者的这趟非洲行,让她永生难忘。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卖木雕少年美丽的心灵,这一切都震憾着作者,也震憾着我们,愿中非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愿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不断延续下去

5、三年级语下册:《卖木雕的少年》

一、习目标

1、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会恰当地运用。

2、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

二、重难点

读懂本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师方: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的图片、非洲木雕工艺品图片、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资料、

四、过程

第二

一、复习引入

师:这节我们继续习《卖木雕的少年》,通过上节习,你积累了哪些四字词语呢?

1、复习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2、运用词语

师:“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两特色,想不想去看看?

(1)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谁能用一个或几个积累的四字词夸夸它吗?(件出示)

(3)出示“木雕图”(看了这些木雕,你脑中蹦出了哪些四字词语?)

二、品读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寻找深入感知的切入点。

1、阅读思考:中谁遇到了遗憾的事?

2、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引导理解:遗憾

3、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②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件出示)

4、指导自主习。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①理解少年为什么遗憾?引导习第一次对话。

②指导朗读(读出年“诚恳”、“猜测”的语气)。

③理解“我”为什么遗憾?

④小结:

过渡:“我”带着遗憾离了出售木雕的摊点。少年是怎样做的?(等、赠木雕)

交流第二个问题(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

①理解我是怎么做的?

②研读第二次对话(件出示)读10-15自然段

③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体会“拳头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少年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只木雕,这木雕里饱含了对我沉甸甸的情谊。(板书礼轻情意重)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板书我们是朋友)

⑤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请读一读。

三、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四、情感升华

师: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

(1)生自由表达。

(五)布置作业

1、填一填: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象雕德(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2、把你要对这位少年说的话写在写话本上。

3、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章《新结识的伙伴》,把感受写下来。

反思:在过程中,我力求让生通过的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胆尝试指导生自主习。由于种种原因,整堂下来,自己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在中自己的激情不够,对于生的回答也没有精彩的评价,再者,堂气氛不活跃。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1011.html

热门阅读

  1. 三八妇女节的句子
  2. 十一国庆节温馨祝福语
  3. 祖茂头巾包树桩故事
  4. 爬墙外出上网检讨书范文
  5. 201年最新的假期问候语
  6. 关于春天的古诗朗诵
  7. 一年级段家长会的发言稿
  8. 公司业务员的优秀工作总结
  9. 大学生自我鉴定表
  10. 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11. 那里油菜花开散文
  12. 三八妇女节的祝福短信有哪些
  13. 晚安心情祝福语
  14. 怎么用赠品来造句
  15. 《恰到好处的幸福》高中读后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