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关于化学的学习中,下面是我们对最理想的知识的内容讲解哦。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课本P73.要记住这27种元素及符号和名称。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
11、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
(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该种粒子的个数。
(2)化学符号的书写: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
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
c.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
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
15、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
药品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液]
反应原理2KMnO4==K2MnO4+MnO2+O2↑
或2H2O2====2H2O+O2↑Zn+H2SO4=ZnSO4+H2↑
[固(+固)]或[固+液]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Zn+2HCl=ZnCl2+H2↑
[固+液]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装置P36图2-17(如14的A)
或P111.图6-10(14的B或C)P111.图6-10
(如14的B或C)P111.图6-10
(如14的B或C)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点燃木条,**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①排水法(难溶于水)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验满(验纯)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放置正放倒放正放
注意事项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6、一些重要常见气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用途
氧气
(O2)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C+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供呼吸
2、炼钢
3、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③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氢气
(H2)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①可燃性:
2H2+O2====2H2O
H2+Cl2====2HCl1、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2、合成氨、制盐酸
3、气焊、气割(可燃性)4、提炼金属(还原性)
②还原性:
H2+CuO===Cu+H2O
3H2+WO3===W+3H2O
3H2+Fe2O3==2Fe+3H2O
二氧化碳(CO2)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CO2+H2O==H2CO3(酸性)
(H2CO3===H2O+CO2↑)(不稳定)
1、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Ca(OH)2==CaCO3↓+H2O(鉴别CO2)
CO2+2NaOH==Na2CO3+H2O
*氧化性:CO2+C==2CO
CaCO3==CaO+CO2↑(工业制CO2)
一氧化碳(CO)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1、作燃料
2、冶炼金属
①可燃性:2CO+O2==2CO2
②还原性:
CO+CuO===Cu+CO2
3CO+WO3===W+3CO2
3CO+Fe2O3==2Fe+3CO2
自燃:
由缓慢氧化积聚的热量引发的自发燃烧。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
希望上面对自燃知识点的总结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很好的参加考试的。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哦。
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以上对化学中三大化石燃料知识的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吧。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两种绿色能源
下面是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点的内容总结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拓展阅读
1、最新初中历史《世界史》常考易错知识点考点总结整理归纳
1、西欧*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证明人的力量伟大。
2、评价新航路开辟:一方面让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开了西欧殖民掠夺的序幕,加剧了被掠夺地区的贫穷和落后。(是强盗?是英雄?)
3、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容易混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奠定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独立宣言》——反抗殖民统治,谋求独立。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第一次以国家名义表述资产阶级*要求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美国诞生了。《人权宣言》——反对**和等级制,倡导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成为很多国家制定民法典的参考蓝本(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4、评价华盛顿:
①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开创了民主*的先河。③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5、评价拿破仑:正面: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家和军事家。①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②颁布《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③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势力;④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反面:后期的对外战争,奴役被侵略国家人民,遭到他们的反抗。6、工业**产生的三股进步潮流:
①民族解放运动潮流;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③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
7、**与*:*是自上而下的,是比较平缓的。如:1861*、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放等。
**是自下而上的,用暴力方式推翻现有**。如:英法美资产阶级**、辛亥**、十月**等。
8、《**宣言》与《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独立宣言》等文件的区别:前者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文件,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
9、彼得一世*:俄国近代化开端,巩固了农奴制
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社会转折点。
10、明治维新内容*:废藩置县,加强*集权;经济: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最能体现刚性质);社会生活:文明开化,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等(最有眼光、最有远见的措施)。
11、火车——蒸汽机车——煤炭;汽车、飞机——内燃机——石油。
12、1921年新经济政策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或者把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13、1933年罗斯福政策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防止盲目竞争,缩减工业、农业生产规模。
14、冷战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成立。
15、1967年,成立欧共体;1993年,欧盟成立。(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995年WTO(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全球化重要表现
16、国际格局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两极格局;当今:一超多强,趋势:多极化。
17、1920年、1930年,甘地两次领导了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8、激化矛盾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同盟国集团)和三国协约(协约国集团)——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北约和华约组织——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组织:欧盟(EU)、世界贸易组织(WTO)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UN)(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成立)启示:国与国之间交往,应该加强合作,和谐发展,互利共赢。19、科学理论的作用: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20、科学理论与思想解放的关系:①思想解放推动科技进步②科技促进思想解放
21、俄国的演变:
1917年十月**前是沙俄;1917年十月**后至1922年底是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至1991年是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22、《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瓜分。
2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在此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因为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德、日,意大利是由于一战后经济衰退走上法西斯道路。
24、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25、近代史与近代化近代史是历史分期,体现的是社会性质;近代化主要目的是社会转型,即从*社会(中世纪)转变为近代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
26、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思想:理性主义
27、一战:帝国主义战争二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8、如何应对全球化:①顺应全球化潮流②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③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
29、如何应对多极化:①坚持*开放,增强综合国力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友好交流
30、当今人类面临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战争问题、**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传染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如何解决: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时间和位移
常见考点考法
这部分知识难度也不大,在平时的练习中可能出现,且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高考中单独出现的几率比较小。
常见误区提醒
时间与时刻:时间表示一个积累过程它是由无数个连续时刻即时间点累积的结果,包含了物体运动、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对应的是一个运动过程。而时刻则表示某一个时间点没有延续更不能累积,是物体运动、发展过程中到达的某一个状态。如果我们把时间当成一个录像过程,那么时刻就只能是一张照片。
位移与路程:路程是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一个概念,在同学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然而为了物理的学习我们大家不得不去强迫自己接受位移这一概念。路程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我们所走过的路径的总长度,而位移则表示是物体始末位置的改变,表示为始末位置之间的线段长度。在物理中路程需要考虑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而位移则不需要考虑这些。例如:小明从家走到学校有5公里的路程,我们就要具体考虑小明的运动路线,但要考虑小明的位移,我们只需要从小明的起始位置(家)到小明的末位置(学校)之间做一条有向线段,线段的长度就表示位移的大小,线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不必再考虑具体小明走的什么路线。
矢量与标量:由于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因此对与标量只需直接对其进行代数运算即可,而矢量由于存在方向性,因此对矢量进行运算时应当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时间和位移
1、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2、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不一定”下沉
【简析】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放在水中有三种情况,下沉、悬浮、漂浮,到底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
1、下沉。根据F浮=Vρ水g和G=Vρ物g,因为ρ水<ρ物,f浮,物体下沉,此时,该物体是实心的。例如:铁块放在水中下沉。
2、悬浮,当该物体内部的空心所造成该物体的重力与它浸没在水中所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时该物体悬浮。(在挖空的过程中,浮力不变,重力逐渐减小)
3、漂浮,当物体内部空心且空心较大时,该物体漂浮。(挖空的部分较大,使得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直至浮出水面,浮力再次等于重力)例如:钢铁制成的轮船。
3、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简析】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1、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2、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4、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简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5、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简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力“不一定”对物体做功
【简析】
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根据公式W=F.S得:有力无距离,不做功,所谓的劳而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推而未动”;有距离无力,不做功,所谓的不劳无功,最常见的现象是物体因惯性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时。
7、小磁针靠近钢棒相互吸引,钢棒“不一定”有磁性
【简析】
磁现象中的吸引有两种情况:1、异名磁极相互吸引;2、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所以和磁体靠近相互吸引的可能是铁、钴、镍等物质,也可能是磁体。
8、“PZ220V40W”的电灯,实际功率“不一定”是40W
【简析】
1、当U实=U额=220V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40W,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2、而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光较暗,不能正常工作;
3、当U实〉U额时,灯泡的实际功率P实〉P额,此时灯泡发出强光,寿命缩短易烧毁。
9、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简析】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因为下表面浸入液体较深,受到的压力始终大于上表面,所以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当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无缝隙时(即相当于粘在了一起),物体不受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如: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大石头,三分之一的露出泥外即浸在水中,但石头不受浮力作用。
10、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容器内液体所受的重力
【简析】
公式P=F/S,是计算压强的普遍适用的公式,而P=ρgh是专门用来求液体产生压强的公式,由P=ρgh我们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密度一定时,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液体的深度h有关,再根据F=PS不难看出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是由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底面积决定的。
即: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力:F=ρghs。然而只有柱形容器G液=mg=ρvg=ρghs=F。而容器的形状有很多种,只要不是柱形容器其内部液体的体积v≠hs,所以F≠G液。
容器内盛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和液重G液的关系是:1、柱形容器:F=G液2、非柱形容器:F≠G液(广口式容器:F〈G液缩口式容器:F〉G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qlj.top/articles/5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