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 2025-07-12 14:56:35

再别康桥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准备: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生 活①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① 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号,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附: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

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拓展阅读

1、《》的设计

【设计依据与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深深依恋之情。感受《》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学过程与学策略】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图片、徐志摩头像、《》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

"这座,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给我胚芽的。")

( 2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4 )作者,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重回,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 - 屏绣河。)

怎么理解"悄悄是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的感情?

(在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师小结。

(以上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体验情感美

( 1 )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依依惜的深情。

( 2 )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与他对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 、感悟意象美

( 1 )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 象 感 情

云 彩 难舍难分

金 柳 欢喜、眷恋

青 荇 对河*的眷恋

潭 水 将留恋融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 感情达到**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的恋情。作者甚至想*留在这里,"在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 2 )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4 、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 1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 2 )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 3 )背诵诗歌。

(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以上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2、训练题及答

一、基础题(12分)

1.

填空

。(4分)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 衣袖,不带走 。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

阅读

阅读

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2分)

4.《》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8分)

四、类文阅读题(10分)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r,飞r,飞r,――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r,飞r,飞r,――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r,飞r,飞r,――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给加粗字注音。(2分)

翩( )麓( )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

3.文中反复出现“ 飞r,飞r,飞r”表现出一种 的执著。(2分)

4.“她 ”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

五、中考题(18分)

雨 巷 戴望舒

1.给加粗字 注音。(4分)

颓圮( )彷徨( )( )寂寥( )彳亍( )( )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5分)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7分)

六、创新片段

作文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

描写

。250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题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实他最初并不叫徐志摩,请搜集资料探究一下,缘何改名?另有哪些诗作,试写出2~3个诗的题目。

小幽默

夺 权

有一个妇女,看到警察在大声吆喝她的丈夫,便不快地对警察说:“请你说话留神些,向他大声吆喝的,除了我, 没有第二个人。”

参***

Ⅱ.三、1.因为作者在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在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归程中写了此诗,故为“”。

2.不是,是英国的一个城市,靠近河,著名的剑大学就在此城。

3.首尾呼应,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

Ⅲ.一、金柳 新娘 艳影 荡漾 青荇 招摇 柔波 水草 一潭 清泉 虹 浮藻沉淀

点拨:对诗歌一定要记牢。

二、(二)1.万千离愁 2.描绘 情感 3.呼应 惆怅悲伤

Ⅳ.1.略 点拨:抓住作者的情感,掌握诗句的舒缓节奏。

2.清丽、亢奋、乐观,对生活充满撞憬。点拨:此时的感情应和课文中表露的形成对比。

Ⅴ.一、1.长篙 漫溯 挥一挥 一片云彩

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

3.C 点拨:A项中“飘” 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4.B 点拨: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1.三个 即金柳、青荇、潭水

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点拨: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三、1.写景 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 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 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四、1.piān lù 2. 自由、美好 点拨: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坚定、欢快、轻松自由 点拨: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4.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也不会放弃。

点拨: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

五、1.pǐ páng huáng liáo chì chù

2.B 点拨:本诗并没有让人达到肝肠寸断的程度。

3.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4.如诗的第二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 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

点拨:要认真体会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才能领略诗歌的意境。

六、

作文

思路:自然界是变化的,平时要注意观察周围景色,要选取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来写,写出它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文:

雨点儿越来越急,打在我身上的雨点也越来越多。……地上湿的已不是一个一个的小圆点,而是一块一块的,继而又汇成一大片一大片……这地上便也找不到一小块干土了。(点评:写雨由疏而密,由小到大。)

从“哗哗”的雨声中不难听出,这雨点儿很大, 很重,它们击在路上,溅起朵朵小银花,皇冠似的,然后迅速消失,紧接着又有千万朵雨花开了。(点评:运用比喻,形象、贴切。)

雨声渐渐小了,雨花渐渐稀了,雨点渐渐轻了,雨帘渐渐消失了。

雨后的天空格外纯净,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格外翠绿,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点评:运用排比,写出雨由小到无,雨后景色的美好 。)

(桂明)

总评:本文用优美的笔触

描写

了一次下雨的过程,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运用一些修辞方法,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微,把下雨写得形象具体,如临其境。

Ⅵ.徐志摩最初并非此名,原名叫章Γ改叫志摩意即志在王摩诘(王维)之意,是他离开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时改用的字。其诗集有《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散文集有《落叶》、《秋》等。 点拨:同学们可分组到图书馆查阅,或向有关老师请。 文 章

3、学设计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

*;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学设计9。

体会诗境之美。

意境的营造。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幻灯

月日星期第节高二(一)、(二)班共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大学当特生,研究*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高中三年级语文《《学设计9》。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即“剑”(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大学皇家学院特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的诗——《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

〖补充〗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

4、《学反思范本

打小就喜欢《》这首诗,很想有机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记得在一个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给了我一本《志摩的诗》。那个晚上我如获至宝,从此记住了一个用生命抒写爱、自由和美的诗人——徐志摩。

今天我将要和折射生命华彩的诗歌一起面对我的学生,我很想将我所知道的关于诗人的一切告诉他们,我愿意和学生一起在这些缓缓流淌的诗句中寻找似曾相识的过往。但是我又清楚地知道,我不能将自己的内心体验灌输给学生,以代替他们每个人的感悟。也许寻找审美感受所获得的愉悦,更容易让他们融入河的波光艳影中。

“诵读”是诗歌学无可争议的最佳手段。《》这堂课,我仍以诵读为学的主线,通过初步诵读、品味赏析、情感诵读这样的步骤,辅之以音乐渲染和剑的如画美景。使整体感官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在指导诵读和赏析要点的过程中,穿插介绍一些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往往有主旨隐逸、情感飘忽、意象朦胧和表达跳跃诸多特点,如果用太逻辑太条理的分析来代替用各自的心灵去生动感悟诗歌的整体美,最后得到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性答。所以我在准备这堂公开课时做了一个大胆设计,力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将思想情感投入诗歌的意境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映照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大胆设计就是。我放弃对这节课的各个步骤进行精心设计,放弃预先将课堂各个环节的进程置于我的掌控之中,放弃用我的一个个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思路。我将这节课主体部分的学习内容和顺序,交由学生来决定,我想看着他们如何去探索行走。具体做法是。先示范性的将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进行比较赏析,扣住“离”这一主题,品味惆怅、沉醉和混合着淡淡忧伤的欢愉这样的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诗歌主体部分第二到第六节中的任何一节来自我赏析、诵读和评价。

诗歌学离不开诵读,这是语文师的共识。但有的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甚至还谈不上感知课文阶段,就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同时进行诵读指导,效果并不理想。我以为,诗歌之美,既要“读”来展示,也要“品”来挖掘,有“美品”才有“美读”,能“美读”方显“美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选择了《》的某一节后,我先让他们读一遍,从朗读的情况判断是否把握了诗歌的内涵,顺势引导他们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做相应的诵读指导,然后让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读。如果效果仍不理想,进行诵读技巧方面的点拨,然后读,基本就能声情并茂表达出诗歌的意蕴了。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否则便成了无的放矢,“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比如,诗歌第五节“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是全诗的一个情感**,学生认为“放歌”一词应读得高亢嘹亮。我让几个学生读了读,他们都把音量放得很大,以为这样才能体现情感达到**。我认为用“高亢”的语调朗读“放歌”这个词,破坏了诗歌整体的静谧氛围。于是我范读了一次,采取的是“用气不上声”的方法,气息上去了,但是声音并不响亮,有悠远缠绵的意味。两相对比,学生马上品出了不同,觉得诗人正是为月夜下的宁静安详所陶醉,不可能放声高歌,后面不是还有一句“夏虫也为我沉默”吗?于是马上有学生领悟“这里是诗人在心中放歌”,我及时给予了肯定与赞扬。这样一品一读,学生理解就深刻多了。

因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而且我有意收敛了自己作为老师的锋芒,学生们最大程度体会到了学习主人翁的快乐。我欣喜地看到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而且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我高兴地听到了那些让我始料不及的又让我内心兴奋的理解和表述,比如“做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漂亮最亮丽的时刻”,比如“诗人只能安静地在心中放歌”比如“诗人在河的最后一晚应该是异常孤独与落寞的”……课堂从容进行,感动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河的明媚映照着整个室,分明感受到自由的芬芳。回想那生机勃勃的室,透过一阵阵个性张扬的读书声和一张张沉浸在快乐学习中的面孔,我仿佛看到冰雪消融万物生长的春天景象。

5、扩写

我,在这样的一天,叹下一声忧郁,叹一声不舍。

我,在这样的时间,夕阳西下。静谧的时光,可否暂停?

我,在这样的地方,将要离开,离开这样的地方,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地方?

轻轻地,轻轻的脚步,沉沉的心,都在这一刻颤动,我愿时间停留在这一刻;真的,真的愿意。我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连地上的尘土也不愿飞扬,大概——沉没是金。来时无人接风洗尘,去时寂寥无人欢送,因而我只能与天边的云儿彩霞轻轻地挥手,告过去,告这一片蓝天,手很轻,很轻,但也很重,很沉。

剑河两岸,明亮但是却显得格外幽静,似乎世界没有一切、失去一切。河畔的金柳,连头也不愿多抬起,这难道就是你告我的招牌动作?不是,是你在夕阳光彩中扮成了将要出嫁的新娘,含着粉红的脸庞羞羞地微低。那倒映在河中的你的艳影,波光总在粼粼闪动,在我的心中滴下了思念,泛起来依恋,荡漾了回忆。

软绵绵的泥土上,草儿们竞相争长,看着映在河水边上的影子,轻飘飘地招摇。是为我送所编排的舞蹈吗?也许吧。还是在召唤我不要离开?如此柔美的河,就连泛起的微波都不甘逊色,比起我身旁的处境,我想我更希望自己是生长在这河河畔的一条小小的水草。尽管这在世人的眼中是这样的渺小而平凡,我也甘心,甘心成为这样的一条水草!

看那边,榆树繁茂成荫,就像树的港湾。港湾中的每一个小部分都是那么地拥挤,连呼吸都成了一体,谁也不愿离开谁。千万不要在那里说什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之类的话。这榆阴平凡而美丽,为这喜爱它们的生灵挡住肆意的狂风暴雨,刺眼的烈日,功不可没。榆阴下的一潭,让我看到的不是凡人间的清泉,而是天上人间的七彩虹,或许是那七仙女在做怪,织出如此美丽的虹。揉碎在漂浮的水藻间,渐渐地,就成了满眼都是色彩的梦,仿佛一瞬间睁开眼睛,彩虹就会浮现。

梦?

寻梦?

或许是我在寻梦,寻找那梦中的快乐,寻找那梦中的过去。也许,我已经找不回原来的梦了,但是为了那美妙的梦的继续,我希望一直寻找,不想放手,不愿放弃。所以,我选择了拿着一支长篙,向那绿毯满是的那一边,划着小船曼延,寻找回我的梦。回来时,渴望着可以载一船满满的星星,用它们来装饰这孤寂的夜晚,好满足我能在星辉上五彩而斑斓的幕前唱出那首我最爱的歌。

但是,我还是不能放歌。既然要悄悄地离开,就不能惊醒一切生灵。看吧,就连这夏日里的小虫们也同意我的做法,静静地沉睡,在这边无声无息地沉默。

悄悄地,我走了,正像来的时候一样,轻轻的静静的,不惊动生灵,不惊动万物,不惹尘扬,连一小片云彩也不会带走,就让它们一直地安息在只好了。

点击查看更多再别康桥教案推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962.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