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送别诗有什么
1、《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2、《送田少府贬苍梧》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3、《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
离心忽怅然,策马对秋天。
孟诸薄暮凉风起,归客相逢渡睢水。
昨时携手已十年,今日分途各千里。
岁物萧条满路歧,此行浩荡令人悲。
家贫羡尔有微禄,欲往从之何所之。
4、《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
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
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
少年词赋皆可听,秀眉白面风清泠。
身上未曾染名利,口中犹未知膻腥。
今日还山意无极,岂辞世路多相识。
归见莱芜九十翁,为论别后长相忆。
5、《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
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6、《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7、《河西送李十七》
边城多远别,此去莫徒然。
问礼知才子,登科及少年。
出门看落日,驱马向秋天。
高价人争重,行当早著鞭。
8、《送张瑶贬五谿尉》
他日维桢干,明时悬镆铘。
江山遥去国,妻子独还家。
离别无嫌远,沉浮勿强嗟。
南登有词赋,知尔吊长沙。
9、《别韦五》
徒然酌杯酒,不觉散人愁。
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
夏云满郊甸,明月照河洲。
莫恨征途远,东看漳水流。
10、《别刘大校书》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扩展阅读:高适的人物生平
唐代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高适出生。
唐代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代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塞上》《蓟门五首》等诗。
唐代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代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唐代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代天宝九年(750年),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
唐代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唐代天宝十一年(752年),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
唐代天宝十四年(755年),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代天宝十五年(756年),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唐代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唐代至德三年(758年),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
唐代乾元二年(759年),五十六岁。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代上元元年(760年),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
唐代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
唐代广德二年(764年),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唐代永泰元年(765年),六十二岁。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留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拓展阅读
1、崔峒有什么诗词名句?为何被列入大历十才子之中?
崔洞(一作崔峒),(唐朝大历年间前后在世),字号不详,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出身“博陵崔氏”大房,为唐朝吏部郎中、秘书少监崔行功的曾孙,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人物生平
崔峒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又逢乱世,读书较晚,且时断时续,三十多岁才登进士第。登第后在京都长安等待*,曾写诗以记:“读书常苦节,待诏岂辞贫。暮雪犹驱马,晡餐又寄人。愁来占吉梦,老去惜良辰。延首平津阁,家山日已春。”吏部安排他到北方的一个县当了个县官。40岁时,被调入集贤院,授拾遗集贤学士。遂写诗道:“九迁从命薄,四十幸人闻。”朝廷见他有些能力,派他去润州任刺史。但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使他深感心中无底,因此上任时连家眷都没带。到任后情绪不高,胸无大志,经常与一些和尚、道士往来,显然这更不利振他勤政之志。在当时他给许多朋友的诗作中每有表露。例如:“爱尔无羁束,云山恣意过。一身随远岫,孤棹任轻波。世事关情少,渔家寄宿多。芦花泊船处,江月奈人何。”在任时崔峒常常想家。史书上对后来是否调回京城说法不一。有的说他终于州刺史,死在任上;有的说他调回京城。从崔峒的诗作看,后者是对的。有诗为证,在京城给朋友写过不少信:“惯作云林客,因成懒漫人。吏欺从政拙,妻笑理家贫。”并自足地说:“十年随马宿,几度受人恩。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那时,崔峒同许多官僚们一样,守着自己的小家,过起了事不关己,饱食终日,养尊处优的日子。
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
崔峒的诗现在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代表作有《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这首诗意象高华,投赠之意,怨愤之情,出以雅正之笔,为崔诗中的佳作。
崔峒的诗表现出“大历体”的特点,形式上非常美,也很有意境。他写长江:“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但不关心当时社会、*和民生,不涉及重大题材。因此他的作品大多浮泛苍白,生命力不旺。著作有《崔峒诗》。
2、关于送别的古诗句推荐
1、鱼笺请诗赋,幢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送李员外贤郎》
2、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3、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青溪》
4、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
6、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齐州送祖》
7、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送张五归山》
8、送车盈灞上,轻骑出关东。相去千馀里,西园明月同。——《送熊九赴任安阳》
9、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0、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
12、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送杨少府贬郴州》
1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4、避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送朱大入秦》
15、岸上火兮相迎,将夜入兮边城。鞍马归兮佳人散,怅离忧兮独含情。——《双黄鹄歌送别》
3、2022语文摘抄高中素材 万能素材有什么
1、鲁迅先生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如果有人自以为很有才气,单枪匹马可以闯天下,而不注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势必会闹得“人仰马翻”。
真正有头脑的人会懂得,要成功一件事,就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借鉴各种事例,与各种各样的人合作,与各种各样的环境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所以,最新教育理论——合作教育学由俄罗斯的教育专家提出来了。师生在教育领域建立起崭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和谐奋进。(《谈合作》)
2、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常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赏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两色。
4、描写雪域高原的诗词
梦中的西藏,
曾带给我无尽的遐想,
直到我生命的暮年,
依然生机不息。
绵延的群山,
有天湖陪伴;
草原上梵音飘荡,
悠扬的回环,
在无垠的国疆,
这是一曲,
来自古老地域的乐章。
西藏,
世界的屋脊雪域的天堂;
西藏,
以他独特的姿态,
屹立在中原的西方。
生命和历史,
这该是怎样的高度,
我又该怎样的变换那,
引颈的角度来将你,
深深仰望。
梦中的西藏,
曾带给我无尽的遐想,
并且这种遐想,
一直的继续,
直到我生命的暮年,
依然生机不息。
花开不败的日光城,
仿似那梦中的江南。
太阳升起的地方,
我潜唱在雅鲁藏布江上;
偶尔凝望,
那江畔,
绿色素的弥漫。
坐着船张望,
望眼欲穿的是那,
生机勃勃的两岸;
先是草绿再是群山。
于峡谷,
悠悠回响着我,
那一次次的呼唤,
连绵的群山,
在阳光下也略显温暖。
泛着稀薄之息的空气,
已从心底里,
变得极度渺茫;
沉浸在阳光的沐浴下,
噙着绿意和花香,
一切的一切,
芬芳着美的经典。
这恰似在江南,
如诗如画的江南。
那更高更远的地方,
是一望无际的云烟,
还有那屹立的雪山。
羊湖山口像珊瑚枝一样,
任由湖岸曲折蜿蜒。
除了羊卓雍措的水,
还有那卡若拉的冰川,
那可是传说中山神,
诺吉桑娃居住的地方。
羊卓雍措、
纳木措、
玛旁雍措,
西藏的三大圣湖,
她们像圣女,
盈满神圣的力量。
纳木措,
一个美的令人窒息的地方。
天湖女神和念青唐古拉山的
恋歌,
在天地间飘荡。
多想,
多想,
牵着心上人的手,
在这里一生,
只为守候,
那最为纯洁的爱恋。
恐怕的是,
那只是一种奢望,
我的俗心怎配得上,
那最真最纯的爱歌;
还有,
唯恐我们的庸俗,
打扰了他们,
守护千年的宁静,
能取一瓢湖水,
也是我最大的满足了。
就让那圣洁的湖水,
涤洗掉我繁杂的念想!
在纳木措早已注定,
我们只能深怀敬意,
将你膜拜仰望,
那纯洁的爱恋!
云朵轻舞在身旁,
离开了天空,
仿若置身天堂,
这一切充满神奇的力量。
想起了,
那天台的桑烟,
将淳朴的灵魂,
引向天堂。
对于西藏这一切,
我只能暗自轻叹,
闪电般的触动,
与藏羚羊的眸光相撞;
他温顺的目光,
让我感觉无处可藏,
繁华的大都市,
早已寻不见。
我羞愧难当,
那勾心斗角,
还有那狡黠的目光
一一从我脑中浮现,
现代的都市,
被腐蚀了的眸光。
西藏,
你的高度、
你的厚度是多么凝重。
不可仰望的高度,
那是幸福的天堂。
飘动的经幡、
顺旋的转经轮,
五彩幸福在光阴间飞转;
最真的生命、
最坚定的信仰,
在羌塘草原和布达拉宫,
交织的梦想;
一切都在悄悄发芽,
然后生长到,
华彩的绽放。
5、东方朔和元宵节有什么关系?东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
历史上第一个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是窦漪房的丈夫,西汉的皇帝汉文帝刘恒。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习俗是赏月、燃灯、放焰火、猜灯谜、吃汤圆等等。
人们为什么会在元宵节这天吃汤圆呢?相传这和汉武帝的一个宠臣有关系。
汉武帝的这个宠臣名叫东方朔,别看这个名字挺威风霸气,他的本名还是很“软妹子”的,姓张,字曼倩。东方朔经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他风趣幽默,汉武帝很宠信他。
有一天冬天,东方朔到御花园给武帝摘梅花,他刚刚走进园子,就看到有一个宫女正准备跳井轻生。东方朔将宫女救了下来,并询问宫女为何*。宫女说自己名叫元宵,父母健在还有一个妹妹,但是自她进宫以后就再也不能见到他们了,她非常想念他们,只要一想到自己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她就想着不如*算了。
东方朔劝了元宵好一阵子,他对元宵姑娘说:“我有办法让你见到亲人,你就别再寻*。”元宵一听她还有机会与家人重聚,立刻点头,表示自己*不会再轻易求*。
离开皇宫以后,东方朔就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先生的样子,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替人*的小摊子。还别说,东方朔能说会道的,找他*的人非常多。不管那些人占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东方朔都会告诉他们“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都在疯传正月十六可能会死很多人。当人们都来问东方朔解灾的办法时,东方朔就告诉他们说:“正月十五的傍晚,会有一位赤衣女神下凡,她就是烧长安的使者。我抄下了偈语,当今天子或有法可解。”于是,东方朔留下一张红帖就离开了。
老百姓不疑有他,捡起红帖就送进皇宫了。汉武帝一看:“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老百姓们寄希望于汉武帝,汉武帝却寄希望于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他把这红帖交给东方朔,让东方朔看完之后想办法。东方朔装作第一次见到这帖子内容的样子,还装模作样的思考了很久,最后才告诉汉武帝说:“火神爱吃汤圆,宫里不是有位叫元宵的宫女专门负责做汤圆吗?十五那天晚上,就让元宵做汤圆,陛下亲自焚香上供。而且陛下还要下两道命令,一是传令京城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敬奉火神,二是让百姓们在十五晚上都挂上灯笼,全城都要放烟火,这样天上的*便会以为人间真的被火烧了。另外,还请陛下派人通知城外的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好让他们也躲过这场灾难。”
汉武帝没想到东方朔竟然真的有办法,他非常高兴,立刻就传旨下去,全都按照东方朔的话去做。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晚上,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城外的百姓也进城来了,元宵姑娘的父母带着元宵的妹妹就在这群人当中。他们看着各式各样的灯,最后就看到了写有“元宵”二字的大宫灯,惊喜非常,当即便大喊着元宵的名字,呼唤元宵。
一天,元宵听到了家人的声音,终于和他们团聚了。长安城平安无事的撑过了正月十五,汉武帝仍然心有余悸,那之后他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做汤圆供奉火神,全城照样放烟火,点鞭炮。东方朔为了元宵姑娘,费了这么大的劲,可以说是元宵节里最浪漫的历史人物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