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能认识12个生字,会写“走”和“北”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文中的“我”指的是谁,以及想去哪看看。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景,激情。
1、谈话: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吗?(北京和天山)
2、激情: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吗?(生:“想”)
3、出示课题,请同学们带着此刻的心情读一读课题。(齐读,读好题目)
5、初读课文,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6、同学们想去看看吗?(想)既然同学们这么想去北京看升旗仪式,那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吧!(一定要克服困难)
二、学习生字
1、需要我们一起克服的第一关就是生字。同学们先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些生字。
2、去掉拼音读“想 告 诉 路 京 安 门 广 非 常 壮 观”。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3、交流识字方法。
4、讲“路”字,认识足字旁。
5、读词语。
三、朗读课文,悟情。
1、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问题。
(3)分句朗读。
2、指导朗读:
(1)指导读好长句子。
(2)理解遥远、雄伟和壮观。
(4)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句。
(5)男女生齐读第一段。
课文写的这么美都是因为什么呀?
3、认读“的”字短语。
弯弯的小路
雄伟的天安门
壮观的升旗仪式
4、指导写字。
(1)“北”北字笔顺要记牢,竖横提撇竖弯钩。
(2)“走”走路要在土上行,撇捺伸展走得快。
四、拓展延伸,延情。
天山的小朋友,心系北京,想去看看壮观的升旗仪式,那北京的小朋友又是怎么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跟随北京的小朋友去美丽的天山看一看。
拓展阅读
1、课文《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一册102页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
2、认识2个偏旁心、方。
3、使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田字格。
教学重难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认识偏旁心、方;会区别形近字并能把生字书写正确、端正。
在学习的课堂里,常常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通常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充满智慧的天真想法。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快乐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天地,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活动;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设置游戏、旅游等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 激趣导入 :
小朋友,你们最想去什么地方呢?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课件出示北京风光图片(课件)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有什么想要告诉小朋友或老师的吗?
能用上这课的课题来说一说吗?(带上感情说)突出多想。(课件)
板书课题。
小朋友说得真棒啊!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好吗?齐读。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想?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办法识记,同时学习心字底。用上心字底是因为想一件事情要用心去想。)(课件)
二、初读课文:
1、 有一个小朋友学习非常认真,他想跟你们比一比。他说:想和我比一比吗?我做任何事情都特别专心,听老师读课文的时候不但能听清字音,还可以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呢!你们能做到吗?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那个小朋友学习特别聪明,他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会自己读准课文呢!你们行吗?请小朋友们自己认真读一读,划出生字词语。
二、学习生字词语
1、 课件出示:大家读得这么高兴,小蜜蜂也来凑热闹了,看,几只调皮的小蜜蜂把生字都采到了她们的篮子里去了,让我们去看看,这些生字是什么。
2、 出示生字,学生自己练读。(课件)
同桌检查。指名读。听一听电脑老师是怎样评价的。(课件)
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
3、 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什么生字?
学生畅所欲言,相机教学方字旁。学生讲得好的奖励玩猜字谜游戏。(课件)
4、 比一比,看谁的眼睛亮。(巩固生字学习情况)(课件)
三、再读课文
看,调皮的小蜜蜂把生字新词送回了课文,你们还认识吗?
指名读课文。朗读擂台赛。听一听学习伙伴怎样评价。(课件)
四、生字书写
1、学写生字。注意升的第一笔。(课件示两次撇的笔画。)
2、你看清楚广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吗?(点靠近竖中线起笔。)
3、走和足: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才会觉得舒服呢?(竖在竖中线上。)
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
4、注意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描红并在书本田字格上书写。
比一比,看谁写得漂亮。(投影)
五、作业
收集有关北京的风光图片和天安门广场上升旗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复习生字新词,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北京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北京风光图、教学课件。
在学习的课堂里,常常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通常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充满智慧的天真想法。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快乐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天地,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自己充满个性化的活动;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设置游戏、旅游等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
沿着弯弯的山路,读准这些词的字音,就可去北京参观游玩了。(课件)
指名读。
小朋友,现在你们到了什么地方呢?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生读词语,全班跟读。读好了生字词语,就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文章里向我们描述了北京什么景色。
1、 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A、谁想去什么地方?
指导朗读。
B、理解遥远。
多远算是遥远?
举例来说。
课件示地图,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课件)
C、为什么想去呢?
理解升旗仪式的壮观。
学校里的升旗仪式怎样的?(庄严、肃穆)。
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显得更庄重。每个早晨经常有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看升旗仪式,连外国人也都要驻足仰望我们国家的国旗冉冉升起。看有关升旗仪式的图片。老师解说。(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写出了你的感觉?理解壮观。
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补充材料:
(1)、国旗班的战士怀着对祖国的崇敬,对国旗的尊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训练。
(2)、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
(3)、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敬礼,表示对国旗的尊敬。
再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闭上眼睛,你们看到升旗仪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背这几句话。
齐读全文。
2、 指导朗读全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不仅有庄严的升旗仪式,还有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一起来读一读全文。
3、 让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能把自己想去北京的愿望通过背诵这篇文章表达出来。
生自己练,可以和同桌一起背诵。
指名背诵。(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如果请你去,你想去看什么?)
三、课外拓展
1、说一说,看一看
请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说一说。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都想去看看。
2、你们会读吗?(课件)
会读了奖励你们听一首歌。(课件)
在歌声中布置作业 :收集北京风光图,办一期《美丽的首都北京》图片展。
2、少年闰土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
预设目标:
1、整体感知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尝试仿写。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不仅是个健康、纯朴的农村少年,而且非常的勇敢,在作者的心中完全是一个小英雄的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是个健康、纯朴、勇敢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
一、导入新课
1、看词语,想画面。
“妈妈”“雪”“朋友”
这些画面和画面背后的事情都不是发生在昨天,为什么你们会这么记忆犹新呢?
2、有一位朋友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出示课文*图)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辅助阅读:
1、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
2、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3、文中还有一个“我”,这“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方案二: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后提出疑问:不知你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三十年过去了,作者回忆起美好的故乡,就想到了闰土。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
6、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六、小结、导读。
这样两个外貌、身份都截然不同的孩子,却成了难舍难分的朋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细细地读读课文《少年闰土》,你一定会有新发现的。
3、《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
一、复习导入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进《最后一头战象》的时候,你是否还记得: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战象嘎羧的哪几个场景呢?
师板书:
英雄垂暮、重披战*、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二、品读感悟
1、指导品读嘎羧告别场景:
上节课,我们已经用心品读了嘎羧寻找战象的场景,并为之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首先走进那告别的场景。请仔细读读相关段落,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联系*图,神态、动作等。)
出示: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
师:是呀,人们是如此舍不得,在这庞大的送行队伍中,有?有?有?(老人、小孩、妇女。)
师:老人会对战象说些什么?小孩会对战象说些什么?妇女会对战象说些什么?
师:而人们的一举一动中更是饱含着依依不舍。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还可能会怎么做?
生答。
师小结:泪眼蒙胧中,26年前的那场战斗仿佛又浮现在人们眼前,透过嘎羧,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战象,更多的已经失去的亲人!人们伤心欲绝,泣不成声。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师:此时,它想干什么?想看什么?为什么一圈又一圈地走?
生答。
师引读:
是的,这一切让嘎羧如此不舍(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是的,这一切让嘎羧心潮澎湃,(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是的,这一切让嘎羧百感交集,(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师: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2、合作研读“凭吊战场”:
过渡:当他走了整整一夜,来到打洛*畔,又在做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合作来研读“凭吊战场”一段。
自读“凭吊战场”,边读边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
嘎羧久久凝望可能会想到什么?它对着礁石亲了又亲时会想什么?嘎羧震耳欲聋的吼叫想说什么?
生交流研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8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