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硬币》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闪光的硬币》,深有感触。文中讲述了在蛋糕店发生的感人一幕:一个饥饿难耐的穷小孩偷偷地拿起一块蛋糕藏在自己布满补丁的衣服里,老板发现了生气地说:“快把你的衣服掀开”,小孩掀开衣服后露出了蛋糕,正要发火时,一个服务员对他说:“老板,他付过钱了”。老板看见收银台上有一块钱闪着微弱的光芒,就不再追究小孩的责任了。其实硬币是服务员悄悄放上去的。
文中的服务员心地善良,帮助陷入窘境的小孩值得我们去学习。哪怕是一元钱,一个微小的举动,对某些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生过很多这样的事情,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见一则新闻:一位叔叔背着一位昏迷的老奶奶进了医院,医生责骂他说,你怎么这么晚才将你的母亲送来?当时那位叔叔并未反驳。后来等经过救治的老奶奶苏醒过来才知道,那位叔叔并不是她的儿子。她在路上突然发病,是碰巧路过的那位叔叔将她背过来的。所有人向那位男人投来敬佩的目光,医生也连连道歉。如果每个人都像文中的服务员和新闻里的叔叔那样对陷入困境的人伸出援手,那么世界将不会有战争,处处呈现和平的景象。
除了帮助有困难的人,对于围绕在身边爱我们的人,我们也应该抱有一颗感恩之心。比如说父母,是他们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辛苦将我们抚养长大,我们要感谢他们;还有老师,是他们将我们引入知识的殿堂,在我们幼小的心田播下知识的种子。
另外,《闪光的硬币》中没有讲述小孩拿走蛋糕以后发生的事情,我希望他能意识到自己的偷窃行为是不对的,服务员对他的好心帮助只能解决他的燃眉之急,以后如何摆脱困境还需要他自己努力。
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感恩帮助自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自己陷入困境时更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困境。
拓展阅读
1、科技之光闪耀华夏读后感作文
光辉的旗帜是一本讲诉先烈们为中国***成立而牺牲自己生命的英勇事迹,以及科学研究者为祖国的发展默默奉献的故事。其中,我最欣赏的还是第十课科技之光闪耀华夏这一文。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报效祖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李四光爷爷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用实践行动突破了斯坦福大学教授拉克威尔德下的论断――“中国贫油”,找到了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还有钱学森爷爷,他从型爱学习,爱动脑筋,后来因成绩出众被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冯・卡门收作学生。不久,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爷爷决定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报效自己的祖国。可是美国军次长并没有想放钱学森爷爷回国的意思,但钱学森爷爷不怕牺牲,始终保持着回国的信念。经过几年的不懈的努力,钱学森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出力。
袁隆平爷爷也是一名科学巨匠,还是一颗闪耀在科学天空中的巨星。袁隆平爷爷发明出*水稻后,国际上有许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但袁隆平爷爷都婉言拒绝了,他总是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全国人民吃的饱,还要吃的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多少重大的科技成就呀!1964年,中国的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水稻“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至植种技术;XX年,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2011年,“神舟七号”航天员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这都是老一辈无私奉而献研制出的功绩呀!
这些深入人心的事迹,在我眼前回放。时刻提醒我要向这些伟大的科学研究者学习,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少先队员。趁着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吸收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为以后报效祖国打好扎实的基础,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五年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捧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细细地品味着书中的韵味,不一会儿我就被故事的情节给吸引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海伦·凯勒以自己顽强的意志与毅力战胜了一切困难,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英、法、德等多国语言,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学业的盲聋人。
放下书,我久久不能忘怀海伦·凯勒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一种多大的毅力啊!一个盲聋人是如何做到完成大学学业的?是毅力!是海伦·凯勒那种自强不息的毅力。是她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
可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总会轻言放弃。回过头想想,那一次次没有坚持下去的事情,令我懊悔当初。当我骑自行车摔跤后轻言放弃时、当我画素描画不下去想要放弃时、当我不会做数学题轻言放弃时,我真应该继续将它做完。如果困难是一座高耸无比的山峰,那我们就是要爬上山峰的人,只要你坚持爬上去了,就能获得成功,见证天空是多么美丽,云朵是多么洁白。可是有多少人在未到达顶峰前就说:“太累了,我不爬了。”你该有多可惜啊。
作家张海迪在5岁时因患了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但是她并没有因此事而沮丧,她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跟疾病做*,她虽然不能进入校门,但她却发奋学习,读完了小学到中学的所有课程,经过自己的努力,她成为了吉林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有句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经历了命运的磨难,勇于挑战自己,你才能获得成功。
3、五年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范文
也许你没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但你一定知道20世纪的美国有一个女孩,她自己生活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却又带给人类无限光明;她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声、无光的孤独岁月。她就是海伦凯勒,她面对困境极其顽强的精神震撼了世界,也强烈震撼了我的心灵。
海伦凯勒,是不幸的,当她出生才19个月时,一场大病使她双耳失聪、双目失明,幼小的她陷入了无限的孤独与寂寞,因此变得焦躁不安、粗暴无理。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天使般的安妮·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凯勒身边,带领她走进大自然,引导她触摸生活、感受知识的力量。从此海伦·凯勒振作起来了,她敢于向命运挑战,她对知识的孜孜不倦。她以惊人的的毅力奇迹般的学会了英语、法语、拉丁语等五种语言,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她创造出一条充满光彩的人生道路,成了一个知识渊博、受人尊重的人。
刚开始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时候,我还一副漫不经心,可是读着读着,我就被海伦·凯勒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好多次,我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看到她张开双臂在大自然中畅快地呼吸、看到她在第一次做演讲时的紧张和不服输的倔强……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也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懂得了做人不仅要珍惜时间,更要有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
与她相比,我该多么惭愧啊!很多的时间在我磨磨蹭蹭、丢三落四里溜走了;面对略显深奥的奥数,我因畏难曾闹情绪打退堂鼓了呢;有时迟到也是因为我想在暖和的被窝里多赖会儿……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对海伦·凯勒佩服的五体投地,它也让我懂得了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以后将会更加珍惜时间,将会更加刻苦学习,一定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即使跌倒了,我也要立刻站起来继续勇往直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4、五年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范文
这两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了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在她2岁时,她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她变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刚开始,她由于身体的缺陷,她感到十分的孤独,所以她的脾气变的越来越暴躁,在家里乱扔东西,把别人锁在屋子里……直到莎莉文老师来了以后,她开始了艰难而又顽强的学习。
海伦说:“只有聋子才看重自己的听力,也只有瞎子才珍惜眼睛明亮的宝贵,对于已经有的东西不以为然,对于没有到手的东西极为乞求,这也许是人的共性。”想想吧,健全的人们,如果明天你就要永远变成一个盲人,永远变成一个聋子,你会珍惜这短暂而宝贵的时间吗?我想是肯定的。你一定会好好看看你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以免当你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后悔悲哀。老师和家人经常让我们珍惜时间,千万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等于慢性*。平时,我总会一边写作业一边玩,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了,现在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以后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利用时间。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之所以能成为一位让人们所敬仰的人,是因为她付出的心血比我们健康人付出的心血要多的多,做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能不敬佩她吗?除了敬佩,还让我感到了惭愧,我要向海伦凯勒学习。
5、五年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范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学者海伦凯勒的自传,他描述了作者变成盲聋哑人后的生活,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珍惜,珍惜,要做到珍惜当下,谈何容易啊。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要是我们失去了视觉、听觉,人生世界从此只剩下了一片黑暗与寂静,有多少人能够走出过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发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大名鼎鼎的学者呢?答案是难于上青天。在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之下,被剥夺了欣赏百花盛开、倾听燕语莺啼的机会,有多少人不是郁郁寡欢,有多少人能够珍惜还未失去的呢?
人啊,总认为别人拥有的就一定是的,总是渴望未得到的,而忘记了所拥有的,的莫过于自己手中的东西,总是渴望得到,却忘了学会珍惜,那么即使你得到了,有什么意义呢?不要总是羡慕别人,也许,你所拥有的一切,这是别人所渴望的一切。
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你错过太阳而流泪时,那么你也将错过繁星了。不必为过去的事情追悔莫及,也不必为无法挽救的东西痛苦不堪,往事就让它随风逝去吧。
所以啊,无论你贫富与否,聪明与否,快乐与否,珍惜眼前,珍惜当下吧。也许当你历尽千帆,蓦然回首往事,你会为你自己当下所做出的珍惜而庆幸。
也许,长大后我们会遇到太多太多难以想象的挫折,也会失去很多我们视如珍宝的东西,也会错过许多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请别忘了,人生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