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节选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4:59

组歌节选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了解作者纪伯伦。

(2)学习借物抒怀的手法,训练朗诵和品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领会物体形象。

(2)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诵读、品析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2.难点:深透理解作者笔下海浪和雨的形象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结合资料了解纪伯伦的有关情况。

2.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生僻字注音,把词抄写在预习本上,注意字形并理解、记住。

一、导入

(运用阅读导言)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就感受一下下诗人纪伯伦笔下的浪和雨的形象。

二、正课

(一)文识了解

结合注释,及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纪伯论。

参考:纪·哈·纪伯论(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感知

1.范读(放录音,或师配乐朗诵)。

学生在听读中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知诗中描绘的形象。

2.练读(学生参照范读,自由练习朗读)。

提示:(1)注意字音,节奏。(2)注意语调和情感。

3.试读(学生试着朗诵,师生评价指导)

4.理解形象

(1)学生结合初读,感知海浪和雨的形象(同桌讨论)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2)从诗中找出体现这两种形象的语句并简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评价点拨。

(三)品读赏析

1.品读

(1)请两位同学(自觉)根据自己对待的领悟,有感情朗读。(师生听读评价)

明确:有感情的读诗,一要把握常规朗读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等,二要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住诗的感情基调,以确立语调。

(2)配乐朗读,女声《浪之歌》音乐轻柔、舒缓。男声《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2.赏析

让学生结合品读,谈一谈这两首散文诗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诗的形象,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角度(生交流互谈,然后展示)。

明确:

形象美: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博爱者的形象,其既温柔多情,又执拗泼辣。雨被作者赋予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正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语言美:这两首诗的语言都清新流畅如《浪之歌》中,写浪与海岸的相爱,描写的十分形象入情.如: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恋爱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表达美:这两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作者想象中的海浪和雨水与自然物理相和谐,同时文中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可感。

(四)读写链接

在人的眼中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展现着自己的情感,结合此文的学习,请选择一种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其情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 之歌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散文诗(准备下课时语文实践活动交流)

三、小结

纪伯伦的《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诗中可随时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拓展阅读

1、化

一、习目标

1、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习和科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会独立或与同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思路

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成。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知识,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及操作技能。

时,首先让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过程中充分发挥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目标创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习过程中,同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会用多种方法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2、2020初中美术集锦

材分析:

本课的置是让生了解民间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的艺术传统,增强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知识点与第一册的图案有相通之处,习时可相互联系。师在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生发现知识点,培养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艺术历史悠久,它向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粗犷朴拙,南方精巧丽。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唤起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使生认识民间艺术,会运用的基本技法制作作品;培养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重点理解和掌握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生创造

性地作品能力。

难点: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准备:作品若干,各色电光纸,剪刀、刀子各一把,2

开白纸两张;投影仪。

作业要求:能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一幅窗花图样,做到造型

单纯、简洁、富有情趣。

(一)、检查具。(l分钟)

(二)习新课(10分钟)

l、师出示邳县作品,问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生回答:。引出课题。

师讲述:这些作品出自邳县农民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请生欣赏课本(P17P18)作品。欣赏的同时归纳的题材种类。(师板书)

3.结合作品师讲: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精巧丽、玲珑剔透。的样式很多,这是窗花、墙花、门笺。喜花、枕花、礼花等。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师板书)

4.师将展示给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生回答,师板书)

5。师指图1、图2,用启发性的手势、语言提问:图1、图2都是人物头像,但在眉眼等细上却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发现了?(师综合生回答板书)师再指图3图4问:用什么方法能让这两幅出现多种色彩呢?(生回答困难,师可用半成品给生示,结合生回答师总结板书)。

6、师展示图5、图6、图7,讲:下面我们研究的造型装饰手法,图5这幅突出了人物的形态,而次要的细部却没有刻画,它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生回答,师板书)师指图6图7问:鱼和猪的形象和生活中的形象有什么差别?大家讨论一下。(同讨论后回答,师板书)

7、师展示图8、图5问:这两幅图的构成形式有什么不同?(根据生回答师板书)

8、师给生做示。示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生的思路。如::运用折叠法剪的是光卉(图9),如果剪单独对称式的人物怎么剪(图5)?均衡式的呢?(图8)?

(三)布置课堂作业,制作,师辅导。先让生认真观察图1图2,指出阳刻时应“剪剪相连”,阴刻时要“剪剪相断”。再让生观察图9图10,指出对错。经过比较议论得出画纹样时必须注意纸的连断的结论。突破难点。

(建议:展示和板书用投影仪)

(四)展评生作品,请部分生阐述表现意图。

(五)师生回顾本课的知识点。并点题:以上习的是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

3、2020初中美术集锦

一、目标

1.初步理解的概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熟知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利用所掌握的技能。

2.在欣赏、分析、讨论中熟知相关基础知识,了解的形态、功能和原则。

3.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提高对艺术的关注度,感受为生活服务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对世界多元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重难点

【重点】

熟知形态、功能等相关基本知识,并掌握步骤。

【难点】

分析在形态与功能上的特点,独立完成创新型作品。

三、用具

形式各样的铅笔、家作品图片、多媒体演示备等。

四、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播放各种造型各异的椅子成的一图片,引导生观看并提出问题:这些椅子和我们平时坐的椅子有什么不同?

生各抒己见,师总结:感强、造型新奇、制作材料各式各样、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充满着我们生活,每天享受着提供给我们的舒适便捷、美愉悦的生活,今天让我们一起变身师,踏上的旅程吧!引出课题《与生活》。

活动二:直观感知

1.师展示丹麦师克里斯汀﹒维德尔作品图片《可调儿童椅》,引导生观看并提问:什么是?这个儿童椅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生回答,师总结: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是把某种划、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图片中可调儿童椅构造简单,符合人体结构特点,半圆形椅身的两侧有五个缝隙可以调高度;这样可以避免对幼儿的磕碰,而且省材料,体现出“经济、简单、实用”的理念。

活动三:具体分析

1.师播放一形态各异的铅笔图片,提问:相信大家都用过这些铅笔,谁能试着分析铅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思考回答,师总结:圆形——出棱——加橡皮——自动——笔头扁平——橡胶铅笔;可以看出铅笔在发展过程中,从形态、功能、材料、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2.师继续以铅笔为例,引导生思考并提问:铅笔为什么要发生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师总结:铅笔的棱面可以防止手握时打滑;铅笔头添加橡皮,方便涂改;自动笔的特点是方便,还能避免铅芯折断;扁平的笔头方便考试时填涂机读卡;橡胶铅笔中装有软笔芯,可以卷折,非常时尚有趣。铅笔的发展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3.师继续提出问题:大屏幕中这款旅行用品合套装,是怎么解决旅行中携带洗漱用品问题的?这样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在造型和结构上,将分装不同洗漱用品的小瓶装成一个圆柱体,这样的方便携带,同时还省了空间;这个是来自我们生活随处可见的,恰好反映出是通过功能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这样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方便实用、美观大方、操作简单。

4.师讲解:通过习,我们发现就来源于生活,人们为了生存与生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是的源泉,正是通过功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接着提出问题:那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一个好的,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的根本目的是为生活服务,为人服务的,人类通过活动创造或改变事物,实现为其所用的价值和目标。

一个好的主要从两方面判断: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只有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高度统一,才能成就好的作品。

活动四:拓展阶段

1.课堂练习

师引导生观看书包发展历程的视频及步骤,并提出要求:以“灯”为主题,进行创作。

2.展示讲评

交流想法,师生共同评述赏析作品的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评价方式以生自评与师总结评价为主,评价标准以下列为准:

①是否运用课上所知识进行创作;

上是否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

③形式是否多样、美观大方、新颖独特。

3.布置课后作业:

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生活作品图片,并附上简要的创意说明。

4、化

一、深挖往届试题潜力,提高生思维深度

往届高考化试题中大多数试题无论从知识角度,还是从思维层面都具有较高深度。但我觉得:有些试题还大有潜力可挖,通过把试题进行全面改造后加以训练,可以把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1: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可成原电池。电池反应由两个半反应成,两个半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例如:伏打电池的电池反应为:Zn+2H+=Zn2++H2↑两个电极反应为:

负极Zn—2e=Zn2+

正极2H++2e=H2↑铅蓄电池具有电压高,放电容量大,经济上较便宜,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轮船作启动与照明电源。已知:铅蓄电池充电完毕后,电池中硫酸的密度为ρ1,放电完毕后,溶液的密度变为ρ2。又铅蓄电池充电时的反应:

2PbSO4+2H2OPb+PbO2+2H2SO4

法拉第常数;F=96500C/mol。

(1)写出铅蓄电池使用时所产生的总反应式及两电极上的半反应。

(2)已知充、放电完毕后,溶液的密度是下列两个数据:1。10g·cm—3,相当于含14。35%(质量)的硫酸、1。28g·cm—3,相当于含36。87%(质量)的硫酸。请指出ρ1,ρ2分别对应于哪一个数据。

(3)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什么时候该充电,什么时候该停止充电?

(4)按方程式算生成及消耗的水和硫酸的质量。

(5)算一个电容量为4。32×106C的蓄电池中需加多少硫酸?

(6)对一个电容量为4。32×106C的蓄电池,算充电和放电后硫酸溶液体积的差值。

(7)用久了的铅蓄电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什么?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生复习高考化试题中有关铅蓄电池的择题后,参考一些资料,编拟的一道综合试题。该题考查生活中的铅蓄电池,其内容牵涉到化中原电池、物理中电知识及环保方面的知识等,主要考查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跨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考查生思维的严密性、流畅性、整体性和创造性。进行试卷讲评后,生普遍感到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益匪浅。现简答如下:

(1)由题示可知:伏打电池的电池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依据电池的充电、放电反应互为相反的过程,可得铅蓄电池的电池反应:

Pb+PbO2+2H2SO42PbSO4+2H2O

正极反应:

PbO2+2H2SO4+2e=PbSO4+2H2O+SO42—

负极反应:

Pb+H2SO4—2e=PbSO4+2H+

(2)从方程式看出:铅蓄电池放电时生成了水,溶液的密度降低;反之,充电时生成了H2SO4。因此,ρ1应该为1。28g·cm—3,相当于含36。87%(质量)的硫酸;ρ2应该为1。10g·cm—3,相当于含14。35%(质量)的硫酸。

(3)该问题是在前两问基础上考查生的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由铅蓄电池的电动势和溶液的密度变化可想到两种方法:

(a)测量电池电动势:放电时,电动势降至某额定限量即充电;充电时,电动势上升达某一额定限量即停止充电。

(b)法用比重测定电解液比重。若充电时比重的读数为ρ1时,则表明充电完成;若放电时比重的读数为ρ2,则表明放电完成。

(4)根据电池反应,每消耗2molH2SO4,即196gH2SO4,生成2mol水,即36g。

(5)解题关键是求出反应中硫酸和水消耗和生成的量。根据电池的总电量、法拉第常数,可求出充、放电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式,解得开始时需加入硫酸的量为634。6g。

(6)在前一问的基础上,求出充、放电后溶液的体积,即得该蓄电池中硫酸溶液的体积差为105。8cm3。

(7)本问属环保问题。由于铅蓄电池笨重,抗震性差,有酸雾产生,需补水,一旦漏液会造成备的腐蚀等问题。因此,用久了的铅蓄电池会发生漏液,铅污染环境等。

二、变换试题问角度,提高生思维深度

在传统的高考复习中,生的思维会形成一定的定势,久而久之,这种定势会束缚生的思维,从而使生丧失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的高考复习中,笔者在考题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变化问角度,使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激活状态中,以达到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例2:芒硝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试回答:

(1)我国广西某地蕴藏着一大型芒硝矿。从广西的地理环境看,该大型芒硝矿床应存在于地下浅层,还是地下深层?为什么?

(2)芒硝可调室内温度,科家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之一是将装有芒硝的密闭聚乙烯管安装在房屋的外墙内,当太阳照射时,它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能,达到蓄热效果,使室内温度保持较低温度;晚上,它能将化能转化为热能放出,使室内保持温暖。请问这是为什么?请用方程式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讲,芒硝可作什么材料?

(3)为测定Na2SO4和NaCl混合物中Na2SO4的质量分数,甲、乙两位生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称量样品→溶解→加过量试剂A→过滤出沉淀B→洗涤沉淀→烘干称量→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果。

a。实验时,甲用AgNO3作试剂A,乙用BaCl2溶液作试剂A。问哪一位生所用的试剂A不合理,为什么?

b。以下都是在试剂A择正确时进行的实验:检验加入的试剂A是否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若实验中测得样品质量为Wg,沉淀物质量为mg,请列出实验测定结果的算式:Na2SO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生复习第三章《硫、硫酸》专题时,通过参考一些资料独立编写的试题。本题以力立意,主要考查硫酸盐的溶解性、结晶水合物得失结晶水所伴随的能量变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等,但试题变化问角度,以生产、生活实际为线索考查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第3问能很好区分生平常是否做过实验、做实验时积极思考,还是“照方抓药”。通过考试发现,生做得极不理想,有80%的生没有全部做对,这是笔者始料不及的。现简答如下:

(1)地下深层。由于广西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充沛,而芒硝溶于水,因此只有在地下深层才能存在。

(2)Na2SO4·10H2ONa2SO4·nH2O+(10—n)H2O

其中n<10。由于芒硝随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得失结晶水,在得失结晶水的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因此,芒硝可作储能材料。

(3)a。甲用AgNO3溶液不合理。因为除生成AgCl沉淀外,还可能析出少量Ag2SO4沉淀,而且烘干沉淀时,AgCl将发生分解,使测定结果不准确;b。取上层反应清液,再加入BaCl2溶液,若不再生成沉淀,说明A过量;Na2SO4的质量分数略。

三、精心点拨,层层推进,提高生思维深度

思维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只有在一些经典试题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即顿悟。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只有对经典试题精心点拨,并由此引导生解决新问题,才能在这种循环过程中,产生灵感,从而提高生的思维能力。

例3:有关物质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

据此填写下列空白:

(1)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A浓溶液与单质B加热时能否产生G?为什么?(结合图给信息回答)。

说明:本题是笔者引导生综合复习时精心择的试题,引导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是D为铁盐,因为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从而确定B为Fe,A为硝酸,因而问题(1),(2)的答案很容易得出。由③知:2HNO3(浓)+NO=H2O+3NO2,因此,浓硝酸与铁加热时不能产生NO。试题讲解后意犹未尽,笔者又针对信息③出了下面的思考题:

1、为什么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一般产生NO2气体,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呢?

2、工业上制备硝酸时为什么只能得到稀硝酸呢?

说明:本题是对例3中信息③的深化。通过认真分析信息③后,笔者指出:由于浓硝酸中有大量的硝酸分子,硝酸分子与NO分子能很快反应,生成NO2分子和水分子,因而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产生NO2气体,与稀硝酸反应产生NO气体;而工业上硝酸的制备是③的逆反应,是将NO2用水吸收得到的,若得到浓硝酸,生成的浓硝酸将会很快与生成的NO反应,重新生成NO2。通过上述分析,生澄清了以前的模糊认识,加深了对信息③的认识:

2HNO3(分子)+NO3NO2+H2O

笔者针对例3中“铁盐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的信息,还出了下面的思考题:

铁盐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是由于发生了下面的反应:

Fe3++6C6H5OH→[Fe(C6H5O)6]3—+6H+

生把苯酚钠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铁溶液中,试预测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说明:生此时的思维已完全被激活,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在师的点拨下形成了共识:由于苯酚具有弱酸性,苯酚钠具有强碱性,当把苯酚钠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铁溶液中,引起Fe3+的水解平衡发生移动,产生红褐色的Fe(OH)3沉淀,反应为:

3C6H5O—+Fe3++3H2O=Fe(OH)3↓+3C6H5OH

生成的苯酚再与Fe3+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的[Fe(C6H5O6)]3—,反应为:

Fe3++6C6H5OH→6H++[Fe(C6H5O)6]3—

最后,由于H+不断产生,酸性不断增强,生成的Fe(OH)3沉淀不断溶解:

Fe(OH)3+3H+=Fe3++3H2O

通过上面的训练,生普遍感到思维能力提高了。由此笔者想到:信息题应该仅仅是考查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手段,老师更应该对题中信息进行深化,展开它丰富的内涵,以培养生的创造力。

四、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提高生思维能力

在高考复习中,有人认为:试题做多了,生能力自然就上来了,就能考出好成绩。笔者不敢苟同,很不赞同题海战术。我认为采用精讲精练,在深钻考纲和考题的基础上,编写一些知识点广而浅,灵活度高,思考空间大的试题,力求对试题求异求新,以充分调动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生创造性。

以上是我在高考复习中就如何提高生思维深度做出的一点探索、一点尝试,希望中同仁能批评指正。

点击查看更多组歌节选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qlj.top/articles/950.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