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书法教案:练写龙

发布时间: 2025-07-14 18:47:02

小学二年级下册书法教案:练写龙

练写龙、兵、久、史、谷、商

1、知道独体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特点,在书写时能较准确地运用。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对汉字喜欢的情感。

3、了解初步的书法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汉字的审美能力。

知道“龙、兵、久、史、谷、商”在书写时要注意的特点,能书写好这些字。

教学准备:田字格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关于写字的小故事。

2、展示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练好字的愿望。

二、看图练习,回顾方法。

1、回顾正确的坐姿和铅笔的执笔方法。

2、实践练习,教师**纠正。

三、指导练写“龙、兵、久、史、谷、商”的字。

1、读帖以“龙、史”为例,说说写“龙、史”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指导,书写要领:

龙:横略上斜,竖弯钩伸展。

兵:中横清长。

久:横撇的角度要恰当。

史:竖撇不能写成斜撇,捺要伸展,注意斜度。

谷:撇捺要伸展。

商:两竖左短右长。

3、生临写,师**评价。

四、学生练习书写,师**指导。

五、总结评价,展示作品。

拓展阅读

1、冀语文《十生肖》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神话传说中十生肖的来历。

3、正确认读本课课后的十七个生字,会六个生字。

设计及说明:

(一)导入新课:

们,谁知道自己的属相是什么?属相一共有十个,也称为十生肖,十生肖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设计说明:伊始,先让生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调动生对生肖的认识,以激发习兴趣。)

生肖是怎么来的?这里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认读课文:

1、师范读,让生看着课文中的每个字认真听。(设计说明:欣赏故事的同时无意识记生字字音。)

2、生自由认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看谁读得正确又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其他生纠正字音,只作纠正,强调正确的,不强调错误的.。(设计说明:多正面指导,目的是强化正确的读音,同时也避免挫伤生的自信。)

4、认读单字:

将生字做成卡片或抄在黑板上,让生开火车认读,如有困难,可以请读得准的大家认读。

(三)理解与朗读课文:

们真是了不起,很快就能把课文读熟,还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

1、请同们自己快速地读一遍课文,然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

2、根据生的回答,追问:那么十生肖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一

(设计说明:如果生能够讲出故事梗概,就说明他已经理解了课文大意。)

组内互讲,全班推荐生讲给大家听。

3、让生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读课文,指导朗读。(设计说明:此时生正在讲故事的兴头儿上,趁热打铁指导朗读,将会事半功倍。)

(四)记忆字形,指导

1、师再度出示六个要求会的生字:

王、母、住、万、足、定。

2、生再次认读。

3、指导生字字形记忆:

(1)如:“王”字,三横一竖就是王;

“母”字,最后三笔“横、点、点”,先画“鼻子”后画“眼”;

“住”字,一个人做了房子的主人便就是住了。

(2)还可以通过象形字演变的方讲解字形,如本课的“足”字,师可以把古文字中的“足”字在黑板上,与今天的“足”字做比较。

4、师指导生占格位置与整体布局。(设计说明:汉字的占格与布局也是一门艺术,把握汉字的布局,也就把握了汉字的形与神的审美统一。)

(五)扩展活动:

3、闹花灯活动,让生每个人用纸制作生肖灯笼,开个灯会,也可以加入猜灯谜等活动。

2、冀语文《遥远的恐世界》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十八个生字,会六个生字;了解几万前的恐世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引导生看动画片,认识雷,冠,暴,了解恐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生探求大自然的奥秘.

读感知阶段: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合作习生字新词.

3,指生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

4,说一说自己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不懂,记来,节课解决.

精读感悟阶段:

一,读课文,围绕恐的种类和特点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把相关的句子画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可让生自主习汇报交流,老师按照生的汇报作简单的`板:

——声音如雷——身体笨重

——身修长——头上有半圆形冠——吃相幽雅

——贪心——牙齿尖利

2,指导朗读,感受几千万前恐世界的神奇.

课上拓展:交流课外资料

3,同们,除了刚才习到的新知识,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恐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介绍课查找的资料,大家共享.

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恐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勾画你最喜欢的恐的样子.

四,指导生字:本课的六个生字笔画较简单,要指导生在美观上工夫.

采用师范,请生板,大家评议等多种形式好汉字.

课后向生活延伸:

在父母或哥哥,姐姐的协助,搜索一种你最喜欢的恐,节课开展《介绍恐》的专题活动

组合作

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回答

如果生不理解,师出示相关的课件.

札记

3、四分配律

一、内容:

目标:

1、使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习的快乐。

三、重点:指导生探索乘的分配律。

五、准备:黑板、口算题、例题、习题等。

六、策略:本节课的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习,把问题 ,合作,情境等结合运用于过程中。使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习。

七、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们,上节课我们习了乘结合律和乘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结合律和乘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

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快速判断。(生口算。)

)、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们算得很快,看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分配律吗?

你自能力很强,但对乘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分配律好吗?(板课题:乘分配律。)

2.验证。

师:同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请同们在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面请每个同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面请同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分配律。(出示课件,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来,我们利用乘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习应用

(生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习了乘分配律,看到乘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

反思:

本课的习要使生理解和掌握乘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本节课的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论认为:生的习过程应是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

来,让生猜想它的简算方,然后让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的可行性,再让生举例验证方的普遍性,最后由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生面前,而是让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生的可持续习奠定了基础。

、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习中,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生在数习中都得到发展,师在本课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生与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生对乘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生个人的方化为共同的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4、四分配律

内容: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习十四的第1、2题。

目的:使生理解并掌握乘分配律,培养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具、具准备:师把面复习中的口算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一、复习

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生回答“先算什么”,第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生回答“接来算什么”。

、新课

师让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生回答,师把生所列的算式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生回答,如果这个生说出另外一种算师再把这个生所说的算式也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生口算,师板。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生回答后,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师: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15十20×9

“先来计算一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生说一说。(第一、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讨论后,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生发言后,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分配律。同时板“乘分配律”。让生看第64页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分配律可以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

师在黑板上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师在黑板上再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习十四的第l、2题。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下册书法教案:练写龙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16493.html

热门阅读

  1. 爸妈婚礼上的祝福语
  2. 至少的解释及造句
  3. 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暨升旗仪式发言稿范文
  4. 学会在心底找路美文摘抄
  5. 给老师的除夕祝福语短信
  6. 201年鸡年春节给朋友的简短拜年祝福语
  7. 理论中心学习组会议上的表态发言稿
  8. 2016年感恩节祝福语英文版
  9. 组歌节选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10. 优美的句子86句
  11. 用土里土气怎么造句
  12. 腊八节的个性祝福语 2016
  13. 高校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
  14. 圣诞节关于爱情的经典祝福短信
  15. 倡导节约演讲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