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美好诗词
1.《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作者: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2.《凉州词》
作者: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兰陵王 丙子送春》
作者: 刘辰翁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
秋千外,芳草连天,
谁遣风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
乱鸦过,斗转城荒,
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
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
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
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
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
苏堤尽日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
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4.《柳梢青·数声鶗鴂》
作者: 蔡伸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5.《金缕衣》
作者: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6.《楚江怀古》
作者: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拓展阅读
1、高中古诗词必背优秀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2、古诗词让生活更美好关于诗词的作文700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特别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那从几千尺的高空飞奔而下的庐山瀑布仿佛就浮现在眼前,瀑布飞溅的水珠仿佛能溅到我的脸上。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文,我们能足不出户就身临其境,欣赏这大自然的奇观
古诗词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一天上午,爸爸把我新买的漫画书包裹拿了回来,爸爸刚用剪刀把快递盒剪了个口子,露出里面漫画书的一角,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扑了上去。爸爸笑道:“真是‘漫画书才露尖尖角,早有闻心岩立上头’呀。”“哈哈哈。”我也笑了。
“只可惜**妈出差了,这个周末没法跟我们一起玩。”爸爸有些遗憾,“唉,真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啊!”这时爸爸说:“儿子,好好在家写作业,爸爸要去上班了。”我连忙拿起桌上的水杯:“好的,爸爸。那就‘劝君更尽一杯水,西出家门无故人’。”“好,我敬你!”爸爸也假装豪迈道。我们两人各自举起“酒”杯,敬过之后,直接畅饮……
古诗词让我更能读懂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年暑假,我们一家去了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游玩,那里的美景让我至今难忘。在这首诗面前,所有的赞美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苏轼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景色,还把西湖比作了美女西施,真是构思巧妙。
这时,一片荷花映入我的眼帘。那碧绿的荷叶,好似一把绿伞,那粉色的荷花,好似一个妙龄少女,在水面上亭亭玉立,真可谓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西湖不愧是像美女西施一样的西子湖。我站在苏堤边,凝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心中不禁感慨:古诗词真是给西湖锦上添花。这些古诗词韵味无穷无尽,真是让我更好地品味到了祖国河山的秀美啊!
现在,我的生活已经和古诗词融为了一体,再也分不开,它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3、描写诗词优美的词语
1:哀梨并剪:并剪:并州产的锋利剪刀。比喻言语、文章流畅爽利。
2:聱牙佶屈:聱牙:不顺口;佶屈: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3:白话八股: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
4:百读不厌:厌:厌烦,厌倦。形容文章或书籍写得非常好,再读多少遍也不厌倦。
5: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6:蚌病生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同“蚌病成珠”。
7:匕首投枪:匕首:短剑。比喻短小犀利击中要害的文章。
8:笔大如椽:形容着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9:笔底烟花: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
10:笔酣墨饱: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11:笔力独扛:扛:用两手举。形容文笔雄健,文章的气势极大。
12:笔墨官司:笔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13:笔头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4:笔下留情: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
15:鄙言累句:鄙言:浅俗的言辞。指文章的词句浅俗,不精炼。
16:璧坐玑驰: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17:辩说属辞:属辞:撰写文章。用诡辩的的言论撰写文章。
18:表面文章:应付的、虚伪的表面上一套。
19:炳炳烺烺: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20:波澜老成: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21: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22:补苴调胹:补苴:补缀,引申为弥缝;调胹:烹调煮熟。比喻加工使之完美。多用于对文章加工使之提高,或对理论作进一步完美的表述。
23:不堪卒读:不堪:不能;卒:完毕,结束。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24:不蔓不枝: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25: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26: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着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27: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28:不易一字: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29:不赞一辞: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30: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31:承上启下:承:接受。启:开,起。承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文章。
32:出口成章:说出口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33:词不逮理: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34:词不逮意: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35: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36:辞不达意:指(说话或写文章)语句不能够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37:点铁成金:原来是说使黄金变成铁,后来比喻把别人的好文章改坏了。
38:跌宕起伏:指文章的抑扬顿挫而富于变化。
39:断简残编: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简:竹简、木简,古代供书写用的竹片、木片)。
40:废话连篇:连篇:一篇接一篇。形容文章或话语中废话太多。
41:借题发挥:借某个题目大做文章。比喻假借谈论一个题目,大发议论,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
42:空洞无物:空空洞洞,没有什么东西。多形容文章没有内容或内容不充实。
43: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话说得浮夸,不切合实际而又滔滔不绝。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44:奇文共赏:新奇的文章共同欣赏。现常用于贬义。
45:千篇一律:很多篇文章都是一个样。比喻作品、言谈内容重复,老一套。也比喻机械地按一个模式办事。
46:味同嚼腊: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7:文不对题:文章内容跟题目不相配合。也指谈话、对答脱离中心。
48:下笔成章:章:文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章很快。
49: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多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紧凑连贯,也比喻做工作不停顿,不放松,迅速完成。
50:长篇大论:篇幅很长的文章,滔滔不绝的言论。
4、优美好词摘抄
1、宽宏大量、光明磊落、持之以恒、如狼似虎。
2、闭花羞月、沉鱼落雁、出水芙蓉、明眸皓齿。
3、生龙活虎、喜笑颜开、局促不安、面红耳赤。
4、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昂首挺胸、炯炯有神。
5、誓死不二、威武不屈、舍生忘死、肝胆相照。
6、坚强不屈、赤胆忠心、不屈不挠、忠贞不渝。
7、眉清目秀、和蔼可亲、老态龙钟、虎背熊腰。
8、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笨鸟先飞。
9、呆若木鸡、没精打采、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10、如花似玉、瘦骨嶙峋、学无止境、学而不厌。
11、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取长补短。
12、精神焕发、龙马精神、兴高采烈、气宇轩昂。
13、真才实学、好学不倦、勤学好问、发奋图强。
14、美如冠玉、倾国倾城、国色天香、鹤发童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