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荷花的古诗词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28:14

含荷花的古诗词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年代: 明 作者: 唐寅

一卷真经幻作胎,人间肉眼误相猜。

不教轻踏莲花去,谁识仙娥玩世来。

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恍似瑶池初宴罢,万妃醉脸沁铅华。

年代: 宋 作者: 曹勋

四山收尽一天云,水色天光冷照人。

面面荷花供眼界,顿如身不在凡尘。

年代: 宋 作者: 曹彦约

写遍阶头万叶红,不成无味只书空。

绛绡剥尽红酥凸,给与烦襟作冷风。

年代: 宋 作者: 陈宓

亭亭张翠盖,面面睹晨妆。

玉鉴三千匣,金钗十二行。

雨添骊水浴,月解月宫裳。

对此谁能赋,端须铁石肠。

荷花的诗词:《咏子诲门外荷花》

年代: 宋 作者: 陈藻

门外芙蓉未肯花,西风弥月露多华。

我来为客如相约,细沼同时十一葩。

年代: 宋 作者: 丁谓

相倚秋风立,兰言似有无。

未饶霜女俊,不爱月娥孤。

力弱烟被素,心危露泣珠。

剪裁随楚思,幽怨寄吴歈。

半坼香囊解,微倾醉弁扶。

涉江如可采,百琲答轻躯。

年代: 宋 作者: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

翠房分菂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棹月明桡。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拓展阅读

1、巧用 赞美菊可以吟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中偏爱菊,此开尽更无

东晋大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人元稹的七绝《菊》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人专注地看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人被菊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人对菊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中偏爱菊,此开尽更无”,点明了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

时至深秋,百尽谢,唯有菊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人从菊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的理由。

其中也暗了对菊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中国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一赞菊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人独特的爱菊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人没有正面写菊,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取陶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力。

2、的人生哲理89句摘录

1、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梅雪争春未肯降,**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明又一村。

1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2、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1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原草离别》

20、竹外桃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王又曾·临平道中看白同朱冰壑、陈渔所》原文赏析

船窗六扇拓银纱,倚桨风前正落霞。依约前滩凉月晒,但闻气不看

皋亭来往省年时,香炊蓬筒醉不辞。莫怪容浑似雪,看人亦鬓成丝。

这是王又曾在杭州东北处临平湖看时作的两首和。前者写人身临其境,述景寓情。后者进一步触景吟怀,随遇而发。虽为二绝句,也可将其看做思贯通的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首前两句,展现一幅令人神往的湖上泛舟图: 六扇用银纱装起的船窗全部打开着,点明了时值夏日,正是盛开季节,作者与友人正以游湖的方式,泛舟于洁白的丛中。已是黄昏落霞时分,一阵阵凉爽的清风从湖面上徐徐吹来,吹拂在正倚桨静静地注视着满湖风光的人身上。至此,作者着意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气氛。这种特定意境的刻意铺陈,方使下文的骤然进入正题不显突兀,使人角度独特的咏具备了合理的心理依据。

“依约前滩凉月晒,但闻气不看”,此时的作者,已经是“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停。……故落笔无尘俗之气。” (吴宽《书画筌影》)他倚桨风前,凝望着满湖景,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空灵活脱,恍惚迷离的艺术境界; 满湖白,似乎隐约地变成了一片照耀在滩前水面上的月光,浑然一片,色已经不见,只觉得被阵阵袭来的浓郁气所笼罩。究竟是真的时已入夜,凉月遍洒前滩,人在悠然潇洒地品味香?抑或是人产生了一般人在身形闲逸、心地空明之际容易出现的幻觉?这里,王又曾给读者留下了一幅“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的 “象外之象” (司空图 《与极浦书》),让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去思索、去咏味。无论如何,这虚实交融、浑然一体的写法,确实达到了 “略形貌而取神骨” (许印芳《〈与李生论书〉 跋》) 的境界,氤氲着一种清新飘逸的神韵。

第二首绝句的开头,人忆起了昔日在湖边皋亭山中畅游的情景: 那时正是年少气盛,人不断地喝着用莲筒所装的美酒,虽然醉了,却毫无归意。作者由湖中风光而想到湖边的山色,由而思及用叶制成的酒器,十分自然地将现实与往事贯穿起来,联想的脉络清晰可见。在此追忆之中,人忽然又产生了一种感悟: 今年的,好像比往年的更洁白!在他看来,这并不奇怪,如有灵性,它也将发现: 看人的鬓发之间,也已染上了缕缕银丝……

结尾两句,既显得思有序,合于情理,又似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一方面,它用鲜明的形象,富于哲理地揭示了岁月的推移,境遇的变迁,会使人对相同的景象,产生不同的感受。蓄地暗示了人对自己所走过的人生旅程的感怀。另一方面,它又显示出人此时正处于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他“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人间话》) 白上凝聚着作者主观的、浓郁的悲欢哀乐之情,这种审美感受上的移情现象,使人笔下的似乎成了有着知觉、感情和美好姿质的生命。作者以人喻,仿佛容也像人的鬓发一般,随着岁月增长而显苍白,通过这十分动情的联想,把当成了看人流逝年华的象征。同时人又以喻人,借洁白如雪的形象,寄托了一种玉洁冰清,出尘世而不染的情怀。第二首绝句与前一首的潇洒神逸相比,感情上有所转折,逐渐生出一缕惆怅之情。这正可说明作者毕竟生活于现实之中,宛如置身于上界清都般的沉醉,只能是十分短暂的。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一种在虚静状态中引发的意境美,为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使他不拘泥于形貌的描绘,而是以淡雅神逸的笔调,塑造了白空灵蕴藉、莹彻玲珑的独特意象,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如果用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句作为对王又曾笔下的,以及整个作品艺术风格的评定,都是颇为恰当的。

4、

绿油油的,像一个大圆盘,又像一把遮阳伞。叶上滚动着晶莹的碧珠,一朵朵叶里冒出来,有粉红的,有白色的。微风把叶掀起一片片碧浪,翩翩起舞,真是美不胜收!

1、中君子来哪方,婷婷玉立展娇容。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纵使清凉遮炎夏,为甚委靡躲寒冬。既然不愿纤尘染,何必立身淤泥中。

2、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3、镜湖三百里,菡萏发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5、碧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6、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7、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8、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红点点连。

9、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芰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10、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11、攀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1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14、莲复莲叶何重叠。叶翠本羞眉,红强如颊。

15、斜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16、新 唐.李群玉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

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17、北亭 唐.李群玉

斜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

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18、采莲曲二首 唐·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9、采莲子 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20、莲 唐.温庭筠

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21、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22、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听雨声.

23、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叶生时春恨生,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4、赠 唐.李商隐

世间叶不相伦,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

25、《女冠子》 唐.欧阳炯

薄妆桃脸,满面纵横靥.

艳情多,绶带盘金缕,轻裙透碧罗.

羞眉乍敛,微语笑相和.

不会频偷眼,意如何?

秋宵秋月,一朵初发.

照前池,摇曳熏香夜,婵娟对镜时.

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

恰似轻盈女,好风姿.

26、叶 宋.欧阳修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2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28、红白莲 宋.杨万里

红白莲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29、新 宋.朱淑真

平波浮动洛妃钿,翠色娇圆小更鲜.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

自注:莲:怜,双关.

30、 宋.宋伯仁

绿盖半篙新雨,红香一点清风.

天赋本根如玉,濂溪以道心同.

31、东湖看呈愿父 宋.宋自逊

团团堤路行无极,一株一步杨柳碧.

佳人反覆看,自恨鬓边簪不得.

32、 宋.苏泂

宫样美人妆,叶临风翠作裳.

昨夜夜凉凉似水,羡渠宛在水*.

自注:渠:她.

33、 宋.王月浦

雨馀无事倚阑干,媚水粉未乾.

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

34、 宋.白玉蟾

小桥划水剪,两岸西风晕晚霞.

恍似瑶池初宴罢,万妃醉脸沁铅华.

35、四望亭观 宋.姚勉

面面湖光面面风,可人最是白芙蓉.

分明飞下双双鹭,才到边不见踪.

36、月下看白莲 宋.杨公远

十里带月看,和月色一般般.

只应舞彻霓裳曲,宫女三千下广寒.

点击查看更多含荷花的古诗词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0001.html

热门阅读

  1. 初中生节约用水手抄报
  2. 珍珠鸟的优秀教案设计
  3. 三字经读后感00字
  4. 元宵节的诗句精选
  5. 优美的爱情诗句精选
  6. 三八妇女节的句子
  7. 十一国庆节温馨祝福语
  8. 祖茂头巾包树桩故事
  9. 爬墙外出上网检讨书范文
  10. 201年最新的假期问候语
  11. 关于春天的古诗朗诵
  12. 一年级段家长会的发言稿
  13. 公司业务员的优秀工作总结
  14. 大学生自我鉴定表
  15. 网络培训学习心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