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17 12:02:42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二、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夹叙夹议;

三、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成人和孩子与自然相处的不同方式;

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和形象的语言;

对文中议论性语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居住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封闭阳台是司空见惯的。请同学们谈谈封闭阳台有哪些好处。

(交流)

小结:可以阻隔城市的喧嚣,可以防尘,可以扩大活动空间,可以美观等。如此看来,封闭阳台有诸多好处,可是本文的作者杜卫东却决定不封阳台了,是怎么回事?就让我们到杜家看个究竟吧!

(出示课题)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二、检查预习:

(详见课件)

二、理清线索:

关于杜家封阳台一事几经周折,请同学找出相关的句子,理清课文的线索。

明确:(板书)

三、精读课文

1、杜家起先决定要封阳台的态度坚决吗?谈谈你的理由。

明确:坚决。第一自然段一句话自成一段,醒目突出,说明全家决定不容更改。

2、后来又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

明确:“不速之客”——一只受伤的鸽子。

3、鸽子初来是对“我们”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明确:“惊恐”“惊弓之鸟”“蜷缩”——戒备,对人类的害怕。

4、对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我”和儿子都有了不封阳台的念头,两人的心理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儿子——出于“忧虑”和领略“新奇的世界”的“瑰丽”的渴望;

“我”——出于对于鸽子的同情、忧虑,出于使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

5、儿子为什么会“忧虑”?为什么看到鸽子会惊喜?试从原文中找答案。

明确:“忧虑”:怕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强权”瞬息即逝,使他来不及领略其中的瑰丽;另一个原因是为鸽子担心。

“惊喜”:第11小节——孩子有着天然的亲近自然的灵性,早期的人类就是从大自然中走来。

6、孩子有着贴近大自然的天性,那么作为成人的“我”呢?试从文中找内容来回答。

明确:第9小节,作者参加内蒙笔会的描写。“情不自禁”、“趴”、“喊”等词,“仿佛……大地母亲的心音”。

7、也就是说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都有贴近大自然的天性,人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具体是如何的一种关系,你能否找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明确: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便有了一种失落感。

8、正如文中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下面请看一组图片,请一位同学对此作一下口头描绘,并谈谈你的感受。(投影)

(交流)

9、文中作者也列举了好多这样的例子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试找出。

明确:第10小节。

10、第10小节就表达方式而言属于议论,然而却不显枯燥和死板,试找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语段,并谈谈其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第12小节。同样的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号召力。因为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且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小结:夹叙夹议,不断推进,线索清晰。

11、能否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呢?试在文中找依据。

明确:第11小节,“儿子拿来…….晚餐”(人对自然)

第8小节,鸽子的眼神的描写(自然对人)

总结:人和自然本为一个整体,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虽然现今有不少人正做着伤害自然伤害自身的事情,但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的保护自然人与自然还是能和谐相处的。

六、延伸:

说一说:

爱护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粒,用做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

(讨论并交流)

小结:

一、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房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二、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

七、回顾学习目标

八、完成练习

九、板书设计(见课件)

拓展阅读

1、三年级小学生语

一、背景

时:两

前准备:

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材分析

这篇收录《咏柳》《春日》两首描写赞美春光的古诗,《咏柳》作者贺知章,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初春的嫩柳,充分利用了比喻修辞。《春日》作者朱熹,这是一首春游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

1、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学过程

(一)、导入新:春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背诵中追问:春是什么颜色?春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红的花、绿的叶、蓝的、白的云,浅黄、嫩绿,鹅黄??

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

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在诵读中识字。

认识的字和读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讲解: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比较“载”、“栽”;

“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

“妆”,梳妆,女人爱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要丢掉一点。

(三)、精读分析《咏柳》

1、自由读,指名一个一个读,将诗的韵律读到位。

2、请你再看看注释,边读边想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想象碧玉一般的树叶。参照百度图片:“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在头脑中想象千万条垂柳的情景。百度搜索图片地址:

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裁剪”原本指向衣服,诗中指的是:裁剪细叶。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把春风比作善于裁剪的剪刀,更加生动。

学生读,心里想象着每一幅图画,有感情的自读、同桌互读、点名读。至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

(四)、精读分析《春日》

我们学习的《咏柳》颜色是是春柳树的碧绿,下面我们再读一下另一手描绘春的诗。

1、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

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2)、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在风清日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春景,想一想,“无边光景一时新”都会有哪些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点评,如说花草,可问什么样的花草,让学生想诸如“姹紫嫣红”之类的形容词。再齐读诗,心中想象着你看到的春

参考百度搜索图片:

(3)、“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

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诗人看到的姹紫嫣红都有什么呢?

(4)、《咏柳》中我们知道是谁把柳树裁剪成碧玉一般?(生回答:春风)那《春日》这首诗中又是谁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答:东风,即春风)

(五)、同样是春风送来的春,讨论一下这两首诗描绘的春有什么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小组讨论,师总结。

同之处:景物同,颜色同??

相同之处:都是春景,都很清新,都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都像一幅画??

(六)、小结:春是五彩缤纷的,你们也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学着诗人,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吧!

2、三年级小学生语

知识与能力

1、认读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能够结合上下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上下理解词句,体会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态度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朗读。能够结合上下说说老山羊住进医院后情感的变化。

体会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时安排:

1

一、激趣导入。

1、有哪位同学住过医院,谈谈你住院时的感受。

2、师:住院确实是一件好事。谁也愿意住院。一只老山羊因为*,很情愿地住进了医院,可是后来他却赞绝口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读了32,你就会知道的。

3、齐读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试着读准字音。

提示:看看谁来考你了?

2、看投影认读生字并试着组词

引导:把再读一遍,看看谁能读通顺、流利。

3、试着把读通顺、流利。

4、你认为哪一段好读,请同学你。

自己指名请同学难读句子。

三、精读,理解内容。

1、请你再读,想一想:老山羊刚住进音乐医院时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是什么态度?划出有关句子。

2、汇报。

老师板书

情愿赞绝口

3、请你再认真地默读,结合上下想一想:老山羊刚住进医院时“很情愿”,后来又为什么“赞绝口”呢?

4、提示:自己想好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汇报交流:老山羊刚住进医院时“很情愿”,后来又为什么“赞绝口”呢?

汇报交流。

(1)百灵鸟护士态度好;

(2)只听音乐,没有痛苦;

(3)疗效好;

(4)百灵鸟让老山羊白了音乐在医学上具有辅助疗效的道理。

6、分角色朗读全。小组朗读后班内展示。

四、作业。

摘抄或背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3、三年级小学生语

日期:

学内容:理解内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列宁由于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分析而找到了养蜂人;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培养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2、继续练习一边默读一边想。

3、背诵第三自然段。

学重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一边默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

学难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学具:8号投影片。

一、复习字词。

蜜蜂引路哪里谈惊讶观察果然

二、揭示题。

齐读题。提问:读了题,你想知道什么?

1、默读全,边读边看这篇有几个自然段?

2、整体感知。

(1)默读全。一边默读一边想:

①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②列宁找到养蜂的人了吗?

③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④各在第几自然段写着呢?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的人?

(3)默读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①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②他为什么要仔细观察?

再默读。想一想: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四人一组讨论:列宁为什么去敲那所小房子的门?

自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边读边想:“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一句中“果然”表了什么?

(4)朗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5)小结: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了养蜂的人。

(6)默读第四自然段。

读后回答:养蜂人为什么惊讶地说?

“惊讶”是什么意思?

提问:①列宁为什么说:“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题为什么是“蜜蜂引路”?

3、通读全

小结:今我们学习的阅读的方法就是:一边默读一边想。

四、巩固练习。

1、按内容填空,再读一读。

(1)列宁想找养蜂人()怎样养蜂,可是别人都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去找。

(2)养蜂的人看见列宁,()地说:“您好,列宁**。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3)列宁笑着说:“我有(),是您的()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用“观察”写一句话。

①说说观察的意思。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②练习用观察说一句话。

4、三年级小学生语

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并从中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读懂一段话的方法。

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说说第1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

默读第2自然段。

1、想想: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这几句话都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讨论上述问题。

这一段共5句话。第1-3句具体介绍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第4句写这种设计的作用;第5句点了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一段是围绕第5句话写的。

3、重点理解句子(用投影仪展示)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学生研究这个句子,质疑。如:

①“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

②“这种设计”有什么作用?

③“创举”是什么意思?

④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认真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4、这一段突出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雄伟、坚固)

5、总结学法:抓住重点词句读懂一段话。

(三)学习第3自然段。

齐读第三自然段。

1、运用抓重点句读懂一段话的方法,找一找:这一段主要是围绕哪一句写的?这是什么句,起什么作用?(从全看,这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这一过渡句中,知道这一段是讲赵州桥的美观;从一段话来看,是概括句;从句子关系分析,是递进关系的句子。)

2、出示“但。.。而且。.。“练习说话。

3、用“﹏﹏“划出写赵州桥美观的句子。(重点理解”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描写龙的同姿态来说的精美。)

(1)比较下列句子,读一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有什么同。

①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②在学生充分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

第2、3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两段之间是用过渡句连接起来的。

5、三年级小学生语

第一

1.学会本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出、一截、燃烧

2.有感情朗读

二、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字字形易错:裹、截、溢、燃、宛

2.理解中重点句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一)初读,检查预习

1.范读,解题释意

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它描绘出来!

2.板书

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这篇呢?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海上日出》是写景,这篇也是。从题目可以知道是描写夕的景象。)

3.范读(配乐)

(二)按预习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请学生先讲学会了哪些生字,哪些字易错,应注意,哪些字音应注意。

字形:裹、橘、截、宛、溢、黎

字音:溜liū溢yì

2.轻声读,联系上下理解下列词语:

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矫健:强壮而有力。

绝纱:美好的。

宛然:仿佛,逼真地。

3.想一想作者写了夕的哪些景色,引导学生再次读书。

第一部分(1—2)写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3—7)具体描写夕照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8)写夕照消失。

(四)默读,从中找出描写夕的句子,提问:为什么说是“迷人的夕照”“如诗的夕照”呢?

学习1、2自然段

(1)指名读前2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两自然段写了什么?与下有什么样关系?(写了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引出下“如诗”的景色)

(2)我们下节继续学习,看看夕照“迷人”在哪里“如诗”在哪里。

(五)听写词语。

欣赏、杰作、红润、晶莹、绝妙、宛然、波光粼粼、矫健

第二

一、学目标

1.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

2.理解句子含义

3.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学重点,难点

理解句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

(一)指名朗读

(二)学习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并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画出懂的句子。

2.再次渗透读书方法的学习

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

(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

(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

(4)通过多读书展开想像理解难句

(5)我们上书学的用联系上下或生活实际方法来理解句子

指名读后练习2(中把夕都比作了什么…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拿出自学中懂的地方共同解决。

3.重点理解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房顶是砖瓦时,光射在上面是什么景象,这样难理解这句话。(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光起起伏伏,就像光在跳跃。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动感了。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

读出自己的体会(“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中的“微”相对)读出轻、柔语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杨矫健的身影,在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你能能想像一下这幅工笔画什么样的,然后画出来。

(收获的喜悦是对“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在钻杨笔直的树干和枝杈上,显得清晰。色彩暗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在尽头形成画面,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引导学生想像,并试着画出来。

(4)指名读第7,8自然段,画出给你印象很深的句子

①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

②我知道此时它已经到地球的那一面,又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个美丽的黎

提问:为什么给你印象深

引导学生:太即将落山,从“渐渐”“漫了过来”“几乎”可以看出黑暗即将来临,而从“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又看出太挠的抗争,从而作者激动和感慨。第②句写出作者白太此刻落山又为地球另一面的人们送去温暖和黎。因此尽管留恋,但还是赞美它给人们带来光、温暖。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激动的心情。

四、指导背诵

1.读背交叉

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

3.先部分后整体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

五、讨论后题3

读了《海上日出》和《夕》,你有哪些同感受(要学生领悟两篇,比较

附:板书设计

夕照

点击查看更多课文《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0987.html

热门阅读

  1. 怎样撰写毕业实习报告呢
  2.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的教案
  3. 送领导的国庆节祝福语大全简短
  4. 早安空间语录
  5. 拼音拼读游戏课学前班教案
  6. 以精彩的暑假为题目的日记
  7. 安妮宝贝励志语录
  8. 201年公司给员工的除夕祝福语
  9. 重庆市商品房定金协议书
  10. 幼儿园大班毕业祝福语简短201
  11. 企业网站建设合同书标准版
  12. 幼儿音乐教学反思范文
  13. 有关通信副队长的竞职演讲稿
  14. 办公室人员的工作总结
  15. 学校办公室人员工作总结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