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原文扩写及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7 12:02:42

《望庐山瀑布》原文扩写及鉴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庐山秀丽的山水之中,更显诗人标名之灵气。其想象丰富,奇思纵横,气势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其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自然美、率真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美。

早就听说那气势不凡的庐山瀑布。

一次,遥居庐山的友人邀我入山作客,我也有幸顺路观赏那好似雪白锦缎的庐山瀑布。当我千里迢迢来到庐山脚下时,远远地已听到在香炉峰坡那瀑布击石的“哗哗”声;来到半山腰,原本若隐若现的流水声也愈来愈清晰了。我循着这震耳欲聋的瀑布声,好不容易爬到了香炉峰对面的岩石上。

此时,正值中午,火辣辣的骄阳把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谷里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这些紫色的烟雾环绕在庐山瀑布旁,像是给瀑布笼罩上了一层轻纱。从岩石上望着对面的瀑布,它好象一匹精致的雪白锦缎悬挂在山坡上。那飞溅的流水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又好似天上*的翠玉珠子,叮叮当当来到人间。

这美景就像是桃源仙境,我也陶醉在这其中了。真羡慕友人能长年居住在这样的仙境中。抬头望望那瀑布的源头,忽然想到了那深居在广寒宫中的嫦娥,不知是否是她思念后羿时流下的伤心泪水,却又更似那天上的银河飞泻到人间。

望着这如画的美境,我情不自禁地吟哦起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正陶醉在这美景中,忽闻身旁友人的呼唤,才猛然从那美妙的遐想里醒悟过来。无奈离别之时,还不时回头留恋地望望那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

拓展阅读

1、古诗翻译

李白的《》诗是一*喻户晓、雅俗共、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有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积淀而成为我国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在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了二十四首诗。

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就是的开先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与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而是的""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其实并非闲来之笔。它向读者交待了所在的位置是在上,香炉峰是在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此句也点出了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雄伟的峰远远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到第二句时,李白才把视线集中到前的上,"遥看挂前川",点明李白是站在脚之下,抬头远。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近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前,这也是李白看到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去,香炉峰的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李白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中的""。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

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李白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他人所不敢呀。"飞流直下"是实,包含了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势之高,又见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对长度的真实表述,我们反而会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横亘天际的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因为每一颗恒星之间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现了这个词,又有谁想到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再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呢?不但是那样大胆,而且是这样准确,当没有人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银河与之间的共同点,但当李白落笔之际,便成为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绝唱!他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平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这是在用"银河"来比""吗?当然,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的""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从李白这首诗问世以后,众多李白虽然仍然把当做描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李白并不在乎李白的名,照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其他的《》诗,徐诗全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色。"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而宋代大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诗》)凭心而论,说徐凝的是"恶诗",虽说是"戏言",苏轼也有点太矫枉过正了,但他认为李太白的《》是"古来唯有谪仙辞"确是千古论定,无人不赞同的。

2、古诗翻译

这是李白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李白对祖国大好河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的香炉峰。此峰在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活了。此句为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直接描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挂前川”。“遥看”四字照应了题目《》。“挂前川”是说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出遥中的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中全景:顶紫烟缭绕,间白练悬挂,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飞流”表现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出岩壁的陡峭,又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的高峻。

这样李白觉得还没把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的确是状物景和抒情的范例。

3、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何其芳创作的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诗,于1941年,收录在1983年《何其芳集》第一卷上。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表达了自己渴年轻的心情,对新生力量给予了由衷赞美。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

从结构上看,全诗四节,结构严谨。第一节了歌唱的是什么。不难看出,“早晨”、“希”等等,并非具体的形象,而是观念性的名词。这开始一节就给作者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出了一个难题,因为直白的手法较难获得艺术*力。这个平淡的开篇预示着在第二节必须有妙笔加以转换。果然,在第二节中,出现了“飞到年轻人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这样的佳句。这就使第一节中所有的观念,似乎都获得了形体,诗的意境也由此逐渐形成。第三节着眼于“飞”,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诗人出两个漂亮的意象:“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何其芳是运用意象的能手,他在第三节这样,就使得一、二两节诗腾空而起,化为微风,化为阳光,显得活泼而空灵。最后一节情绪一转,诗人又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相呼应,并紧接着出现最后三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意境。[2]

而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可分为三节。第一节:我为新人而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是诗人由衷发出的新的宣言。诗人郑重宣告:我的诗不再用来表达过去那些感伤、脆弱、空想的思想感情,而是用它歌唱**的新一代,歌唱新生的力量。这是诗人到延安参加**后,思想感情的重要转变。第二节:我奉献给青少年新的思想。诗,是发自心灵的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结晶。作者赋予自己的歌以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把它奉献给年轻人。“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诗人想象自己的歌会长上翅膀,会飞翔,希自己的歌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在他们的心里扎根生长。第三节:我对新生活的梦想和渴。诗人奉献给年轻人的“快乐”和“好的思想”从何而来呢?是从***生活中汲取来的。“轻轻地从我的琴弦上失去丁成年的忧伤”,这是诗人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形象说明。“琴弦”就是诗句,诗旬象琴弦一样弹奏乐章。“从琴弦上失去”就是从诗句上失去,亦即从思想感倩上失去。诗人的诗再也不表现“忧伤”的思想感情了。“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生活的憧憬和期

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这首诗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的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作者对“少男少女们”的深刻认识,抒发了诗人热爱新事物、歌颂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重庆万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家,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1929年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北京清华大学外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1935年毕业后在天津、东、四川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曾任学系主任。一度随贺龙部队去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1944~1947年任*四川*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副社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所长以学研究》和《学评论》主编等。早在学生时代即从事诗歌创作,最初创作主要有:散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4、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

半江瑟瑟②半江红。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④月似弓。

①[残阳]夕阳。这里指晚霞。②[瑟瑟]指碧绿色。③[可怜]可爱。④[真珠]即珍珠。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之中了。

后两句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天上,后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的。当时朝廷*昏暗,牛李*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今属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学上,主张“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

遥听弦管暗看花。

翻译: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花。

清明夜字词解释:

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

独:独自。

回廊:回旋的走廊。

遥:遥远,远远。

看花:花。

清明夜析: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开心。

作品《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

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

但这首诗妙在未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对白居易一向颇有好感,虽然当初《琵琶行》《长恨歌》曾经让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长大以后细细回味,其名句却处处可用得,选他这首,是因为意境的清朗,和颜色对比的鲜明却不刺眼,诗人在夜里听乐看花,怡然自得,但绕着回廊行而复歇,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诗人的真正心意。

5、《黍离》 《黍离》

先秦:佚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黍(shǔ):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

稷(jì):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迟缓貌。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悠悠:遥远的样子。

噎(yē):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始》)。

诗首章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黍离》创作背景

《王风·黍离》一诗的背景,《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点击查看更多《望庐山瀑布》原文扩写及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1003.html

热门阅读

  1. 委托担保协议书范本
  2. 我可以跟在你身后像影子追着光梦游的散文
  3. 《我们俩的婚姻》的语录和台词
  4. 《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范文
  5. 穿拖鞋上学的检讨书范文
  6. 心情伤感经典语录
  7. 激励学生的励志语录
  8. 小小的幸福散文
  9. 201世界气象日温暖的祝福语
  10. 服务员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1. 道晚安的优美祝福语
  12.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论文
  13. 周一发给客户的祝福语
  14. 《小抄稿员》读后感范文
  15. 优美的修辞句子大全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