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阅读练习题

发布时间: 2025-07-21 21:14:42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阅读练习题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样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是研究金石学、文化史的,她当然知道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都说物以稀为贵,而她却被看作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鲁迅有一首为歌女立照的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妆侍玉尊。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泪痕。”李清照是一个被*社会役使的歌者,她本在严妆靓容地侍奉着这个社会,但忽然想到她所有的追求都已失落,它所歌唱的无一实现,不由得一阵心酸,只好“佯说黄花与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孙姓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制度所造成的*、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她去探亲,见室中读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三千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19.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章简要回答(4分)

20.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章回答。(5分)

21.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拓展阅读

1、是一种惯满分作文热点话作文

高尔基说过:“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从呱呱落地到一名初生,这13年,无时无刻不有书籍陪伴着我,它们像一滴滴甘霖在花草熟睡之时,默默无闻地滋润着我,正如杜甫所颂赞的“润物细无声”。《列那狐的故事》丰富了我天真欢乐的童年时光;《伊索寓言》里一篇篇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给我以生活的启迪;《谁动了我的奶酪》以浅显易懂的故事,反映了有些人坐吃山空、不愿努力的卑劣作为,给我以警示;《三国演义》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让我认识了智谋的伟大,宽容大度的力量;《童年》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底层生活的辛酸和乌烟瘴气,同时体会到作者对改变这一现状充满信心……“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这进步的阶梯在现在的国,已经忍受着灰尘的洗礼和蜘蛛网的装饰了。有一个调查显示:国每年人均4.5本书。这与以色列平均每个国民一年要65本书,俄罗斯每人每年是55本,日本每人每年是40本,韩国每人每年是11本的数据实在是相形见绌。“在这么快节奏的生活,我们哪儿有时间去书呢?”其实不然,这句话孙权早已在2000多年前做了反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学外语十分刻苦,由于他的河南口音重,发音不准,有时要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他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天一起床总要花上一个小时学外语,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学一阵子。他还把英语版的《矛盾论》放在身边,抽空就。旅途也专心学外语。

由于每天见缝插针的学,到50年代,他就能一般英语书刊了。由此可见,时间就如同一块刚吸*的海绵,无论你怎么拧,总还是有水的,只要你愿意,总还是有时间的。当你上厕所的时候,可以一本杂志;当你睡觉之前,可以看一篇文章;当你面对电脑感到困倦了,一本书可能是一个提的良方。在床头、桌面,只要是生活常到的地方,放几本好书,顺手翻一翻,在繁忙和劳碌的间隙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在潜移默化提高自已。让书成为一种惯吧,你将受益匪浅。

2、是一种惯满分作文热点话作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书里面学到的知识和道理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的。

自打我懂事开始,书就像一块有魔力的磁铁深深吸引了我。我爱书,因为一本好书在我寂寞时能帮我驱走孤独;在我烦恼时能给我带来快乐;它更会在不知不觉为我传输渊博的知识……

在我眼,书是教育家,它能使人明辨是非;书是艺术家,它能陶冶情操;书是文学家,它能带我走进文学宫殿;书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书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一直都把书,当做一种乐趣,当做一种享受。闲暇时,翻翻书籍,能使疲劳的大脑得到充足的“睡眠”,有益身心。总之,书的好处太多太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书吧!让成为一种享受!

3、贺《北寒》作品赏析

【**--诗歌】

一方黑三方紫,

黄河冰合鱼龙死。

三尺木皮断文理,

百石强车上河水。

霜花草上大如钱,

挥刀不入迷蒙天。

争瀯海水飞凌喧,

山瀑无声玉虹悬。

此诗写北国的奇寒。诗的“北”即北地,北国。王勃诗云“人今已厌南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九日登高》)“南”与“北地”对举,亦即南地,南方。本诗句子容易使者联想到另一些诗人的奇句,如岑参的“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等,但那些杰作都不是风景诗,而是以人事活动为主体,严寒气候与景色只是诗背景。而《北寒》则把北国风光本身作为审的对象,又加入异常活跃的想象,从而写成了富有异采的风景诗。

谋篇布局,在散见经营,是此诗的一个显着特点。

全诗没有情节贯穿,甚至也没有时间流,全由片断的景色联结而成,如“一句一绝”者,即每句诗都展示一种景观,共同呈现着“北寒”.然而诗人也有意匠经营。首先,诗第一句就是大的笼罩:“一方黑三方紫。”写出北天色晦暗,竟映带得其余各方成了紫色。诗人所本为《周礼注》“北方以立冬,谓黑帝之精。”《金丹真元奥》:“太阳南明,太阴北黑。”但在表现上更具象化,“ 黑”、“紫”的浓重色调,给人以种秘而威压之感。“”本用于光明(普),这里用于晦暗(笼罩),更增添了上述感觉。在全诗写景,首句提纲挈领。以下各句,虽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然而除“三尺木皮断文理”外,都是写天地间水文变幻所构成的种种不同奇观,而这正是严寒统治的界的特点。这些景观次第是“冰封的黄河及河上的行车、钱大的霜花、浓厚的雾幔、浮冰充斥的海洋、冻结了的飞瀑等等,既真实,又揉合了诗人奇异的想象,从而把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冰雪界,那里天是黑的、地是亮的,宛如一座秘的水晶王国,你会感到寒冷,更会感到超出寒冷百倍的惊讶和愉快。此诗,像是贺从他那古破锦囊掏出些零金碎玉般的断句,随便凑合而成的。然而,一经组合,便天衣无缝了。

遣词设喻,于无理处得奇趣,是此诗的另一个显着特点。

如果我们拘泥于常识,自然常识和语法常识,那么就会对《北寒》的诗句逐一加以”订正“:黄河冰合时,应是鱼龙潜底。说”鱼龙死“,岂有此理?

《汉书》谓”胡貉之地,阴积之处,木皮三寸“.不是”三尺“.是”百石重车“,不是”强车“;是”上河冰“,不是”上河水“.迷露可说挥刀难破,不是”不入“.然而所有这些无论从事理上还是措辞上对常规的违逆,都包含着独创的匠心,都是出奇制胜。

”鱼龙死“意味着河水全体冻结,注重表现异乎寻常的严寒,无理而有趣。”百石强车上河水“的”水“即是”冰“,但用”水“字则取得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效果。”抽刀断水水更流“虽更近乎常理,而”挥刀不入迷蒙天“则别有奇之感,可见那北国之雾特别的稠密。虹本有七彩,而”玉虹“的铸辞,更强调冻瀑的透明,而透明亦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光。给者十分奇异的语感。

4、林玄的散文 林玄散文葫芦瓢子理解训及答案

在我的老家,母亲还保存着许多十几二十年前的器物,其有许多是过了时,到现在已经毫无用处的东西,有一件,是母亲**还用着的葫芦瓢子。她用这个瓢子舀水煮饭,数十年没有换过,我每次看她使用葫芦瓢子,思绪就仿佛穿过时空,回到了我们快乐的童年。

犹记我们住在山间小村的一段日子,在家的后院有一座用竹子搭成的棚架,利用那个棚架我们种了毛豆、葡萄、丝瓜、瓢瓜、葫芦瓜等一些藤蔓的瓜果,使我们四季都有新鲜的瓜果可食。

最有用的是丝瓜和葫芦瓜,结成果实的时候,母亲常常站在棚架下细细地观察,把那些形状最、长得最丰实的果子留住,其他的就摘下来做菜。

我们种的葫芦瓜也是一样,等它完全熟透在树上枯干以后摘取,那些长得特别大而形状不够的,就切成两半拿来当舀水、盛东西的勺子。长得形状均匀丽的,便在头部开口,取出里面的瓜肉和瓜子,只留下一具坚硬的空壳,可以当水壶与酒壶。

在塑料还没有普遍使用的农业社会,葫芦瓜的使用很广,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用品,它伴着我们成长。到今天,葫芦瓜的自然传统已经消失,葫芦也成为民间艺品店里的摆饰,不知情的孩子怕是难以想像它是《论语》里:“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与人民共呼吸的器物吧!

葫芦的联想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甚受欢迎的人物,像铁拐、济公的腰间都悬着一把葫芦,甚至《水浒传》里的英雄,武侠小说的丐帮快客,葫芦更是必不可少。早在《后汉书》的正史也有这样的记载:“市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市人莫之见。”

在《云芨七签》更说:“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化为天地,有日月,夜宿其内。”可见民间的葫芦不仅是酒器、水壶、药罐,甚至大到可以涵容天地日月,无所不包。到了离之,仙人腰间的葫芦,常是人民心希望与理想的寄托,葫芦之为用大矣!

我每回看国西部电影,见到早年的拓荒英雄自怀取出扁瓶的威士忌豪饮,就想到国人挂在腰间的葫芦。威士忌的瓶子再,都比不上葫芦的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在葫芦的壶,有一片浓厚的乡关之情,和想像的广阔天地。

母亲还在使用的葫芦瓢子虽没有天地日月那么大,但那是早年农庄生活的一个纪念。当时还没有自来水,我们家引泉水而饮,用竹筒把山上的泉水引到家里的大水缸,水缸上面永远漂浮着一把葫芦瓢子,光滑的,乌亮的,琢磨着种种岁月的痕迹。

现代的勺子有许多精的制品,我问母亲为什么还用葫芦瓢饔,她淡淡的说:“只是用惯了,用别的勺子都不顺手。”可是在我而言,却有许多感触。我们过去的农村生活早就改变了面貌,但是在人们心,自然所产生的果实总是最可珍惜,一把小小的葫芦瓢子似乎代表了一种心情——社会再进化,人心珍藏的岁月总不会完全消失。

我回家的时候,喜欢舀一瓢水,细细看着手的葫芦瓢子,它在时间老去了,表皮也有着裂痕,但我们的记忆像那瓢子里的水,永远晶明澈,凉人肺腑。那时候我知道,母亲保有的葫芦瓢子也自有天地日月,不是一勺就能说尽。我用那把葫芦瓢子时也几乎贴近了母亲的心情,看到她的爱以及我二十多年成长岁月母亲的艰辛。

11.文章第一节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12.葫芦(瓢)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概括它寄托了哪些情思。(4分)

13.文两个划线句子表述各有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解释。(6分)

14.简述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

参***

11.点,引发作者对童年的回忆,葫芦瓢的话和下文对母亲心情的理解(或结尾的升华)形成呼应。(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2.对过往生活(或自然生活)的回忆;对母亲关爱的理解;对故乡的眷恋;对包含天地日月的想象,对希望和理想的寄托。(写出4点得4分)

13.前一句:母亲使用的葫芦瓢子只具有现实的功用,比较渺小,不具备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包容天地日月的功能。后一句:在岁月的流逝,母亲使用的葫芦瓢子凝聚了她的爱和艰辛,形成了它独特的意义,成为了留在母亲生活和我们心的“天地日月”。(每句3分。第一句“现实功用”、“渺小”、“不具备……”各1分;第二句“爱和艰辛”2分,“独特意义”1分)

14.质朴、平实、自然地叙写日常生活和细节;具体、生动、形象化地抒情;引用古文,平实又显典雅。(每点2分)

点击查看更多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阅读练习题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7497.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4世界读书日给学生的祝福语
  2. 初中生寒假学习计划范文
  3. 201年520网络情人节祝福语中英文
  4. 小学语文《认一认》教案设计
  5. 关于高适写的送别诗
  6. 毕业前的祝福语
  7. 鲁迅散文集《野草·求乞者》原文
  8. 201年唯美的毕业祝福语
  9. 长征故事50字
  10. 欢庆元旦的标语句子
  11. 201年4清明节祝福语
  12. 结婚的祝福语
  13. 金台观与法门寺的杂文随笔
  14. 在圣诞节给朋友的祝福短信
  15. 中学教师个人的实习报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