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故事
引导语:大家是否知道于成龙这个人?他被誉为天下第一的廉史,我们一起来阅读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故事。
于成龙是我省永宁州(今方山县)人,字北溟,别号子山。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他自始就是个崇尚实干、不屑空谈的人。
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 (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民众爱戴。
于成龙的“廉”可以从为人和*两个方面得到佐证。
民众亲切地称他“于青菜”
顺治十八年,清廷委任已45岁的于成龙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罗城新隶于清廷统治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而且当地万山环绕,瘴疠盛行,从北方到那里*的“百无一归”。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到罗城赴任。他只带着简单的行装和几个仆从,骑驴就道,前往罗城赴任。
当时的罗城县城仅有6户人家、草屋10余间,满目荒芜,甚至“豺虎昼行于市,野狼啕嗥不已”,环境之险恶、条件之艰苦,超乎想像。于成龙一行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他们“插篱棘为门牖”,在院子里垒土作为几案,每天蹲在地上吃饭。不久,随从仆人大半染疫病而死,剩下的也告归而去,只剩于成龙孤身一人。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万里惟余一身,生死莫能自主,夜枕刀卧,床头竖二枪以自防。”
当地百姓见于成龙不带家眷,生活清苦,便主动给他送来一些土特产。于成龙一概谢绝,他说:“我一个人无需这些东西,你们拿回去孝敬父母如同我受”。于成龙在任期间,废寝忘食,剿匪捕盗,公正断案,抑恶扬善,当地治安改观,社会安宁。他还倡办学校,传播文化,风气为之一新。他的人品绩效,被康熙发现后,即被委任为四川合川知府。
在以后的日子里,于成龙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可是“清廉自奉”的道德操守却始终没有降低。在武昌知府任上,有一年中秋节,于成龙的儿子从山西千里迢迢去探望他,告知祖母病重,要父亲告假回乡探病。于成龙的儿子从家乡带来了一只腊鸭,给父亲下酒。但父子俩只切了半边腊鸭,草草过了中秋节。节后,于成龙请假获准,父子上路回家,因于成龙盘缠不够,路上没钱买菜吃,只好又把儿子从家乡带来的那半边腊鸭带上做菜肴,一路风餐露宿,回到家乡。此事传到广西,老百姓非常感动,罗城县乡亲就送一个绰号给他——半鸭知县。后来有人作诗称赞他。诗曰:半鸭知县古来殊,为政清廉举世无。倘使*皆若是,黎民安泰乐斯乎!
于成龙迁两江总督时,已逾花甲。“两江”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沃野千里,富庶丰腴,而于成龙不改初衷,一如既往,每餐必食萝卜青菜。主仆无茶可饮,采槐叶充之,日久,衙后槐树,枝朗叶疏。于成龙到任后,恰逢江南屡遭风雨袭击,灾情不断,他经常为了“留米赈饥”,而以稀粥青菜为食。“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佐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为感念他,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于青菜”的轶事,至今还在江南流传。
以糠代粮,爱民如子
于成龙律己甚严,又不做交际馈遗之事,不带家属赴任,不许仆从挥霍,生活甚为清苦。但他作为朝廷命官,对百姓却是体恤有加。于成龙能够以百姓为念,为此他甚至不怕得罪上司,不怕得罪朝廷。在四川合州知州任上,他体恤战乱后生活困顿的百姓,停止百姓给府上送鱼之惯例,并上疏反复陈述地方百姓的苦难。知府为之汗颜,于是裁革扰累民间的事情10余件。四川奉旨采伐楠木以供“钦工”之用,于成龙毅然上书巡抚指斥这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由文官衙役负责修路,武官兵丁负责伐木,这样可以不征调民间夫役。在湖广黄州府任职时,正赶上灾荒,他以糠代粮,把节余下的口粮、薪俸救济灾民,甚至把仅剩的一匹供骑乘的骡子也“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他还劝富户解囊,以广布施。
在任省府大员期间,于成龙居然会因接济小叫花子,穷到让佣人将自己的冬衣送到当铺去,仅留一袭官衣蔽体。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调任福建按察使时,乘船前往福建。临行前,他催促家人买来几担萝卜,放在所要坐的船中。有人对此大惑不解,便问他:这么便宜的东西,你带那么多干啥?他回答说:在旅途靠它当饭吃呀。
康熙十四年(1675年),湖广地区因为地处征讨吴三桂叛军的前沿阵地,驻守官军所需的大量物资,都要地方官府筹措供应。时任黄州知府的于成龙掌管征发转输。为缓解民力,他亲自经办一应事务,最终“省民费以千万计”,并且“严饬属邑,禁羡耗,绝私派,惩诬告,杜馈遗”。
“于青天”将至,心甚畏之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康熙考虑到江南是财赋重地,必得清廉能臣前往料理,方能澄清吏治、有益民生,遂特旨授于成龙两江总督。赴任途中,他与小儿子赁了辆驴车做交通工具,并各带数十文钱做投宿旅费,一路上从不麻烦驿站,也没有动用过一文公款。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个中奥妙倒是不难猜测。因为他出任两江总督以后,南京地方官怕是不能穿绫罗绸缎了,都要改穿布衣了。果然,他出任两江总督后,总督衙门的官吏受到了严格约束:官僚、巨商都改穿了布衣;高门大户将大门楼改筑成小门楼;少数恶霸都避居他乡。
但不少人是慑于于成龙的威势,表面上表现出改邪归正的样子,背地里却极力造谣诽谤他。由于众口铄金,连一向对于成龙颇为信任的康熙皇帝,也听得起了疑心。于是,康熙暗中派人去调查,得知实情后感动得流泪,他拿出宝剑斩断桌子说:“如再有人说于成龙是贪官,这就是他的*。”
江南大省,政务繁多,于成龙下令总督衙门重门洞开,禀事*可以直入其寝室,毫无阻挡。他还时常轻车简从,走访民间,问询疾苦,察吏安民。行为不端之人,“遇白须伟貌者,群相指自慑”,颇感胆战心惊。几个月间,兴利除弊,政化大行。
于成龙深知“州县各官厉民积弊,处处皆然,而江南尤甚”,为痛加革除,乃手订《示亲民官自省六戒》,提出了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这六条戒律,使州县基层*“朝夕观省,自为猛惕”,并要求他们“虽自己足食,当思民之无食者;自己披衣,亦当思民之无衣者”;若“无功于国,无德于民”而终日华衣美食,则虽身居官长,实与盗贼无异。
于成龙力倡节俭,身体力行,士大夫争相效仿:食粗粝、去精细,减车轿、仆从,不着华丽服饰,婚嫁不用音乐……于成龙任两江总督仅三年,政风社情,焕然一新:官吏廉洁自律,勤政爱民。两江百姓安居乐业,人户丰瞻。
于成龙*清正,不*情,敢于对*潜规则说“不”。譬如下级*给上级送礼,似乎“天经地义”。在清朝,“冰敬”“炭敬”甚至成为高级*的一笔重要收入。康熙十九年中秋节,有一名知县给于成龙送礼,于大为光火,下了一份《严禁馈送檄》。他说,送礼一事,是级别平等的人用来交流感情的。如两个人级别相差太大,则无交情可言,也就无送礼的必要。并规定“凡遇重阳、冬至、元宵等节,有过路送礼者,各衙门概行禁止。如有私相馈献,查出并行题参,决不姑宽”。于成龙的剖析入情入理,并抓住节日这个节点禁止送礼,今天看来也不过时。
于成龙晚年曾遭弹劾受到降级处分。于成龙病逝之日,讣告至京,康熙谕旨命开复其所降五级,祭葬如礼,谥号“清端”,并赐予御制碑文,以示褒奖。于成龙辞世的消息传开后,江南百姓“皆巷哭罢市,家绘像以祀之”;归葬之日,江南士民数万人,步行相送20里。
于成龙真不愧为清代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清官廉吏,堪与宋之包拯、明之海瑞相媲美。
【知识拓展】
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
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
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
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旧物使用。
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大都会,人皆喜之。张伯行却深怀戒惧,如履薄冰。有了在福建的教训,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有属官写诗赞叹道:“一架绳床供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他个人在江苏官署的日常用度,大多从河南老家带来,尽量不用公家钱物。无锡县令每日送来的惠山泉水,是他享受的最大馈赠。但当他得知,这些泉水全是科派百姓运送,就坚辞不受。
守正不阿:不逢迎媚上,不滥权欺下
清代的*,上下级之间馈送成风,*现象十分严重。张伯行对这类“潜规则”深恶痛绝。他初任江苏按察使时,依陋规要给总督、巡抚等上司馈送“见面礼”,大约需白银4000两。这几乎是他二十年的俸禄。不*从何而来?张伯行说,我*不取民一钱,怎能置办这种陋规!他赠送上司和同僚的见面礼,只是家乡的土特产,不值几个钱。督抚大员心怀怨恨,皆谢绝不受,张伯行却我行我素,心怀坦荡。
张伯行出任过很多要职,尤其是做封疆大吏时,位高权重,其僚属门生等携礼拜谒,他都一律谢绝。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榜于官署、巡抚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务期苞苴永杜,庶几风化日隆。”这篇包含六个“一”的拒礼檄文,传颂甚广,被收入清代许多文集、笔记,人皆誉之为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关心民瘼:“居官若父母,训士如良师”
张伯行*两袖清风、廉名满天下。但清廉之外,他*恪尽职守,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德才兼备,政绩卓著,使他真正成为一代名臣。
治理黄河水患,是张伯行走向仕途的起点。张伯行的家乡河南仪封县城(今河南兰考),距黄河故道不足三里,常受洪水的威胁。康熙三十八年夏,黄河泛滥,洪水涌入城内,情势万分紧急。当时居家读书的张伯行当机立断,招募民工,筑堤截水,救仪封城于危难之中。河道总督张鹏翮视察他所修筑的河堤后,大为惊奇,向朝廷奏请张伯行参与治河。张伯行参与当地治河工程,先后督修黄河南岸河堤200余里,筹划水道,使蓄泄得宜,漕运畅通。因他尽心河务,勤敏办事,为人诚实,卓然有守,又被推荐去山东济宁道治理水患。到任后,他清理财库弊政,革除陈规陋习,每年为河库节省数万金不当开支,保证了治河工程的*支持。他总是出现在治河的一线工地,亲自督理工程,终使水患消弭,重现沃土肥田。
民以食为天,官以民为本。这是中国传统的*原则。张伯行*,总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到济宁上任时,当地正发生大饥荒。面对灾情严峻,他首先从河南家中运来粮米、赶制衣物,免费分发,以解灾民燃眉之急;然后一边申报朝廷,一边发放仓谷两万余石救济灾民。当地巡抚指责他擅动仓谷,张伯行争辩说:灾情重大,如不急加赈济,灾民性命不保,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假如因擅动粮谷而问罪*,恐怕以后*们都以此为戒,只求自保,不顾百姓性命,流弊更为巨大。
张伯行这种为民造福的实干精神,在福建巡抚任内,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赈济灾荒,平抑米价,设置社仓,储备荒年;广设学校,修建义塾,培养人才,刊刻书籍。同时,他整治属吏,奖廉惩贪,镇压豪强,打击恶吏,一时间官吏士民竞相奉法,社会秩序井然。又毁淫祠数百所,裁减僧尼,不到三年,福建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政绩充分显示出张伯行的行政能力,受到了士民赞誉,称他“居官若父母,训士如良师”。
砥砺道德:“居官极为清廉,最不易得”
张伯行自幼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家学家教深厚。他熟读经史,深知“官无大小,在得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作为士人,他在野时民胞物与,心怀天下,砥砺道德,培养能力,出仕后廉洁奉公,实政为民。儒家自律、诚敬之道,对张伯行的为人、居官有深刻影响。他回答康熙皇帝的褒奖时说过:父亲当年常常训诫我,当以廉洁报效朝廷。若受人一钱,不惟不忠,且是不孝。这种清廉耿介,得罪了不少上司,但康熙皇帝十分赞赏他“居官极为清廉,最不易得”。
康熙第二次南巡经过江苏时,曾召集训谕地方官,不但亲自保举张伯行,而且当场升他为福建巡抚,并勉励他说:“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坏法,天下笑朕不识人。”张伯行遭人陷害,将被革职之时,康熙帝却依旧信任其人品官品,特加保全:“如此清官不为保全,凡为清官者何所赖以自安?”并且常以张伯行为表率,号召大臣们向他学习,“当惠爱百姓,如张伯行为巡抚时,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也。”
拓展阅读
1、廉颇为何会成为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怎么死的?将相故事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是千字文中描写赵国名将廉颇的句子,记载了廉颇的厉害之处,也明确告诉了我们廉颇在赵国以及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历史上关于廉颇还是有很多记载的,但是这些记载几乎都跟另一个人有关,那便是赵国丞相蔺相如。唯一一个和蔺相如关系少一点的,便是廉颇不顾赵孝成王的命令,坚守长平不出的长平之战。廉颇分明打不过秦国,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廉颇在战国时候还有这么高的地位和评价呢?廉颇是如何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
战国有四大名将,究竟是谁这样排出来的,我也搞不清楚,只知道这四个人便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以及秦国的白起和王翦。不过撇去这四个人的实力不说,他们在各自的国家都曾是名声响亮的人物,就算说成是轰动天下诸侯也不为过。可是,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一直颇受争议,他真的有实力吗?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这样描述了廉颇的身份:“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这场攻破阳晋的战争,使得赵国廉颇在各诸侯国中声威大增,一战成名。
这是一场五国合纵攻齐的战争,齐国齐湣王统治时期,仗着齐国强大,惹了很多国家,可他不知收敛,还加速了吞并战争。你要知道,你要强就要足够强,否则其他国家合起来就能打败你。齐国就是这样,齐国的强大自然不必多说,但是齐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和六国联军相抗衡的力量。齐湣王不知道这个道理,还贪心的独吞了宋国,惹来各国眼红,终于合纵伐齐。赵国和齐国本是盟国,在此刻也来攻打齐国。由于廉颇统领赵军攻占了齐国的大城阳晋,廉颇的名字便深深刻在了人们心中。
廉颇有很多的战绩,除了攻占了齐国的几座城池,还攻占了魏国的防陵、安阳。阏与之战,廉颇和赵奢大破秦军,之后的几年内,廉颇率领赵军还打败了秦军好多回,在《战国策》中都有详细记载。后来就是长平之战,这一战,廉颇从最初的打不过秦军,节节败退,到固守长平,这都是战略方针,至少那时来看,这是最适合赵国的一种打法。如果赵国和秦国硬碰硬,就是赵括的*。当然并不是说赵括不厉害,赵括也很厉害,他虽然没有战功,但是却已经多次和父亲赵奢一起打过仗,只不过因为没有官职,只是军师,所以没有实际的战功。可是在几次战争中的表现,赵括都属于十分优秀的将才。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率领的赵军虽然失败了,可是赵军投降的时候还有多少人,整整四十万。赵国这次也不过派了四五十万左右的兵力而已,可是赵括对秦军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呢?白起回答秦昭王的时候就说,这次长平之战能够胜利完全就是惨胜,白起以歼灭战而闻名,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兵力才打败了赵军,可赵军要不是因为主将战死,怎么可能投降,他们的战斗力甚至高过秦军。任何军队能够在断粮四十几天的情况下,还能够英勇有序的听从指挥,就证明了赵括不是等闲之辈。
廉颇战绩突出,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是赵国的老将、名将,深受赵王的信任和重用。可是,廉颇最终的结局却并不怎么好。赵孝成王去世后,赵悼襄王继位,这位新的赵王一继位,就派自己的心腹乐乘接替了廉颇的地位。廉颇一生气,冲动的攻打乐乘。他也知道他犯了错,只好逃到魏国去。魏王不敢任用廉颇,但是又不得不留廉颇在魏国,就没有多管。廉颇的心一直是向着赵国的,可是他的年纪摆在那里,已经不能够上战场了,所以就一直没有被重新征召,在寿春郁郁而终。
2、七年级写军训第一天的作文事件作文
军训的第一天,我认识了我们的教官。他皮肤黝黑,身体健壮,目光有神,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我暗暗敬佩起他来。
“好,立正!双脚打开60度,两手自然贴紧身体两侧,五指夹紧。就这样,不要动!”教官用他洪亮的声音喊着。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就像凝滞不动的水。队列中有同学终于受不了了,想抓一下痒痒的背,正准备动手,教官眼神一瞥,把脸拉得三尺多长,那同学顿时面如土色,伸出的手像被蜜蜂蛰了一下,赶忙缩了回去,只见他满脸通红,像一只煮熟的虾子。
教官“狠狠”地盯着他说:“谁要是再动,就取消他的休息时间!”他这一吼,在我们心中引起的振动不亚于七级地震,甚至把天上遮挡着太阳的云朵都吓跑了。太阳探出头,毫不留情地将热气散发到地面,耀眼的光芒照得我们睁不开眼睛。周围一丝风也没有,一会儿工夫,我们个个汗流浃背,感觉身上有无数只小虫子在爬。和着防晒霜的汗水时不时流到眼睛里,小飞虫陆续降落到我身上小憩。我的腰发酸,两条腿酸酸的,那滋味,像是千万根小钢针扎进了骨头,越扎越深。
当军人真苦啊!每天要进行这么乏味的训练;天这么热,连鞋子都散发出烤糊的气味儿;太渴了,能喝点水就好了;军训一点也不好玩啊……我站在那儿胡思乱想,当初的兴奋、好奇一扫而光。游离的眼光一扫,突然发现教官们跟我们一样,也都在太阳下晒着,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像一座座威严的雕像。
坚持,忍耐,再坚持,再忍耐……漫长的坚持和忍耐之后,第一个上午终于胜利挺过去了。
虽然很累,我心里还是美美的,因为我没有倒下。雷锋说过: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我要强硬起来,在困难面前做个强者。困难,你来吧,我等着你!
3、七年级写军训第一天的作文事件作文
今天,我要去军训三天我来到政镇俯,人山人海我的心情也很激动,我们上了车的时候赶往黄铺军校,用了几个钟头才去到。差不多到了黄铺军校的时候我看见了军事武器,到了黄铺军校,我们就下车,我们排了几个钟才拿到了帽子汤勺。
过了不久,到了正午,天气闷热,我们快受不了了再过了一会儿,才帮我们分配房间,分配完了就下来训练,热*了,直到一点多才吃饭。
我们大家吃完便集合,回去,我们回到去,马上就训练,真累,真希望现在就喝上一杯可乐呀!
到了晚上,我们吃完反就回宿舍里拿衣服,去冲凉,谁知道是冲凉水,冷*,我平时是冲热水的,一下子就冲冷水真不习惯呀,冲完,我回到宿舍里,吃着香香喷喷的方便面,总可以舒服一下了。吃完便睡觉了。
就这样,军训第一天就过去了。
4、七年级写军训第一天的作文事件作文
“军训”对于我们这些生来就在“蜜罐”里长大的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可怕”而又新鲜的字眼,不用多说,单听这个“训‘”就知道一定很辛苦。但这是踏入中学的每一个中学生必须要上的开学第一课,目的就是为了锻炼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稍息,立正”在教官有力响亮的口令声中,军训开始了,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军训,令我激动而又紧张。来到操场,火辣辣的太阳犹如一团烈火炙烤着大地,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站军姿。单说这个站军姿是大有文章,两腿并拢,脚尖分开六十度,双腿挺直,两臂自然下垂,大拇指贴于食指第二节,中指贴裤缝,头要正,颈要直,目视前方、如果乱动就会受到惩罚:男生要做俯卧撑半小时,女生要下蹲半小时。这些对于我这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子来说,还真是没耐性,炎炎烈日烤得我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是,可是我却不敢去擦。
“你,那个戴眼镜的女生,不要乱动,你出来”我的个妈呀,戴眼镜,是说我吗?我没乱动。我正想出去,却见一位女生走出去了。还好,不是我,我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坚持到底,为了自己,为了班级荣誉,一定要坚持到底,想到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从我心底涌了上来。
“稍息,立正——”我终于坚持住了,战胜了炎炎烈日,战胜了自我。
军训其实并不可怕,只要认真按教官说的去做,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会坚持到底。不怕苦,不怕累,鼓足勇气,坚持到底。
军训,我喜欢。
5、在自己的领域当第一故事精选
我15岁来台北,也没问“可不可以去台北”,只是对妈妈说:“我明天一大早要去台北了。”妈妈说:“好,但是要跟你爸爸讲一声!”吃完饭我就跑去爸爸身后,他在看报纸,我说:“我明天要去台北。”他说:“去干吗?”我说:“去画漫画。”他说:“找到工作了吗?”我说:“找到了。”他说:“那就去吧。”
家人之间的感情不用讲爱,他们一定挺你到底的。比如说我即使很穷,但我一定先让父母吃饱。以前我帮出版社画武侠漫画,来台北第一个月赚600元(新台币,下同),我寄了450元回家。爸爸收到以后,记在一本簿子上,我回家还会看。我来台北三个月,赚的钱就是爸爸的两倍了。
后来我上电视,人家跟我爸爸说:“你儿子上电视了。”我爸爸还特别写了“名震亚洲”。不过我没有挂,因为我是要“名震世界”。
爸爸让我学习的一点,就是在他的领域内,凡事都要第一。妈妈说他小时候就一直练字,工作后顶着太阳在砖头上练字,一面写完翻到背面再写,他就是要写到第一。后来乡里任何婚丧喜庆、行人做寿、过年,一定请他写字。
小时候看到任何写在白纸黑字的事物,我不会立刻认为是真理。一切事实必定等到自己亲自证实以后才信以为真,从小就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好习惯。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被我问到看到我就躲。他问:“学问啊,就是要学要问,不懂就要问。”下课以后,我就说:“老师老师,为什么筷子放到水杯里会弯?”他说:“因为折射。”我问:“为什么会折射?”他说:“因为光在水里面速率比较慢,在空气里比较快。”我又问:“为什么在水里面比较慢。在空气中比较快?”他说:“老师明天告诉你。”如果我继续问。他就可以拿诺贝尔奖了。
小时候爸爸会问我:“将来你要做什么?”我说:“我要画招牌。”
为了让子女有一技之长,我女儿会讲话以后,我就问她:“你以后要做什么?”她说:“想做设计。”我再问她:“要设计什么?”她说:“很多啊!”我说:“你举例说明。”要求她更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她说:“为什么汉堡要圆的?为什么三明治要三角形?应该要改一改。”我就说:“好,那你设计给我看。”
有的家长自己崇拜名牌、崇拜名校、崇拜有钱,其实,这些东西都不能让别人更尊敬你。如果你很厉害,就要拿出一把刷子,证明你是世界第一;即使不是世界第一,只要是这一行的第一,就没有人会问你哪里毕业。
这一辈子从来没人问过我,我也不怕人知道,我念到初中=年级就没再上学,但是我读过两万本书,自己也写了300本书,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教书。虽然交谈的机会不多,但谢谢父亲让我养成许多好习惯。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9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