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诗文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40:17

杜牧《清明》诗文鉴赏

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也因此作下了千古名篇《清明》。让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拓展阅读

1、《甫·登岳阳楼》全阅读答案 原翻译 注释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甫在当时的*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人的抱负中来,是从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初黄生对这一首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的方法去论的,把的意境说成是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的意境是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2、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艺,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3、《野经云俱黑 江船火独词名句

【本书体例】

【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原作者】:

【原出处】:

——《全唐》卷二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2439页。按:第二句“乃”一作“及”

0805 西北春时,率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而东坡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至秋则霜淫若雨,岁以为常。二浙四时皆无巨风,春多大雷雨,霖淫不已,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迨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此南北之异也。《宋庄季裕《鸡胁编》卷中)

0806 成都号锦官城,眉山史学斋绳祖内子著《锦官百咏》,锓梓于柯山倅廨。余观老《春夜喜雨》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正指成都,赝本以“官”为“宫”,误矣。(元韦居安《梅磵话》卷上,《历代话续编》本)

0807 咏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袭;虽风华兢爽,而独造未闻。惟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如题月:“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1)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雪:“暗渡南楼月,寒深北浦云。”(2)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3)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他鸟兽花木等多杂议论,尤不易法。(胡应麟《薮》内编卷四)

0808 空同子曰:“古妙在形容,所谓水月镜花,言外之言。宋以后,则直陈之矣。求工于句字,心劳而日拙也。枚氏《七发》,非必于七也,涣而成七。后之作者无七,而必于七,然皆俳语也。甫见道过韩愈,如“白小群分命”(4)章有神交有道”、“随风潜入夜”、“流水心不竞”(5)、‘出门流水住’等语,皆是道也。王维,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人心系则难脱。”(谢榛《四溟话》卷二)

0809 《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此是借火衬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是借花衬雨。不知者谓止是写花,“红”下用“湿”字,可见其意。(张谦宜《斋谈》卷四)

0810 潜入、细润,正状好雨发生。云黑、火,雨中夜景。红湿、花重,雨后晓景。应时而雨,如知时节者。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三四属闻,五六属见。(仇兆鳌《详注》卷十)

0811 起有悟境,从次联得来。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仇曰:“曰潜曰细,脉脉绵绵,写得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为着眼。(浦起龙《读心解》)

0812 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经云俱黑,江船火独。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纪昀批“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子所到。(方回《瀛奎律髓》)

话另见 0753 1287 0069

4、高考必备古 高考古阅读策略

高考古阅读备考策略,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三个维度:第一维度:建立以教材复习为主的横坐标(x轴);第二维度:建立以考点复习为主的纵坐标(y轴);第三维度:建立以针对复习为主的竖坐标(z轴)。

阅读如何备考?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建立以教材复习为主的横坐标(x轴)。教材是依据,是根本,是学习言知识最熟知的语境,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的活标本。教师可采用串讲、点拨、分析等方法进行的第一轮复习,让学生利用早晚读进行诵读、理、归纳等工作,减少“背诵默写”的压力。(有些篇目就是高考的必背篇目。)

教师通过对重点言课(或者“必修模块”)中言知识的串讲,能够使学生从熟知的语境中迅速把握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大大提升言知识积累的效率。这种将教材横向联系起来整合言知识的方法,效果比较理想。

第二维度:建立以考点复习为主的纵坐标(y轴)。考点复习体现了备考的针对性,选择一本完善的高考言复习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中的言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进一步提升学生言知识复习的广度和效度。同时,考点复习结合往年的高考真题来讲解,并且围绕一些经典的模拟题来帮助学生训练提高,都符合知识掌握的一般规律。而学生纵向地训练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有助于进一步确考点中的重点。比如120个实词中哪些是经常考到的,在经常考到的实词中,哪些义项是经常考的。在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学生也都可以进行相关的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训练笔记”。

教师除了让学生读懂段练习考题之外,还可以围绕考点,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考点知识理。教师根据考点,进行必要的疏通和引导,加上学生反复的纵向训练和归纳,言字词句落实了,言知识加固了,运用能力也在无形中加强了。

第三维度:建立以针对复习为主的竖坐标(z轴)。学生在横向理与纵向归纳的基础上,还应该将备考继续引向深入,即根据自身的复习实情,主动建立重难点突破的第三坐标。比如“断句和翻译题”,其实断句和翻译的知识根基还是言字词句的落实。怎么突破翻译?怎么突破断句?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简短的言趣,让学生进行自我翻译。也可以拿往年高考试题中的段直接进行翻译,既规范又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至于断句,当然也可以拿高考试题中的言语段,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断句训练。

对于古代,惯常的复习备考常常是围绕“语言、内容、手法、主题、风格”等指标来进行的。其实,在学生的实际阅读中,最大的难点依然是怎么有效地读懂一首歌的字面意思。因为任何,都离不开最本质的语言载体,而对最本真的句的解释与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对于歌的字词句如何进行有效解读呢?

第一,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歌意象。中国古代歌大多离不开意象,意象经过人的不断感知体认,一般在表意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生在复习中有意识地掌握大量的古代歌意象,无疑对句意思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歌创作常识。古代人写,常常讲究一字传神,讲究炼词、炼句与炼意,所以考场里需要的字词句,大多与歌的情感或主旨有关;古代人写,特别讲究音韵和谐,多用整句、对仗句,这些句子语义常常相关、相近或者相反,这就为我们解读歌的字面意思提供了上下勾连理解的可能。另外,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人常常将句内容进行必要的倒装。

第三,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化常识。关于古代的化常识,可以让学生从古代言阅读中积累,也可以由教师专门进行传授讲解,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化常识进行整理归纳,以帮助学生丰富储备。

第四,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言知识。古代歌是古代人在言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一些句的理解依然要依靠言基础知识,所以对很多歌的字面意思的解读都离不开言翻译的功底。这一点,学生也要特别加以重视。

至于古名句默写部分,落实字词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里的“重要”主要体现在“书写准确”这一点上。在备考中,对于一些易错字、易错词、易错句应该摘录强化记忆,并且反复默写。

5、安世联合成都安世菩萨蛮

生平简介

安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寿域词》一卷,谓“京兆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黄昇《花庵词选》云:字安世,名寿域。有陆贻典校本《寿域词》。与《四库总目提要》卷二OO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

游丝欲堕还重上,春残日永人相望。

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

离愁终未解,忘了依前。

拟待不寻思,则眠梦见伊。

这首闺怨词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含蓄委婉,独具特色。

起笔“游丝欲堕还重上”,词人就抓住空中飘摇不定的“游丝”来大做章,是颇具匠心的。“游丝”,也就是“睛丝”、“飞丝”、“烟丝”,是一种虫类吐出的极细的丝缕,飘浮空气之中,如果天气睛朗,阳光璀灿,有时还可发现这种“游丝”空中闪着水晶般透的耀眼的光泽。作者通过这一细微的事物反映出痴情少女内心的微妙的波动,反映出这位少女对春天、对青春和对生活的热爱。此词“游丝”一句,含蓄曲折,一语双关。它表面上似写景,实际却写少女的心境,用的是“谐音隐语”手法。词里“游丝”,正是有意与“相思”的“思”字双关。这一句形象地说,少女的相思之情跟天上飘飞不定的“游丝”一样,一忽儿,象是要坠落下来;一忽儿,又扶摇直上。刚刚平静下来的内心,也因此卷起了感情的涟漪。这不仅增强了词的韵味,同时它还把词中的景、事、情串接一起,使全词意境和谐完整。

第二句:“春残日永人相望”。说此情况下,“相望”的时间也随之增长了。“春残”,点季节,春归而人未归。“日永”,白昼廷长。“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二句是对“春残”的补充,同时,它又是“人相望”的必然结果。虽然这位少女“相望”的是“人”,但因“人”千里之外,可望而不可及,她所能见到的便只能是落红伴着双飞的紫燕纷纷飘坠,是被雨滋润过的梅枝上的青青梅子。这两句还兼有映衬与象征作用。花落春归,燕已飞回,而人却杳无归期。

过片“离愁”二字,很自然地成为上下片转折过渡的关键,并具有画龙点睛的妙用。“离愁”与“游丝”上下呼应。“离愁”因有“游丝”的映衬而显得鲜具体,“游丝”以“离愁”为内涵愈加显得充实。因之,即使相望很久,都未能冲淡她的“离愁”,故曰“终未解”。不仅如此,词人还补足一句:“忘了依前。”“忘了”二字之下省略了一个宾语,即末句的“伊”。即使你想方设法去忘却他,可他还是跟从前一样,楚楚地再现于你的眼前,再现于你的心头。

接着又写了两句:“拟待不寻思,刚眠梦见伊。”以申此意。“不寻思”即“忘了”,“梦见伊”即“依前”。作者不是正面表达她渴望与所思之人梦中相会,而是以“拟待不寻思”先跌一笔,再以“刚眠梦见伊”点出正意,来一个否定之否定,运笔新奇,因而就更引人入胜。

这首词格调新自然,情真意切,运思手法颇得民歌风韵,有语浅而意深之妙。

●卜算子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

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

不语如痴醉。

我亦情多不忍闻。

怕和我、成憔悴。

这首词类白居易之《琵琶行》,写的是作者闻歌伤怀之感。

上片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对琵琶女演奏的叙写。“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一曲歌而能具千重意,想必亦能说尽胸中无限事;而这“无限事”又必非乐事,当是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这是从后二句中“恨”“泪”等字可得而知的。首二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加顶真的修辞,比较一般的“流水对”更见跌宕多姿,对于歌唱本身亦有模似效用。“才欲歌时泪已流”一句乃倒折一笔,意即“未成曲调先有情”。

“恨应更、多于泪”,又翻进一笔,突出歌中苦恨之多。白居易对音乐本身的高低、疾徐、滑涩、断连等等,有极为详尽的描摹形容。而此词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宛转。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对歌女的悲凄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放拨沉吟、自道辛酸的大段字。但白中的详尽的直白,此完全作了暗示的处理。当听者为动听的演唱*,希望进一步了解歌者身世时,她却“不语如痴醉”。这样写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末三句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感伤,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白。但此词却只说“我亦情多不忍闻”,好象是说歌女不语也罢,只怕我还受不了呢。由此可知,这里亦有一种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感情,因此以至于“怕和我、成憔悴”。

和白居易《琵琶行》不同的是,这首词善抒情,妙悬念的设置,化实为虚,得其空灵。同时,此词运笔颇饶顿挫,上片用递进写法,下片则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

●鹤冲天

天气,永日愁如醉。

台榭绿阴浓,薰风细。

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

恰是逍遥际。

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

窗外数修篁,寒相倚。

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

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词人安世的作品,词风与柳永相近,长铺叙,少粉饰,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上片重点铺叙居住的环境和时序景致,也写出了环境中的人物。“天气,永日愁如醉”,点出人物天气中的感受。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梅、杏、桃等花相继调谢,最容易引起思妇离人的愁怀。“愁如醉”,兼状愁人的内心感受和外表现。愁绪袭来,内心模模糊糊,外表则显现为表情呆滞。愁人是容易感到日长的,何况之后,白昼又确实是逐渐地长了起来,故曰“永日愁如醉”。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闺人所居住的环境。“台榭绿阴浓”至“新荷蔽”数句,活画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暖风轻拂;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如此美景,“恰是逍遥际”,作者认为正是优游自地玩景物的好时光!但是却只“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词的抒情女主人公,一位肌肤柔软洁白的佳人披着件薄薄的夹衣,呆呆地站立那里。“半笼”两字,见出她披衣时的漫不经心;而开头“永日愁如醉”句已作了

提示,这里作一呼应,写出她神情呆滞之状。另外,此处作者把写人和写景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优美的环境,衬托着美丽的闺人,恍如绿叶丛中簇拥着牡丹,相得益彰;同时环境和人物又构成了反衬:景物自佳而人物自愁,节奏并不协调,于是更显出了人物的愁绪之重。

下片着重写闺人的幽怨情怀和憔悴情态,但却从景物写起:“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这是以“红绡”比石榴花之红以状其美。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故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云:“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以红色的织物比石榴花,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作者看来是受到过白的启发的;其后苏东坡也有“石榴半吐红巾蹙”(《虞美人》)之句。学上的继承借而又有所变化,就是如此。这两句是继续写园林美景,词意更见错综。

“窗外数修篁”两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就是女主人公的窗外大概真的有几竿修竹;因为中国的园林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虚写就是她并不一定真的去相倚;这里用了甫《佳人》中的意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她也具有自怜幽独的怀抱而已。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其作用是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而且本身已具有丰富的幽怨内涵。

紧接着上面两句,作者揭示了女主人公心灵幽怨满怀、行动呆滞,是因为“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意即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地盼望。这行上是水到渠成的一笔,对女主人公的情怀、表现那么多,其原因也该有一个交代了。

结语三句:“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是对女主人公情态的进一步刻画,也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补足性刻画。她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经过了最后这几句的进一步刻画,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这首词,前片着重写景,后片着重写人,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即闺怨。这样,词的气脉就一气贯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渐趋完满。

点击查看更多杜牧《清明》诗文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2990.html

热门阅读

  1. 2016元旦幽默跨年祝福语
  2. 真情依旧情感散文
  3. 青年节经典的温馨祝福语
  4. 考研的学习计划分享
  5. 《在民族间旅行》读后感
  6. 护士述职报告
  7. 《海底世界》 教案设计
  8. 最近不更新啦日记
  9. 渐去的记忆杂文随笔
  10. 201年最新2情人节祝福语
  11. 用爱心等待花开的心得体会
  12. 情人节表白语 情人节祝福语
  13. 小耳朵本领大教案
  14. 两个人的晚餐600字读后感
  15. 童话的故事:小贝壳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