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所表达的情感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诗,据专家考定,写作该诗的时候诗人还不到20岁。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固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生活的地方。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括述访友末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到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势的感情。可以这么说: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画,是一首友情曲,请让我们一齐来欣赏: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这是诗歌的首联,(律诗由八句组成四联,名称依次叫:首联、领联、颈联、尾联)一开篇作者就以清幽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我们可以想象。
诗人很简单就启程起路了,这时大地还在晨曦中甜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只听到潺潺的流淌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狗叫声。诗人走呀走呀,天渐渐亮起来了。只见路边的桃花那红朴朴的脸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在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浓艳。
诗人用短短的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清新恬静而又生机盎然的山乡清晨图。不光用字简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含义的丰富更植值得我们咀嚼。
表现的角度:先写所闻:犬吠,水声。后写所见:桃花带露(再细心玩味,穿行于盛开的桃花林中,必然嗅到花香芬芳,那么,准确来说是写了听觉,视觉,嗅觉的感受了)。所闻所见,这摄取的角度,暗中也交代了时间顺序,由晨光来露到旭日初生。
表现的手法:动、静相衬,写出了山乡的宁静和山林的寂僻。“犬吠水声中”是天亮之前的耳中所闻,这时除了朦胧的路影之外:对环境的其余感受只能依靠听觉了。有农村生活体会的人大概都知道,乡间夜晚最常听到的是狗叫声,这里是山村,当然也少不了山泉溪流之声,水声潺潺,间杂着时有时无,时远时近的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明明有声,为什么还说写出了山乡黎明的宁静呢?这是用动的字面写出静的境界,是寓静于动,以动衬静。在文字艺术上不少作家都善于运用这一“相反相成”的手法。
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鹿柴》和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按理应静寂无声,但诗人一个“响”字,表现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的特殊效果。这就是动反衬静,相反却相成。
朱自清《荷塘月色》指写月下荷塘那令人陶醉的宁静夜色。在一片寂静中,作者却写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一笔令整个画面更显得静谧了。试想:假如荷塘边正在搭台唱戏,能听到蝉声蛙声吗?说起以动衬静的手法,人们经常提起南朝五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和鸟鸣的动更衬得山林的幽静,的确写得不错,然而这两句诗却被批评家指摘为上下二句语意重复。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用谢元贞的一句诗“风定花犹落”与“鸟鸣山更幽”集成一对,使上句静中见动意,下句动中见静意,因而传为美谈。
细细欣赏李白这两句诗“犬吠水声中”以动衬静,本来以李白的才情,刻意从风声、人踪、鸟鸣、花落等音响中凑足以动衬静的一联,绝非难事,但李白却从视觉的角度,写出生来娇艳的桃花,经过露水沐浴,在朝阳的金光照耀下,浓妆艳抹,逗人喜爱的图景:桃花带露浓。这是一幅静景,读者从中可以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山林寂僻,人迹罕至。在车水马龙的烦嚣都市,何来这静美?----作者这里巧妙地为道士隐居生活的情趣作了铺垫,从句意上,上联写动,下联写静,相映成趣,内容也更为丰富了。
这一联含义丰富,既直接写景,也间接叙事抒情,内容包含的信息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
1.交代访友的季节----桃花开放的阳春三月;
2.说明诗人出发的时间;
3.初步透露出诗人与道士之间友谊非泛泛之交 ---为访友而远行,固然与路程较远有关,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访友情切,急于见面,说明要造访的必定是一位挚友吧.
4.诗人赶路的心情很愉快
人逢喜事精神爽,故此所见所闻都有是美的,当然这喜,也是为下文”不遇”的愁而蓄势.访友的心情越迫切.憧憬会面的喜悦之情越浓.”不遇”的愁就更重!筑水库拦截水流,堤坝越高,势能越大----文章的高手就懂得这种”蓄势”之道,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前三句把南宋小朝廷统治下的临安府歌舞升平的畸形繁华景象”扬”到极点.但结尾处发聋振聩的一声断喝,贬斥了苟且偷生,不图恢复中原的南宋君臣.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当诗人怀着高兴而急迫的心情,走进山里,快到道士的住处时,眼前却呈现了出乎料的景象:树林深处时有鹿出现,中午时分却不闻钟声传来(古时有的地方正午鸣钟报时)。看来道士外出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两句诗,明白如话,不加藻饰,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尝,却有别样的甘冽,“平平常常却是真”疏朗清新的诗风,在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静夜思》中有着精当的表现。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诗仅二十个字,明白如话。但夜深人静,月色如霜(秋凉,心伤)月圆人相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浑若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痕迹。
说“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清新而又有韵味,主要表现在用字不晦涩,但通过景物烘托环境气氛,委婉地抒发自己访友不遇的惆怅心情。“烘托”是采用绘画技法的一种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有时画太阳,画月亮,并不直接画出其实体,而在太阳或月亮的边缘画上云影、光晕,从而使读者感知到并没有实际画出的日、月之象。在文学创作中,往往是通过侧面描写,巧妙地刻画没有直接出场的主体。
拓展阅读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人生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于天宝三载(744)由待诏翰林赐金放还,离京后曾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宋、齐鲁,然后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东鲁的家已安定,尽可以怡情养性,但他的心却不在这儿,约在天宝五载(746)又一度踏上漫游之路。此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可知是赠别之作;由于寄情山水,通常也被认为是山水诗;然而毕竟是梦游,所以也有足够的理由被认为是游仙之作。此诗一向被列举为李白代表作之一。
天姥山,在会稽(今绍兴)南面,今浙江新昌、嵊县以东,临近剡溪,与赤城山、天台山相对,号称灵秀奇绝,传说登山的人曾听到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但任何地图上都只标天台山,而不见天姥山,可见两山实际的大小。浙东山水,李白在辞亲远游的青年时代就已经游过,天台山早已去过,天姥山只听说过,故成为这次南下主要的目标。没有到过的山,当然是最好的山。诗一开始就以虚衬实,说瀛洲不可到,天姥总还可以到吧。这样说,好象仙境第一,天姥山第二。然后就说它势压赤城、天台乃至五岳,这怎么可能呢,但经诗人一吹,不可能也可能了。这叫住尊题,——为了突出所咏的对象,而作的夸张与衬托的艺术处理。
由于神往,就有尚未成行时的梦游。这番梦游不仅由越人侃大山而触发,而且有着昔游的基础,所以“梦吴越”也有旧地重游的意味,此重游乃神游,月夜飞渡,写梦入妙。由杭州到越州、到剡溪、到天台,这是一条唐诗之路,而晋宋之际的谢灵运则是一个先行者,他不但是个写诗的行家,也是个登山的行家,曾特制登山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只是当时无法申请专利,所以李白照著不误,如果今日商家能仿制此“谢公屐”,想必也是要发财了。
“湖月照我影”到“迷花倚石忽已暝”等十句,从早写到晚,写诗人从剡溪到天姥山,行走山阴道上,但觉秀色扑面,层峦叠翠,回环奇绝,气派纵不如《蜀道难》雄伟,却别具清新的风格。以下写黄昏降临,山中幽怖的情景:熊在吼叫,龙在长吟,使人毛骨悚然。然后写到云头低垂,水面蒸烟,眼看滂沱大雨即将来临,诗人不禁有些失措。猛然间闪电过处,雷霆万钧,山峦崩塌,才打破适才的阴森恐怖,迎来了光明洞彻的*世界。从“熊咆龙吟殷岩泉”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四句,则完全是光怪陆离、大类楚辞的幻设的笔墨了。
关于这一段描写,一方面流露出对*世界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可以辨认出翰林三年现实生活的某些痕迹。陈沆《诗比兴笺》说,此诗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此言甚是,盖太白之入侍翰林,无异好梦一场,梦醒之后,但觉其虚幻而无可留恋。尤其是联系天宝五、六载之李林甫对大臣实行的一场*迫害,令人不免心有馀悸,故以熊咆龙吟以象之;而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二语收束。结尾更言寄情山水,为的是不同宫廷权贵同流合污。
最后几句点出留别之意,说:要问这一次离别诸君何时再见,我是打算远离尘嚣到名山求仙学道,怕是难以再会了。盖诗人有强烈的*抱负,却不愿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于是只好借山水、*以挥斥幽愤了。这几句是李白的名言,有人认为全诗从结构上说是倒装的写法,如果参读李白去朝后所作的《梁甫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抒情诗,更会觉得这结尾的几句有雷霆万钧之力,充分显示了诗人对上层社会的深刻不满,不愿同流合污的傲岸性格,以及他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诗以七言为主,句法长短错综,适当采用了屈赋的句式,于波澜起伏中,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逸兴壮思。
2、李白《古朗月行》描写月亮最好的古诗
—从古至今的那一个月亮
小时不识月,唤做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幼年时期对月中世界的认知。
儿时的我和李白在诗中描写的情况差不多,只知道月亮叫作月亮,但是不知道月亮代表什么。我的爷爷曾告诉我,月亮里面住着一位很美丽的仙女,名字叫嫦娥,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有个叫吴刚的男人每天拿着斧子砍树,嫦娥养的玉兔就把掉下来的桂皮拿来捣药。然后我似懂非懂地仔细盯着月亮看,看到上面颜色暗的部分还惊喜地宣布,我能看见那棵桂花树,就是不知道嫦娥什么时候出来。
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等到嫦娥出来。
后来我才明白,月亮上颜色暗的部分叫环形山,并非桂花树。
我们虽然长大了,童话却再也不存在了。任何我们认为很神奇的东西,总会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来打破我们的幻想。要不然怎么说,儿时的记忆才是最美好的呢。
古人和今人差不多,也有着儿时望月的记忆。年幼时的李白还未如后来那般博学多才,他不认识月亮,便把月亮唤作白玉盘。夜空之中唯一的亮色,叫白玉盘确实挺形象的。而他同时又怀疑这个白玉盘是飞在空中的瑶台。瑶台是传说中*居住的地方,即仙界。古代诗人大多向往*世界,歌颂瑶台的诗句也有不少。
遥望着高空中悬挂的月亮,年幼的李白心想,那月中的*是垂着双脚的吗?月中的桂花树为什么是圆圆的?月中玉兔捣药是要给谁吃?
这一连串都是儿时困扰我们的问题。不过这里的“垂两足”一开始令我感到疑惑,我不能想象*们“垂两足”是怎样一种状态,难不成是坐在树上挂着两条腿?这也未免太不端庄了吧。
古代的神话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月亮出来的时候,最先能看到的是*的两只脚,然后是全身,紧接着才是桂花树和捣药的玉兔。李白所问的“垂两足”,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月中的桂花树是圆的这一说法,我觉得大概因为月亮是圆的,桂花树长在月亮里面,所以看上去才会像圆的吧。
不过月亮也不是每天都圆的,苏轼也说,月有阴晴圆缺。不过年少无知时谁也不知道这个道理,我小时候听过最多的说法就是天狗吃月亮,说的是月食。诗中所说的是蟾蜍把月亮啃得残缺不全,因而月亮就没有圆的时候那样明亮了。
《五经通义》中说,月亮里面住着玉兔和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嫦娥住的广寒宫被叫作蟾宫,也有用蟾宫来指代月亮的。
也是因为月中有蟾蜍的这一传说,月亮由圆变弯的时候,才会被认为是蟾蜍所啃食。有人认为,李白写蟾蜍啃食皎洁的月亮,其实是暗讽唐玄宗晚年时期的昏庸,把国家治理得不够好,不再像大唐盛世那么光明。
诗的前半部分还是很轻快的,讲述的是小时候一些天真的想法,写到蟾蜍啃食月亮之后,整首诗也像是来了一个转折。在写完月亮之后,继而又提到了后羿射日的典故。
后羿是嫦娥的丈夫。传说当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把土地烤得都快焦了,人间寸草不生,百姓也都活不下去了。这时后羿横空出世,他一下子射下了其中的九个太阳,人间又恢复了太平。
然而像后羿这样的英雄也只有神话故事中才会出现。朝廷昏暗,奸臣当道,整个大唐盛世被搞得乌烟瘴气,一派混乱。这样的乱世,却没能生出一位拯救江山社稷的英雄,有识之士有心无力,只能眼看着国家一**衰落。
月亮已经模糊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还是远远地走开吧。
这是太白心中的哀叹,国家就如同这被啃食而变模糊的月亮,越看越令人感到心忧。可是身为臣子的他却无能为力,心中想着放下却始终放不下,没有一日不为国家的未来所担忧。这样的忧伤愁苦是如此折磨人,直教人肝肠寸断。
似乎从“蟾蜍食月”之后,诗的情感一下子由轻快转变为沉闷,所叙之事也由月亮仙境变成昏暗的国家。在叙述国家衰落的同时,诗人也瞬间从儿时的美好回忆中脱离出来,为江山为社稷心忧、断肠。
“朗月行”原是乐府诗题,魏晋南北朝诗人鲍照曾写过《代朗月行》。
南朝·鲍照
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
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
靓妆坐帐里,当户弄清弦。
鬓夺卫女迅,体绝飞燕先。
为君歌一曲,当作朗月篇。
酒至颜自解,声和心亦宣。
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气间。
鲍照的这首诗,主要描写月亮升起的时候,美丽的女子临窗而坐,抚琴而歌的情形。李白因取了类似的题目,故而又在“朗月行”前加了个“古”字,以示区别。
整首诗,李白延续了他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天马行空的想象,浪漫神奇的*世界,天真无邪的儿时幻想,叙事抒情合二为一,把夜空中的月亮刻画得十分传神,同时又以蟾蜍食月暗讽了昏暗的朝廷,也表达了他的忧心和愁苦。
年幼时的世界总是那样纯净无瑕,长大以后,该变的全都变了,月亮却没变,依旧皎洁无暇。
3、翁 卷《乡村四月》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乐清(今浙江乐清)人。曾领乡荐,终生未仕,游历过浙江、江西、湖南、江苏等地,为宋末诗派“永嘉四灵”之一。《四库全书》收《西岩集》一卷,《全宋诗》录其诗二卷又二十七句。
此诗在《西岩集》中题名《乡村四月》,《千家诗》将其改为《村居即事》,不够切题。《千家诗》还将此诗作者署为范成大,亦误。范集无此诗,而翁集及选本多归在翁卷名下。
前两句写自然景观。首句写山水颜色,“绿”与“白”这两个形容词都活用成了名词,分别指植物与河水的颜色。这样写突出了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绿”在这里也可被视为动词,强调山头与平原绿化的过程。“遍”与“满”用得也很好,“满”指梅雨季节的雨水使河流的水位提高了。次句紧扣时令写杜鹃的叫声与梅雨的特征。杜鹃为时禽,梅雨期间,空气的湿度非常大,在下毛毛细雨时看上去如烟似雾,朦朦胧胧。后两句写人事。乡村四月,蚕宝宝刚结茧又要插秧了,可见农民是多么忙碌。
此诗用朴素的语言,选择乡村四月最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与农事活动,写出了江南农村既宁静而又忙碌的生活,它是那么和谐而又生气勃勃。诗人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农民生活的,所以与反映农民生活疾苦的诗隔了一层。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