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西凉伎》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30 09:52:53

白居易《西凉伎》赏析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

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

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

享宾犒士宴三军,狮子胡儿长在目。

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

泣罢敛手白将军,主忧臣辱昔所闻。

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⑸日夜吞西鄙。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平时开远门外立堠,云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戍人,不为万里行,其实就盈数也。

今蕃汉使来,悉在陇州交易也。]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

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

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

翻译:无

西凉伎字词解释:

⑴西凉:古代凉州别称,盛时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

⑵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⑶安西:现中国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

⑷贞元:(公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21年。

⑸犬戎:古族名,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

⑹凤翔:唐末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岐山、凤翔、麟游、扶风、眉县、周至等地。

⑺鄙:边邑;西鄙,指西部的县城。

⑻陇州:即现在陇县,地处渭北**土高原南部,陕西省西陲。

此诗是作者凉州时看凉州伎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表演凉州伎的戴面具的假胡人都为连年战事“见弄凉州低面泣”,而那些官吏却“取笑资欢无所愧”的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受战争祸害的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官吏无视百姓疾苦,还冷漠不知羞愧地看凉州伎的无比愤怒之情。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描写了表演凉州伎的舞者的形态和狮子舞的装饰。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写出了表演的时间。

“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写正在表演时,突然传来了通往安西归家的路不能行走了,为下文描写舞者和官吏不同的反应做铺垫。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宾犒士宴三军,狮子胡儿长在目。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泣罢敛手白将军,主忧臣辱昔所闻。”描写了舞者和官吏的不同反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通过舞者的歌唱,述说了连年战事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平时开远门外立堠,云去安西九千九百里?戍人,不为万里行,其实就盈数也。今蕃汉使来,悉在陇州交易也。] 这句是作者对当时情景的注释。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是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官吏的愤慨之情。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拓展阅读

1、《暮江吟》全诗原文、注释和

【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指曲江。在长安。瑟瑟:深碧色的宝石,指绿色。真珠:同“珍珠”。

【鉴导示】

这是一首江边即景小诗。作于长庆二年(822)秋天诗人赶往杭州刺使上任的途中。

此诗写的是红日西沉至皓月东升这一段时间的江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实际上,这是诗人离开牛李*争旋涡后的轻松心怀的表露。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先写落日西坠时的残阳,诗人着一“铺”字,形象地勾绘出“残阳”接近地平线的景象。因为落日低垂,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确实像铺在江上。这意象,给人以柔和、亲切、安闲的感觉。再写江水,“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句,诗人抓住了此时江面上呈现出红、绿两种颜色的景物特征,描绘了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发红的瞬息变化,寓情于景,把自己喜悦的心情寄寓在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后两句,诗人写新月初升的夜景。作者沉浸在眼前的美景当中流连忘返,直玩到月上露下,眼前的情景使诗人不禁脱口而出:“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在一句当中连用了两个比喻,把此时的真实感受跃然纸上,也把诗的感情推到了**。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了一幅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诗人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片喜悦、热爱之情。

【鉴要点】

[1]名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2]寓情于景。[3]形象鲜明。[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杨柳枝词八首》古诗与原文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此词第一,二句点明作者取材的地点——苏州。苏州系水乡,桥多,且多漆红。氏《正月三日闲行》诗有“红栏三百九十桥”之句,并自注:“苏之官桥大数”。“酒旗”,俗称望子,系旧时酒家用布缀于竿头,悬在门前,作为标志,以招引酒客。酒旗所用系为青布,稍后于氏的郑谷(生于会昌二年)《旅寓洛南村舍》就有“青帘认酒家”之说。

第二句提到的“馆娃宫”,系吴王夫差为西施所造,在苏州吴县境内,因西施而闻名。扬州《方言》:“吴有馆娃之宫”。左思《三都赋·吴都》:“幸于馆娃宫”。诗也常提到,如《题笼鹤》、《登阊门闲望》、《秋寄微之十二韵》中的娃馆、娃宫即是。此诗写杨柳的旖旎、摇曳,自然更容把馆娃宫引入诗内。“日斜时”,即黄昏,这是作者取景的时辰。

如上一、二两句限定了后面三、四两句,也即说,作者所写的杨柳,是苏州黄昏时分的杨柳。

苏州柳极多,氏常加以涉笔。他有一首专题为《苏州柳》的说:“老来处处*遍,不似苏州柳最多。絮扑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所以作者虽身东都,而寄意苏州柳,并不足怪。

第三句“可怜”作可爱讲。“东风”,即春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可证。这句又进一步限定作者所写的是雨停风定后的杨柳。因而也才出现第四句所说的“万树千条各自重”的奇观。这是氏又一惊人之笔。作者笔下的杨柳有如一群美女在繁歌急舞之后随着音乐的戛然停止而收步、敛容、罗立舞场一样,令人惊异!清黄生《唐诗摘钞》说:“咏杨柳未有不咏其舞风者,此独以风定着笔,别是一种风致。只写景不入情,情自无限。”氏细察万事,妙笔生花,此又一证。

3、《江州司马厅记》原文 注释 译文

自武德以来2,庶官以便宜制事3,大摄小,重侵轻;郡守之职,总于诸侯帅4;郡佐之职,移于部从事5。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郡6,司马之事尽去,唯员与俸在7。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之。凡执役事上,与给事8于省寺军府者遥署9。凡仕久资高,昏耄软弱不任事10,而时不忍弃者实莅之11。莅之者,进不课其能12,退不殿其不能13,才不才,一也14。一若有人蓄器贮用15,急于兼济者之,虽一日不乐。若有人养志忘名,安于独善者处之,虽终身无闷。官不官16,系于时也,适不适17,在乎人也。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18;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19。由是郡南楼山、北楼水、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庐宫、源潭洞、东西二林寺、泉石松雪,司马尽有之矣。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案《唐六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廪数百石20,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噫!为国谋,则尸素之尤蠹者21;为身谋,则禄仕之优稳者。予佐是郡22,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识时知命而已。又安知后之司马,不有与吾**者乎?因书所得,以告来者。时元和十三年七月八日记。

【注释】 1司马:官名。唐时为郡的佐官。 2武德:唐高祖年号。 3便(bian变)宜:看怎样方便、适宜,自行斟酌处理,不必请示。制:裁断。 4总:集中。 5从事:官名。 6都督:地方军政长官。 7俸:薪俸。 8给事:官名。唐时掌驳正政令之违失。 9署:旧时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10耄(mao帽):年纪极老。 11莅(li利):这里是到官,就职的意思。 12课:考核。 13殿:本指考核*的等级,这里有批评处罚的意思。 14才:作动词用,意思是有才能。 15器,用:才能。 16官:作动词用,意思是*。 17适:舒适,畅快。 18 暇佚(yi逸):浪费时间去追求安闲逸乐。佚,通“逸”。 19绰绰:宽裕舒缓貌。 20廪:旧时指官府发给的粮米。21尸素:即尸位素餐,意思是位食禄而不尽职。蠹(du度):害。22佐:动词,这里的意思是当郡佐。

【今译】 从唐高祖武德年间以来,各个*都是根据方便适宜与否来处理裁决事情,大官的兼理小官的职责,权势重的侵犯权势轻的的职权。郡守的职权,集中掌握在各侯帅手里;郡佐的职权,转移到了各部从事手中,所以从五大都督府到上、中、下三郡,司马应主管的事务全都丧失了,只有空的头衔和薪俸还保存着。这个职务由所有降职或提升的内外文武百官相继担任。凡有了需要办理的事务,就交给在省、寺、军、府中供职的给事遥控兼理。凡任职久、资历高,昏聩糊涂,软弱无能,不能胜任工作,当时又不忍心废弃不用的人,就担任司马的实际职务。任司马的人,在职时有关方面不考核他们的才能,免职时又不责罚他们的无能,有才还是没才,都是一样的。假如有胸藏奇才,急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人担任这个职务,即使一天也不会快乐;倘若有培养志向而忘记名位,安心于自我修养的人担任了这个职务,即使一辈子也没有苦闷。当官不当官,为时机所决定;心里畅快不畅快,决定于本人。江州左边有匡庐山,左边有江湖,地势高,天气清明,有极美的风景可供游。刺史是守土之臣,不能远去观游玩;各属吏是具体办事的*,也不敢自行消磨时间去追求安闲逸乐。只有司马有宽裕的时间,闲散的心情,可以从从容容地在山水风光和饮酒吟诗中乐而不倦。从这江州郡的南楼山、北楼水、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庐宫、源潭洞到东西二林寺、泉石松雪等景致,司马全都可以享有玩。如果有立志于*而愿过隐士生活的人,除了这司马外还去求什么呢?据《唐六典》记载:最大的地势重要的州的司马,官五品,每年官府发给粮米有几百石,每月的薪俸有六七万钱。官职足可庇护自身,吃的足够用来养家糊口。江州百姓生活安康,不是司马的功劳;江州*败坏,也不是司马的罪过。不必讲什话去责备什么,也没有什么事情要自己去担扰。噫!如果为国家考虑,那么官不尽职而吃薪俸的人中,这样的司马最有害于国家的了;如果替自身着想,那么司马一职是俸禄最优厚,地位最稳当的了。我当这江州郡的司马,快四年了,自己内心安闲自得,好象刚过了一天两天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只不过我识时务,深知命该如此罢了。又怎知在我之后当司马的人中,没有与我**的人呢?于是我把自己任职以来的体会写出来,以便告知后来接替司马职务的人。写这篇记的时间是元和十三年七月八日。

【总案】 这篇记写于著名的永贞革新遭到打击的“八司马之变”以后,这时被贬谪江州任司马,将近四年。文章以含蓄深沉,不露锋芒的笔墨,描写了谪闲散职位的自我宽解的心理状态,隐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矛盾复杂的情绪,从字里行间传出了不满社会现状的呼声。

文章看是淡笔,实则启人深思。拮英集萃,文章有几点意思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实际担当司马职务的人,干得好,不会受到表彰奖;干得差,也没有什么人来批评处罚。有无才干,都一样。在这样的职位上,怎能实现作者“兼济天下”的宏愿呢?其心情怎能不忧愤如焚呢?第二,文章着力描写作者徜徉于山水诗酒之中的安闲自得之乐,同时也带出了尸位素餐,蠹害国家之苦,因此“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之乐,乃苦中求乐。这种以乐情写苦情的抒情方法,将作者不甘心尸位素餐又不得不尸位素餐的矛盾痛苦的感情抒写得十分动人心魄。第三,文章以感叹之笔,写出了“为国谋”与“为身谋”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在两种目的面前,作者理想是为国而谋,要屏弃这蠹国的司马之职,但残酷的现实又迫使他违心地为身而谋,无可奈何地不得不于司马这个可悲的地位。作者不满现实的呼声,就在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折射出来,从而使文章超出了个人范围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读此文,深感文章似有明暗两条情流。明流平缓,暗流激荡;明流奏响的是欢乐的乐曲,暗流则是一支心灵深处的悲歌了。

4、《新制布裘》救济天下寒人的言志诗

:《新制布裘》
桂布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肢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唐代诗人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新制布裘”,就是新做的一件广西木棉布面的丝棉袄(那时棉花,尚不普遍),当时,与杨氏夫人新婚,这件棉袄,大概是夫人加料精工手制,穿起来身心俱暖。满意之不足,还歌之颂之,感之念之,愿天下寒人皆得此“万里裘”……从这里可窥知诗人朴实笃厚、推己及人的品行。

诗分两段,前八句与后八句,各为一段,先叙,后议。是作者写讽谕诗常用的那种通俗直、坦诚而峻切的语气。例如诗《村苦寒》写农民:“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诗人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同身受。现今,喜庆新婚,得到这样一件新布裘,真是如登仙界了。“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肢体暖如春。”天穿,夜间盖,对农人的辛勤织造的感激之情,相当虔诚,亦可知诗人平常享受的并非“狐裘肥马”的优裕生活。

睡到半夜醒来,抚摸着新裘,还在念念不已:“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指面积广大);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兼济和独善,是儒家持守的重要内容,《孟子•尽心》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元九书》称自己“常师此语”,“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兼济”即“兼善”,行“仁政”,讲宽厚仁慈。由新布裘引发的感想,反映了作者的一贯操守:践行儒家风范。

古来说诗者,多将这首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联系。杜诗希望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叹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说:“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两位伟大诗人的用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高处,均是仁厚君子!

5、《赠江客》古诗与原文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愁君独向江头宿,岸绕芦花月满船。

这首小诗写于到江州上任之后,迁入司马宅不久,因其住处在浔阳西门外,离湓浦口不远,门对长江,他有句云:“萧条司马宅,门巷无人过。唯对大江水,秋风朝夕波。”他住在江边上,常常见到一些江上行客,感其旅途生活艰苦,创作了这首小诗,也寄托着自己落寂的心绪。

从“江柳影寒新雨地,寒鸿声急欲霜天”两句诗里,诗人点明时间是深秋。一场秋雨过后,江柳拂动寒意;空中从北方飞归的大雁,鸣声凄厉,似乎在告诉人们,天冷了,就要下霜了。这个意境,幽美而真实,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愁君独向江头宿”,这个君不知是谁?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他在岸上长满芦苇丛中的孤舟里坐着,面对江水,面对洒满船上的月光,该是多么孤单冷清啊!引起了诗人的同情,他甚至为“江客”担心,他将以多么大的忍受力,来度过这江边之夜!

为什么如此同情“江客”呢?实际上诗人是对住的环境不满,“江客”只住一宿,他都为之“发愁”,而他自己要长期住在这里,又何以堪!岂不要把人愁死!

在到江州第二年秋天写的《琵琶引》中,还表示过对住处的不满。他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卧病浔阳城。浔阳小处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底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哭猿哀鸣。”

诗人是贬谪官吏,无权在生活上挑剔,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借题发挥地宣泄一些烦恼,本诗是借“江客”抒发自己的苦闷。

点击查看更多白居易《西凉伎》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6005.html

热门阅读

  1. 霸气侧漏的诗句
  2. 和朋友吵架的日记大全
  3. 人力资源管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4.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5. 五年级植物日记
  6. 《蒲伋诗境》读后感
  7. 八年级数学用计算器求平方根4教学设计
  8. 布谷鸟搭窝故事
  9. 有这一瞬就足矣情感美文
  10. 关于故事书的手抄报
  11. 201秋季学校安全工作总结
  12. 婚礼祝福词
  13. 第二学期美术兴趣小组工作总结范文
  14.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550字
  15.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