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4 12:53:54

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溪亭:临水的亭台。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如梦令(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询问。一个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从后面应和了前面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代指枝头的花朵,,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代指叶和花,以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总体而言,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如话,而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艺术技巧。《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答得极淡,跌出二句来。而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拓展阅读

1、《忆秦娥咏桐》翻译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2)此词黄本列为“建炎元年南渡以后之作”,并校云,“下片词笔较弱,姑存之。”陈祖美则以为作于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深秋赵明诚病卒后,并称之为悼亡词,皆非是。细玩词境,乃乡村景色。据赵明诚《青州仰天山罗汉洞题名》:“余以大观戊子之重阳,与擢得升同登兹山。”此为大观二年(一一零八)重阳,北方早寒,正梧桐叶落之际,而南望青州附近,亦有“乱山平野”。故知此时赵明诚方出游,而登高怀远赋此词也。

3)“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4)“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5)“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6)“角”,画角。形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7)“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8)“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9)“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10)“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谓之“催趁”;亦犹西风催梧桐,催其叶落,谓之“催衬”也。趁与衬,同音假借。另说,“衬”,施舍,引申为帮助。“西风催衬梧桐落”,秋风劲吹,帮助即将凋落的梧桐叶更快飘落了。《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赵在旁,又帮衬许多好言。夸吴氏名门富室。”

11)“又”,杨金本《草堂诗余》作“天”。

12)“还”,回,归到。另说,当“已经”讲。

13)“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

14)“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南渡之后,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今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2、《蝶恋花·日巳召亲族》诗词翻译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注释:

上巳召亲族:古人有上巳修禊的习俗。在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三月二日),召宴亲友,临水插花,拔除祓除不详。

永夜:长夜。

恹恹:形容夜的久长,有时也形容人精神不振的样子。

长安:汉唐国都(今西安市),后人多用代指国都。此处指北宋过度汴梁(今河南开封)。

杯盘虽草草:酒菜简单,不丰盛。

称:适合,相当。

长夜漫漫少欢喜,南来几开颜。中熟路返家园。难得亲族聚此间,恰逢三月三,月明花好人又全,设宴解心烦。

草草料理几杯盘,酒醇梅子酸,图个一醉。不是家乡莫插花,爱花休教花笑我,笑我白发添。

这首词题为“上巳召亲族”。上巳是三月三日,古人有“修禊”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戏游,临水插花,以驱除不祥,祈求吉利。王羲之《兰亭集序》称:“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那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为一时盛会。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北宋灭亡。五月,钦宗之弟赵构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建炎二年(1128),南渡抵达江宁(今江苏南京),赵明诚时任江宁知府。第二年二月,赵被罢官。八月,赵明诚病逝。此后,在金人渡江南侵的形势下,词人长期处于飘零转徙中,已无心情和条件宴请亲族。因此,这首《蝶恋花》很可能是她南渡之初的作品。

亲友团聚,以相慰安,可这毕竟是在非常时期,词中流露出来的情绪是低沉的。

句 解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长安,认取长安道

“永夜”,即长夜。“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传统的上巳节日,亲友相聚,本该热闹欢乐,但主人公的心情并不轻快。待夜深人静时,更是郁郁寡欢,辗转难眠,只觉得夜是那样的漫长难挨。当她勉强睡着的时候,又见了故都汴梁,甚至还在中辨认着回京的道路。“长安”,今陕西西安,为汉唐都城,后人多用它代指国都,这里指的是北宋国都汴梁。

南渡前,山东青州家已被焚毁,路上又遇盗劫,而国势更不堪问,其心情可想而知。她是多么希望能光复国土,重返家园啊!思深情切,故托之于。可是一觉醒来依然身在异地,只是中游历而已,故谓“空”。在这无望的口气中,暗含着冀望恢复中原而不得的痛苦与失落。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

主人公空怀家国之思,在长夜漫漫、乡沉沉的情形下,只好转而自寻开心,自我安慰。你看,今年的春色很好,百花盛开,绚丽多姿;到晚来,花枝绰约,光影摇曳,与皎洁的月色掩映生辉。此美景,暂且抛开烦恼,去观花月吧,也算不辜负这美好春光。“花光月影”,实则是月光花影的倒文。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随意”,是没有特意准备而抱歉的意思。“杯盘”,指酒菜。“草草”是说准备得匆忙,简单,不丰盛。这是作为主妇身份的客气话。尽管只是家常便宴,但酒味醇美,酸梅也不错,正合大家的心意。言下之意是说,亲友相聚,难得开怀,也可暂时让人忘掉忧愁。在这语气中,流露出词人感时伤乱的情绪。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上巳日有插花的习俗。欧阳修《洛阳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插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喝了酒,带着些醉意,主人公准备插花,一边说道:花儿啊,你可不要笑话我!似乎是担心醉后不能自持,手脚不便,将花插得东倒西歪。其弦外之音是:你可知道我为什么而醉?“醉里”,一作“醉莫”。

上巳是在暮春之初。景色虽美,可惜转眼即逝,百花也会跟着凋零,这容易勾起人的伤春情怀,于是主人公叹道:唉,可怜那春天啊,也要像人一样,即将老去。这里,透着主人公对前景的担忧,实际上就是忧时伤国。短短两句看似平淡浅显,却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评 解

词人用朴实自然的白描手法,在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中,抒发了自己的思乡忧国深情。虽然写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却委婉曲折,含意深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词人一开头就点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可是马上又把文笔移开,去谈明媚的春色,去说酒宴是否称心。这似乎与主题无关,其实正是婉约之妙。此写法,不仅使文意层层深入、波澜起伏,而且使词情貌断实连,浑然而成,到最后收笔时,“故园难忘,忧思难断”的婉曲深情,也就表达得更加深沉有力、真挚动人。

这首词建炎三年上巳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据《金石录后序》所述,赵明诚建炎三年己酉春三月罢建康守,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当涂),五月至池阳(贵池),又被旨知湖州,遂驻家池阳。六月,独驰马赴建康陛辞,冒大暑感疾,七月于建康病危,八月卒。卒前,急返建康看视,已不可救。葬毕明诚,金兵已迫建康,携带图书逃出,终生未再至建康,亦不可能在他处召亲族。故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上巳无疑。上片首韵“永夜恹恹欢意少”,采用一起入情、开门见山的手法。南渡以后,政局动荡,金兵不断攻迫,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使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词人此时心情不愉,入手即表明此意。次韵“空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代指汴京。长夜辗转反侧,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屈原在《哀郢》中惊呼:“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返之何时”,同样沉痛。结拍“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和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样沉郁苍凉,感慨万端。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建康是当时“行在”,皇帝临时驻跸之地,又是军事重镇,可是高宗却不接纳宗泽、纲、岳飞的誓师北伐主张,不但不能收复失土。连建康也危在旦夕了。

过片点题:“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韵,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所以煞拍着意勾勒:“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两句有几层的意思。有一首《菩萨蛮》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词意与“醉里插花”同。“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国将沦亡。《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一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

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人,她寓南渡之恨的词作,对南宋一些词人,辛稼轩、姜白石等,影响都很大。辛稼轩有一首寓南渡之痛最深切的《摸鱼儿》,结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和这首的“可怜春似人将老”一样,都是将“斜阳”、“春暮”暗喻国家社稷现状的。(黄墨谷)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南渡以后,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写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

《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3、《永遇乐·落晶熔金》的鉴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次第:接着,转眼。

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三五: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簇带:妆扮之意。

译文1:

落日仿佛熔化的金子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在太阳的余辉耀下飘荡在空中,也像玉璧一样光彩夺目。新生的柳叶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

译文2:

落日的余晖流金般灿烂耀眼,暮云浮动玉璧相合,恍惚间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染绿的柳树上烟云朦胧,笛声中的《梅花落》曲调哀怨,人间的春色刚刚显露。元宵佳节虽然暖日融融,谁能说转眼之间不会来一场风雨?那些乘着香车宝马的诗朋酒友邀我出游,我一一婉言谢绝,不愿出去。

还记得当年汴京繁盛的年月,我有的是闲暇游乐时间,那时最偏重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和闺中同伴都带着翠羽的帽子,插着捻金的雪柳,一个个穿戴打扮得整整齐齐欢笑蜂拥地去参加游乐。可是今呢?我已是一个憔悴满容、蓬头乱发、鬓发斑白的衰老妇人,更怕夜间出去。不掩在窗帘儿底下,听听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译文3:

落日像熔化的金子一样,晚云像合拢的白玉一样,此刻你在哪里?笼烟的翠条涂染想象的青绿,应节的笛管吹出落梅花一曲,我的心头可有几丝春?元宵佳节理当庆祝,况且天气晴朗。转眼间可有想不到的风和雨?我辞谢朋友们看灯的邀请。

不由得忆起汴京旧王朝,闺门中生活得自由逍遥。打早盼望着十五闹元宵,发插捻金雪柳,头戴铺翠帽,当年装扮好,姊妹比俊俏,现今头飞蓬形枯槁。今昔元宵节,不靠在门边冷眼看,听听帘外一片欢腾。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时候她的心情实在不便明说,只好临时拿这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搪塞。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

以上三个问号,确能真实地写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反映在《念奴娇》里的)那种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动一静,非常鲜明。

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

看来,“香车宝马”是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不过她终于谢绝了这番好意。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的理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古诗:“三五明月满”,可见自古就有这种说法。这里则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

“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簇带”即插戴。“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

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

“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怕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凡云怕见,犹云怕得或懒得也。”)

“不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是又一层意思。“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又是一层意思。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刘逸生)

点击查看更多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8508.html

热门阅读

  1. 白居易《西凉伎》赏析
  2. 201年新年公司给客户祝福语
  3. 把每一天当做生命的终点美文
  4. 关与春节的诗句
  5. 201年元宵节搞笑祝福短信
  6. 201中元节快乐祝福语
  7.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8. 安全记心中演讲稿
  9. 摘抄悠闲同义词
  10. 值得铭记的话语摘抄
  11. 画风最新教学设计
  12. 订车协议书范文
  13. 2018猴年元宵节的祝福语
  14. 2015年会祝福句子
  15. 描写秋天的诗句有哪些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