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同学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同学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同学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同学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假如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同学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同学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同学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同学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同学写字,教师和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同学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同学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同学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竞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 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同学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誊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誊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身设计一项作业。
拓展阅读
1、小班中秋教案集合
目标:指导幼儿用将面团圆压扁的方法做月饼,体验面团柔软可变的特性,培养幼儿对面塑活动的兴趣。
准备:食品月饼,面团,垫板,小盒盖,玩具娃娃等。
1.谈论月饼 教师出示月饼,并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人们什么时候吃月饼?”
2.做月饼
教师提议:中秋节到了,请小朋友给娃娃家的娃娃们做一些月饼。
(1)幼儿探索做月饼的方法。教师发给每人一块面团,请小朋友想想并试一试,怎样把面团变圆、变扁,做成月饼?
教师向幼儿介绍并展示可以利用的材料,如小瓶盖、小圆盒等,引导幼儿试一试,将面团放进去压平,再将面团倒出来,看看像不像月饼。
(2)交流经验。请做好月饼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教师帮助讲解或提示:即先把面团放在两手中团圆,再将其放在垫板上用手掌压扁,或将面团圆装进小圆盒子压平,倒出,然后拿小瓶盖或小玩具在上面压上图案,月饼就做好了。
(3)再次实践。请幼儿尝试用自己或他人的新方法再次做月饼。对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请他们试做一些其他形状的月饼;对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则给予具体地帮助,使其获得成功。
3.给娃娃送月饼 请小朋友将自己做的月饼送给娃娃家的娃娃,并说:“小娃娃,请吃我做的月饼。”让幼儿感受劳动的成功与帮助他人的快乐。
2、小班中秋教案集合
活动目标:
1、了解、认识各种各样的月饼。
2、通过做月饼,送月饼,买月饼,尝月饼发展幼儿协作游戏的能力,增强幼儿交往能力。
3、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4、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阅读区:幼儿用书《秋日旅行》,各种月饼图片。
手工区:橡皮泥、月饼盒,彩纸。商店:各式各样的月饼、假钞,牙签,纸盘。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月饼,引起幼儿兴趣
看,这是什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就要到了,中秋节要吃月饼,这是我们中国的习俗。你们吃过月饼吗?你吃的月饼是怎么样的?它的形状、味道是怎么样的?(让幼儿自由说一说)然后出示相关的图片。
二、介绍区角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手工区:在手工区里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月饼盒,请你们将他们包装一下,看谁的漂亮?包好就可以拿到商店卖。如果卖完可以用橡皮泥制作月饼。
商店:这是月饼商店,店里有谁?请幼儿扮演
阅读区:书里有很多的月饼,大家可以看一看有些什么样的?
三、幼儿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听音乐结束活动,收拾整理玩具
五、评价幼儿活动
教学反思:
为了让幼儿能够在幼儿园也感受到节日气氛,于是便设计了这个节后开展的中秋主题活动,请幼儿和自己的同学、老师一起品尝月饼,共享节日的快乐。
3、小班中秋教案集合
【活动目标】
1、知道月饼是中秋节的食品,通过观察和品尝,知道月饼有各种各样的。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受。
3、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教师准备苏式和广式月饼,水果刀一把。
【活动过程】
一、观察盘子里的月饼,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1、盘子里有什么?
2、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3、闻起来感觉怎么样?
二、观察月饼的馅儿,知道月饼是有各种各样的。
1、猜猜月饼的馅儿,激发进一步活动的兴趣。
2、观察切开来的月饼,知道月饼的'馅儿是各种各样的。
(1)仔细看看月饼里面是什么样的?
(2)你们有没有吃过这些口味的月饼?说说它是什么味道的。
三、拓展经验,介绍自己见过或吃过的月饼。
你还吃过什么样的月饼,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四、品尝月饼,体验和同伴分享的快乐。(引导幼儿知道月饼是中秋节人们喜爱吃的食品。)
4、小班中秋教案集合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团圆、压扁的方法制作“月饼”,并用辅助材料印出花纹。
2.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准备]
1.油泥、泥工板、塑料娃娃各一个,小盘子六只。
2.幼儿玩超市游戏用的货架。
3.幼儿认识过月饼。
[活动过程]
1.由故事导入课题,引起制作“月饼”的兴趣。
2.迁移已有经验,交流和讨论。
指导语:我们都见过月饼,谁来说说月饼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3.观察教师制作“月饼”,了解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制作的过程。
(1)认识材料,知道使用的方法。
(2)观察老师示范,了解制作的过程。
4.自由尝试制作月饼。(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掌握团圆和压扁的方法,提醒幼儿压时不要过于用力,花纹要清楚。)
5.欣赏自己做的“月饼”,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形状好、花纹清晰的“月饼”,并请幼儿把“月饼”送到“超市”。)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的想象力,更让他们感受的`我们的传统节日的浓浓的节日气氛!
小百科: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