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坐井观天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解释】 坐在井旁边看观看井水中倒映出的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出处】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 高瞻远瞩、见多识广
【近义】 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管窥蠡测、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知识扩展:续写坐井观天
这一天,青蛙坐在井底没事干,又抬头看见了像井口一样大的天,想起了那天,小鸟说的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心想:如果,我跳出井口不就知道天到地有多大了吗!于是,青蛙前腿一伸,后腿用力一蹬,跳出了井口。
青蛙来到井口外面,看见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空,红红的花、绿绿的草、清清的小河、茂密的树林,听到了树叶在沙沙地说悄悄话,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妈妈,小河在哗哗地唱歌,青蛙看着这一切吃惊极了!
这时,小鸟飞了过来,青蛙看见,急忙叫道:“小鸟,小鸟。”小鸟听见喊声,往下一看,原来是那只井底之蛙,小鸟飞到青蛙旁边。青蛙看着小鸟,不好意思地说:“小鸟,你说天无边无际是对的,原来我住在井底,以为天只有井口大,没想到外面的世界是这样大,这样美丽!”小鸟笑着说:“只要你亲近大自然,就能增长许多见识,知道许多知识。”
从此,青蛙就在池塘里安家落户了,过着快乐而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生活。
拓展阅读
1、坐井观天的语文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沿、际、信”。
2、学习课文,初步理解成语的寓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寓意,说话练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纸筒。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成语是个大王国,这个王国里有耍小聪明的狐狸,有拔苗助长的农夫,还有糊涂的国王。今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来参观成语王国里的一口古老的井。
2、揭题,释题。
3、认识井沿,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沿、际、信”,重点指导写“沿、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的谁和谁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事而争论?” (板书:天有多大)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 ”画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3、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三次对话。
三、精读理解,揭示寓意。
(一)学习第一次对话。
1.师生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3、谁能用赞叹的语气来读读小鸟的话?自己先练一练。
4.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小鸟的话,进一步理解“天很大”
(二)第二次对话。
1.学习第二次对话,理解“大话”和 “无边无际”的含义。练习用“无边无际”说话。
2、同桌分角色读它们的话,试着争论一下。
3、多种形式读第二次对话。读出青蛙的自以为是,鸟的诚恳。“天”“大”两个字要读重音,以突出“天很大”。
(三)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讨论:为什么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笑”的不同含义。
2、谁愿意做这只自信的青蛙也来和小鸟辩一辩?抓住重点词“天天,一……就”指导朗读
3.实验,揭示寓意。
4、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见多识广的道理。
5、以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结尾,与学生共勉。
(四)男女生分角色齐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启发思维。
1.思考: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用下列句式说话:
青蛙跳出井口看见_,心想:__,说:“___”。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回家后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天有多大?
青蛙 小鸟
只有井口那么大 无边无际
目光短浅 见多识广
2、邯郸学步解释及成语故事
成语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成语出处:庄周《庄子 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邯郸学步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邯,不能读作“ɡān”。
成语辨形:郸,不能写作“单”。
成语辨析:邯郸学步和“数典忘祖”都有“忘本”的意思。但“数典忘祖”仅有此 意;而邯郸学步还有“别的也没学到”的意思。
近义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数典忘祖
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择善而长
成语例子: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邯郸学步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英语翻译:imitate others thus lose one's own indi
成语谜语:最盲目赶时髦的人
成语故事: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3、关于孝顺的成语故事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