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0 12:07:19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陽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塞下:边界险要地方,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儿向衡陽飞去。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留意:留连之意。

四面边声:四面八方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一声。

连角:紧随着军中的号角。连,紧随。

千嶂里:在重重高山环抱中。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未彻底击溃敌军,取得全面胜利。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在石头刻字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无计:没有办法。

羌管悠悠霜满地:笛声悠扬,寒霜满地。羌管,笛子出自于羌(古代少数民族)地,故称羌管。

不寐:睡不着。

边境上的秋天风景与内地完全不一样,向衡陽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紧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高山的环抱中,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年老酒,思念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可是燕然山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想回家也毫无办法。夜里,羌人的笛声忧怨绵长,寒霜像月光一样的撒满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将军的头发白了,战士泪流干了。

范仲淹(980——1053),字希文,谥号“文正”,祖籍陕西,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北宋*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词、文皆好,词作现存虽仅5首,但情感深沉,风格豪迈,从内容以至艺术手法上都有一种创新精神。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时期,辽国从北边入侵中原,西夏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山西省延安市),达四年之久,这首词就是他在军中所作。

词的上阙写塞外秋天风光。作品运用词的传统结构方式,上阙以写景为主,抓住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事物,粗略几笔勾勒出边地秋天的风光,用以反衬人物的内心世界沉重、苍劲、含蓄、蕴藉。

作品开篇首先点名了地点和时间:“塞下秋来风景异”,清秋的边地,奇异的风光。一个“异”字,揭示出了作品中人物不平静的心态。句中的“异”字“异”在哪里呢?“异”在边地的秋日与内地不同,“异”在边地的秋日与当地的往常也不同。

“衡陽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衡陽那里有座回雁峰,传说大雁飞到那里便停住了。随着气候的变化,大雁北来南归,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说不上“留意”的有无,因此这里主要是写人的感受。目睹北雁南飞,而人却长期困守边疆不能回归故里,故而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句:“边声”,边地特有的声音,再加上军中不绝的号角声,给人的感受是既凄凉又悲壮,特别是它打破了清秋的寂静,更增添了某种悲凉的气氛。最后两句是写在重峦叠嶂之间,长烟落日,孤城紧闭,渲染出战局之紧张。

词的下阙,作者宕开自认景物的描写,笔锋一转,集中笔墨重点写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离家万里,身居异地,孑然一身,只好借酒消愁。然而李白诗中所云 “一抽一刀断水水更流,以酒消愁愁更愁。”一杯浊酒,万端思绪更难平。深层次分析,思乡之愁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作者要抒写主要还是内心的痛苦。自己已经年过半百,面对强敌,却不能杀敌建功,了却心愿,这就是“燕然未勒归无计”,到这里,作品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最后几句重在写霜满地,军营中飘荡着凄凉悲苦的笛声,将军和战士们彻夜难眠,忧国思乡,悲从中来。结尾激动人心,令人难以忘怀!至此,作者的那种抗击外敌,极想报国杀敌的爱过雄心真真切切地溢于言表。

在作品中,作者善于使用准确、生动、贴切的词语,精心选择归雁、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冰霜等景物,构成苍凉悲壮的气氛,切合人物心境,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拓展阅读

1、张籍《酬朱庆馀》、注释

越女新妆出镜心(2),自知明艳更沉吟(3)

齐纨未是人间贵(4),一曲菱歌敌万金(5)

(1)酬:酬答。朱庆余:宝历(826)进士,越州(治所在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协律郎等职。长庆中,入京应试,拜见时任水部员外郎张籍,籍对其诗作喜爱有加,极力推荐,两人遂成忘年之交。

(2)越女:越州女子。春秋时美女西施出自越国,后世便以越女代表美女。出镜心:好像从镜中走出一样。意思是越州美女天生丽质,刚刚化妆出来,就好像从镜中走出来的一样,明艳靓丽。

(3)沉吟:沉思熟虑地吟咏。此处引申为颇为得意,自我欣的意思。

(4)齐纨:产于齐国(今山东一带)的白色丝织品。

(5)菱歌:采菱时唱的歌。敌:即“抵”,比得上的意思。

唐穆宗长庆中(大约822或823),来自美女西施老越州的青年诗人朱庆余,带了自己许多诗稿来到京城,拜见大豪韩愈的得意弟子,备受大诗人白居易推重的诗人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的张昌(张籍的字),看了这位年轻人的诗作,大为赞,随即选了最好的二十六篇,“置于怀抱”,广为推荐。张籍与王建齐名,同为乐府新诗名,称为“张王乐府”,名重当时。朱诗经张籍一推介,很快流传开来,古有西施,今有朱诗,“越女”诗美,名震京师,为朱庆余不久后登科第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临近科考,朱还惴惴不安,特作了一首《闺意》绝句,上呈张水部,作一试探,询问自己能否考中。朱诗为: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以闺房情事比喻考试,画眉比喻诗,将张水部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自然是皇上啰。诗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诗人,将自己比作应考,要见公婆的新嫁娘。她羞答答、胆怯怯,精心化妆,尤注意画眉,然后小心翼翼地向新郎试探,自己的画眉深浅是否迎合时尚,能得到舅姑的认可吗?一句话,自己是否考得中。张籍接过诗一看,明白朱诗意图,更理解这位后生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态:犹如一位年轻貌美、顾影自怜的新嫁娘,临考之前,自诩才华,又恐不能中选,心怀忐忑,应该给予鼓励,他立即和诗七绝一首《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对朱《闺意》绝句,张籍大为称赞。意思是说,你的诗很好,就像当年美女西施化妆后从镜中照出来一样,靓丽无比。就是齐国最美的丝织品齐纨也比不上,这一曲镜湖菱歌,抵得上万金珍贵。并极力鼓励他,就像你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信心一样,要相信自己的才,更加从容准备,沉作应考。朱作张答,两诗均是说科举考试之事,但均以另一事来比喻,别出心裁,含蓄巧妙。“越女”献诗,张公酬和,一时传为美谈。不言而喻,朱顺利地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金榜题名,中了进士。朱庆余与张籍登科第,整整相差二十七年,张籍与朱庆余忘年之交,提携后辈人才不遗余力的精神,历来为人称道。“越女”“画眉”诗作酬答的故事,从此成为诗坛佳话。

2、《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行”。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3、《商山早行》

朝代:唐朝

作者: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⑵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⑷枳花照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宋开玉《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九年级上册指瑕》)。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的人或来往*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点击查看更多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1491.html

热门阅读

  1. 给同学的平安夜祝福语
  2.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
  3. 初中开学典礼学生代表个人发言稿
  4. 精彩竞职演讲稿
  5. 周末愉快的祝福短信
  6. 二十八年同学聚会发言稿
  7. 我要马上告诉你我爱你美文
  8.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9. 雷锋的感人故事
  10. 什么人等着你搞砸自己的人生美文
  11. 拜小年祝福语
  12. 一朵云童话小故事
  13. 学生心理健康广播稿
  14. 最新畜牧兽医专业实习报告
  15. 简短的情人节祝福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