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译文与赏析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2)
此身合是诗人未?(3)
细雨骑驴入剑门。[1]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注释由原上草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剑门:剑门,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2)无处:处处。
消魂: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3)合:应该。
未:表示发问。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读者“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
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消魂”的“无处”(“无一处”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消魂”。
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
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另一说认为:自古诗人多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陆游满襟衣的酒痕,正说明他与“诗仙”、“诗圣”有同一嗜好。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众所周知的佳话。作者“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他以“诗人”自命,就正是名副其实了。
但作者因“无处不消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
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
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拓展阅读
1、李白《剑阁赋》原文、译文、赏析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咸阳的南面,极目望去五千里,见高耸入云的山峰巍峨挺拔。前有剑阁横断视线,背靠青天而中间洞开。上则松涛风声呜咽萧飒,有巴山猿狖啼叫哀鸣。旁有激流飞湍奔流于沟壑,喷洒于剑阁石上,惊涛汹涌,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送别友人啊从此离去,何时才能啊归来相聚。远望君子啊何处是行程的终点,我沉吟啊哀伤叹息。视绿波东流,悲白日西沉。鸿与燕啊秋声凄凄,愁云使秦地暝色四起。一轮明月出于剑阁啊,与您两处对酒而相忆。
【评介】:
古代善于作赋者多不善于作诗,善于作诗者,其作赋也往往平平。太白号称诗仙,其诗歌成就臻于极境。诚然,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赋。在数量上,其诗现存九百余首,而其赋却仅有八篇;在艺术影响上,他的赋中的确没有像《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那样超群绝伦的天才杰构。但他毕竟是文坛巨擘,不仅诗写得好,文章、赋均很出色,同样体现出他诗歌创作中的英卓颖慧之才。即使是《剑阁赋》这样短篇作品,也可看出这种特点。此赋相传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作品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写景,后部写情。
写景主要突出剑阁之险。作者送别友人似在咸阳。友人入蜀,当经剑阁而西。故作品首先由友人的前程引出剑阁。赋中写“直望五千里”,既表现出别路遥远,更欲显出五千里内诸山川皆不足道,突兀而见的,则为难中之难。故诗人大胆设想其目光极望之时,可以度越众山,直达五千里,唯独被巍然耸立云端的高山所截断。“剑阁横断”,言横截入云的高山。据《元和郡县志》载,剑阁即指剑阁道,于大剑山间,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剑阁为入蜀陆路必经之途。远望蜀山,唯见剑阁横截入云的高山,背靠青天开出一条路。在远望中,山是入云之峰,路是倚天架设的栈道,则友人前途之艰险可想而知。“倚天”写栈道从天上开出,极言其高;紧接着写栈道周围环境,上面是松涛、猿啼,一派肃杀凄清的景象;旁边是激流飞湍,不仅咆哮而下;且又进溅栈道之上,令人悚目惊心。从声音、从画面写出剑阁之险。
分袂饯行,本已愁绪满怀。前程未卜,剑阁凶险,尤其令人伤情。作品后半部承前对剑阁形势的描绘,陡转而写到眼前别离。写离别则以剑阁之险为基调,故忧心忡忡地问其何时归,问其行程安极。这两个问题都因剑阁之险而无法回答,“我”只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暗自沉吟、叹息。但是,惜别也罢,叹息也罢,都无济于事,友人西去是不可扭转的。眼前景物都令人神伤。沧波东流,似乎也畏惧蜀道的艰险。不畏其险而向西的只有可以度越一切关隘的白日。至于浮云西去,也会使秦地罩上一派愁绪而使天色阴暗。同这些自然事物相比,友人入蜀之难,入蜀而引起的惆怅,更可想而知。诗人在其著名诗篇《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古道,畏途巉岩不可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不用说攀援行走,即使听人讲一讲,也会朱颜顿失。这就不能不在离愁中增加一层凶险而引起的担心、忧虑。但是,故人西去既然无可阻止,便只能以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寄托相思的形式相安慰,那就是希望他安全地通过剑阁,抵达西蜀,并且每当明月从剑阁升起之时,分居蜀地与中原的两个朋友对月举杯,相祝相忆,千里共婵娟。
作者终不愧诗仙之誉,在短小的篇幅内,以浓墨重彩之笔描绘出剑阁形势。应该指出的是,作者虽长于蜀,却不曾到过剑阁。他完全凭借自己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驰骋想像,描绘出令人闻而色变的剑阁蜀道之险,并写出送友人入蜀这种特定场合下的离情。因而,在这篇小赋中也表现出诗人的艺术特色。这也正是这篇小赋的可贵之处。
2、2020年厦门中考满分作文赏析:品汉字之美
(1)“品”,三个“口”。造字本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
品尝美食是一种享受,萦绕在每个人的舌尖;品味情感是一脉温柔,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品评世态是一种情怀,伴随我们成长前行……
请以“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我的世界(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
一横一竖,一撇依娜,汉字,我永远追随你。请允许我用心,去品味你的绝代风华。
——题记
小时候,我爱你笔划间的风韵。
那是我初识汉字之时。我在母亲的带领下,看“山”字挺拔成巍峨雄壮的高峰,在天际享受轻云的环绕;看“水”字摇着婀娜的腰,在山林之间舞蹈;听“风”字摆动张扬的外壳,呼啸着从我耳边穿过;望树木聚集成“森”,显出繁茂而整齐的姿态……最令我惊叹的便是“人”了!“人”以优美的姿势稳稳地站立,有卓然不凡的气度,那脚踏实地的撇与捺,仿佛告诉着我“人的坚忍不拔”。
我在笔划间穿行,细细地品味笔划构筑成汉字的美。
后来,我爱你字字句句的精妙。
那是我爱上散文之时。我捧着书,拼读一个个铅字间藏着的思想。简媜的一句“山峦要来取水,远处的河川便扭着腰逃走了”,便把我哄得如痴如醉,直叹汉字的奇妙。这几个字挨着坐在一起,便把宏大的山水之景描摹得活灵活现。龙应台的《母亲》以寥寥数千字便将一位母亲深深的爱子情勾勒了出来,让我几乎要掉下泪来。汉字是这样奇妙,这样美好,虽只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却能说出曲折的故事,撼天动地的感情,广阔的无边的景色。
我在字里行间徜徉,细细地品味汉字拼凑出文章的美。
现在,我爱你传承千古的伟大。
我沉迷于古诗词之中。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令我看到失意的苏轼的独自落寞;李清照轻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那样无忧无虑,悠然自得,让我几乎忘记了她丧夫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伤;岳飞在《满江红》中高呼“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情壮志仿佛出现在我眼前……汉字穿越了千百年的时间,划开时空的界限,将千百年以前的诗人送到我面前。诗人们的情感被压入汉字之中,最终得以流传下来。
我在古诗词中沉醉,细细地品味汉字穿越千百年传承文化的美。
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汉字,你就这样走进了我心里,将你的倩影留在我心中,让我慢慢品味你那无与伦比的美丽。
3、《陆叡·瑞鹤仙》翻译 原文 赏析 评点
湿云黏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千金买光景,但疏钟催晓,乱鸦啼暝。花悰暗省①,许多情,相逢梦境。便行云、都不归来,也合寄将音信②。孤回,盟鸾心在③,跨鹤程高,后期无准。情丝待剪,翻惹得旧时恨。怕天教何处,参差双燕,还染残朱剩粉。对菱花与说相思④,乍谁瘦损?
【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情词。词人通过一位闺中少妇之口,表达了对出行不归、杳无音信的丈夫的怨恨与思念。
词的上阕描写与丈夫离别时的难分难舍及无限担忧的复杂心情。开端一句即点明此时女主人公的心境。湿漉漉的阴云仿佛要粘住穿飞的大雁,望着丈夫即将出行的大路,她是神情迷离,思绪难理。“湿云” 非湿,而是指云之黑。作者以此来点明时间: 天之将晚,征人将出。故女主人公此时的心境是愁乱如麻,恐慌交加。因为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是归期,还有没有相聚的那一天。因而,她真想用重金去买住光阴不流,眷恋之心可鉴。但“疏钟催晓,乱鸦啼暝”,时辰不停变化,天之将晓,无奈之情势已然如是。离别之时,旧时的许多美好时光又一一浮现在眼前。但此去一别,此情此景,怕只有在梦中了吧。思虑至此,送别叮咛之语即出: 即使像行云一样一去不复返,也要将书信寄归。词人以离别之情发端,通过对女主人公波澜起伏感情的细腻描写,将通常人之别离场面写得情真意切,煞是动人。
词的下阕写对丈夫别后无音的怨恨及希望追随相守的期盼。此一别,只留下女主人公孤零一人,内心当然凄凉,怨恨之情自然而起: 想当初离别时,你是信誓旦旦; 而如今,你却像游鹤一样,踪影全无,归期不定! 越是这样想,女子此时内心的离愁别绪之恨就愈是强烈。而这种强烈的怨恨,都缘起于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对丈夫的思念和长相厮守的渴盼。故才有了下面的奢望: 说不定在哪一天,上苍又安排我们相逢,我会将残留的朱粉重新装扮上脸,与你比翼双飞; 对镜贴花黄,诉说我对你的思念; 让你看一看我为你而憔悴的身影。词人以怨恨之思发端,以娇嗔之语作结,凸现了女主人公的一片真情和对爱情的热烈向往。
作品以描写男女离情的旧题入手,通过精巧的构思,将一段女子怀人的真情写得缠绵悱恻。作者突破了旧有抒情的樊笼,不作一般闺怨颓废,而是以希望之笔,从侧面展现了一个闺中少妇对真爱的大胆追求,实是难得。
4、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