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古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4 09:11:05

水仙子古诗翻译赏析

张可久

淡文章不到紫薇郎,小根脚登白玉堂。远功名却怕黄茅瘴,老来也思故乡,想途中想感魂伤。莽莽冯公岭,浪淘淘扬子江,水远山长。

[注解]

淡文章:指内容浅薄淡而无味的文章。

紫薇郎:唐代中收郎的别称。唐开元中,取天文的紫薇垣之义,改中书省为紫薇省。这里代指朝廷要职。

小根脚:指出身低贱者。根脚,即根基。小根脚即家世微浅根基低之义。

白玉堂:翰林院的别称。此处泛指富贵之门。

黄茅瘴:指秋天山野中因茅草枯黄溃烂而生发的瘴气。瘴,瘴气,一种湿热之气,能致病。

汉公岭:在今浙江丽水,据《括苍汇记》,为“善士冯大果所凿”,故称冯公岭,“宋杨亿比于蜀剑阁”。

扬子江:即长江。

浅薄无味的文章难达到紫薇郎,卑微的世家更难登上白玉堂,做那僻远的小官又怕黄茅和疫瘴,到老来只思恋故乡,可是想到归途梦绕魂牵心暗伤,看那云雾莽莽冯公岭,白浪淘淘扬子江,水又远山又长。

此作系作者从*中引退归家时所作。头两句是说自己功名无望,既无才学又无靠山,因此仕途堪忧。初看似是自谦,实际上是发不平之声。说自己因出身贫寒而“难登白玉堂”,发自内心的控诉!下边三句对归乡原因作进一步解说:本想隐居深山,又因那里瘴气太重,自己年事已高就更加思乡,故乡的山水魂牵梦绕。最后写归乡途中所见:冯公岭,扬子江,正是日夜“梦感魂伤”的故乡!结尾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无限深情。

“归兴”翻译成白话,就是回乡的情兴。诗人们选上这个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兴致勃勃的,但本曲中作者则不然。这首散曲前半述功名失意,后半写归途渺茫,合成了一片无可奈何的悲哀。

“淡文章不到紫薇郎”,是说自己一生不得文章力。作者故意用“紫薇郎”来代表*要职,不用平仄相同的“尚书郎”之类,恐怕就是为了突出“淡”与“紫”在色彩上的不谐。“淡文章”并非全是自谦文笔平淡之意,因为元代长期废除科举,文人入仕大多通过荐引,文才再高、文章再好也是不顶用的。所以这里的“淡”字,更多是就文章的性质作用而言,几乎可以作为“扯淡”的詈语看待(《西湖游览志余》:“余杭人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如胡说曰扯淡。”“淡”实是一种*话)。同样,“小根脚难登白玉堂”,“根脚”本是底细、来历的意思(如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这里径突出“脚”字,与“难登白玉堂”挂起钩来。这是说自己缺乏背景,无人奥援,正是对“淡文章不到紫薇郎”的进一步诠释。“远功名”一句则换了个角度,流露出恐惧宦海风波险恶的内心,表现了自己在功名道路上趔趄不前的矛盾心理。这三句将功名不遂的种种感慨,用曲折而辛辣的自嘲方式进行表达,益见伤口的隐痛。这些都是“归兴”产生的缘由,但更触目惊心的,却实是下一句中的“老来”二字。作者已明知文章淡、根脚小,还存在“黄茅瘴”的潜在威胁,却依然在功名场中蹉跎至今,这原是元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普遍悲剧。看来正是这个“老”字,才是促成作者下决心“归”的根本原因。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兴”既决,应当是“载欣载奔”了吧?事实上又不然。这就是下半所表现的“水远山长”、“梦感魂伤”。“云莽莽”映“山长”,“浪淘淘”映“水远”,读上去像是听到作者一声声的喟叹。“归兴”的因是感伤,“归兴”的果也是感伤,这就使读者对诗人老来无成、黯然回乡的况味,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和怀想。

这首小令不仅感情深沉,语言老辣,在对仗上也是颇能体现作者风格的。曲中的对仗在工整的前提下,一是增大对偶形象的距离,二是巧用词性的转化。如“紫薇郎”、“白玉堂”、“黄茅瘴”,铢两悉称而形象各异,“紫”、“白”、“黄”都非纯粹的色彩原意。这样看来,作者以偏僻的地名“冯公岭”对“扬子江”,恐怕也是出于“公”、“子”借对的考虑。

拓展阅读

1、《途中·悠悠辞鼎邑》

《途中·悠悠辞鼎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其全文如下: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的开始二句,描写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起句叠用“悠悠”二字,生动地传达出人心思重重的失意情态。下句又对以“去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他忧心忡忡,行色匆匆。

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传统手法,而且还移植了《》中的意境:“青青陵上柏,磊磊石间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最初是用柏树和石头兴起“远行客”,比喻时光如梭,人生失意之落魄的。其实这两句也寓含有宁为苍松挺拔立,不为杨柳随风摆的意思。刘桢《赠从弟》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人在逆境中正是以“亭亭山上松”自励的'。人在这里还暗用了《》中句意之间的联系,为全的结尾作铺垫。“客心殊不乐”,反用了“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之意。原句是说人生短促,大可纵酒尽欢。而在这里偏说“客心殊不乐”,意思是酒是无法解除他的烦忧的,他的愁思是深沉的、无法慰解的。下面顺推舟以“乡泪独无从”作结。这思乡之泪独自流淌,孤苦无告。不仅是因为他远行无伴侣,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自己。

2、送友人

《送友人》是唐代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情画意的送别,为李白名篇之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小编整理的文相关内容,供参考!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这是首送别,充满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融,别是一番风味。

3、词原文

酬刘柴桑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作者:孟二冬

隐居偏远少应酬,常忘四季何节候。

空旷庭院多落叶,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饱满在南畴。

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

教妻带上小儿女,趁此良辰去远游。

孟二冬《陶渊明集注》

注释

(1)酬:以文相赠答。

(2)穷居:偏僻的住处。人用:指人事应酬。用:为。四运:四时运行。周:周而复始,循环。

(3)空:此字诸本多有不同,或作“门”,或作“桐”,或作“阎”,或作“檐”,今从焦本。

(4)牖(yǒu 有):或作“墉”,今从和陶本、焦本。牖:窗户。葵:冬葵,一种蔬菜。穟:同“穗”。畴:田地。

(5)不:同“否”。(6)室:指妻。登:通“得”。

作者:佚名

与《和刘柴桑》当作于同一年,即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从意来看,《和刘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作于秋天。

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尽管其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素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4、词原文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京城寒冬已过却怕短暂春宵。

无端地嫁了个做*的丈夫,不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注释

⑴云屏:雕饰着云母图案的屏风,代皇家或富贵人家所用。

⑵凤城:此指京城。

⑶无端:没来由。金龟婿:佩带金龟(即作官)的丈夫。《新唐书·车服志》:“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

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开头用“为有”二字把怨苦的缘由提示出来。“云屏”,云母屏风,指闺房陈设富丽,“无限娇”称代娇媚无比的少妇。金屋藏娇,两情缱绻,当春风送暖,京城寒尽之时,便双双地怕起春宵来了。丈夫既富且贵,妻年轻貌美,两人处在云屏环列的闺房之中,更兼暖香暗送,气候宜人,理应有春宵苦短之感,应该不会产生“怕”的心情。首句的“因”和次句的“果”有抵牾之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引人追询答案。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冬寒已尽,衾枕香暖,两口情意款洽,本应日晏方起,可是偏偏嫁了你这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要起身去早朝,害得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闺房里,实在不是滋味。这些似是枕畔之言,当丈夫正欲起身离去时,妻对他说了这番话,又好象是埋怨自己,流露出类似“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样一种痴情;或是责怪丈夫,向他倾诉“孤鹤从来不得眠”的苦衷。“无端”二字活画出这位少妇娇嗔的口吻,表达了她对丈夫、对春宵爱恋的深情。其实,妻的苦恼也是丈夫的苦恼。

前面的“为有”和“凤城”二句就正面描述了丈夫的怨情。应当说他“怕春宵”比妻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留恋香衾,不愿过早地离去,撇下娇媚多情的妻,让她忍受春宵独卧的痛苦;还怕听妻嗔怪的话,她那充满柔情而又浸透泪的怨言,听了叫人不禁为之心碎。不愿早起离去,又不得不早起离去。对于*,有内疚之意;对于早朝,有怨恨之情;对于爱情生活的受到损害,则有惋惜之感。“辜负”云云,出自妻之口,同时也表达了丈夫的心意,显得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这首的中心字眼是第二句里的“怕”,关于怕什么的问题,三、四两句的解答是“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仅仅因为丈夫要早起上朝,就产生这么大的怨气,似乎有点不近情理。总之读完全,读者由“怕”字造成的悬念并未完全消除,有言外之还意,弦外之音。

屈复的《玉溪生意》分说:“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李商隐一生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不是他没有才能,或有才能得不到识,而是不幸卷入牛李*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朋*之争的受害者。当他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太晚,不可自拔。“无端嫁得金龟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悔恨莫及的痛苦心情。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后面两句围绕着“怕”字作进一步的解说,使意境更加开拓明朗。这样写,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其中“为有”“无端”等语委婉尽情,极富*力。

创作背景

这首的创作时间难以精确考证,朱世英推测此大约写作于公元846年(会昌六年)至851年(大中五年)之间,即李德裕罢相以后,人之妻王氏去世之前。这段时间李商隐个人和家庭的处境都十分艰难。

5、词原文

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清代·谭嗣同《潼关》

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自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明;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人明求冲破约分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人。因为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分”“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人在这打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点击查看更多水仙子古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4004.html

热门阅读

  1. 201年最新清明节问候短信
  2. 握手言和的造句
  3. 高中校园搞笑双簧剧本《在线与隐身》
  4. 描写荷花的优美句子
  5.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译文与赏析
  6. 三二三气象日祝福语短信
  7. 《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8. 参加竞选时的自我介绍
  9. 春节放鞭炮的作文精选
  10. 生活至理名言节选摘抄
  11. 社区工作者自荐书范文
  12. 饮品公司业务员转正心得范文
  13. 米多多的星球大战睡前故事
  14. 漫长的夜童话故事
  15. 《开学第一课》学生观后感
  16. 课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模板
  17. 搞笑的中秋节祝福短信
  18. 六月你来了诗歌
  19. 日记小学三年级
  20. 我家有儿初长成的优美散文
  2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