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古诗翻译赏析
张可久
淡文章不到紫薇郎,小根脚登白玉堂。远功名却怕黄茅瘴,老来也思故乡,想途中想感魂伤。莽莽冯公岭,浪淘淘扬子江,水远山长。
[注解]
淡文章:指内容浅薄淡而无味的文章。
紫薇郎:唐代中收郎的别称。唐开元中,取天文的紫薇垣之义,改中书省为紫薇省。这里代指朝廷要职。
小根脚:指出身低贱者。根脚,即根基。小根脚即家世微浅根基低之义。
白玉堂:翰林院的别称。此处泛指富贵之门。
黄茅瘴:指秋天山野中因茅草枯黄溃烂而生发的瘴气。瘴,瘴气,一种湿热之气,能致病。
汉公岭:在今浙江丽水,据《括苍汇记》,为“善士冯大果所凿”,故称冯公岭,“宋杨亿比于蜀剑阁”。
扬子江:即长江。
浅薄无味的文章难达到紫薇郎,卑微的世家更难登上白玉堂,做那僻远的小官又怕黄茅和疫瘴,到老来只思恋故乡,可是想到归途梦绕魂牵心暗伤,看那云雾莽莽冯公岭,白浪淘淘扬子江,水又远山又长。
此作系作者从*中引退归家时所作。头两句是说自己功名无望,既无才学又无靠山,因此仕途堪忧。初看似是自谦,实际上是发不平之声。说自己因出身贫寒而“难登白玉堂”,发自内心的控诉!下边三句对归乡原因作进一步解说:本想隐居深山,又因那里瘴气太重,自己年事已高就更加思乡,故乡的山水魂牵梦绕。最后写归乡途中所见:冯公岭,扬子江,正是日夜“梦感魂伤”的故乡!结尾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无限深情。
“归兴”翻译成白话,就是回乡的情兴。诗人们选上这个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兴致勃勃的,但本曲中作者则不然。这首散曲前半述功名失意,后半写归途渺茫,合成了一片无可奈何的悲哀。
“淡文章不到紫薇郎”,是说自己一生不得文章力。作者故意用“紫薇郎”来代表*要职,不用平仄相同的“尚书郎”之类,恐怕就是为了突出“淡”与“紫”在色彩上的不谐。“淡文章”并非全是自谦文笔平淡之意,因为元代长期废除科举,文人入仕大多通过荐引,文才再高、文章再好也是不顶用的。所以这里的“淡”字,更多是就文章的性质作用而言,几乎可以作为“扯淡”的詈语看待(《西湖游览志余》:“余杭人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如胡说曰扯淡。”“淡”实是一种*话)。同样,“小根脚难登白玉堂”,“根脚”本是底细、来历的意思(如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这里径突出“脚”字,与“难登白玉堂”挂起钩来。这是说自己缺乏背景,无人奥援,正是对“淡文章不到紫薇郎”的进一步诠释。“远功名”一句则换了个角度,流露出恐惧宦海风波险恶的内心,表现了自己在功名道路上趔趄不前的矛盾心理。这三句将功名不遂的种种感慨,用曲折而辛辣的自嘲方式进行表达,益见伤口的隐痛。这些都是“归兴”产生的缘由,但更触目惊心的,却实是下一句中的“老来”二字。作者已明知文章淡、根脚小,还存在“黄茅瘴”的潜在威胁,却依然在功名场中蹉跎至今,这原是元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普遍悲剧。看来正是这个“老”字,才是促成作者下决心“归”的根本原因。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兴”既决,应当是“载欣载奔”了吧?事实上又不然。这就是下半所表现的“水远山长”、“梦感魂伤”。“云莽莽”映“山长”,“浪淘淘”映“水远”,读上去像是听到作者一声声的喟叹。“归兴”的因是感伤,“归兴”的果也是感伤,这就使读者对诗人老来无成、黯然回乡的况味,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和怀想。
这首小令不仅感情深沉,语言老辣,在对仗上也是颇能体现作者风格的。曲中的对仗在工整的前提下,一是增大对偶形象的距离,二是巧用词性的转化。如“紫薇郎”、“白玉堂”、“黄茅瘴”,铢两悉称而形象各异,“紫”、“白”、“黄”都非纯粹的色彩原意。这样看来,作者以偏僻的地名“冯公岭”对“扬子江”,恐怕也是出于“公”、“子”借对的考虑。
拓展阅读
1、《途中·悠悠辞鼎邑》古诗翻译及赏析
《途中·悠悠辞鼎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其古诗全文如下: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诗的开始二句,描写诗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起句叠用“悠悠”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思重重的失意情态。下句又对以“去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他忧心忡忡,行色匆匆。
诗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传统手法,而且还移植了《古诗》中的意境:“青青陵上柏,磊磊石间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最初是用柏树和石头兴起“远行客”,比喻时光如梭,人生失意之落魄的。其实这两句诗也寓含有宁为苍松挺拔立,不为杨柳随风摆的意思。刘桢《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在逆境中正是以“亭亭山上松”自励的'。诗人在这里还暗用了《古诗》中句意之间的联系,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客心殊不乐”,反用了“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之意。原诗句是说人生短促,大可纵酒尽欢。而诗在这里偏说“客心殊不乐”,意思是酒是无法解除他的烦忧的,他的愁思是深沉的、无法慰解的。下面顺水推舟以“乡泪独无从”作结。这思乡之泪独自流淌,孤苦无告。不仅是因为他远行无伴侣,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自己。
2、送友人古诗翻译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小编整理的诗文相关内容,供参考!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这是首送别,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融,别是一番风味。
3、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酬刘柴桑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作者:孟二冬
隐居偏远少应酬,常忘四季何节候。
空旷庭院多落叶,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饱满在南畴。
我今如若不行乐,未知尚有来岁否?
教妻带上小儿女,趁此良辰去远游。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注释
(1)酬:以诗文相赠答。
(2)穷居:偏僻的住处。人用:指人事应酬。用:为。四运:四时运行。周:周而复始,循环。
(3)空:此字诸本多有不同,或作“门”,或作“桐”,或作“阎”,或作“檐”,今从焦本。
(4)牖(yǒu 有):或作“墉”,今从和陶本、焦本。牖:窗户。葵:冬葵,一种蔬菜。穟:同“穗”。畴:田地。
(5)不:同“否”。(6)室:指妻子。登:通“得”。
作者:佚名
此诗与《和刘柴桑》诗当作于同一年,即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从诗意来看,《和刘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诗作于秋天。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尽管其中带有消极的思想,但在朴素纯和之中,却洋溢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4、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京城寒冬已过却怕短暂春宵。
无端地嫁了个做*的丈夫,不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注释
⑴云屏:雕饰着云母图案的屏风,古代皇家或富贵人家所用。
⑵凤城:此指京城。
⑶无端:没来由。金龟婿:佩带金龟(即作官)的丈夫。《新唐书·车服志》:“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以金。”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开头用“为有”二字把怨苦的缘由提示出来。“云屏”,云母屏风,指闺房陈设富丽,“无限娇”称代娇媚无比的少妇。金屋藏娇,两情缱绻,当春风送暖,京城寒尽之时,便双双地怕起春宵来了。丈夫既富且贵,妻子年轻貌美,两人处在云屏环列的闺房之中,更兼暖香暗送,气候宜人,理应有春宵苦短之感,应该不会产生“怕”的心情。首句的“因”和次句的“果”有抵牾之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引人追询答案。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冬寒已尽,衾枕香暖,两口子情意款洽,本应日晏方起,可是偏偏嫁了你这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要起身去早朝,害得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闺房里,实在不是滋味。这些似是枕畔之言,当丈夫正欲起身离去时,妻子对他说了这番话,又好象是埋怨自己,流露出类似“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样一种痴情;或是责怪丈夫,向他倾诉“孤鹤从来不得眠”的苦衷。“无端”二字活画出这位少妇娇嗔的口吻,表达了她对丈夫、对春宵爱恋的深情。其实,妻子的苦恼也是丈夫的苦恼。
前面的“为有”和“凤城”二句就正面描述了丈夫的怨情。应当说他“怕春宵”比妻子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留恋香衾,不愿过早地离去,撇下娇媚多情的妻子,让她忍受春宵独卧的痛苦;还怕听妻子嗔怪的话,她那充满柔情而又浸透泪水的怨言,听了叫人不禁为之心碎。不愿早起离去,又不得不早起离去。对于*,有内疚之意;对于早朝,有怨恨之情;对于爱情生活的受到损害,则有惋惜之感。“辜负”云云,出自妻子之口,同时也表达了丈夫的心意,显得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中心字眼是第二句里的“怕”,关于怕什么的问题,三、四两句的解答是“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仅仅因为丈夫要早起上朝,就产生这么大的怨气,似乎有点不近情理。总之读完全诗,读者由“怕”字造成的悬念并未完全消除,诗有言外之还意,弦外之音。
屈复的《玉溪生诗意》分析说:“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李商隐一生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不是他没有才能,或有才能得不到赏识,而是不幸卷入牛李*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朋*之争的受害者。当他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太晚,不可自拔。“无端嫁得金龟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悔恨莫及的痛苦心情。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后面两句围绕着“怕”字作进一步的解说,使意境更加开拓明朗。这样写,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其中“为有”“无端”等语委婉尽情,极富*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难以精确考证,朱世英推测此诗大约写作于公元846年(会昌六年)至851年(大中五年)之间,即李德裕罢相以后,诗人之妻王氏去世之前。这段时间李商隐个人和家庭的处境都十分艰难。
5、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清代·谭嗣同《潼关》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此诗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明;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明求冲破约分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分”“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打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