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成彦雄《松》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6

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成彦雄《松》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览霜根数寸栽。

大夫①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注:①相传秦始皇登泰山避雨于过株松树下,后来封此村为“五大夫”。

(1)这两首诗都以“松树”为吟咏对象,简析两首诗中的“松树”有何不同?(4分)

(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参***

(1)不同点:杜诗中的松树是一棵青翠挺拔、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松树苗(2分),成 诗中的松树是一棵枝虬干曲、孤傲坚贞、声名显赫的古松(2分)。

(2)杜诗用了对比手法(1分),表达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和要成就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的人生感悟(1分);成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表达诗人不为虚浮的名利所累,清闲自在,保持本真自我的人格理想(1分)。

杜诗可谓杜甫诗里面最为奇妙的诗。《杜诗详注》载:“不露一松字,却句句切松,较之他章,独有蕴藉。”可谓一语中的。

开头两句对松树进行了对比描写,“落落出群非榉柳”和榉柳相较,突出松树的超凡脱俗,谓其高、其盛、出类拔萃。“青青不朽岂杨梅"又同杨梅比较,突出了松树的“常青”的特点,松树的青翠怎么能是杨梅直流所能比的呢?通过“非、岂”二字,可见杜甫充满了对松树的崇敬和对榉柳、杨梅之流的鄙夷。

结尾两句意蕴深长,足以耽味。吴均有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松树虽大,但仍有被埋没之时,然松树却有“凌云之志”。“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即若想拥有那老树苍翠千年的古意,还要寻找数寸小苗来栽培啊!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借松树而言其志,世人皆有“千年意”,但是起步之处还要在于数寸。可谓至理名句!

拓展阅读

1、画鹰 《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镟(xu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4)这首诗的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1)思、似、可、堪

(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飒爽英豪之气

(4)D(句中何当表明是假设想象,不是画面的情景。)

练习二: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6分)

:(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1分),表现了诗人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练习三: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你认为这幅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3、诗人主要以哪些手法来表现出鹰的什么形象?

参***

1、全诗共八句,可分三 层意思:一 、二两句为第一层,刻画出画鹰的气势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 上苍鹰的神态: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承上收结,把画鹰 当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抱 负。

2、 最后两句寄托 了作者的感慨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 些 凡乌的毛血洒到荒原上?全诗让人感受到诗人富于理想,充满着青春活 力, 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画鹰的描绘 .抒发 了疾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3、首联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尾联想象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突出了鹰的飒爽英豪之气。

参考译文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耸起身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唐代诗人中,喜题画,这首《画鹰》就是早年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以其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一竦劲身你要攫获铰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可呼之出猎。这样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2]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是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者。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的样,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心解》评价说:起作惊疑问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这首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2、天末怀李白 天末怀李白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写思念李白的抒情名诗。小编提供了有关天末怀李白,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凉风起天末,君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练习一

(1)请分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参***

(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练习二

(1)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3.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

4.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参***

(1)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社会现实的不满。

(2)①李白的无思念(怀念)。②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3)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空而起。

(4)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练习三:

(1)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2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你认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

(1).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苍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空而起。

( 2).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3) 表达了作者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712770),字美,自号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拾遗、工部。他的诗号称诗史。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因赋诗怀念他。

3、高适《张立本女吟》翻译和

危冠广袖①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足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俗。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1.该诗描写了个怎样的女形象?请简要分。(4分)

2.“月如霜”这种景致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4分)

3.“清歌一曲月如霜”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

参***

1.诗中的女峨冠广袖,在月夜独步闲庭、信手击竹,月自吟。(2分)从这些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高贵脱俗、孤芳自的女形象。(2分)

2.(1)“月如霜”既为全诗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氛围,又照应了上文的“夜凉”;(2)暗示了“清歌”的特殊效果,透露了女吟罢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每点2分)

3.都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这首诗中,作者以满目如霜的秋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衬托出女吟诗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听者莫名的惆怅,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白居易诗中,用“悄无言”“秋月白”衬托周围的寂静,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声令人陶醉。

女戴着高高的帽,拂动着宽广的衣袖,打扮南方贵族妇女的模样,夜晚独自在凉爽寂静的庭院中漫步。

她自己拿着玉钗敲台阶下的竹,打出拍,唱起歌来。一曲清越的歌声之后,一片静寂,月色显得十分皎洁。

《听张立本女吟》是一首唐诗。此诗通过歌女情态的生动描绘,创造出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首句写妆束,显其高贵;次句写行态,见其脱俗;三句写动作,以敲竹击节逗出下文;四句“清歌一曲”点题,并以“月如霜”渲染环境氛围,构清歌一曲内涵的体味。全诗环境、歌境、心境融通一体,在描写与感受的妙合中生诗境整体,境界清幽,余韵绵长。

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极简炼的几笔景物点缀得到深化。由情见景,情景相生,是形此诗佳境的显著特点。

“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清楚地想见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闲庭”又反衬出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逐夜凉”则藉其纳凉的闲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夜静启开了女的慧心,秋凉催发了女的诗思。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朗声吟唱起来。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晏几道《浣溪沙》词有“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句,写的是一位歌女在“遏云声里送离觞”的情景,也颇妩媚,但稍嫌激烈,高适此诗中的女,孤芳自,不求知音,信手击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曼妙动听。

抒情的画意美和画面的抒情美融为一体,是盛唐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这首诗写女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觉神清音婉,兴会深长,超尘拔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4、古诗文中句83句

1、(4分)下面一首唐诗,完问题。

鸟鸣涧王

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4分)

2、(4分)下面的元曲,完问题。

天净沙·秋白

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2分)

3、(5分)下面的宋词,回问题。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就词中加线句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2分)

(2)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分)下面的唐诗,完问题。

秋夜曲张仲素①*漏水o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歌词,以写闺情见长。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__________。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5、(4分)下面古诗,完后面题目。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2分)

6、(3分)《饮酒》,回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一词表现诗人怎样的心境?(1分)

(2)《饮酒》的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融合。

5、七夕李贺李贺《黄家洞》原文及

黄家洞,是一首七言排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贺,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容州槎。

注音:

què bù cù shā shēng cù cù ,sì chǐ jiǎo gōng qīng shí zú 。

hēi fān sān diǎn tóng gǔ míng ,gāo zuò yuán tí yáo jiàn fú 。

cǎi jīn chán qiāo fú bàn xié ,xī tóu cù duì yìng gě huā 。

shān tán wǎn wù yín bái tuó ,zhú shé fēi dù shè jīn shā 。

xián qū zhú mǎ huǎn guī jiā ,guān jun1 zì shā róng zhōu chá 。

翻译:无

字词解释:

1:黄家洞:贞元十年,元和十一年,皆载黄洞蛮起兵事。黄洞蛮,即西原蛮,属黄氏者谓之黄洞蛮。韩愈有《黄家贼事宜状》。

2:雀歩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雀歩,雀跃。蹙沙,脚踏沙上。《后汉书》:“挹娄国,弓长四尺,如弩,以青石为镞。”

3:黑幡三点铜鼓鸣,髙作猿啼揺箭箙:黑幡三点,旗号也。铜鼓,《广州记》云:“狸獠铸铜为鼔,以髙大为贵,面阔丈余。初 ,垂之于庭,克辰置酒,招置同类,来者盈门,豪富女以金银为钗,执以扣鼓,留遗主人。”马援于交趾,尝得铜鼔。猿啼,谓其 言语难懂也。箙,箭袋也,以皮为之。

4:彩布纒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踍,骹,胫骨也。

5: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蠧射金沙:白鼍,俗称猪婆龙。青竹蛇,与竹同色,极毒。射金沙,南海有*,名蜮,能于水中含沙射 人。

6: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容州槎:竹马,童稚所玩。言童稚犹不畏官军也。董懋策以为,见其驱竹马缓缓归家,官军畏毒不敢 追也。王琦以为,竹马,如木牛流马类,运载之具也。容州,汉合浦县地,唐设容州经略,今容县也。吴正以为:此句,言官军战 不能得真蛮,自执百姓以杀之。槎,或蛮称民之辞。吴汝纶注:槎,土著之称。

李贺人物轶事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好诗。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从此,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为后人一再赞叹的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到过的。而人们面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以前有人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李贺在长安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明。死后15年,沈明嘱牧写了序。人们出于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宣室志》)。昭宗时,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

李贺个人资料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理想、抱负的追求;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黄家洞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点击查看更多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成彦雄《松》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1491.html

热门阅读

  1. 游子思乡的诗句
  2. 同学十年聚会横幅标语
  3. 高校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的范文
  4. 圣诞节关于爱情的经典祝福短信
  5. 倡导节约演讲稿范文
  6. 2016年最新冬天祝福语短信
  7. 2016新的一年祝福语大全
  8.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及反思
  9. 新年快乐祝福短信集锦
  10.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
  11. 2019年元旦祝福语大全
  12. 软件购销的合同
  13. 化学老师家长会发言稿
  14. 初中生节约用水手抄报
  15. 珍珠鸟的优秀教案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