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鸠雨细》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8 16:19:21

《喜迁莺鸠雨细》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意思是:一重帘子就已将我阻隔在深院内室,使得帘外之近竟变成了“天涯”之遥,更何况天上还有重重乌云来遮隔呢?

鸠雨细,燕风斜。春悄谢娘家。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

钏金寒,钗玉冷。薄醉欲成还醒。一春梳洗不簪花,辜负几韶华。

注释

①“鸠雨”两句:形容燕子和鸠鸟在斜风细雨中来回飞翔。

②谢娘:指思妇。

③暮云:黄昏时天上的云霞。以上两句是说咫尺天涯。两人相隔虽只一重帘子,就无法相见,不必有断肠人在天涯之叹。

④“钏金”两句:即金钏寒,玉钗冷,形容春寒。

⑤孤负:即辜负。 韶华:美好的春光。

《喜迁莺·鸠雨细》是一首南宋的词,作者是许棐

词从暮春景色写起。“鸠雨细,燕风斜”二句,用笔极优美,一上来就给人以美的享受。词人将细雨斜风倒装成雨细风斜,将意思的重点落在“细”字、“斜”字上;再加以“鸠”字、“燕”字缀成“鸠雨”、“燕风”,又巧妙地给风雨赋予了季节的特点。将雨时鹁鸠鸣声急,故有“鸠唤雨”之说,诗词中常二字连用;鹁鸠在古时亦称布谷鸟。布谷催耕,常与连绵的细雨连在一起。燕儿的飞翔,又常与春风“作伴”。所以上面六个字,准确、形象地交代出了暮春的季节特点,为后文点明“春悄”之“春”字,作了铺垫。不仅如此,布谷鸟在细雨中自由地鸣叫,小燕子在斜风中快乐地起舞,这声音与动作,又和下文“春悄谢娘家”的幽静、寂寥,形成了对比。谢娘,原指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这里借以暗示词中的女主角是一位贵族人家的才女。试想,窗外早已是一片生机勃发的春景,而屋内却是一片闷沉的气氛(更何况,被深锁于此的又是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所以女主角那种爱慕大好春光、不甘被锁深闺的心理,就含蓄而丰满地写出了。从这三句中就不难见到作者用心之深,下笔之细。

接下两句,一反上面那种隐而不露的写法,而出以“怨语”:“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时光已抵傍晚,天又不放晴,一块浓重的暮云更遮断了少女凝望天边的视线,故而她就发出了怨恨之语。意思是:一重帘子就已将我阻隔在深院内室,使得帘外之近竟变成了“天涯”之遥,更何况天上还有重重乌云来遮隔呢?从这两句来看,在她内心深处,藏有一个“心上人”的影子。她想要与他会面,奈何家规和礼教绝不允许这么做,怨恨之极,只得从“尤人”发展到了“怨天”——但出于大家闺秀的身份,她却又不能直言其埋怨父兄之情,只能将一股怨气尽撒之于帘子和暮云。这其间的曲折三昧,尽在文字之外。于此亦可见得作者揣摸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深湛功夫和高超技巧。

既然心中充溢着怨恨,那么她必然会有所反抗。但是她缺乏勇气和机会,因此只能采取比较“消极”和婉转的反抗形式。“钏金寒,钗玉冷,薄醉欲成还醒”以及“一春梳洗不簪花”这几句就是写她的这种“消极反抗”。摘下了手臂上的金钏,拔下了头发上的玉钗,甚至一整个春天都不愿插花打扮,这实际是暗示自己“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的心意,同时又是向她父兄的一种“抗议”行动。可是,她的这种举止行动并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父兄并没有让她走出深闺,而所怀的恋人也并不能因此而得见,所以她又一次堕入了痛苦之中。

“钏金寒”的“寒”字,“钗玉冷”的“冷”字,就反衬了她得不到安慰与温暖的失望心理。而“薄醉不成还醒”更表明她内心的苦闷远非醉酒所能排遣。最妙的则还在词尾:尽管她一春不愿簪花打扮,然而却吐出了一句“真话”:“孤负几韶华!”意思说:让一年的春光白白流逝,让一年的鲜花白白丢抛,从真心而言,实在又是舍不得的。“韶华”与“孤负”这两个词连在一起,极为沉重,内蕴又极为丰富。它所表达的,就正是杜丽娘所唱出的感叹:“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因而,极能代表*社会中广大青年妇女(特别是有才之女)所普遍怀有的悲剧心理,具有相当深刻的典型意义。这是此词更深一层意思。

这首词的题材内容虽跳不出一般婉约词描写“春思”、“闺怨”的窠臼,但从它所写到的反抗心理和悲剧心理来看,却又不乏某种新意。它从常见的怀人进而写到了对于命运的怨叹,又写到了对于人生的肯定,都显示了思想内蕴之深厚。

拓展阅读

1、山注释

宋代: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来。

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

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因此上,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水宛转流到这个地方。

星月白:指星星与月亮的光照得很亮。云气:云雾,雾气。

平明:天刚亮时。他山:别处的山。

永嘉四灵都欢描写山水形胜,又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两件小事,用轻动灵快的笔墨描写出来,惹人爱。这首小诗,写夏天山中夜,全用虚写,道人所未道,正是四灵诗中的妙作,在趣味上颇类杨万里的`绝句。

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后之景。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不写中之景、本身,而由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后之景,跳跃性大,采用的颇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眼目为之一新。

诗的前两句写前之景,后两句摹后之景,而下的过程也即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字。诗人写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后两句写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来”,来是他山之阵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清代刘熙载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翁诗写山,正是采用了“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妙作。

诗题是“山”,偏不从入手,反过来,从题外擒入,极力写天晴。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诗把晴写得很足,还加以“一夜”字,强调整个晚上都是如此,可诗人还嫌不足,进一步说,这一夜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这第二句,补足第一句,分别从视觉听觉上写,把晚晴说得很死,不容转圜。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说天明时,见到溪中流水湍急,因此知道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这两句也写得很肯定,与上两句组成一对矛盾,出人意表,诗人惊的心情,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诗写,不通过正面写,没一句说如何,已奇;前两句非但不写,反而写晴,更奇。妙在诗描述的不单单是普通的,完全是山中的,更使人感到奇。如果是在平地上,诗人晚上便会见到远处的乌云、闪电;因为是山中,只能见到自己头顶上一块天,见不到山外的山,所以诗得以放笔写晴,得以在第二天清晨的溪水上做章,把极其矛盾的两组景象统一在一首小诗中。永嘉四灵的诗巧就巧在这种出人意表的构思上,同时在景物中贯注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翁卷的《山》,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2、春夜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这首诗是736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3、《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古诗简介

《赠范晔诗》是北魏诗人陆凯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点明诗人与朋友人相隔甚远,只能通过驿使的来往相互传递问候。后两句则通过赠送梅花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注释

⑴《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诗。”唐汝谔《古诗解》则云:“晔为江南人,陆凯代北人,当是范寄陆耳。”这里用《赠范晔》题,乃暂从旧说。范晔:字蔚宗,顺阳山阴(今**省淅川县东)人,南朝宋史学家、散家。

⑵驿使:古代递送官府书的人。

⑶陇头人:即陇山人,在北方的朋友,指范晔。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⑷“聊赠”句:赠:一作“寄”。一枝春:指梅花,人们常常把梅花作为春天的象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于是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

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使全诗充满着天机自然之趣。

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艺术特色方面,诗中“一枝春”描写到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绽枝头的美好图景。梅花是江南报春之花,折梅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品之,春的生机情意如现眼前。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4、春夜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代·杜甫《春夜

知道下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润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野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润:萌发润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水湿润的花丛。

红湿处:指有带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水而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野官城:成都的别称。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为什其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联里就是把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配一步表现的“好”,其中“潜”、“润”、“”等字生动地写出了“好”的特点。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联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是伴随和风开来的,开且表明那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独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地下。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联准会下到天亮。联两句写出了夜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足,开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字写想象中的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腻。

诗人盼望联样的“好”,爱联们的“好”。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润物”的时候,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听,听出那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得睡不着觉。由于那“润物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润物”的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点击查看更多《喜迁莺鸠雨细》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2004.html

热门阅读

  1. 大班科学什么东西会旋转教案
  2. 2016年富有诗意的感恩节祝福语
  3. 高中学生会的竞聘演讲稿范文
  4. 绍兴府山公园导游词
  5. 2016年六一热门的祝福语
  6.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教案
  7. 平安夜的英文祝福语
  8. 《金山农民画》教案
  9. 春节搞笑祝福语
  10. 睡前晚安祝福语精选
  11. 外甥打灯笼歇后语
  12. 我学《弟子规》三年级作文
  13. 区科协全国科普日活动总结范文
  14. 长征故事:长征伊始的情歌
  15. 201年腊八节微信群发问候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