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9 10:39:57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 黄庭坚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

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如果有人知道‘春’她去了哪里,就叫她回来和我们一起住吧。突发奇想,希望有人把‘春’给叫回来。问的天真而诚恳。以“无理之妙”的痴语,把恋春和惜春的情绪烘染的更加浓烈。充分的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下片承接上片再做推宕,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春天的行踪谁能知道呢?看来只好去问当初和春同来的黄鹂了。也许它会透露一点春的行藏,黄鹂虽然知道人的意思,用那婉转清脆的歌喉告诉人们春的行踪。但是人们却听不懂它的话语。待到那黄鹂飞过蔷薇了,才茫然有所思,哦,蔷薇花开了,夏天快来了。这片用笔若虚若实,委婉曲折。每一转折处,更加深一层惜春之情。到最后一句煞尾还是不肯道破夏已近,春已不可寻,言已尽而意未完。使得此词韵味幽长。堪称神来之笔。吴熊和先生谓之可与欧阳修《蝶恋花》中的“乱红飞过秋千去。”相比美。

综观山谷词集,这种写作方法在山谷词中是比较少见的。所以研究黄山谷的人,不的不注意这一点。虽然只一首短短的小词,却看能出黄山谷除了严肃,倔强和旷达的一面外,还有可爱,细腻,活泼的另一面。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悼惜。上阕写惜春。“春归”二句,写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获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归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力。“若有”二句,写词人的奇想。它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此时词人已进入到纯幻觉的艺术境界。

下阕写寻春。“春无”两句,写寻找春的踪迹。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希望黄莺能告知春天的信息,此时词人又再度陷入幻觉的艺术境界中去了。“百啭”两句,写黄莺不住地啼叫。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来到,春天是一去不复返了。

薛砺若《宋词通论》评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评论: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这首小词是黄庭坚的代表作。几经曲折,含蕴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词人从惜春到觅春,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断追寻到濒于绝望,终于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言尽而意不尽,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沉思中。

拓展阅读

1、原文注释、

咏物

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咏物类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很喜欢咏物,仅《》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 初步感知:

1、20xx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虞世南

垂绥饮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2、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先要看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3、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的。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别出新意,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 ;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作殿前,玩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了”,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个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句。碧玉在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正盛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4、作者背景

杨万里(1124—1206),南宋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代的写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通俗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三、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精神。

5、手法分: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环境烘托。

四、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2、分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人手法的高妙。

六、方法介绍

咏物言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高和廉洁,即使*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都含有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人自伤自悼之。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中旨趣之道。联系人当时的境况,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人写此的良苦用心。

3、分咏物的写作技巧

咏物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七、实战演练

1、 白云泉

白居易

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作中。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

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人写此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这首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中表现了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霜。

这首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霜”警告他们必无好*,难逃灭亡的命运。

语文教案-咏物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八、课外拓展

形象

名句

作者

情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秋。

李贺

病牛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骆宾王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曹邺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气满乾坤

王冕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

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不惜,要留白在人间。

2、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导读:《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疏的风姿,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采桑子;牌名。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声停止。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百花凋落后西湖依然美好,满地落花残红,漫天飞絮蒙蒙,垂柳轻拂栏杆整日吹着轻风。

笙歌唱罢游人纷纷归去,这才觉得春去楼空,慢慢放下窗帘,见双燕归来疾飞在细雨中。

【评点】

本篇为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刘永济《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整首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丽,风格空灵。今人唐圭璋《唐宋简释》中评价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疏的风姿,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将西湖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这首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静态的闲淡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表现出人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上阕写自然,下阕咏人事。“游人去”与“双燕归来”互为映对,极巧妙地表现出变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韵味。风格空灵、淡远。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幽之美。首句是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表现出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有异于一般咏春的独到之处。

3、《谪岭南道中作》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的意: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争”和“暗”两字用的妙,“争”是竞争的意思。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是山和水在争路一样。“暗”是昏暗的意思。“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⑴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等地。

⑵岭水争分:指五岭一带山势高峻,水流湍急,支流岔路很多。

⑶桄榔:一种常绿乔木,叶为羽状复叶。蛮溪:泛指岭南的溪流。

⑷毒雾:人常称南方有毒雾,人中了毒气会死去,大概是瘴气。

参考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谪岭南道中作》是唐代人李德裕的`作品。此以迁谪之人的敏感笔触描写了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山光景物、民俗风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凝重,情沉郁,流露出人谪居岭南的抑郁不以及浓烈的思乡情绪。

这首大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59)年间,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大中元年(847年)秋,李德裕为政敌所排挤,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贬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冬,李德裕刚抵达至潮阳,旋踵之间贬书又到,这次以谬断刑狱等罪名又被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849年)正月抵达珠崖郡。这首便是他在贬官途中所作。

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句倍有情致。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4、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答案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阅读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袐神奸③。不用燃犀下照④,未必佽飞强射⑤,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⑥,挝鼓过银山。

【注释】

①人鬼 :三门津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仅人门可以通船。

②一峰 :指黄河中的砥柱山。

③袐神奸 :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

④燃犀下照:东晋温峤曾在牛渚山用火把窥探怪异。

⑤佽飞强射: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飞入江中刺杀两蛟,故以此勇力之人命名西汉时的射士。

⑥骑鲸客 :指李白。

上片人先直笔描绘三门津激流浪怒光寒之态,再以千仞吕梁悬水、八月钱塘奔潮比喻之,复用万象溃与一峰闲两相比反衬之,步步深入,忆是形神皆备。下片连用典故。"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人间"二句化用《左传》铸鼎象物。而在结句中,我们也分明看出击鼓跨澜的豪士正是人的化身。

这首与同牌的《水调歌头·游龙门》相似,都是写游览河山,抒*怀之作。此气势更足,景观更奇。三门津是黄河中十分险要的地段,河面分人门、鬼门、神门,水湍浪急,仅容一船通过。中有砥柱,即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砥柱山。三门峡所在山奇水急,呈现一幅波浪马远静听松风图奔涌,气势磅砣的景象。

上片写黄河的气势,写中流砥柱悠闲。黄河九天上后两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黄河九天上似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意境相同。而下鬼瞰重关则写明黄河之险,人鬼难过。长风后五句,以粗线条勾勒出黄河怒浪滔天,浪花四射的逼人气势。又以吕梁悬水千仞和钱塘八月怒潮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山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俱备。万象后两句,更塑造尽管黄河水大浪急,但仍旧在砥柱山面前变得渺小。一柱闲烘托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伟姿,也暗示出作者不惧艰险,观豁达的气质。

下片更是以典旧事,表达了人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斗志。仰宛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鹃之危巢句意,写砥柱山之高峻艰险。人间后二句,又用《左传》中神奸之典。传说中夏禹将百物之形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由此辨*和奸佞的模样。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考验人的地方。不用后三句又用二典,一是东晋温峤在朱渚矶下燃犀看水下美景。二是写春秋楚国勇士似飞仗剑入江杀两蛟的故事。以上几个方面,把黄河三门峡的险、恶写得活灵活现。结尾两句唤取等,引用李白塑造的骑鲸客的形象,表现人那不可抑制的豪情壮志。

用典较多,也不显含混难懂,典典都扣中主题。从谋篇布局来说,也上下呼应,环环相扣,气势作足。故叶燮《原》中称曰: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

点击查看更多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3494.html

热门阅读

  1. 房地产实习报告
  2. 最新述职报告范文
  3. 生日发的祝福短信
  4. 小学生运动会广播稿
  5. 《文化苦旅》读后感00字左右
  6. 15岁生日祝福语给朋友
  7. 小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
  8. 技术服务承诺书范文
  9. 要回家的心情说说
  10. 农业继续教育的工作通知
  11. 学校出纳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12. 美只是一瞬间诗歌
  13. 岗前培训学习心得范文
  14. 炎热的夏日祝福语大全简短
  15. 快乐寒假主题手抄报素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