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的历史真相
铁索沉沉……铁索看上去结实可靠。桥下湍急的河水,当然象征逝者如斯,物是人非。
大约四十岁以上的人,大都对那首着名的诗《七律。长征》耳熟能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的“铁索寒”,正是描写英勇的红军突破围追堵截的敌军封锁线,“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蒋中正要共军做“石达开第二”的预言,绝处逢生,继续北上长征的军事奇迹。
然而存有争议的是:当年的红军部队,是否真的如电影或舞台艺术作品描绘的那般,由22名勇士们(一说18名)冒着密集的弹雨、在撤掉木板的光裸铁索上攀爬前行,时不时有人中弹跌落滔滔江水的惨烈场景!
泸定桥边扎堆晒太阳的老者告诉我们:当年红军过桥,“是从铺着木板的桥上过去的,守桥的人跑了”。老人对我们关于“红军是不是攀爬着铁索冲锋”的问话报以憨笑:“那是表演节目噻”。我们询问的结果是:木板倒是被东岸泸定县的守军撤除了很多的,但是红军并未经过惨烈战斗。那天早上,红军扛来很多木板,他们快速地铺着木板过桥,不久就冲进城门占领了泸定城。
还有相关的另一种说法。效仿红军25000里长征、背包步行的英国年青人李爱德、马普安在他们撰写的纪实文学《两个人的长征》中,描写泸定桥这一段时引用了他们采访当地86岁的目击者李国秀老人的话:“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他们(红军)不知道怎么过桥,桥上没有木板,只挂着铁链。”两位英国人了解到,李国秀当年就住在大渡河的西岸,一直没有搬过家。1935年时她家房子全是木头的,但拆下很多木板给红军做新的桥板。
乖乖,又出来了“老百姓带路”的说法。不过书中记述李国秀当时是在桥西头的山岗上远远看见的,隔着那么远,说法也就值得质疑。或许真是有帮忙铺木板的百姓?或许是穿便衣的军人?唯有一条不符合红军的战法:如果当时攻桥部队是“冒着枪林弹雨攀爬铁锁索而过”,李国秀的“百姓带路”说法就非常奇怪了:红军是不可能像日本兵那样,作战时让百姓顶着子弹走在前面的。
带着“打破沙锅纹到底”的精神,我查阅了很多相关当事人回忆和历史资料,终于有了较能说服自己的认识。以下就是我用非军事语言的白描写法,对这一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重要事件的大致勾勒。
一、命悬一线
*红军(即保卫*、*等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一同长征的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后,经会理、德昌、泸沽等地,**大渡河畔的安顺场。这条路线与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渡过金沙江后走的路线极为相似。原因很简单:别无他路可走——左为天险雅砻江和大雪山山脉,右为地势更为复杂、无法补充给养的彝区大凉山。唯有“一线中通”,但是,却有汹涌的大渡河横亘在面前。
在红军抵达大渡河前,蒋中正于5月中旬飞抵昆明,调动*军十余万人,川军五万余人,在大渡河沿线组成封锁线堵截红军,蒋致电各军:“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要、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红军不是石达开。*在地图上思索良久,仍然果断地用铅笔在“安顺场渡口”字样上花了一个圈。强攻!别无他路。
不过,稍早时就命令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率红二师五团在大树堡佯渡,并广为散布我军将由此过河,去攻打成都的消息。使敌人以为红军可能走通往富林的大道,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安顺场。
这一边,红一军团第一师英勇善战的红一团,在团长杨得志率领下,作为全军的先遣队,经过一昼夜140多里的急行军,迅即抢占了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并且难能可贵地寻抢得渡口唯一的一艘木船:一艘令后世全世界的军事史专家如何评价都不过分的“救命船”。
照理,既然得知红军要来,所有渡河工具理应销毁或藏匿,为何还有此漏网之船?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诡谲,却又如此顺理成章:当时,奉命在南岸守卫安顺场渡口的,是国民*彝务总指挥部下属的川军营长赖执中,北岸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第五旅第七团一个营。该营从南岸撤到北岸时,本已将南岸的渡河船只、粮食全部集中到北岸,并在南岸安顺场满街堆积柴草,准备放火烧尽民房。而赖执中,偏偏是当地的地主出身,安顺场的一大半房屋和财产是他家的,他舍不得在红军到来之前就付之一炬!(这里又一次印证了“财生是非”的“魅力”,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本地籍*回避制度”,哈哈)这土财主尚有侥幸心理:红军不是东去往富林和汉源方向了么?红军一走,一切还不是照旧是我的天下?于是,他相当自作聪明地留下一艘“以备万一”逃生所用的小船!并且打着如意算盘:即便红军真的来了,我上船划到北岸还来得及。
偏偏红军作战意图和行军速度,从来就是对手无法料及的。这唯一的一艘船就这样“有如神助”地落入红军手中。
25日晨,红1团第1营17名勇士和四名船工,就是乘坐这艘神奇的小木船,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力划向对岸并登陆成功。控制了渡口后,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由于安顺场水流湍急,不能架桥,一条小船渡河,要渡到何时!虽然后来又找到两只小船,时任*红军先遣队司令的刘伯承算了一下,小船往返上下人一次共约一个小时,照这样的速度,全军渡河要一个多月,这还不是等死?
此时,主持*军事工作的*、*及红军总司令*都来到安顺场。经过集体研究,由*向各军团首长发出电令,决定兵分两路,分别沿大渡河两岸北上,相机誓夺北边320里之外的泸定桥!这是唯一的办法!命令为:红一师和军委**团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从安顺场继续渡河后,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以红二师、一军团指挥部和五军团为左纵队,由*率领,不再渡河而直接沿大渡河西岸北上,两路纵队夹河而上,协同夺取泸定桥。
此时,蒋中正也料定到红军唯有此着!他电令加强泸定桥和泸定县城的守卫,并急调川军2个旅火速增援泸定桥!
二“飞夺”的真正意涵
红军的危机并未因为突破安顺场而解除!他们现在要与川军展开一场行军的比赛!
27日晨,左路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作战行军80多里,于晚间接电报,*军委电令红四团:夺桥日期提前一天,务必在5月29日敌增援部队到达前夺下泸定桥、占领泸定城。而在接到电令的时候,红四团距离泸定还有240华里路程。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一夜要赶完240华里有如天方夜谭。何况这时红四团刚经过战斗,全团疲惫万分,加上山道又窄又滑,当时正下着大雨,怎么才能完成中革军委交待的任务?
然而红军的行军速度又一次缔造了奇迹。“不完成就是死路一条!”时任工兵连战士的老红军吴清昌回忆起当初的情景说。他那年只有18岁。不过在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走完二百四,赶到泸定桥”的鼓动下,从28日凌晨开始,全团人不顾一切地跑步前进。天不知不觉黑了,如注的大雨浇灭了火把。饿了就抓一把生米边跑边送进口里。吴清昌回忆,途中有人体力不支倒下去了,掉队的也不少。“那个时候我看了看部队,跑丢了三分之二!”,吴清昌说。有一段路,河对岸川军刘文辉的一个师向泸定桥增援的队伍举着火把有如长龙。敌人吹号询问,四团的司号员也干脆吹号回答,还索性点亮火把,冒充安顺场退下的川军。后来大概对岸敌人累得不行宿营了,红四团的人还在拼命往前赶!5月29日凌晨,红四团“跑到”了泸定,占领了桥西。
至此我才知道,飞夺泸定桥的“飞夺”,其实不是如我早先理解的“从高空悬挂的铁索上如同飞鸟般攀爬飞渡而过”,而是“一昼夜飞行军240里”的意思。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其实更来自于红军的脚板比敌军快!或者,那真是“死到临头”的人,才能有的生命的潜能?
三迂回分队先于夺桥勇士攻击进城
接下来的事实有点“**历史”。
到达泸定桥西岸后,面对被守军撤走大部分桥板的铁索桥,“兵不厌诈”的古训又一次发挥作用。团领导把战士们分成三拨,一拨(第二连)负责夺桥,一拨收集好枪负责火力掩护,另一拨也就是七连,负责从下游2公里处偷渡过河,再和夺桥部队配合,夹击守城敌人。
七连迅即来到桥下游2公里处的河湾处,就地捆扎两只木排。由于此处地形隐蔽,吴清昌和他的六十多位战友,撑着“好像被水一冲就会散”的两只木排,竟然悄悄地全部渡河成功。
过河之后,七连搜索前进。在接近泸定城约250米的地方,他们被敌人发现了。“有个敌人喊了一声,接着许许多多的子弹就飞过来了。”吴清昌回忆说。“身边的战友倒下了,但是大家还是不顾一切地冲锋。”
现在看起来,正是由于第七连乘筏渡河并从东岸对县城和桥东守卫队的攻击,泸定守军军心大乱,守桥部队稍作抵抗便弃桥而逃,因此对西岸的22名突击勇士没有制造更多的麻烦!
“至今我仍然为七连的战友们感到骄傲!虽然我们并没有二连那么有名。”吴清昌说。
当然,整个“飞夺泸定”作战胜利,也与右路业已渡河的刘伯承聂荣臻所率红一师及**团一路攻击北上、直插泸定的行动相关。右路军在一路遭遇的是原先就布阵好的封锁线阻击,他们一路打的击溃战(即不恋战,只是杀开一条路)比左路军多且激烈,但是正是这种一路直捣泸定的行动,令泸定守军有一种“红军未到军心已乱”的局面,不知道两岸到底来了多少红军!
过去写泸定桥战斗的文章,多写西岸红四团22位夺桥英雄的战斗情况。实际上,正如聂荣臻元帅所说:“这次胜利,是几个部队自觉地互相在战术上密切配合,执行统一战役计划取得的结果。”
关于攻桥突击队的真实细节,聂荣臻元帅在他的《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一文中记述道:四团突击队是“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这个说法已经纠正了“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的夸张描述。按照聂帅的说法,发起攻击后,守桥敌人在东桥头纵火阻止突击队前进,“这时东岸我军赶到了泸定桥,很快将火扑灭,守桥敌人有的仓皇逃跑,有的被我军消灭,两岸红军在泸定城胜利会师”。
这个真相让我再次认知:艺术是艺术,战争是战争。
并且,除了小范围的战斗,几乎所有取胜的战役,都是综合因素(无论是否被当事人所认知)和参战人员协同配合的结果。而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不怕死就能搞定的。
颇有意味的还有一点:在安顺场,红军是以左权所率一支部队在渡口下游佯攻,而实则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攻摆渡过河,变不可能为可能。而在泸定桥,红军在桥下游2公里处的偷渡奇袭,成了夺桥战役关键一步,而夺桥勇士反而成为某种形式的“佯攻”!否则试想:倘若守桥敌军气定神闲,优势火力下,22位勇士要想匍匐爬过100多米的生死线,还不是枪靶子!
1936年,*在延安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时,又一次谈到了*红军红一军团夺取大渡河的战斗。*说: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红军之全部渡过泸定桥,确为红军的莫大成功。如红军不能过桥,则安顺场渡河至北岸之一师,势将孤军作战,而南岸之红军主力则必走西康。西康则系游牧区域,粮食宿营,两感困难。而国民*军进剿则以雅安为后方,追剿部队虽感困难但有后路接济,红军则极难克服困难也。今红军全部渡河,自此川陕甘青几省均将为红军活动之地区矣……
拓展阅读
1、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拨开演义的外衣,而用一副审视正史的眼睛再去看三国时,人们发现原来在演义里被诸葛亮一样耍的团团转的老实人鲁子敬也是个有胆有谋的大才,鲁肃和周瑜,吕蒙,陆逊并称“江东四杰”,思虑深远,见解独到,高瞻远瞩,胆识俱佳,大局观甚强,是江东四杰中最接近谋士的一个,也是东吴集团第一战略家。
1,鲁肃早年仕于淮南袁术手下,但鲁肃敏锐的发现袁术难成大器,便居家迁徙弃袁术而去,袁术派兵来追,鲁肃轻松设计化解,后投靠江东孙策。
2,在周瑜引荐下,鲁肃见江东新主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鲁肃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料定汉室不可兴,建议孙权立足江东与刘表、曹操鼎足之势,再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以图天下二分,再图中原,成就帝业。一番豪言说的年轻的孙权心潮澎湃,点燃了他的帝王之梦,为江东确立了立国之策。(只不过后来鲁肃遇到了诸葛亮这个对手,《隆中对》干扰了《榻上策》的实施,但这无碍《榻上策》的高明。)
3,赤壁前夕,曹军降至,又是鲁肃只身探夏口,高瞻远瞩,慧眼识鹰,带诸葛亮回江东引荐于孙权,果断促成孙刘联盟,联合抗击最大的敌人曹操。可以说,孙刘联盟的缔结,鲁肃居功至伟,为赤壁击败曹操创造了最佳的先决条件。
4,鲁肃回到江东,以张昭为首的绝大部分*将领主张投降曹操,唯鲁肃料孙刘联盟可胜曹操,力排众议,极力劝阻孙权投降,并建议召回周瑜,共图破曹大计,鲁子敬此次表现大气沉稳,卓尔不凡,魄力尽显。
5,赤壁之后,刘备要荆州,孙权不予,孙刘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鲁肃从大局观出发,力排众议,建议孙权借荆州于刘备(其实说不上是借,荆州本是刘表之地,只能说是孙权将荆州让与刘备更恰当),这一条计策在很多三国迷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是鲁肃之失,其实不然,相反,鲁肃此计着眼极为深远,让荆州于刘备固然于东吴不利,但失去刘备这个盟友,联盟破裂,兵戎相见,最大的受惠者是东吴当时最大也是最危险的敌人曹操,让荆州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如若不让,则有可能曹操卷土重来,各个击破,江东不保。再者,让刘备在荆州这个是非贫瘠之地为东吴做缓冲带来抗击曹操也未尝没有好处。很多人都目光短浅,只看到了荆州之失而忽视了大局,这就是鲁子敬的高明之处。曹操听到孙权让与荆州于刘备时的表现——“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6,关羽守荆州数次挑衅东吴,吴蜀摩擦不断,鲁肃继任大都督,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数度忍让,不与关羽一般见识,后蜀占益州,孙权讨要荆州,两军对峙,鲁肃约见关羽单刀赴会,面对关羽,鲁肃毫不畏惧,慷慨陈词,尽显魄力,斥责关羽,关羽无言以对,两家商定平分荆州,鲁肃讨荆州取得了一定进展。(小说里单刀赴会一段把关羽说的鹰明神武,鲁肃唯唯诺诺,其实搞反了,鲁肃此次再次展现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鲁肃作为江东最杰出的战略家,46岁就早早去世了,这是东吴集团的巨大损失。在宏观的战略方面,蜀有孔明,魏有文若,吴则当仁不让首推子敬。相比其他人,鲁肃的谋略气势磅礴,十分大气,总能站在最高的制高点上,清晰的分析出天下走势,依此制定立国之策;看清当下局势,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做出最恰当的取舍,这些都是周瑜吕蒙所不能比的。也许鲁肃不如法正,郭嘉等人善奇谋,但鲁肃之谋对于**本身却是重于泰山,对于国家的贡献也超过了一般的谋士。另外鲁肃无论是初次见孙权,独力会刘备,只身赴关羽,都表现的,果断善谋,胆识超人,显示出过人的应变能力。豪杰鲁肃,让人肃然起敬。
2、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荀攸的做人信条就是两个字——低调,他的计策也因此显得内敛实用,但不失精彩。自从196年被荀彧举荐给曹操后,荀攸凭借其出色稳定的发挥稳坐曹操战术上的首席军师,作为也就是“谋主”。作为中军师的十八年间,荀攸深知曹操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但同时又很忌才,所以虽然荀攸计谋百出,屡建奇功,却从不自傲,反而行事低调,大智若愚,心思缜密,小心行事,特别是目睹叔叔荀彧的悲惨遭遇后更加小心翼翼的周旋于险恶的*漩涡之间,最终得以善终(反面教材见许攸)。曹操称赞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1,十三岁便识出罪犯,后因反董卓入狱,狱中谈笑风生,泰然自若,料定董卓必败,自己终会获救出狱,后果然如此。(反面教材见何颙)
2,198年,荀攸劝阻曹操征张绣,料定张绣必联合刘表抗曹,“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不听,果如攸言,败走。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3,曹操东征吕布受挫,欲退兵,荀攸劝阻,料吕布士气消沉,陈宫谋而迟缓,建议曹操一鼓作气拿下吕布,并随后献计水淹下邳,扫平吕布。
4,官渡之战,荀攸大放异彩。为救白马之围,荀攸献计声东击西,迂回作战,诱使袁绍分兵,大破袁军,斩大将颜良;后遇袁绍追兵,荀攸建议以辎重诱敌,果断出击,再败袁军,烧毁袁军粮草辎重,诛大将文丑。
5,献计派徐晃奇袭袁军粮草,烧其辎重,大大加强了曹军的士气,动摇了对方军心。
6,许攸来降,众人皆疑,唯荀攸贾诩慧眼识出许攸的真降,劝曹操重用许攸,奇袭乌巢,放出假消息,再次诱使袁绍分兵,使其暴露大本营,官渡之战迎来转折点。后来张合高缆来降,又是荀攸劝众将勿疑,重用之。最终靠着荀攸的精彩发挥,曹操官渡完胜袁绍。
7,203年,荀攸料定刘表是个*,不足为惧,力排众议,劝曹操先平二袁,后灭刘表,后曹操破袁尚斩袁谭,顺利统一北方。
荀攸一生号称为曹操献计十二奇策,死前托付于钟繇整理,可惜钟繇未能完成,使得我们无法看到荀攸奇谋的全貌了,但仅流传下来的这七大奇计也足以让荀攸跻身于最顶尖的谋士之列,荀攸战术战略皆优,对局势的把握相当到位,荀攸最大的优点在于他深通兵法,应变能力超强,战术上的奇谋不断,帮助曹操在战场上攻城拔寨,出奇制胜,荀攸是三国最出色的战术,军事能力在三国谋士中无人出其右,不愧是曹操的谋主。在做人方面,荀攸也没有明显弱点,懂得进退,
大智若愚,曹操曾诫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荀攸卧病,曹丕问疾,竟像对待父亲一样独拜床下。
3、历史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近日,在西安临潼区大唐华清城广场,pm2.5指数为96,系轻度污染,却有游客在模仿《长恨歌》中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造型合影,游客背后的雕塑和骊山在雾霾中若隐若现。显得极为美丽,正因为这样的现象,让不少游客不忍好奇,令人想起这段忧伤的爱情故事。
李隆基:(唐玄宗)又称唐明皇,个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更上开创中国最鼎盛的时期“开元盛世”。是百年不遇的帝王之材。
杨玉环:(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也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
本来是多么完美的两个人,却因为他们的结合导致了一场悲剧,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儿子的老婆,也就是唐玄宗的媳妇,唐玄宗贪恋美色,宁冒天下而大不违,就算是乱伦也要让她成为自己最宠幸的杨贵妃。
其实在李隆基生命中出现的女人,不仅有武惠妃,梅妃等后宫佳丽三千,那么为何独独如此宠爱杨贵妃呢?
接下来就为大家解读下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吧:
一、从寿王妃到杨贵妃
杨贵妃,名玉环,号太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玉环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没有衣食之忧,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
杨玉环16岁时嫁给了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李瑁非常宠爱这个年轻美丽的妻子,杨玉环喜爱乐舞,寿王便专门请王府中的著名乐工教习。杨玉环的风姿与温婉不但赢得了寿王的百般欢宠,也赢得了公公唐玄宗和婆婆武惠妃的欢心。当初,杨玉环被册立为王妃时,玄宗以父皇的身份接受过小两口的叩拜,玄宗曾在婚诏中称赞她“含章秀出”。武惠妃常常召杨玉环入宫和她做伴,赐予她许多珍宝。武惠妃当时有中宫皇后之实,有她的庇护,虽然宫中皇储*十分尖锐,玉环与寿王却依然能沐浴在安适悠闲的小家庭生活中。
唐玄宗是唐朝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也是个很风流的皇帝。唐玄宗妻妄成群,在所有的女人当中,玄宗独宠武惠妃。不幸的是,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暴病身亡,这使得唐玄宗伤感不已,他感到极度空虚,经高力士的提醒,他想起了儿媳杨玉环。
高力士最初留意杨玉环,是觉得杨玉环的许多地方都与逝去的武惠妃颇为相似。玄宗也渐渐回想起几次相见的情景,杨玉环这个姿色冠绝当代的儿媳,曾经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开元二十五年十月,玄宗与武惠妃率皇族驾幸骊山温泉,杨玉环恰好独自骑马出游,玄宗在高台上看见,便召她入暖阁共同进餐。这次小范围的觐见,似乎隐隐在玄宗心底留下点什么。是惆怅?是遗憾?或者是其他?总之,玉环在玄宗心中印象不菲,只是当时武惠妃恃宠在侧,使他无心他顾。至于在另外一些社交场合的见面则不可枚举,杨玉环的姿容仪态、风度举止都深深地烙在李隆基的心中,因此,一经高力士提出要杨玉环入宫,李隆基那枯槁的心一下子就复活了。于是就有了中国历史上够滑稽的乱伦故事。
4、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提起贾诩,恐怕了解三国的人当中没有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贾诩是个精通谋略,达于算计同时又善于自保的老狐狸。鬼谋贾诩,真正做到了谋己,谋人,谋天下的最高境界。
然而现在很多人对于贾诩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就是对于贾诩的“谋己”意见颇大,把目光的焦点完全放到了贾诩善于自保这一点上,从这一点发散思维到贾诩对主公不尽心,不忠心甚至对他的道德品质提出质疑。
我的观点是“谋己”与“谋人,谋天下”并不矛盾,甚至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贾诩能在每个新环境下都能使自己处在最安全的位置,同时为主公献计“谋天下”,这不是谋士的完美模式吗?众所周知,曹操疑忌之心是出了名的,曹操的智囊除了郭嘉早夭,大部分谋士后期都明智的选择明哲保身,荀攸的装糊涂,程昱上表隐退,以避猜忌,刘晔的大隐于朝,不交时人都和贾诩一样在自保,却都没有像贾诩那样招来那么多非议,无非是因为贾诩无疑是他们中间最成功的,所以才会聚焦了那么多人的目光。难道谋士一定要想荀彧,崔琰,许攸,娄圭那样最后身死亡破才好吗?
为贾诩辩护后说说我欣赏贾诩的原因,我欣赏贾诩不是因为他善于自保,而在于他的谋略本身,综观贾式谋略,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亦正亦邪之美。
1,李傕,郭汜出逃长安,被贾诩劝阻,建议杀回长安,掌控天子,这条计策的直接后果就是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引起天下诸侯群雄并起的战乱。如此局面可以说是贾诩一手导演所造成的。因对造成李傕,郭汜之乱心中有愧,贾诩又多次周旋与各军阀势力之间,暗中设计保全大臣和献帝,削弱军阀势力,成也贾诩,败也贾诩。
2,贾诩早年遇强盗时利用强盗畏惧之心假称自己是段煨外孙成功脱险,后真正依附段煨后洞察段煨猜忌心思,主动脱身投靠张绣,成功保全自己和家人。晚年又大隐于朝,明哲保身,位至三公,一系列的自保极为成功。
3,贾诩作为张绣首席谋士深得信任,帮助张绣多次挫败了曹操的吞并之心,使曹操在宛城这个小钉子上吃尽苦头,最有名的一次曹操征张绣畏袁绍偷袭而撤退,贾诩洞察曹操心理,提出“败而追之”,大破曹军,帮助张绣打了个翻身仗。
4,官渡前夕张绣欲降袁绍被贾诩劝阻,贾诩洞察局势,分析透彻,陈述三点原因料定曹操会容纳张绣,提出与袁绍决裂,投靠宿敌和官渡处于弱势的曹操。后来果然曹操不但没记前仇(典韦曹昂之死),反而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5,官渡之战,贾诩作为新近加盟的智囊表现出色,两军对峙,曹操兵寡粮缺,信心不足欲退兵,贾诩提出“四胜论”,指出袁绍必败,与荀彧一起劝阻了曹操的退兵,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后许攸来投,众人皆疑,贾诩荀攸力排众议,识出许攸真降,并建议曹操采纳奇袭乌巢之计,扭转战局。
6,曹操欲征江东,贾诩洞察局势,劝阻曹操征战赤壁,曹操不纳,后赤壁大败,大伤元气。
7,曹操征战马超,贾诩献离间计,设计离间马超韩遂,使其祸起萧墙,矛盾激化,曹军趁机进攻,果然大胜而归。
8,曹操二子争储,明争暗斗,曹操问计贾诩,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深沉大智的贾诩轻易的战胜了浮躁而耍小聪明的杨修,帮助曹丕反败为胜,成功立储。
9,曹丕即位,欲征东吴,贾诩再次做出正确的战略分析,反对曹丕出征。曹丕不纳,果然大败而归。
贾诩善谋,这要归结于他能清晰的洞察别人的心理活动,轻易的看穿对方的思维方式,贾诩是一个能把他人的想法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谋士,是一个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心思的谋士,这无疑是很可怕的。贾诩利用自己对人心和人性的“透视”,总能精确的分析当前的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
同样是利用对人性的“透视”,贾诩在逆境和困难时还表现出超强应变能力,无论是面对强盗的杀身之祸,周旋于残暴的军阀之间,还是宛城面对曹操的兵临城下,抑或是官渡面对强大的连曹操都犯杵的袁绍,贾诩总是处在弱势的一方,却反而总是表现出强势的一面,巧计诈强盗,设计保献帝,宛城败曹操,官渡四胜论,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荀攸的善于应变是基于他在兵法在军事上的造诣,那贾诩的应变能力则是基于对对手心理活动的透彻分析和把握,这一点比之郭嘉有过之而无不及,郭嘉能洞察对手的心理从而总能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战略策略,却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而贾诩不但能做到分析正确的战略局势,而且能在己方处于弱势的危机时刻善于应变,利用对手的心理使己方(或自己)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5、杨玉环的历史故事
杨玉环是著名的美人,也是备受争议的美人,在那个繁荣的唐朝,她享受这一位皇帝的无尽宠爱。
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原名杨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小字玉环,道号太真,出生地为容州(今广西容县)。杨贵妃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户,叔父杨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璬家。后来又迁往永乐(山西永济)。所以问杨贵妃是哪里人,有说广西容县的,有说四川的,有说山西永乐的,莫衷一是。就我看到的《唐国史补》有言: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婚后本来生活幸福甜蜜。然而皇帝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竟悖常伦,欲占为己有。于是以“做女道士”为名招入宫,经过一番暗渡陈仓后,于天宝四年(745)封为贵妃(此等手法与当年高宗朝武则天削发为尼**宫如出一辙),(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所以荔枝又称"妃子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