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37:18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白话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拓展阅读

1、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上一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欣赏词赏析

出自唐朝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是中华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力,具有极高的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蕴,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情画。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显的似乎并无新,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句的本身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中的特殊义又会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荡子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者的无奈。因此,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人的本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西面出来”误解成了“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

2、过香积寺及赏析唐代王维

题“过香积寺”的“过”,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过香积寺》五六两句,仍然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

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学佛的僧人,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王维晚年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过香积寺》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3、相句的是什么句的是什么

1、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2、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3、直道相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4、相树底说相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5、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9、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0、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11、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3、入我相门,知我相苦,长相兮长相忆,短相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14、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16、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经·周南·关雎>

18、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9、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20、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2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

2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23、相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4、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2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2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五首其四>

27、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28、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

29、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点击查看更多《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2494.html

热门阅读

  1. 最新土木工程监理实习报告
  2. 尖叫的愚人小学日记
  3. 冬日咏雪诗句
  4. 文艺唯美句子
  5. 关于描写清晨的阳光的好句子摘抄
  6. 大学开学典礼学生的发言稿
  7. 大学生排球运动损伤特点及预防措施的论文
  8. 和物理学家有关的名言
  9. 窗边小豆豆的好段摘抄
  10. 中文系大学生的自荐信范文
  11. 秋天的暖心祝福语
  12. 文言文鉴赏解析:《诗经·周南·葛覃》
  13. 关于酒的诗句
  14. 201年情人节表白祝福语简短
  15. 2018国庆节假期后祝福短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