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40:17

关于改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等价值。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 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网络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育者根据网络道德规范对网络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网络主体接受这些原则与规范,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网络道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道德教育即指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的相关教育;广义指在“网络社会”中,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但是,我们的教育者却缺乏对网络道德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无法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更谈不上教育任务的充分实现。实际上,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但是它和现实社会又不是对立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的。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道德的“他律”机制被破坏,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大大削弱。同时,网络的自由开放性与互动性又给个体提供了宽泛的自主选择空间,道德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强制灌输式德育方法彻底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在用老观念看待新事物,德育的被动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1.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同时,要帮助大学生确立网络道德理念。要使学生懂得,网络技术是人们进入网络社会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但不是全部。大学生要在网络社会更好地生存,除必须掌握网络技术等科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网络伦理道德等人文知识,信息技术越是发展越是要求个人的“道德自律”、个人应具有的高道德素质与之平衡。否则网络技术就可能成为危及网络社会及网络进一步发展的祸水。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 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3.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2]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3]刘守旗.试论网络道德.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4]朱彩萍.网络时代的青年思想*工作.甘肃理论学刊,2005,5.

[5]徐艳曦.多样化社会环境下思想*工作机制创新.湖湘论坛,2002,4.

拓展阅读

1、加强家庭家家风建设中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的

家庭是培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载体,好家风是家庭和谐、社会明的内在动力。家风建设要以形成并传承优秀家庭风气为目标,让每个家庭成员将好的家风家内化心、外化行,推动形成崇向善、见贤齐的社会氛围。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细落小落实。深化家庭明建设,有利传承弘扬优良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引导广大家庭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把实家庭幸福的希望融入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代化国家筑牢根基。深化家庭明建设,要结合代家庭特征,加强内容设计,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引导家庭成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家庭明新风尚。充分发挥家庭对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独特作用,引导广大家庭成员把个人理想、家庭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联系起来,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一是立足家庭推移风易俗。通过“最美家庭”故事会、山歌传唱等形式弘扬好家训好家风,促形成崇向善、勤俭节约、明健康的社风民风。二是立足家庭推*风*建设。开展“树清廉家风创最美家庭”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员领导**自觉树立良好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三是立足家庭推“美丽xx”建设,创建环保妈妈志愿服务示范点,组建环保妈妈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四是立足家庭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借助歌坡会等民俗活动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宣传,引导各族群众积极践行家庭明新风尚,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家训家风。

讲好明家庭故事,传播家家风声音。开展“家风家大巡讲”,在“儿童之家”“妇女之家”、新时代明实践中心、各类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举办家风建设和家庭讲座,讲好明家庭故事。生动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积极寻找脱贫攻坚一线的“最美家庭”。深入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以小家的和睦促大家的和谐,引导广大家庭传承好家树立好家风。建立家风馆、家风主题公园、家风会客室等明家风基地,在明新风示范村打造“好家风好家训乡贤化”长廊,开展“议家风立家训”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好家风好家的熏陶。运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好家好家风的宣传覆盖面,推家庭家家风宣传常态化。

2、加强家庭家家风建设中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的

把家庭作为品行的第一场所,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形成良好家风,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是落实立树人根本任务、实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妇联组织要提站位、找准定位,以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做好家庭支持服务为切入点,主动扛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

加强家庭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将家庭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将家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家,巩固发展学家庭指导阵地。推动学与家长加强沟通联系,不断提家长的家庭主体意识,引导家长履行家庭主体责任。加大对家庭社会组织的培力度,促家庭社会组织发展。加强家庭研究会(学会)、家庭指导中心、家庭讲师团建设,积极培训xx家庭骨干,提升家庭指导能力,壮大家庭人才力量。

完善家庭指导服务。组织专家不定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开展家宣讲等活动,为广大家庭提供家庭指导服务。创建“xx家庭示范点”“全国家庭创新实践基地”,示范带动各地创新家庭支持服务。引导各地结合精神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家庭指导服务站点健康发展、发挥作用。开设“上家学堂”,通过短视频、音频、海报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防疫知识和家风家宣传。

精准提供家庭服务。实施“父母成长计划”,探索建立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家庭模式。围绕心理健康、家庭美、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为家长尤其是妇女普及科学理念、专业知识。在大专院开展“家庭”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择偶观、家庭观。在妇幼*院、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展x-x岁儿童家长家庭宣传指导服务等。推动家政服务、婚姻家庭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规范化发展,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家庭服务,不断满足广大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3、加强家庭家家风建设中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的

长期以来,家庭美作为中华传统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庭家家风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家庭作为人生的重要归宿,也是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和谐的家庭、严格的家、良好的家风对整个社会风气、社会风尚和社会和谐稳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家庭化建设好的地方,基层社会治理效果就好。以家庭为抓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推社会治理代化的重要基石。

是立树人的重要力量。**强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知识、,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这些重要述,既深刻阐释了家庭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极其重要作用,又深刻阐明了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父母的言传身,家长的带头示范,对孩子的人格养成和心灵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风向标。**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连着民风、社风、政风,家事连着国事、政事、天下事。家庭系和睦是乡风明与社会和谐的支点,良好的家风能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促*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善。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就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改进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2997.html

热门阅读

  1. 怎么用赠品来造句
  2. 《恰到好处的幸福》高中读后感
  3.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的教案
  4. 青春梦想诗歌朗诵稿件
  5. 比金钱更重要优质课堂的教案设计
  6. 201年新年祝福语顺口溜
  7. 年味淡初中作文
  8. 《整理和复习二》教学设计
  9. 201中元节经典祝福语短信
  10. 《斑玲飞渡》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范文
  11. 弯腰半蹲走教案设计
  12. 圣诞节手抄报版面
  13. 201年新年春节祝福语
  14. 重阳节敬老作文
  15. 在全市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