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古诗赏析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
除夜:除夕,即阴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有些版本作“除夜有怀”。
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汉末益州牧刘璋设“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后亦多泛指四川。[2]
羁(jī)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万里身:此身离家万里之外,路途遥远。
残雪:残余的积雪。
孤独:一支烛。这并非实指,而是说自己在这除夕之夜,孤独独照,更感到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有些版本引作“孤烛异乡人”或“孤独异乡人”
骨肉:指有*关系的骨肉亲人。
僮(tóng):未成年的仆人。亲:亲近。
那堪(kān):哪能受得了。
岁华:年华。
参考译文:
三巴的道路多么迢远,我走在万里艰危的征程。
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离开亲人们已越来越远,和僮仆的感情分外加深。
哪堪漂泊在天涯,又适逢明朝岁华更新。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作品,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
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2]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拓展阅读
1、古诗《袁凯·客中除夕》原文赏析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
这首诗写除夕夜旅居异地的乡思客愁。
诗篇以对句发端,“今夕为何夕”关合“除夕”,“他乡说故乡”关合 “客中”,出语含蓄,暗示客愁。袁凯的近体诗往往师法杜甫,杜甫喜欢在句中用重字,如 “桃花细逐杨花落”“便下襄阳到洛阳”等便是。这里重出 “夕” “乡”二字,“今夕为何夕”句从杜甫 《赠卫八处士》中 “今夕复何夕”一句脱化而来却别具慧眼,于此可见袁凯学杜之一斑。
第二联承上联而来,写客居生活的冷清和乡思的绵长。因为身处异乡,未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在悠长的岁月中,目睹他人儿女已逐渐长大成人,这才顿时体味到自己客居他乡已有不少年岁了。年华老大仍漂泊异乡,此中的辛酸是难以言说的。这联叙事中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有滞留他乡、思归无计的凄寂,也隐含着作者的乡思和回归故里的迫切心情。
第三联点出作者淹留他乡、岁暮不归的原因所在。硝烟遍地、烽火连天,在无休止的严酷战争中,关山阻隔,回归故里的梦想竟成了泡影,这就难怪作者要频到醉乡、借酒浇愁了。柏叶酒,以柏树叶浸制的酒。因柏树岁寒不凋,故旧时习俗取其叶浸酒,元日饮用,以祝长寿。杜甫《元日示宗武》中便有“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之句。但一杯柏酒如何能消散诗人胸中郁结已久的愁怨呢?除夕本是合家欢聚、共享天伦的传统节日,良宵仍处客中,怎不叫人悄焉动容,黯然神伤?“千行”,状泪之多,涕洒纵横,诗人的泪水中,既有客中除夕的乡思客愁,更包含着对世事的忧虑及对战乱中百姓苦难的关注。“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名句,三、四联可能正由此化用而来,但不囿古人,有自己的意境。杜甫的涕泗源于洞庭湖浩瀚气势的激发,袁凯的“泪千行”则源于除夕客中独处的情思。诗的前面两联本来只抒写转徙异乡、漂泊无依的凄苦落寞之情,这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之一,至此意境却陡然一转而为阔大。对世事的关注忧虑体现了一个正直的士大夫的良知和强烈的责任感。正是由于诗人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而这首写乡思客愁的作品便有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较深的思想内涵,这是这首诗高于一般抒写羁旅行役的乡思离愁之作的地方。
2、古诗《张问陶·阳湖道中》原文赏析
风回五两月逢三,双桨平拖水蔚蓝。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
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诗人应故友折简之邀,从客居的苏州来到扬州小住。转眼已到翌年春季,于是抱一抱拳,惜别友人与那一片维扬灯火,渡江东归。这首诗便是诗人自镇江回苏州途中路经阳湖时所写。
阳湖,即今日江苏常州。
烟花三月,春江水暖。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分,把归旅当作一次短途踏春旅游,不啻是一番赏心悦目事。“风回五两月逢三”,首句以一种轻松的口吻,道出诗人归旅中的最初印象。三月阳春,小风扑面不觉寒。微风中,高高的船桅顶上那白色的候风羽正在飘动,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哦,正是东风送暖的季节呢。“五两”,指候风羽,用羽毛做成,挂于桅杆顶上以示风向。“月逢三”,指适逢春季三月。首句似诗人随口吟得,即交待了时令,又借飘动的候风羽,告诉读者归途走的是水路。
归去来兮——诗人那怡然自乐的心情仿佛使小船也受到了*。第二句中“双桨平拖”的描写尤为传神,使我们仿佛看到小船识路,一任春潮涨水推着自己行进;那停划的桨楫双双平拖,在蔚蓝色的水面划出白练般的一脉脉水痕。第二句紧承上句,视点从船桅“风回五两”下移到船尾水际,具体形象地刻画了碧水行舟的轻快情形。
三、四两句写诗人的视线投向岸边。
一年一度,春风又绿江南岸。暖风徐来,似在为诗人洗尘;碧水桨声,似在为诗人鸣琴——罢了罢了,最惹人爱的却是三月里那夹岸而来的桃与柳。诗中所写三月是为农历三月,正是桃花绽开、柳树抽叶的时节。三步一柳,五步一桃,桃柳分植,柳树当多于桃树。故此在诗人眼里便有了“百分桃花”和“千分柳”的感觉。
“冶红妖翠画江南”,那一路桃红柳绿装点着诗人的归旅,没有比这轻舟熟道更让人心旷神怡了,也没有比这望中景色更撩拨人心了。末句之中,桃红而曰 “冶”柳绿而曰 “妖”,可见在诗人眼里,桃与柳似乎都具有了人性: 桃花艳美,如青春少女妩媚的笑靥;柳枝婀娜,似妙龄姑娘婆娑的舞姿。正是这一片片、一簇簇“冶红”的桃花与“妖翠”的柳叶,描画出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三月江南绮丽春色。
这首小诗写得清新明丽,活泼轻松,当是旅途之中口占而成。诗人未作刻意求工,不露雕凿痕迹,但此诗的景物描写又非随便拼凑。在看似随意剪裁的几个片断中却寓于诗人独具的匠心,从三笔两笔勾勒之间,便托出了春天独特的形象:春风中飘拂的一尾候风羽,春水里拖曳荡漾的一双桨楫,而那满眼的桃红柳绿则是这一片如海春色中最让人心神迷醉的主旋律。如果说善于剪裁景物是本诗的一个特点,那么诗中另一个特色便是擅长运用数字了。短短四句诗里竟用了“五两羽”、“三月”、“双桨”、“百分桃”、“千分柳”等一连串与数字有关的词,这又使得诗歌在看似随口吟得之中不失观察的细微和缜密,这也许是本诗所以值得一读的又一个原因所在。
3、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五言律诗原文 翻译 赏析 注释
牛渚西江夜①,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③。明朝挂帆席④,枫叶落纷纷⑤。
【解题】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时李白东游溟海后溯江西上洞庭,途经采石矶,有感而作。牛渚:牛渚矶,即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江边。题下原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世说新语·文学》及《晋书·袁宏传》记载:东晋时袁宏有才华,家贫,运租为生。时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曾于月夜乘舟泛江游览,闻袁宏在运租船上朗诵《咏史诗》,大加赞赏,邀谈至天明,从此袁宏声名大著。此诗怀古即怀念袁宏为谢尚赏识,而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全诗平仄都合格律,但通篇无对仗,与孟浩然《舟中晓望》同样是古诗结构,突破律诗的固定形态。风格浑朴含蓄,清王士禛评云:“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带经堂诗话》卷三)
①西江:指南京到江西九江这一段长江,牛渚山即在西江南岸。②空忆:徒然想念。谢将军:即指谢尚,字仁祖,累官至镇西将军、卫将军,加散骑常侍,《晋书》有传。③二句意谓我也能如袁宏那样高诵自己的诗篇,可惜此人(谢尚)已无法听到。
④挂帆席:扬帆驶船。一作“洞庭去”。⑤落:一作“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4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