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穷人》的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8-12 13:11:05

小学课文《穷人》的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拓展阅读

1、《白杨》

“导路——入境——领悟”

目的要求】

1.生从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习本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内容。领会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时安排】两时。

前准备】

1.向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挂图和幻灯片。

第一

(一)揭示题、审题:

1.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题是《白杨》,全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

1.出示自思考题。生自

(1)或根据上下理解下列词语:

*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效果。

(四)生质疑问难。

(五)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找出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我们初步习了,了解到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习重点。

先请同们找出中的三个问句。

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

(二)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节,读后回答:大*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的挂图。师描述。

茫茫的大*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节,读后回答:大*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节。读后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育孩子。)

4.引读17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白杨树。

(五)总结

1.中心思想:

这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

【评】:

一、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路、路和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中作了尝试。《白杨》是一篇借物喻的抒情散,作者借大*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路的。习《白杨》一路一般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性,最后领悟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在边疆扎根成长的崇高精神。把握了路和路后,师如何组织路呢?我认为中的三个问句在全起了承上启下、串联全的作用,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于是我把这三个问句作为的“突破口”,然后顺着三个问句习全。这样,师、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探幽览胜,渐入佳境。力争路、路、路的和谐统一,是的一个指导思想。

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书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语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字训练和思想育的辩证统一。”语材是生的生活科书,语师应该成为生的生活导师。如何在《白杨》一中把与道的关系处理好呢?我在动之以情、潜移默化上做了章。时,师调动多种手段,创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激发生情感的共鸣,使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力求让生在《白杨》一中既提高语能力,又得到艺术享受,这是的又一指导思想。

二、特点

1.“图并茂”,创情境

材需要图并茂,也需要“图并茂”。“图并茂”的能给生创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生尽快入境。如我《白杨》第一节时,在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沙漠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蒙。这时伴以师传情的描述:“看,茫茫的大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风沙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绘,一下子把生带到那迹罕至的大*,为理解白杨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铺垫。这节我在图画的运用上还作了较为巧妙的处理:随分步出示。这样,图画的逐步展示,师的动情描述,增加了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吸引生逐步进入所描绘的情境。

2.“不拘一法”,化难为易

现代法认为,应“不拘一法”,博采众长。《白杨》一重点段写得含蓄凝炼深刻,时我采用了多种法,“通过语言字,指导生正确理解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①比较法:把“从来”,一词去掉和原句比较,让生体会到“正直高大”是白杨的本性。②情境法:用幻灯再现白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的画面,加以师的语言描绘,让生充分感知形象,进入情境,激发对白杨的崇敬的感情。③朗读法:在生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让生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不拘一格的法,调动了生的多种感官,突破了难点,活跃了堂气氛,发展了生思维,陶冶了生情操。

3.发挥自身语言优势,以情感

以前多次公开后,听*都讲我的语言比较富有*力。因此《白杨》一时,我就扬长避短,注意发挥语言优势,好导语、描述语、过渡语言和总结语。如完爸爸介绍白杨的第三句话后,师用了一句充满激情的排比句,礼赞白杨的品格,把生的情绪推向**:“白杨在风沙面前,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白杨在风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白杨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白杨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不屈的品格!”实践使我体会到师只有不断锤炼语言,使之准确简炼、生动形象,富有*力,才能优化过程,提高质量。

2、语枣儿的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⑵ 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过程和方法:

⑴ 引导生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

⑵ 充分发挥生主体想象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1、理解剧中老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1、表演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具准备】

录音机及歌曲磁带,黑板。

时安排】

一、导入新

1、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请同们欣赏后说说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2、“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这不,《枣儿》中的老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枣儿》。

二、生初读,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生表演,深入理解剧中老和男孩的思想情感

四、深层探究,突破重难点: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剧本的主题是多样的,允许生有独特的理解。

结:

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思考,令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引导生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生畅谈见闻、感受。

六、师赠言

走出家门,创出辉煌;思念父母,享受亲情。

七、同们,面对孤独的老,我们会说出什么话?(常回家看看),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八、作业:练习册,后习题二

【附板书】

象征

亲情

故乡

传统

精神家园

3、《反思

一、素质育目标

(一)知识

1.会本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北师大版六年级语上册公开反思。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习,了解的美好心灵,向生进行关心他、奉献爱心的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夫妇的心灵之美。

二、法引导

1.

引导生通过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生情感,深入理解内容。

2.

自读自悟,组讨论交流,感情朗读。展开想象,编故事以升华情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生在弄清主要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生合理想象。

四、师生互动活动

(一)师活动

启发,谈话,激发习兴趣,引导生自主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

(二)生活动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组讨论重点问题。

3.认真观察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4.感情朗读,表现主公心灵美好。

5.续编《》这个故事。

五、步骤

第一

一、复习导入:

1、同们,这节我们继续习《》,齐读

2、回忆一下,中的指的是谁?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3、习了的1--7自然段,这三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题,生解题。(就是苦的。)

4、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默读,思考:本写了几个?写了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情况(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1)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渔夫

(2)生谈谈对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师随机板书)

(3)本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

(一)检查复习

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习"抱回孩子"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先独立思考,然后组讨论,《北师大版六年级语上册公开反思》。)师适时出示重点语句投影片、引导生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可从以下几方面说出。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自读,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讨论、交流)

("得把他们抱来,同*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的美好心灵。)

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3)师生共同总结。

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生:不谋而合)师:也说明的心是相通的。

(四)围绕重点、习表达

1.刚才,通过习,我们了解了的内容,体会到了的善良。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

2.生集体议答:

(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物的高贵品质。

(2)渔夫听说西蒙*,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生说、老师随时引导。)

3.结:我们在写作时,要想把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堂训练、发展技能

1.出示投影,发挥想象,说一段话。投影内容:插图(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的汗珠。)

2.生练说,班内交流。

(六)指读,启发再次质疑问题(随机解决)

(七)生字新词

1.生自己识记字形、重点辨析"寡"、"魁"的字形。

2.听写生字,了解掌握情况。

(八)布置作业

1.编排本剧,把内容演一演。

2.预习第21。这几节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在本节中,我根据的需要,就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读,自由朗读、组读、个展示读、师生合作读、集体朗读等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使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思考。生非常乐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进行习,这充分体现了习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中,要逐步培养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使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4、实践《穿松紧带》的

生认识松紧带的用处,会裁剪、穿管、缝接松紧带。

前准备:

1、师用:松紧带一米,剪刀一把,扣针两个、针线少许。

2、生用:每准备以上材料一套。

一、介绍有关松紧带的知识和用处。

松紧带俗称“橡筋”。它具有伸缩性,使用方便,美观,常常用在衣服的领子、袖口,裙子的腰间,裤围、裤管等地方。

二、裁剪、穿管、缝接。

1、裁剪。

指导生确定松紧带的`长度。方法:把松紧带在腰间围上一圈,适当拉紧一些。一般在比腰围短4~6厘米处下剪。这样剪下来的松紧带才合用,又不会浪费。

用一枚扣针把松紧带的一端穿好,利用它穿这松紧带到*的带管里。,另一个扣针固定这一头在带管的这一侧。然后利用穿进带管的扣针带动松紧紧带,不断向前移动,直到环绕带管一周,露出带管出口为止。

3、缝接。

拆去两个扣针,把带子两端露出管口的部分拉紧,然后取长约2~3厘米的松紧带叠合起来,用针线缝好。

师这三部分先示范,然后仔细指导生进行操作练习。

三、总结

生讲清楚穿松紧带的三个步骤,并让生说出每个步骤的操作要领。

表扬操作得好的同,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我服务的劳动能力。

缝接时,指导好生穿针引线,注意安全。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课文《穷人》的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52506.html

热门阅读

  1. 201鸡年春节贺卡祝福语
  2. 201年61儿童节经典祝福语
  3. 关于蛋糕店的创业策划书范文
  4. 描述夜晚风景的句子
  5. 201年金鸡闹新春简短祝福语
  6. 苏东坡豪放派诗词
  7. 郭沫若经典语录大全
  8. 五年级必背古诗词大全
  9. 201年3白色情人节祝福语
  10. 2016猴年贺卡祝福语句子
  11. 真是累了诗歌
  12.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宣传口号
  13. 自己生日的唯美句子
  14.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句子摘抄
  15. 念的情感美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