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两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如梦令》之“常记溪亭日暮”是H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每周一诗的其中一首。“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归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到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 “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它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划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昨夜雨疏风骤”也是她早期的一首作品,感情和意境的创造和上一首又不一样。它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不满侍女的回答,却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蕴。
这两首在内容,意境的创造和所抒发的情感上有着不同之处,很值得好好去品味。了解了这两首词对于帮助走进李清照有着很大的意义。
二、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能大致理解诗词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而是对一个图象有个感知的认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两首词不同之处,感悟作者的风格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词二首,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才女!你会发觉有六百十三万条记录,如果在后面再输入关键词:宋词,你会发觉有8700条记录。如果再输入:婉约派,你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
【读】:
听名家朗读(注意读音、语气)
听录音跟读
同桌互读(注意纠正同桌的读音、节奏)
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过渡: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了。那么我们再一起找找看有没有我们暂时不理解的词句)
【疏】
结合注释,参看材料,找出你觉得理解困难的词句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解疑(借助下发的材料,注释)
(过渡: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回舟。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她情不自禁的荡起双桨,往前划去。划呀,划呀,竟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品】
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落实对词句的品读,重点打磨,重拳出击)
(品形象---“常记”日暮 舟 藕花 鸥鹭 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昨夜”风 雨 酒 海棠 绿红 浓浓的伤感情绪
品语言---常记 沉醉 争渡 …… 欢快 乐观
疏 残 肥 瘦 …… 伤感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中的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分析(方法指导)
小结:李清照这两首词(“常记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而“昨夜”这首小词虽然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比】(过渡:品到这里,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看看谁能读出属于你的“李清照”,符合当年的李清照。下面同学们先自己有感情地读读看。)
朗读比赛,学生评分
配乐朗读你觉得你读得最好的一首词
拓展阅读
1、《自然之道》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的教学情境。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⑴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范写啄字。
⑵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请看这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和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南京着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部门尽快放虎归山。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四、说板书
遵循违背
保护伤害
小海龟
五、说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表演法、朗读法、比较法、想象、揣摩人物内心、填空等多种方法力求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在交流讨论中,在分析比较中学生受到启示,更深入的感受到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更好地为自然服务这一思想。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表演,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
2、李清照点绛唇 李清照《点绛唇》的阅读练习答案附译文
【**--词】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分)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4分)
参***
1.(4分)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到写伤别之愁,最后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4个要点,全对得4分。)
2.(4分)情的角度: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思念之情),故情胜。(2分)词的角度:示例1——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以一“雨”字联结,“愁”字贯穿其中,结构严谨;示例2——“一寸愁千缕”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表现了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答出任一点,得2分。也可选取其他字词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在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纵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3、小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教案说课稿
1、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线的*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从实物抽象到同一平面,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空间观念尚不完善的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另外要了解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是思维层次的一次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技能:培养学生亲自动手*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概念,永不相交和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现象。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本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四年级的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我力求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平行两种,垂直属于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引导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体会平行和垂直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本课时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猜想、画图,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先复习引入今天这节*请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2、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两条直线
这一环节中,我开门见山,直接引出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并请学生把想象中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一来是强调同一个平面,二来为分类打下伏笔。
二、观察、分类,初步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在学生画直线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第二个环节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1、汇报展示:邀请学生把画好作品张贴在黑板上,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同时让学生观察,有不同现象的也可以展示,让学生明白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有多种情况,拓展了学生空间思维。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说课稿2、汇报交流:展示结束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汇报,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可能有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引发学生往深处想,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同方法,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到底哪种分法比较合理呢把探究的问题又抛向学生,由学生自己争辩,最后达成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情况相交和不相交。尤其是对于那些看起来不相交实际上相交的这些情况,这是教学的难点。该如何突破?首先让学生想一想直线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虽然画的两条直线看起来没相交,但延长后相交。让学生们试着画一画,然而教师课件演示,把抽象变形象,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从而牢固地建立起相交的概念。
三、认识、归纳,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就要进一步组织学生认识两种特殊的关系,垂直和平行。
1、认识垂直:引导学生观察相交,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四个角,先让学生猜一猜这四个角是什么角,以猜想验*的激趣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想学生基本上会认为是直角,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用量角器或三角形来量,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叫互相垂直,相交点叫垂足,这时的直线叫垂线,但是我们不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垂线,因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互相垂直,有了垂直,才有垂线。我们只能说某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2、认识平行知道了垂直,我们再来研究平行线。首先用课件展示一组平行线,给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提问:为什么不相交?发动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平行线两端距离,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或生活中的垂直平行的例子,既巩固了新知,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四、巩固、运用,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强化了新知,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从以下几个层次设计练习的教学
1、判断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些是垂直,哪些是平行?这一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2、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没想到的例子。为了联系生活,所以在第二个层次中目的是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最后出示几何图形,让学生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本课时的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汇报、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基础,学生在讨论、分析、争辩中逐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及含义,学生体会成功,分享成功。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4、小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教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线的*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是在学习了单一的直线知识后,开始学习两条直线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学生空间想像力不强,想像理解局部不想交,但延长后相交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通过观察、*作、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年年龄特征,我选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和观察分析法。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情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先让学生想像在一个平面上有两条直线,并记下它们的位置,找出一些有代表*进行分类比较,得出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然后带领学生逐一进行研究和学习。这样既体现了知识的逻辑*,有照顾到了学生的特点。在每学习一种位置关系后,便让学生举出身边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映像。最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增加课堂的知识*和趣味*,得出两个结果:同时平行(或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一)发挥想像,创设情境
教师首先说明本节课的地位及目标,即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直线、*线及线段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与直线有关的知识——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关于归纳分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素材,我采取了从学生中来的方法。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放在桌面上,闭上眼睛,展开想像,想像这张纸不断变大,纸上出现了两条直线,然后睁开眼睛画下这两条直线,这样做即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又为下面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提供了素材,因为素材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在这一环节中,重点要分析清楚局部不相交,但延长后相交的例子,当学生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分到不相交这一类时,教师应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并指出因为直线可以两端无限延长,所以我们这么做是可行的。在学生分析归纳的基础之上,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不相交与相交两种情况。同时我们还可以问一问学生,我们能不能画出第三种情况。
(二)逐一研究、认清概念
在学生对自己提供的素材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得出了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两种情况,然后告诉学生,下面我们来一一对这两种情况进行研究,先研究不相交的,教师给出平等的定义,并告诉学生,要注意定义适用的范围、满足的条件,这也是以后学生概念应注意的问题。这里对于在同一平面内,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困难,我是提前做好了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在盒子的不同平面上画两条直线,让学生观察它们能不能相交,叫不叫平行。还指出不相交是永不相交,不论把直线怎样延长,它们都不会相交;平行是研究的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距离相等的曲线不能叫平等。接着让学生观察举例。
讲完了平行之后,引导学生,我们再来研究第二种情况,两直线相交的,让学生观察两直线相交构成了几个角,并观察角的大小,得出在两直线相交的情况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引出垂直与垂足的定义,并上学生举例。
(三)动手*作,加深理解
在让学生完成了课本让练习中的第一题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棒,摆一摆,先摆同时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摆同时垂直的。这里要注意语言的表述及指代清楚。
(四)运用概念、巩固拓展
课后我布置了找平行和垂直的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5、小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教案说课稿
更新:2015/2/14阅读:892栏目:演讲范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说课稿提要:通过这些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两条直线是垂直或者平行与它们的方位无关,关键是有没有相交成直角或者永不相交
来源自房地产e网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平行与垂直》,我将分四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能为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平行与垂直》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具体从三个方面确定: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存在相交和不相交,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技能目标: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发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整节课,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采用多媒体与数学整合、动手*作、交流汇报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把知识和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引”、“探”、“用”、“激”这四个环节设计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生活中有很多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例。一上课,我以两支铅笔在同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关系为例,引导学生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由此,引出课本的主题:“平行与垂直”。
(二)合作交流,动手探新
1、发现相交与不相交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些情况,然后,进行分类。
[通过画一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跟着分一分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发现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为学习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作好充分的准备]
2、学习互相平行的概念
(1)老师引导学生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发现它们是永远不相交的。由此引出互相平行的名称。
[这一设计是让学生从具体思维上初步认识互相平行。]
(2)先让学生看书找出互相平行的概念,然后,读一读,并找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并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与数学美,同时也可以分散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3、学习互相垂直的概念
老师从上面的图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读一读,并找一找概念中的重点词。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互相垂直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三)精心设练,学中用新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练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过这些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两条直线是垂直或者平行与它们的方位无关,关键是有没有相交成直角或者永不相交。
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目的是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四)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最后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目的: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同时,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时的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汇报、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基础,学生在讨论、分析、争辩中逐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及含义,学生体会成功,分享成功。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杨成莲(小学数学海东民和小学数学一班)评论数/浏览数:0/2265发表日期:2013-10-28
19:50:21
1、理解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概念。2、经历垂直与平行的认识、形成和巩固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
3、通过练习内化平行与垂直的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描述。教学准备:白纸、课件、三角尺。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联系生活,谈话创设情景。
课件出示运动场情景图,找找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什么数学知识,直线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直线的知识。板书课题《平行与垂直》
二、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用直尺、**笔在同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看看有几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
三、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与老师画的6种情况一一对照。
(二)进行分类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把课件上的这几种情况分分类,好吗,为了叙述方便,我在几种情况上编号了。
师:同桌讨论一下: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分成几类,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2(引导学生分类。(相交与不相交)
(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3、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1、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把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称之为平行。板书:“平行”
师: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必须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
生: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
2、齐读概念。
3、练习
(1)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哪些平行的例子,
(2)课件展示生活情景图,让学生找平行。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1)师:咱们再来看看这两条相交的直线。
生: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师:怎么*这几个是直角呢,(课件验*:三角板)(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就是垂直。(板书:垂直)
(2)师: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必须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生: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直角
(3)练习
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哪些垂直的例子,
(三)小结
1、同桌讨论: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2、小组汇报结果。(垂直与平行)
四、练习反馈,内化平行与垂直知识。
1、选择哪些是平行,哪些是垂直。
2、在长方形和三角形图形中找平行与垂直。
4、课件再次出示前面已出示了的运动场情景图,让同学们找找平行与垂直。
5、动手摆一摆。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板书设计:
(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永不相交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为了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我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力求体现: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继续延长,结果会怎样,”“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
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把两条直线分别画在两张纸上,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
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都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