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骏马似风飙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3 10:08:40

塞下曲·骏马似风飙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骏马似风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姚。

【前言】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注释】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姚:即霍去病

【翻译】

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姚的画像。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姚校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拓展阅读

1、周邦彦《流子》

新绿小池塘,帘动,碎影舞斜阳。

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

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

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转清商。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

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

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

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词作于词人元祐八年(1093 )调知溧水后三年间,是一首诉说相思怀人的作品。全词由景情,抒情由隐而显 ,人的心理描绘极为细致周到 。词中怀人,层层深入,有时用对照手法,从双方写来,层次极为清楚。

上片写景,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徘徊于池上,离意中人居处不远,却无法接近。“新绿小池塘”,谓池水新涨 ;“绿”为水色,此宅院中的小池。首句颇得静雅之趣。转到两句,仍写池水,而静中见动。帘影映入水中,摇影动,加以水面折光,便成碎影,再着斜阳返照,浮光跃金,景色奇丽。不仅体物尽态极妍,且隐含人情。

“ 羡”字所领四句 ,蕴含在景中的情感略有显露。燕子在旧年筑过巢的屋梁上又来筑巢;土花在前番生过的.墙上又生了出来 。主人公所以“ 羡”此二物,是因它们能隔年重临故处,而对比自己此时不能重续旧欢,有人不如物之慨,是为触景生情。这四句形式属“ 带逗对”,词序略有挪移,即以“土花”对“金屋”,尤觉工稳。

“绣阁里,凤帏深几许”,问句,便觉一往情深。“听得理丝簧”即是池上所闻 。以四句写“丝簧”是以琴者传情。那声音象怕误了佳期芳信,满怀幽怨无处倾诉 ,故“欲说又休”;本应对酒当歌,但怕近酒 ,故又“未歌先咽”。词情暗由己思人转为写人思己。

换头三句,悬想伊人晚妆停当,待月西厢,正在思念 、盼望自己。“待月“二字表明与上片所写“斜阳”已有一段时间间隔,但仍从对方落笔,词意与上片相续 。不作“遥想”而径写“遥知”,概说心意相通之情。丝簧可闻的地方著一“遥”字,又表现出咫尺天涯之感 。明知她待月西厢,却无法赴会 ,是一苦,连梦魂也不得去她身边,便更苦了。

紧接便是长长一句 :“问何时说与 ,佳音密耗,寄将秦镜 ,偷换韩香?”东汉秦嘉出为吏 ,其妻徐淑因病不能随行 ,嘉乃寄赠明镜、宝钗等物以慰之,此乃“秦镜”出典 ;晋贾充之女私慕韩寿 ,窃御赐异香赠寿,充知其事,即以女妻之,此即“韩香”的出典。这四句意思是在*礼教禁锢的情侣发自心灵的呼声 ,它将词情又推进一层 。末句就喊出内心呼声:“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乎从中作梗,使有情人不得相会的,乃是苍天,不尤人而怨天,可见怨极 ;要求“霎时厮见”,又见渴望之急;便“霎时斯见 ”,于事何补,又见情痴。如此一问,引出至情至性之思。

此词一起以景 ,极清丽,而又突然转折 ;一结以情,极朴厚而又干净利落。整首词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读来既明快又饶有情致,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2、《出》唐诗

刘湾

将*在重围,

音信绝不通。

羽书如流星,

飞入甘泉宫。

倚是并州儿,

少年心胆雄。

一朝随召募,

百战争王公。

去年桑乾北,

今年桑乾东。

死是征人死,

功是将*功。

牧秋月,

疲卒卧霜

仍闻左贤王,

更欲围云中。

诗在边境告急的背景拉开序幕。“将*在重围,音信绝不通”,陷入了“重围”,音信又“绝不通”,足见处境艰难,局势危险。与之相邻的藩镇,“羽书如流星,飞入甘泉宫”为之告急。一方面写重围中的将*,一方面写疾如流星的书,把边的战局写得如一发千钧,为后写兵士作了铺垫。

诗的中间八句表现并州(今山西太)儿的征战生活与思想状态。并州健儿心雄胆壮,被召募之后,想建立战功以求取功名。转战各处,无所畏惧,然而“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功”。兵士只是为将*的功名出力卖命而已。“一将功成万骨枯”,官兵从来不平等。最后四句写边火不熄,战争仍将发生。广大士兵奋战的结果,给将*解了围,而自己仍然处在艰苦的境地,秋夜牧,僵卧沙场。这种状态还要持续去,因为听说匈奴左贤王又要来包围云中地区了。

这首诗突出*社会官兵间的不平等,“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功”。全诗随时转换着镜头,多角度地表现了兵士的心态。诗起句的一个“围”字,为全诗设置了背景,结句的一个“围”字,含蕴丰富,余韵不绝。诗中“去年桑乾北,今年桑乾东。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功”语浅音响,具有民歌味。“汗牧秋月,疲卒卧霜”,对仗工整,有律句意味。全诗句式变化,节奏流转,与所表达的内容贴合无间,增强了艺术*力。

3、失败+勤奋=成功作点评

二零零四年里,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四轮自行车,我特别喜欢.爸爸对我说:"你现在二年级了,跑步还可以,但是你想要跑得更快,必须得学习骑自行车.因为骑自行车能很好的锻炼腿部的力量."于是,我暗决心要学好骑自行车.

第二天,爸爸开始教我学.我和爸爸来到操场,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首先,爸爸扶着我坐在了自行车上,当我坐在窄小的坐垫上时,我感到十分恐惧,担心自己一不小心会摔倒.然后,爸爸像牵一样握着扶手,安慰我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爸爸的鼓励,给我增加了一些勇气,爸爸看我很坚决,说:"先把脚放在踏板上,然后像跑步一样快速地划腿,腿要用力."于是我就按照爸爸说的方法慢慢得动起来.爸爸在一旁不断鼓励我:"动作要快一点,放开骑.有爸爸在,不要怕摔倒."爸爸的话让我鼓足了劲,使本战战兢兢的心情渐渐地变平和了,我加快速度,集中精神,终于,"不听话"的自行车在我的掌控之中了……我越骑越快,只听呼呼地在我耳边吹过,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不一会儿,我已经骑了很远了.我向后看去,爸爸那慈祥的脸上洋溢着赞许的笑容.

一年过去了,我的跑步速度果然增长了,这和练习骑自行车是密不可分的.我有时会摔跤,有时差点儿和别人相撞,但我都没有轻易放弃.在运动场上,同学们都打趣地叫我--"飞毛腿",我逐渐懂得了我的`成功是曾经有过的失败加上平时的勤奋才得来的!

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从章中能感受到小作者的细心,不管做什么事,她都能悟出一定的道理.

4、敕勒歌古诗翻译古诗词

敕勒川,阴山。天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吹草低见牛羊。

辽阔的敕勒大平就在阴山脚。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野茫茫不尽。一阵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字,备加欣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5、《结袜子》

李白

燕南壮士吴门豪,

筑中置铅鱼隐*。

感君恩重许君命,

太山一掷轻鸿毛。

李白诗鉴

此题在古乐府中属杂歌辞。

起句“燕南壮士”,指高渐离;“吴门豪”指专诸。这里突出了他们最感人的精神力量:他们是壮士,他们有豪情。这两个词语的搭配,正好使专诸和高渐离的生命重新闪耀着奇异的光*。这里“燕南”和“吴门”两个方位词也用得恰到好处。专诸刺杀吴王僚在吴王宫中,所以称“吴门”;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土皆瞋目,怒发冲冠,则发生在易水送别之时,易水在燕之南界,因此称“燕南”。这两个看不经意的词语,在广阔的背景上使壮志豪情笼罩四野,使他们的英声侠气无处不存,无处不在。第二句,为第一句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筑”为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筑中置铅”,指高渐离在筑中暗藏铅块伏击秦始皇;“鱼隐*”,指专诸将*首暗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他们两人的壮志豪情正是通过这两件惊天动地富于传奇**的大事而被历史所确认。

这两句诗各以对称排比的结构相连接,重新唤起读者对这两位侠士的向往与崇敬。第三句,是全诗的主旨,是诗人要着重表达的一种信念,一个则。诗人指出高渐离、专诸之所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命相许是为了实践“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因此,这里的“恩”,不是“恩惠”,不是珍宝珠玉、车骑美女等物质的赐予,而是一种超越功利计较的“知遇之恩”,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和人格的尊重。这里的“许”,也不单是“报答”,更不是人身依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格力量的自我完成。诗的最后化用太史公《报任安书》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指出生命应该象“泰山”那样重,而不能象“鸿毛”那样轻。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白读《刺客列传》后所作的咏史诗;也可以看作是李白顿悟生命价值即兴抒发的豪情。

结袜子李白,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主要表现了作者顿悟生命价值的豪情,面是此诗的翻译以,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燕南壮士吴门豪,

筑中置铅鱼隐*。

感君恩重许君命,

太山一掷轻鸿毛。

燕南的壮士高渐离和吴国的豪侠专诸,一个用灌了铅的筑去搏击秦始皇,一个用鱼腹中的*去刺杀吴王僚。他们都是为报君恩以命相许,视掷泰山之重如鸿毛之轻。

结袜子主题思想:

此诗可以看作是李白顿悟生命价值即兴抒发的豪情。

结袜子字词解释:

⑴结袜子: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四列于《杂歌辞》。

⑵燕南壮士:指战国时燕国侠士高渐离。吴门豪:指春秋时吴国侠士专诸。

⑶筑:为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筑中置铅:指高渐离在筑中暗藏铅块伏击秦始皇。《史记·刺客列传》载:“秦皇帝惜其(高渐离)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鱼隐*:指专诸将*首暗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史记·刺客列传》载:“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子,光伏*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隐:一作“藏”。

⑷太山一掷轻鸿毛:太山,即泰山。此句谓为知己不惜舍命相报也。太山,喻*命也。司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此用其意。

《结袜子》在古乐府中属《杂歌辞》。李白此诗是借古题咏历史人物高渐离刺杀秦始皇、专诸刺杀吴王僚之事。

此诗起句“燕南壮士”,指高渐离;“吴门豪”指专诸。这里突出了他们最感人的精神力量:他们是壮士,他们有豪情。这两个词语的搭配,正好使专诸和高渐离的生命重新闪耀着奇异的光*。这里“燕南”和“吴门”两个方位词也用得恰到好处。专诸刺杀吴王僚在吴王宫中,所以称“吴门”;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瞋目,怒发冲冠,则发生在易水送别之时,易水在燕之南界,因此称“燕南”。这两个看不经意的词语,在广阔的背景上使壮志豪情笼罩四野,使他们的英声侠气无处不存,无处不在。第二句,为第一句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他们两人的壮志豪情正是通过这两件惊天动地富于传奇**的大事而被历史所确认。这两句诗各以对称排比的结构相连接,重新唤起读者对这两位侠士的向往与崇敬。第三句,是全诗的主旨,是诗人要着重表达的一种信念,一个则。诗人指出高渐离、专诸之所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命相许是为了实践“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因此,这里的“恩”,不是“恩惠”,不是珍宝珠玉、车骑美女等物质的赐予,而是一种超越功利计较的“知遇之恩”,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和人格的尊重。这里的“许”,也不单是“报答”,更不是人身依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格力量的自我完成。诗的最后化用太史公司迁《报任安书》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指出生命应该像“泰山”那样重,而不能像“鸿毛”那样轻。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白读《刺客列传》后所作的咏史诗;也可以看作是李白顿悟生命价值即兴抒发的豪情。

作者资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油)。李白存世诗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

水溶溶,飏残红。

“渡舟横,杨柳绿*浓。

望断*南山*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谢逸词作鉴

此词抒写了异地思乡怀人的情怀。全词格清丽疏隽,写景抒怀自然天成,写得情意荡漾,凄恻感人,肺腑中流出。

起首一句源于杜牧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春暮夏初的时候,地点野外村郊临水的路边。这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轻中微微飘扬的酒旗。目光视,才看到杏花村酒馆。以的写景抒情,都从此生发开去。

接着两个三字短句写眼前景象:“水溶溶,飏残红”。一句写水,一句写。溶溶,流动貌。碧波粼粼,是令人心清气爽的美景。可是后句便迥然不同了:“飏残红”。“红”本已“残”,何况又“飏”!此时见“残红”,词人兴起的思绪是伤春即逝的悲情。

“野渡舟横”用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诗虽写景如画,野趣盎然,但诗人的寥落之感,悠然可见。宋初的寇准把韦诗衍为两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意境仍出一辙。总之,“野渡舟横”四字,暗示“杏花村馆”前的凄清冷落,给予词人的感受,应与“飏残红”同。但接去一句,“杨柳绿*浓”情趣又迥异了:一湾*水,两岸杨柳,绿叶成*,遮蔽天日,别有一番幽美情趣。

“水溶溶”以四句,这幅用淡墨扫出的画图中,前两句是近景,后两句是远景;一、四句使人鼓舞,二、三句使人神伤;以景衬情,巧妙地透视出词人感情上泛起的微波。至“望断*南山*远,人不见,草连空”几句,词中才正面显现出人物来。*南山*,连绵无际,如何能望尽(“望断”)呢?这个“远”字,如王维写终南山峰接连不断:“连山接海隅”(《终南山》),也如杜甫写泰山的绵亘旷远:“齐鲁青未了”(《望岳》)。山远,路遥,所思之人,望而不见,所能望见的,只是“草连空”。这三个字,如秦观的“天连哀草”意味。不过谢词的三句是连成一气的:所见者是山*烟云,芳草树木,一片大自然景*,所不见者是人!于是,词人铺叙直陈,把满腔心事和盘托出了。

过片三句写“人不见”之后,词人脑海中展现出楼外夕阳西,不久,暮霭渐深,晚烟朦胧这样一幅往日见贯的温馨旖旎的画面。这充满神奇**的环境里,一位“晚妆初了”的美人出现了。词人用借代手法,不正面写人的丰姿神采,花容月貌,只闻到她暖融融的脂粉香,只看到她那淡扫的蛾眉。这三句写环境用实笔,写人则虚中寓实,用侧笔。接着,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直述其事,加以补叙:“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粉香眉淡,那是去年,是相见画屏中的时候。这五句都是记叙往事。“夕阳”三句之意境重现脑际,空灵超脱,而“记得”两句,则完全是写实之笔。既见清空,又复质实,虚实方可相生。

最后以感叹作结:“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万水千山,芳草连天,“人不见”,是肯定的了。人陷入难以解脱的苦闷中时,常常会作自我慰藉,强求解脱。这个结尾便是。南朝宋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此词末韵虽只化用其中一句,实亦包孕全部四句之意。以此收尾,称得上是“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顺诒《词学集成。法》)的一个较好的结尾。

传说,作者过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时,曾题此词于壁,观者如云。可见此词名重于当时。究其妙处,合用清丽疏隽四个字。

点击查看更多塞下曲·骏马似风飙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10470.html

热门阅读

  1. 三字经读后感800字范文
  2. 临床医生实习总结报告模板
  3. 有关节约用水的名言
  4. 学生资助工作自查报告
  5. 拜年路上四年级作文
  6. 汽车厂参观实习的报告范文
  7. 春节祝福句子
  8. 赞美桂花的诗句有哪些
  9. 《弟子规》教案
  10. 《斑羚飞渡》读后感范文650字
  11. 三字经6则小故事
  12. 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实践报告
  13. 领导给员工生日祝福语汇总
  14. 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范文
  15. 我的老师400字小学作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04 18:46:39
本页面最近被 13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吉林,TA在页面停留了 6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