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现代诗
闭上眼睛就是夜,
睁开眼睛白日梦。
预盼火红不火红,
捂住自己的眼,
内*黑暗 永远悲观。
捂住他人的眼,
掩盖大观 修饰胡编。
葬花,
是内心的写真。
历史唯物主义由存在决定,
体会在文字之外拓展。
《风尘春秋》
他(她)走了,
我没走。
因为到今天我才五十九,
没有回程的旅途,
正步走,
还有一搏在前头。
春天走了,
我断后。
我要把春寒阻挡在心田外头,
染绿衣 整衣袖,
粉红的桃花将子房粉刷绣,
让喷薄的阳光晒个透。
夏天走了,
我留守。
荷塘月色 把美丽再看个够,
望着星空请*娘娘把话留,
火热人生 源于火热情,
清莲明月垂柳伴晓风。
秋天来了,
我驻足举目。
红红枫树林,
旗帜占高峰。
雁鸣声声流逝过,
原来是丰收伴东风。
去年冬天你走的寒心路,
我没走。
守候诺言要与你齐步走,
咚咚有声是正步,
唤醒兄弟快来挽起手,
青丝染白共写春夏秋冬!
《对眸》
前头,
你的背影,
让我的目光远送,
你的诗多美多漂亮啊,
每个句子都令我眸发亮。
你的一个侧身,
亮眼将我打量,
噢 我们早已熟识,
网络里我们交流过思想,
共同的梦想才有共同的向往。
对眸,
是最美的诗句,
含着一个美好的愿望,
捎上惦念,
祝福的电波到远方天涯。
拓展阅读
1、步红楼梦半韵诗歌
忆菊
金秋消尽雪霜欺,一向芳心总是痴。
忆罢西厢情共泪,相思更有恨依依。
庭树幽闲锁恨生,兰台照影月分明。
庄生一觉惊华胥,但听风来夜鸟鸣。
访菊
遍是幽香最惹人,西风吹卷不沾尘。
人间雅事凭他主,潇洒篱边独守身。
对菊
抱玉怀羞别样心,闲来孤寂盼知音。
此丛开了彼丛谢,放纵高低与浅深。
种菊
此物古来多赋诗,问天借与下凡移。
素怀清雅称孤俊,当属花中第一痴。
幻菊
人言本是芳丛玉,我许她如镜里花。
秋末开敷皆入梦,到头谁共履天涯?
画菊
无聊几笔画轻狂,红绿相邻已渗香。
未染金风神竟秀,何曾须待冷秋霜?
问菊
试问卿从何所至?幽幽缥缈水云间。
孑然未语携芳去,留却多情梦未阑。
怜菊
攀篱绕舍总无遮,拂晓因风吹韶华。
去客归心终不恋,披霜独立怨无涯。
供菊
供瓶专美向无俦,几案浮香分外幽。
予伴佛前常点缀,怎堪寂寞又逢秋。
簪菊
插成鬓角影飞光,不学梅花玉样妆。
自得汉宫妃子爱,争奇何必斗疏狂。
残菊
天寒雁去正当时,翠萎红枯渐离披。
漠漠乘风归去后,檀郎竟夕起相思。
2、红楼梦黛玉的优秀诗词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咏 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 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词组时。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西 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 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 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 珠
瓦砾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1气质个性
1.1 容颜娇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曹雪芹呈现的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娇俏柔弱,惹人怜爱。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即使是自小混在胭脂粉里的宝玉也动了情。作者借凤姐的赞扬和宝玉动情的痴态,侧面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使得多少后人对林妹妹心驰神往。
1.2 才华出众
林黛玉的诗才不只是《红楼梦》众人知道,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倾倒。
《红楼梦》动用大量笔墨、创造了大量诗词来显示林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时,借元春对林黛玉替宝玉所作的诗的另眼相看,侧面体现林黛玉的才华在园中姐妹的超然地位。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一一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和高超的诗才。而且林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写诗时她信手拈来之作总能引来喝彩,这衬托出了她的才思敏捷,且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也可见她积淀之深。林黛玉的诗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 还会写出像“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的,像“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诗;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的铮铮之意, 也有“盛世无饥馁, 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更立体,也表现了她能够驾驭多种题材的强大能力更可以从诗中看出她所具备的不屈服于世俗的傲骨。因为这些,红学家赞她“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更有性情的诗人。
1.3 清高孤傲
林黛玉被许多人认为尖酸刻薄,实际上这只是她率真、不做作的表现。她不像赵姨娘一样,为了寻求在贾府中的一席之地,违背自己的本性,最后连自己的女儿也瞧不起她了。她也瞧不起刘姥姥,将其称为“母蝗虫”,并不是因为对方身份低微,而是因为刘姥姥为了巴结贾府作践自己以逗趣取乐。她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所以对于香菱的请教,她能热枕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耐心地讲解诗的做法以及要求,她还将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为她挑选出阅读篇目,乃至帮她批改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对香菱尚可如此,可见她的孤傲并不*。在元妃省亲时,她奉旨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应景,显示了她的洁身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反映了她对地主阶级的大胆叛逆思想。
1.4 多愁善感
初入贾府,林黛玉就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她明白虽然自己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可以得到她的“呵护”,但毕竟不是其“孙女”,自己不可能享受到作为贾府人员的各种待遇,自己的生活是寄人篱下的。在生活琐事中,林黛玉能够用敏感的心去洞察人情世故,但面对各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也只能自哀自叹。在爱情中,宝钗和宝玉的“金玉之说”使敏感的她更感威胁,一次次耍小性子也是为了试探对方的真心。后来贾府的一系列变故、*家长们的一系列手段对她身心造成的伤害因敏感而多愁的性格放大得更大,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她最终加重病情,吐血而亡。
2 性格成因
林黛玉的美貌是她的先天优势,她的气质是后天培养的。首先,她的才华来自于父母对她的教养。林家因为“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且“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命中无子”,对唯一的后代林黛玉“爱之如掌上明珠”,“使她识几个字”,“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充男孩养的办法让林黛玉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也是她才华出众的原因。且年幼丧母,先生可以教他读书,却无法传播*礼教,这样让她的思想与一般传统女性有所不同,她不顺从于*思想,她要叛逆,要争取自由。
林黛玉的清高是从父亲林如海那耳濡目染来的。林如海的身份是前科的探花,生前又是巡盐御史,林家更是书香世家,他的嫡妻是贾家人,但林如海与贾家的接触并不亲密。可见他对贾府的*奢靡是不屑的,他是清高的。林黛玉作为他的女儿,对金银之物需要却并不上心。孤傲则来源于从小被捧在掌心上的她对逢源别人的不屑。另外,她对宝玉一心一意,宝玉虽对她也有情有义,但宝玉对众女儿是博爱的,林黛玉的孤傲不失为小女儿吃醋的表现。
林黛玉也是自卑的。从掌上明珠到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是“外孙女”不是“正主儿”,背后缺少家族的支持,这些都是她自卑的根源。她将自己寄托在与宝玉的“木石情缘”上,这一寄托又被更让大家看好的“金玉良缘”打破。她的自卑使她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她的敏感又让她多愁,注定了最后的悲剧。
3 悲剧意义
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这一点从全文开篇的“还泪之说”便可以看出。作为*体制下的贵族小姐,她的思想中却很少有*的色彩。她的思想行为与她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自然逃不了被环境吞没的悲剧。林黛玉象征了*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的死是用最决绝的方法来证明她与*制度抗争的意志。她是*家族文化的叛逆者和牺牲者,也代表了女性摆脱*束缚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贾府的衰败意味着*体制的没落,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展开。
3、古代文化的窗口《红楼梦》
翻开《红楼梦》,似乎是打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外国人读《红楼梦》,可以了解中国的*社会,以致人们认为“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王国维称其为“宇宙一大著述”。学者林语堂言:“《红楼梦》不愧为世界名著,优秀小说该具备的它都具备。”在国外,人们形成这样的看法:“不了解《红楼梦》,就几乎等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红楼梦》是博大的、深厚的。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末世的百科全书,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或许正因为其博大,所以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它是*小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也有人说它暗藏的是董小宛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有人说这是一部宣传色空观念的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红楼梦》的人物画廊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性格命运的浸染,这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羸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艳冠群芳,知情达理,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理智藏奸,心有城府。对于从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对于一个社会,在*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推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会被大加褒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传统的内在相承性吧。
从文化的角度,透过《红楼梦》这扇窗,看到的是一座古老而浩大的花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6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