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00:23:55

《天安门》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理解并学习诗歌,感受诗歌中优美的词句。

2、丰富相关词汇:雄伟壮丽、向往、迎风飘扬等。

3、萌发对北京天安门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学习诗歌。

难点:掌握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自己游览北京天安门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首都在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北京都有哪些有名的建筑?”“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们想不想去北京天安门?”

2、教师:“没有去过,但我们很想去,‘首都北京天安门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

3、出示天安门挂图。提问:“看一看天安门上有什么?”

二、 分段理解诗歌内容。

1、 教师:“沈老师曾经去过北京天安门,听一听,我看见的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朗诵诗歌3—6句,并出示相应的图片。

“沈老师,看到的天安门城墙是什么样的?”“天安门的琉璃瓦是什么颜色的?”“这是什么?怎样的国徽?”“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你们知道领袖指的是谁吗?他的画像挂在哪里?”理解诗歌7—8句,“在天安门的两边还有宫灯和红旗。”

三、 学习诗歌。

1、配乐完整欣赏诗歌。

2、幼儿学念诗歌。

3、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四、活动延伸:看天安门碟片。

师:“天安门上除了有城楼、国徽、红旗等,周围还有许多东西,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拓展阅读

1、望

材分析:

《望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山,展现了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山险水涌

爱国

帆来日出

三年级语文望学反思

2、望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悟诗境,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课时排:1课时 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鸟人飞跃山的视频,让孩子们感受山的险峻、雄伟,从而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望山》)

二、诗人简介

1、课件出示李白的图片

2、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山》。)

3、今咱们就跟着李白一起来学习这首《望山》。

4、全班齐读课题

5、解题。“望”往远处看的意思。”山“课件出示图片,联合注释,介绍一下山。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

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的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诗歌。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3、读好诗句的停顿

1、孩子们诗歌要读出它的节奏感,老师建议大家来试着把诗歌划分节奏。再来读诗歌,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2、课件出示划分节奏,学生根据节奏,再读古诗。

四、讲解诗意

1、孩子们,读了这么多了,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下面咱们就一起解析一下诗歌内容吧。

2、对于理解诗歌大意的方法,我们之前已经有介绍过了,谁还记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1、通过图文对照

2、借助工具书如字典、倍速等3根据课本上的注释)

3、想象第

一、二句诗描写的画面

(1)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导朗读”中断楚江开“。

师范读,生朗读。

④指导书写“断”“楚”两个字。师范写,生练习书写。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③指导书写“至”。 2.小结学法: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4、想象第

三、第四句诗描写的画面

1.这么波澜壮阔的景象,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出示第

三、第四句诗,让学生边读诗句想象画面,然后交流。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者骑车行驶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

三、第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四、拓展升华

1、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景物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咱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3、师也画一画,板画山。这是——?,顾名思义就是上的,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4、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这样的水流到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5、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6、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7、孩子们想象一下,你现在就和李白在这艘船上,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吟诵道: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山。这是——?,顾名思义就是上的,可见——?能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望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苏东坡先生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

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最顶峰吗?

------(板书:李白)

歌咏言,诗言志。读诗就是读人,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孩子们学过一些李白的诗句吧,这一首你能背吗?

------出示《静夜思》

《静夜思》诗中描写的景物是明月。面对一轮明月,李白的心头刹那间涌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在此情此景时,老师想问孩子们,你在背《静夜思》时,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李白?(思念家乡)。

--------那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这一首呢?大家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望庐山瀑布》

他有官不做,游遍大江南北。这是一个爱玩的李白。

-------一个寄情于山水的李白

还能继续背吗?。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赠汪伦》

-------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过渡:从刚才的三首古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万物。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怀着济世民的雄心壮志,游历下。有一,他来到了长江,乘舟而下,他看到了——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课件出示“望山”),板书课题,跟写课题。

山隔江相对,就像户,雄伟奇特。这所有的景都是诗人“望”出来的。

1.齐读课题。

2.检查自读,划分节奏。

过度:下面我将检查孩子们的自学情况。通过照注释和查阅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读古诗,除了注意读准字音,还得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师范读,可适时指导),同桌的相互读,

3.歌有重唱,诗也有叠读,你们先前两行,我再重复后面三个字。然后交换读后两行。

4.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时拿笔勾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好了,孩子们,老师见了刚才你们读书的阵势,大家不仅能读好,而且是熟读成诵了。《望山》是一首写景诗,一句一景,好似连环画。每一句都有什么景呢?请同学们动手找找。

------出示课件: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深入探究,以景传情

过度:李白就像是一个才的摄影师,他拍下的四幅连环画,都是“望”中之景。静止的自然景观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动画。你能从诗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画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同桌孩子合作完成。

1.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的气势,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找出来------(断、开、流、相对出、日边来)

过度:古人作诗,常常“吟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我们好好品味这些字词。“中断”是什么意思?(从中间断开)山好像是被斧头砍开的,斧头实际就是楚江。

是的,把“断”和“开”送进诗句中,眼前显现了活灵活现的画面?你的耳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明明就是夹江对峙两座静止的山,是大自然形成的。李白却大胆地想象成被楚江水撞开的、劈开的。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2.“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回”字体会到了什么。

接着,孩子们一快儿品品这个“回”字。它是象形字,像一个旋转的漩涡。 老师选出了字典中的三种意思,你认为应该选哪种?

-------(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

过度: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山,水冲开山,山阻挡水回,所以才形成了这样壮丽的景色,应该怎么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刚才我们反复品味了“断”、“开”、“回”这几个动词,感受到山水

气势的壮观。再来读读这两个动词,

------相对出、日边来

过度:什么叫“相对出”?以学生举例,什么叫相对。那么这两两相对的山,我们感觉就像是一扇扇。可是,老师就不明白山明明就是对立的,李白却说“相对出”。(以学生为例讲解)船行到这里,全新的景象扑入眼帘,这样不断的前进,美景不断的扑入眼帘,这就是“相对出”。

过度:这哪里是青山“相对出”呀,李白用一个“出”字展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情境。这个出字用的出神入化。船过山,扑入眼帘的是(读)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醒目的白帆从辽远的边来,向着诗人渐行渐近。我们品着这“相对出”、“日边来”,渐渐地,已经与诗人一起陶醉在山水中。咱们一起美美的读一遍。

过度: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气势汹涌奔腾,色调热烈醒目。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四、纵向拓展,深化理解

师:言尽意不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话说完了,但意思还没有表达完,让人读了回味无穷

师:李白的诗与这同类的还有,接下来让我们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际流。

1.对比阅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际流”。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朋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山,山就像大敞开一样,敞开自己*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大家一起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读写结合,感受气势

师:此时的李白是处在人生的顺境之中,所以当他坐在小舟之中,向前行驶,青翠的群山相继出现,秀美的风光接踵而至,心情十分愉悦。孩子们,假现在坐在船上穿过山,沿着楚江顺流而下的人是你,你看到沿途的如此美好的风光,一定饱满眼福,请你把眼前这美丽的景色画出来。

师:孩子们真是太棒了,我想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如果看到自己能有这么多的小知音,一定会十分开心的。现在的李白还会孤独吗?不孤独!因为时隔千载的今,我们仍在大声地诵读,仍然在传颂他那不朽的诗篇,

最后,请孩子们起立看到插图,结合诗意,我指到哪里,把相应的诗句背出来。

4、火灾全自救火灾全自救

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掌握一些消防全常识及逃生自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

学重点:

学难点:

掌握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增强全意识,提高防火自救能力

学过程:

一、数据展示,引入新课。

<观看课件>

现状及危害:

有人统,在1974年以前的20年中,美国每年平均约有1.2万人死于火灾,即每因火灾死亡32.9人.

日本1985年统,全年因火灾死亡的人有1741人。

我国1971~1980年间,平均每年死于火灾4000余人,平均每11人。如果加上森林起火、地下矿井发生火灾而死亡的人数,恐怕还要上升1倍。

我国1994年共发生火灾4万余起,伤4000人,死亡2600人。其中克拉玛依友谊宫火灾,中小学生死亡280多人,令人触目惊心。除灾害本身的猝不及防外,缺乏救护知识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引导分析>

火灾造成死亡的三大原因

1、烟雾中毒窒息死亡,这是火灾致死的首要原因。

因为大火烟雾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吸入后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当人体血液中含有10%的碳氧血红蛋白时,就会发生中毒,占50%时就会窒息死亡。此外,由于浓烟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视线,使人看不清逃离的方向而陷入困境。

2、被火烧死。

3、跳楼摔死。多数发生在高楼失火,又缺乏自救知识,被火逼得走投无路而跳楼摔死。

同学们水火无情,人所共知。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说,近5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有2070多万人在大火中丧生,受伤的就更难以数了。

一条条触目惊心的报道,有多少人无故的丧命于这些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中!我们虽不能说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就万无一失,一点危险都没有,但是起码能够将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火灾袭来时,你如何逃生呢?

二、小组讨论,归纳整理。

小组间讨论:遇到火灾时应采取那些正确的方法进行逃生自救,而那些逃生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引导研读,归纳整理。

1、减轻浓烟危害

(1)大量地喷水,降低浓烟的温度,抑制浓烟蔓延的速度。

(2)用毛巾或布蒙住口鼻,减少烟气的吸入,关闭或封住与着火房间相通的窗,减少浓烟的进入。

(3)从烟火中出逃,如烟不太浓,可俯下身子行走;如为浓烟,须铺匐行走,在贴近地面30厘米的空气层中,烟雾较为稀薄。高层建筑的电梯间、楼梯、通气孔道往往是火势蔓延上升的地方,要回避。

2、懂得火灾中烧伤的急救原则

(1)一灭:迅速灭火是火灾烧伤急救的基本原则。被烧伤者应尽快脱掉燃烧的衣帽,或就地卧倒,在地上滚动糗灭火焰。如附近有水汇、河沟,可跳入水中灭火。切不可乱跑,以免越跑身上的火越烧越旺,也不要呼喊,以免吸入火焰引起呼吸道烧伤。

(2)二查:检查救出火场的伤员有无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如颅脑和内脏损伤、呼吸道烧伤致呼吸困难。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清除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

(3)三防:防疼痛和休克。烧伤后都会有严重的疼痛和烦躁不。应给予强力镇痛药。这时应现场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抗休克。烧伤病人因灼烤出现严重口渴,不要给予大量白开水,而应给予烧伤饮料。如葡萄糖等。

(4)四包:现场救护注意保护烧伤创面,用干净纱布、被单包裹或覆盖,然后送医院处理。

3、知道火灾中的其他应急方法

◎火灾发生时有烟出现,如火仍小,则尽力扑灭

◎ 用毛毯或厚窗帘盖住火苗,隔绝其氧气供应,或者用沙土、水或灭火器。 ◎灭火器的使用

◎区分造成火灾的原因(如用电造成火灾)

◎疏散撤离

◎等待救助

◎向下滑落(包括从高处滑落)

◎落到斜坡

四、火灾脱险,记住要点。

1、沉着冷静:

根据火势实情选择最佳的自救方,千成不要慌乱。

2、防烟堵火:

当火势尚未蔓延到房间内时,紧闭窗、堵塞孔隙,防止烟火窜入。若发现、墙发热,说明大火逼近,这时千万不要开窗、开,可以用浸湿的棉被等堵封,并不断浇水,同时用折成8层的湿毛巾捂住嘴、鼻,一时找不到湿毛巾可以 用其他棉织物替代.

3、法脱离险境:

首先是正常楼梯下楼,如果没有起火,或火势不大,可以裹上一件雨衣(尼龙、塑料禁用)、用水浸湿的毯子、棉被包裹全身后,快速从楼梯冲下去。如果

楼梯脱险已不可能,可利用墙外排水管下滑;或用绳子,顺绳而下,二楼、三楼可将棉被、席梦思垫等扔到窗外,然后跳在这些垫子上。跳时,可先爬到窗外,双手拉住窗台,再跳,这样可减少一人加一手臂高度,还可保持头朝上体位,减少内脏特别*损伤。

4、显示求救信号:

发生火灾,呼叫往往不易被发现,可以用竹竿撑起鲜明衣物,不断摇晃,红色最好,黄色、白色也可以,或打手电或不断向窗外掷不易伤人的衣服等软物品,或敲击面盆、锅、碗等。

5、勿因财物而贻误逃生良机,一旦发生火灾,则应因火制宜,在可能情况下,顾及财物,但危急火势下,切不可舍命救物。

五、开动脑筋,知识竞赛。

1.例:住宅、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来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

(A)水能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B)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离

2.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CH4和O2 (B)CO和CO2

(C)N2和O2 (D)CH4和CO

3.若油锅着火,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什么?

4.想一想:若森林着火,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什么?利用什么原理?

5.想一想:

用火柴很容易点燃纸张,却很难点燃镁条,为什么? 请用燃烧的条件加以解释。

6.一旦发生火灾,你知道怎样报警吗?

六、课堂小结,综合评价。

1.学生谈课堂学习的收获与体验。

2.师总结:水火无情,当有灾害发生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因地制宜,恰当地运用逃生自救的方法,保证自身的全。中学生遇到灾害不应该袖手旁观,但一定要以保证自身生命全为前提。

七、布置作业,巩固强化。

学生自编自创防火自救拍手歌。

例:你拍一我拍一,火灾防护要牢记。

你拍二我拍二,火灾自救最重要。

你拍三我拍三,遇火跳楼会摔伤。

你拍四我拍四,着火开窗会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毛巾弄湿口鼻捂。

你拍六我拍六,掌握知识会自救。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火起要把闸刀拉。

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

你拍十我拍十,知识自救是常识。

点击查看更多《天安门》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13483.html

热门阅读

  1. 公司向股东的借款协议范文
  2.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3. 201年鸡年贺岁物流公司新春贺词
  4. 长方体的体积和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5. 幼儿园小朋友的发言稿
  6. 剪贴水彩画小学美术教案
  7. 一道全家福生活随笔
  8. 恋人圣诞祝福语
  9. 朋友之间的生日祝福语
  10. 白色婚纱故事
  11. 2019情人节的祝福语
  12. 201年鸡年祝福语精选
  13. 生日祝福语201
  14. 《水在时间之下》读后感
  15.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