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00:04:20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丹青:图画;这里是指《烟雨归雁图》。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中国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遭到贬谪。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看着惠崇那烟雨蒙蒙的景色,听着归雁声声,让我仿佛置身于潇湘洞庭的浩淼湖波之上,情不自禁地想租小船一游,经旁人告知,方始明白此非真景,原来是画。

《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拓展阅读

1、秦观《春日》原文

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秦观: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生潦倒失意。

①万丝:指密蒙的雨丝。葬光:雨后初晴的阳光。参差:指层叠的瓦片。②春泪:指雨珠。

声轻雷过后,顷刻落下了如丝般的春雨,

雨过天晴后屋顶上的琉璃瓦如碧玉般浮光闪闪。

雨后的芍药如惆怅的女子含着点点泪珠,

雨打后的蔷薇,也似乎绵软无力,实枝条正悄悄攀枝蔓延着。

解释

万丝:指春天的细雨。

霁:雨过天晴。

瓦:琉璃瓦。

碧:碧玉。

碧参差:指琉璃瓦浮光闪闪,犹如碧玉。

芍药:草本之,与牡丹形似。

卧:攀枝蔓延。

《春日》这七绝描写夜雨初霁的春天庭院的景致。丝,喻雨。浮瓦,晴光照在瓦上。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 无力蔷薇卧晓枝,也有的版本写作“无力蔷薇卧晚枝”。芍药,牡丹。春泪,雨点。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角,摄下了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面。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

《春日》因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秦少游为苏门四学士之,是北宋时候著名的婉约词派大家。他的词多写男女情爱和身世感伤。他的诗也写得很不错;但是,从内容和风格说,样“诗如小词”。还有,南宋敖陶孙也说过:“秦少游(诗)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

《春日》就被金代的文学家元好问讥为“女郎诗”,因为它格调比较柔媚。元好问对秦观的糜弱艳词极尽贬抑,他批评秦观“春日“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柔媚也是种美,经过风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个饱含泪水,个醉卧晓枝。以“春泪”喻水珠,以“卧”字象征“无力”,用辞工稳而又自然,非经锻炼不能达到如此的水平。

元好问对于秦少游“女郎诗”的批评,实是受到了前人的影响;有次与他的老师王中立讨论如何作诗,老师举例秦少游《春雨(日)》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较之,则《春日》为妇人语矣。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

中国的诗历来以比兴著称,以物喻人,以物喻情,以物言志,诗品即人品,看诗,即能推测为人,这就是中国诗词的独到之处。所以有人评说,在女人堆中厮混必对秦少游浓词艳曲爱不绝口,写诗也无非是对风花雪月,春秋美景叶的哀怨,时而如颐气指使的贵妇,时而为荡妇,时而又如怨妇,总脱不了妇人之形;心系民生、国家,必把杜甫、辛弃疾诗词印记于心,诗必是醉里挑灯看剑;大江东去,浪淘尽……这类豪情冲天的情怀。这或许有些偏颇,但不能不承认诗词对人的陶冶作用。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幅怎样的面(2分)

(2)描摹传神是这诗的特点。请从最后两句诗中找出个用得妙的字作。(2分)

(3)请分“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效果。(5分)

(4)这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4分)

参***:

(1):景物:雨丝、浮瓦、芍药、蔷薇(任意写出两种即可给1分);面:雨中春光图(雨后初晴图)(1分)。

(2):(任选1个即可)①“含”字形象地刻出雨后芍药的娇弱状态,表达7诗人的惜花之情。②“卧”字形象地刻出雨后蔷薇的娇弱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

(3)“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是采用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来刻芍药、蔷薇雨后的娇弱悲愁之态(2分),写得形象鲜明,细腻生动,耐人寻味(2分)。

(4).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诗人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胸有郁结,不便直言,只好移情于物,借眼前这“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的愁苦情怀(2分)。

2、《贺知章·回乡偶书二》全诗 原文 注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层意思。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幅自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却也不能不被这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可看作是第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烦重复这同意思,无非是因为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中。唯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3、张耒秋蕊香

帘暮疏疏风透,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训练试

1、上阕寓情于景,青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1)上阕起两句写从微风使金兽炉中的线香烟袅袅飘动,是动态描写;(2)后两句写倚栏远望,皓月流辉,是静态描写;(3)上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

2、下阕“浓于酒”三个字取譬甚妙,试简要说明含意。

:“浓于酒”三字是说酒味浓,能使人熏染迷醉,而“别离滋味”给人的刺激之深又过于酒;二是说这种“别离滋味”连酒也消除不了。

二:

⑴ 请简要说说词的上片写景的层次。(2分)

⑵ 结合全词,简要“此情不东墙柳,春色年年如旧”句。(4分)

参***:

(1)空间上由房内写到房外。(1分)时间上由白天写到晚上。(1分)先写风动门帘,再写燃香香兽,这是房内之景;然后写黄昏的朱栏和月下的长廊,这是房外之景。也体现了时间的变化。(共2分)

(2)第,词中主人公以“东墙柳”自喻,“东墙柳”年年春色依旧,而主人公容颜却年老去(2分);第二,借用柳的离别之意。但层次更深。虽然同为离别,“东墙柳”每年至少能被人见次,而抒情主人公连这面都不曾见过,意指已经离别至少超过年时间了。(2分)(共4分)

细风从疏帘缝隙中穿入室内,兽形的金色香炉中飘起缕缕烟雾。 美人倚遍朱栏,从黄昏到深夜,仍然情思难舍,凝视着回廊上如白昼的月光。

离愁别绪浓于劣酒,使人为之憔悴。别情不如墙东的柳树,春风吹,柳色青翠依旧。

词是张耒离许州任时,为留恋官妓刘淑奴而作。上片描写黄昏伫立、情思难舍的情景,下片抒发憔悴于离愁而深感人不如柳的慨叹。

“帘幕疏疏风透,线香飘金兽”这两句通过对细风透进帘幕、香炉缕缕飘香的描绘,明写官妓刘淑奴闺房的幽雅芳美,暗写前来幽会告别的环境气氛,隐含越是美好、越是值得留恋,越是幽静、越是格外凄清的弦外之音。这里“疏疏”,稀疏之意;“金兽”指兽形的铜香炉。

“朱栏倚遍黄昏后”二句,紧承二句而来,由室内转而写室外,由黄昏写到深夜,勾勒出倚遍每根栏杆、凝视着廊上如昼月光的生动面,传达出回忆往昔并肩倚栏,携手月,而今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愁绪。“月华”,即指月光。上片四句全部写景,而字里行间则洋溢着离愁别绪,因为往昔天天如此,而从今以后却不复再见了,对景伤情,万般无奈之意,尽在不言中了。这两句主要从时间上着笔,写离别之人从黄昏到深夜,倚遍栏杆,离愁无限,对月无绪的痛苦情态。

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着重抒情。

“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这两句是全词的主调,这种“别离滋味”只有自己深深地感到,要说出来却又十分抽象。词人在这里用“浓于酒”词来形容描写这种离愁别绪的浓烈程度,这就使抽象的情感物态化、具体、形象,它不仅将比酒更浓烈的离愁别恨极为生动形象地勾出来,而且将词人借酒浇愁的神态巧妙勾出,收到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著人瘦”句便水到渠成,落到了实处。这种离愁竟使人为之憔悴,滋味便可想而知了。

“此情不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紧承前句而来,前两句写离愁滋味超过浓酒,进行正面对比;这两句写别情不墙柳,则从反面衬托。为什么会不墙柳呢?因为柳叶只枯黄萎落于时,春风吹,柳色如故。言外之意,人离别,各自天涯,是否能再续旧情,可就说不准了。这反衬,由眼前的墙东柳触发而起,既信手拈来,又新奇贴切,极为深切地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情和缠绵悱恻之意,这就成为全词的点睛之笔。

词写景纯用白描,毫不雕饰,清新流丽,而情寓中;写情,直抒胸臆,决不做作,层层转跌,入木三分。中绝无香泽绮罗之态,唯有不加矫饰之情。这就使本词具有清新流丽的风格特征。

点击查看更多《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yqlj.top/articles/2944.html

热门阅读

  1. 我的寒假手抄报素材
  2. 农产品购销合同模板
  3. 浅谈合作学习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4. 劳务分承包的合同
  5. 迎接201年第一天说说
  6. 格林童话《乌鸦》原文阅读
  7. 语文A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优秀教案设计
  8. 精选父爱日记
  9. 拾起窗前散落的朝夕诗歌欣赏
  10. 捐资助学合同范本
  11. 给女朋友的生日祝福寄语
  12. 城市建设与交通工程系三下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13. 寓言故事的成语意思
  14. 201年周年清晨问候祝福语
  15. 腊八节祝福短信2019
  16. 八十天环游地球读后感900字
  17.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论文
  18. 人生控股51%优秀美文
  19. 生存寓言故事
  20. 光阴流转的心情随笔
  21. 小火炉睡前故事
  22. 与家长谈诵读弟子规的发言稿
  23. 朋友生日祝福语优美
  24. 《秋夜喜遇王处士》原文鉴赏
  25. 2019年小年夜快乐祝福语短信息
  26. 走进春天诗歌
  27. 2016年五一劳动节祝福语最新
  28. 客户春节祝福语
  29. 赞美美丽的春天的诗句
  30. 应届生面试自我介绍
  31. 文化体验手抄报
  32. 《海上日出》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33. 课文《东方明珠》教案
  34. 关于冬至的古诗诗句
  35. 201年元旦微信朋友圈祝福语
  36. 圣诞明信片祝福语大全
  37. 悠闲是一种境界美文
  38.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范文
  39. 临江仙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40. 爱情古诗文
网页更新时间:2025-09-15 12:12:56
本页面最近被 139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天津,TA在页面停留了 83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