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
第一课时
1、会认、会写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演示文稿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今天,我们即将阅读的名家名篇〈海上日出〉选自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海行杂记〉,它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会把你带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3、默读思考: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生字词
出示一:
刹那痛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唤起积累: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出示二:
分辨辨认辨别
争辩辨论狡辩
说一说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三:
镶
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结合语句,给镶选择着恰当的解释,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1)把东西嵌进去;(2)在外围加边。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不同景象。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段文字,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开头总起)
最后一段:
齐读这一段,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联系上文思考,这是指什么?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早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读文字,想画面。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第一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二、顺着探究点,深入品读课文。
1、独立阅读并思考:
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学习建议:
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晴天时:(第2、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上依次点击出:
浅蓝一道红霞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师生接读:
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
生: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体会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急切、盼望)
练习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日出过程的?(课文第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
(开始)露处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呢?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小结,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我们一句一句接读,读中再次想像这幅动态生成的画面。
有云时(第4、5自然段)
(1)读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读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引导学生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哪里?
想像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先部分,后整体;理出思路,按顺序背;串联重点词语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结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五、作业
(1)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自己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附范文:
星期天的上午,我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只见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树上的叶子被风吹得乱摇乱摆。
不一会雨就下了起来,沙沙沙的响声连续不断。雨点打在对面的屋顶上,咚咚咚直响。雨越下越大,粗大的雨点,狂暴地撒落在地面上,黑沉沉的天像要崩塌下来。渐渐的,地上的雨水汇成一条条小溪,雨的声音就像公路上飞奔的汽车一样呼呼作响。地上的小草也在咕咚咕咚地喝水,好像在说:雨快停吧,我的肚子都快被你胀破了。
过了一会,雨停了,风住了,天空又变得亮了起来,人们都在尽情地享受着雨后的清爽。
拓展阅读
1、海上日出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
目标1、2。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
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怎样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总结
五、拓展、作业
1、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目标1、2。
一、说一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 “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 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2、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本单元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后续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笔算除法的全过程,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是除数是两位的口算除法,通过三年级笔算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了估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四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三年时间的新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新知,所以教学时要注重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 计算能力。
2、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的方法。
确定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一、预习检测
1、通过主题图的预习,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2、你会列式吗?说说理由。
生:92 30= 14030=
3、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几种计算方法?
生:估算和笔算。
4、通过预习,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预习检测的目的是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使学生清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及主要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在检测中掌握学生通过预习所达到的程度,及在预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在及时的调整引导的方案。
二、交流算法
除数是两位数,就用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
2、商书写的位置?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试商的方法?
用估算的方法试商。
4、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5、归纳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一是除的顺序;二是商书写的位置;三是试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辨析的能力。
三、检测学习情况
基础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7820= 19780= 8540= 10230=
变式练习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实际应用
3、教材83页3、4题
快乐提升:
4、教材83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练习、变式练习、实际应用和快乐提升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检测,通过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效果的检测,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说话有理有据,能够大胆的发言,你们表现的很出色,继续努力,你们一定会更加出色。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1)82本连环画,每班30本, (2)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
可以分给几个班? 可以分给几个班?
9230=3(个)2(本) 14030=4(个)20(本)
答:可以分给3个班,还剩2本。 答:可以分给4个班,还剩20本。
【设计意图】呈现解题的方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一、游戏激趣导入
猜一猜:——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请同学给大家补充介绍有关他的文学常识。孔子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可这位以博学多闻而著称的伟大哲人在往东方各国游历的路上却被两个小孩的争执给难倒了。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去看个究竟。。
二、 温故知新
1.(出示幻灯片2 温故知新)辨析“辩、辨、辫”并简释文题中的“辩”。
2. “日”与“曰”区分,你能背诵有“日”的诗句吗?。
3.释题:两小儿辩日 (出示幻灯片3常识简介 )
4.质疑: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4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出示要求:出示幻灯片5读对、读通、读懂.。(出示幻灯片6课文)
(三)小组合作,理解重点词语。
1.结合课下注释,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3.(师出示幻灯片7、8重点词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意,从而
正确断句
(四)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 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让学生在文中找出 。
3、 反馈 “辩斗”的观点:(出示幻灯片9)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4、 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 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 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师:有理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 生找句子 反馈。(出示幻灯片10)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 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
4、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一些热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5、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观察角度不同。一个是从视觉角度,一个是从感觉角度。看来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我们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6、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三)配乐 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诵读提示:短文的精彩部分是简洁生动的人物对话。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出示幻灯片11、12)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使有对比色调。要读出对比的感觉。
(四)分角色朗读(出示幻灯片13)
五 释疑解惑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出示幻灯片14)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出示幻灯片15)师总结归纳: 其实,太阳无论在早晨还是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师: 孔子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2、 生反馈: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又很多呢?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不能决也”? (出示幻灯片16)
4、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依孔子当时的名望和学识。如果承认不能决定需要相当大勇气的,何况是对着两个小孩子。但孔子没有妄加论断。他选择了实事求是,他的这种求实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正如他自己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问题连公认的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可见人们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确实不可能无所不知,真是“学海无涯啊”!
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示幻灯片17) 两小儿的辩斗,让我们明白: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物,要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不能决也”让我们明白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更让我们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八 学而时习之(出示幻灯片18)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复述课文。
2. 写一写学完本课的收获。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3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