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初中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11:05:39

《伯牙绝弦》初中教学设计

教师简介:王文霞,女,出生于1977年2月,现任教于南岸区黄桷垭小学,小学高级教师2009年获得南岸区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学特色是: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受益

教研特长: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得失,不断提高

一、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一)、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二)、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三)、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注:教材分析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实际情况有改动)

二.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把握节奏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导读懂文言句子的方法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从词语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同时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活动指读,合作读,齐读,教师范读达到能顺畅地读课文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你就是善听的子期,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你有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指导朗读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之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感悟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同时通过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短短的77个字,却带着我们领略了人生的喜悦和悲凉,无论是琴艺高超的伯牙,还是聪慧敏感的钟子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用简练的文字塑造丰富的形象,抒发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永驻芳华千百年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成为真挚友情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背背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后熟读成诵,达到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书: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拓展阅读

1、集体备课概要

集体备课 专题一化家眼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习化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知识解释生产、生活的化现象,解决与化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习,既可以让生了解研究化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生以化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

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的科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后续内容的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反应,知道化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没有系统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习过的化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生更好地认识化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物质的存

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究,是生提高自身科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生构建起了解化科、习研究物质所必须

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凸显了其在化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生后续习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材的编写,还为师开发利用其他资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需要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资源,根据不同师的不同理解、不同经历,不同校的实际情况,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在课堂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目标。

目标】1. 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方法对化研究的作用。

2. 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步了解通过化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算。

4.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算。

5.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习认识并欣赏化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思想】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物质”,引导生用化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化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习的起始阶段就能让生体验科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习化的兴趣。在过程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课时 物质的量2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1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

方法】以化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习、体验和应用化

评价】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

2、八年级历史优秀

一、对材内容的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意见

期所授的内容是国历史现代史部分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习主题,每一个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五个单元,共二十五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正文紧扣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与要求。

二、生双基、能力、习方法及非智力因素分析:

八年级现有生104人,2个班。2个班综合情况是130班、131班2班均有优秀生,并且他们的成绩比较高,如131班宋平、汤铭辉。130班的晏强等,但是后进层也很多,在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生对历史科认识不够,习态度不端正。

2部分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习兴趣不高,习目的不明确

3有些生有偏科现象

4缺乏分析归纳能力,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5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目标

继续增强生对历史的习兴趣,使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习材料,启发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岳阳市平均水平

四、措施

1认真钻研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早自习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形式启发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的小字、想一想、议一仪等,增强生兴趣,提高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另外,本期对于历史科将开展讲历史故事、讲历史评人物讲演、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等活动,以达到增强习兴趣的目的。

五、资源的开发:

利用校图书室、校园广播、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资源。

六、时间安排:见附表

进度表

周次内容备注

1第一课

2第二、三课

3第四、五课

4单元复习测验

5第六、七课

6第八、九课

7第十、十一课

8第十二、十三课

9期复习

10期考试

11第十四、十五课

12第十六、十七课

13单元总结测验

14第十八、十九课

15第二十、二十一课

16第二十二、二十三课

17单元复习测验

18期末复习

19期末复习

20期末考试

七、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及时写好后记,总结过程的得失。主要从生角度、从发展角度、从个性角度思考问题,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八级历史第三单元测试

专业八级英语备考资料之写作篇

八级部历史备课组简明

八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课《大雁归来》 讲义

八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

3、集体备课概要

王瑞

2013-04-01

一、 目标要求与重难点

课题1内容主要是认识生活常见的盐以及盐的命名、种类和用途。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以及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了解制碱先驱-----候德榜,激发爱国热情和习激情。几种常见盐的性质及应用。本节重点是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材内容分析及难点突破方法

本课题是从盐的用途认识氯化钠,由此引出粗盐提纯,习蒸发操作,熟练溶解、过滤操作;认识碳酸盐性质和用途,了解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的检验方法,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会判断酸碱盐之间是否反应,掌握盐的化性质。

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难点,提高生复分解反应化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难点突破:生结合已有的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

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应、NaCl与AgNO

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难点。

第一课时先对盐类进行分类和命名,让生建立起盐的概念。第二课时介绍常见盐氯化钠的提取,复习过滤的操作,认识蒸发这一实验操作;第三课时继续介绍常见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并掌握鉴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的鉴别方法;第四课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探究并总结盐类的性质。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常见的盐”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三的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过程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生的各个习器官,提高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难点,提高生复分解反应化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生进一步感受化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生感受化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化

4、集体备课概要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 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1、 本课的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为:知识 目标:通过本课的习,使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包括**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王朝的*统治;**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 引导生探究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因,培养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培养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习,使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本课的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曲折性。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的过程的讲解,帮助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的成功。

4、方法采用区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习。 通过预习让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习方法。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的重点,也是课堂的精彩环节,师应巧问题,充分调动全体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5、练习是对生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查,练习的应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求多求全。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生实际精心选编,力求事半功倍。

点击查看更多《伯牙绝弦》初中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qlj.top/articles/14991.html

热门阅读

  1. 2016年冬至给同事的祝福语大全
  2. 国庆节微信祝福语
  3. 期盼被骂美文
  4. 赞颂心灵春天的诗歌
  5. 三字经论语者的典故
  6. 人教版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7. 金色的蒲公英优秀教学设计
  8. 超市临时工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9. 幼儿园大班学期总结范文推荐
  10. 课文詹天佑第2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11. 9月10日教师节祝福语汇总
  12. 吃薯片的乐趣随笔
  13. 汽车维修特许合同模板
  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促进国家课程全面落实论文
  15.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